第385章 五十年

窅娘尴尬的回来,宋九不知道如何安置,可几天后上朝时,几乎所有官员都用怪怪的眼神盯着他。

宋九只好装做不知道。

实际他内心忐忑不安,不知道赵普会弄什么妖蛾子。

但马上他就看到转机。

这一年,黄河又出大事了,黄河自滑州房村河堤防发生超大面积决口,汹涌澎湃的河水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扑向南方,沿途淹没澶濮曹济数州无数民田房舍,长途跋涉近千里后到达彭城(徐州),汇入淮河,如同宋九十几年前所说的那样,胜利黄淮会师。

发生了这么大的水灾,朝中上下一起傻了眼。

不管宋朝重民生是真还是虚伪,经过十几年宣传,以人为本已成了全国上下的口号。至少在赵匡义朝,赈灾手段达到了高峰。

然而灾区面积太大了,受灾百姓太多了。

这么多的灾民如何救济,灾后如何重建?这个河道如何治理?

赵匡义将所有重臣喊到政事堂商议。

他先是看着宋九。

宋九摇头。

道理若干年前他就说过了。能治,但又不能治。

黄河为什么在唐朝不出事,无他故,那时候水土还没有破坏的那么严重,关中仍是全国最好的耕种地区,还有黄河下游河床还没有抬高。

宋朝不行了,整个黄河上游水土全部破坏,自东汉以来黄河河段未大变动过,泥沙沉淀,已成了悬河。有方法治理,上游不得滥砍滥伐,载树防沙,中下游兴修若干运河辅助,然后束水冲沙。可是宋朝现在根本就没有这个人力与财力支持这么大的工程。

因此唯独的办法还是兵来将档,水来土屯。若那样。中书就可以办到了,自己是西府首相,无权插足。

那天商议无果。

于是广征博引,群策群力,下面的官员同样没有办法,只好提议征十万百姓修补河道。

赵普将这些意见转交给赵匡义。

赵匡义很不满意,由宋九开始。朝廷也渐渐采纳了用工代赈,不过因为官吏贪墨,发生了种种矛盾,若是小范围用还可以,但是十万灾民用工代赈,准得出大事情不可。而且上哪去立即征来十万灾民。或者征十万民夫来堵塞决口?万一处理得不好,百姓本来因为受灾了,心情不满,发动暴乱,那就会出更大的大事。

因此赵匡义冷声说了一句:“从前韩村河决,征民没起到作用,反而严重扰民。”

于是他发十万军队治理河道。甚至为了表达治河的决心,所用钱帛全部自内库调派,不动用三司国库钱帛。

赵匡义朝时赵普与赵匡胤朝的赵普终是两回事,若是那时,赵普认准了宋九打压,宋九会更悲催的,因此赵普同意了。然后二人商议,得选人领头。选来选去。选了郭守文护其役。

再看郭守文阅历,潘美活捉刘鋹,曾派其进京献捷,宋九也与此人在那时打过交道,印象不深,只知道他很会拍马屁。

李煜进京时,郭守文劝其不要轻生。

安抚过西北。

太平兴国三年。郭守文曾率宋亳二州四千五百丁塞汴水决口。

应当赵普推荐这个人还是有能力的。

郭守文去了前方。

他没有偷工减料,全部用埽填堤。

想要牢固的堤坝,最好是石头水泥坝,现在水泥出来了。可成本太高。还有史上后来发明的鱼鳞塘,这个也让宋九提前弄出来,它代价同样不菲。另外就是钱氏在钱塘江推出的笼石法,这个成本也不低。还有便宜的方法,最便宜的就是硬是用泥土填,这个只要人力成本。要么后世都常见的用沙包加固堤坝。

但在宋朝想要质量好,最常见的便是这种埽。

先用大量编织芦苇绳和超大超长的竹索,芦苇绳用来捆绑加固“埽”,充当编织袋的作用;竹索用来贯穿“埽”,充当纤绳,以便人力将“埽”拽拉牵引到指定区域。

再于宽广平坦的地上密布芦苇绳,接着在绳上铺一层厚树枝与厚芦苇,再在芦苇上倒泥土以及碎石块,接下来按照这个制作次序反复操作,待填充物外形高约十米、长约数十米时,最后用芦苇绳紧紧捆扎,用来堵河的“埽”就这样完成了。

实际它的原理与笼石法、鱼鳞塘、水泥坝是一个性质,就是用这些绳索将整个河堤变成一个整体,增加其牢固。

郭守文没偷工减料,十万呆在京城的大军也不敢偷懒,场面很壮观。

到处是黑压压的兵士,将一个个“埽”拖到决口边缘,栓在巨桩上,然后投河堵决。

可是这一年雨水特别厉害,河水始终如奔马一般汹涌而来。

无论投入多少劳力,还是投入多少石头与大“埽”,皆眨眼之间被河水冲得无踪无影。

不但如此,陕西,河北多处地区同样受到涝灾。

而郭守文从五月折腾到九月,这个决口还没有填上,无论他如何折腾,河水依然向东直入淮河,导致广大的灾区春秋两季颗粒无收。

不能说赵匡义做错了,若是水势能在中途稍小一点,让郭守文堵上,将灾害降低,花费这个代价就是值得的,没有堵上,那就是一个笑话。

当然,更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至少赵匡义想做为,也想不扰民,用心肯定是好的。

郭守文在滑州无功,都不敢回京城。

赵匡义也不怪他,痛定思痛,这样临时抱佛脚肯定不是办法,既然今年无辄了,就不让它下回再发生吧。

因此就想到了古代的一个办法,遥堤。

何谓遥堤,就是距离河堤两三里开外,再筑一道大堤,若是汛期凶猛,就可以打开陡门,将水放于这个缓冲区蓄洪泄洪,而且第一道河堤若是破掉。它可以做为第二道大堤拱卫后方。

赵匡义便派两批官员出发,柴成务与葛彦恭顺着黄河北岸,赵孚与郭载缘顺着黄河南岸,西自河阳,东到大海,察看古代遥堤情况。

不久赵孚便上书,是有遥堤。是那一朝建的赵孚也不知道了,但所剩百不过一二,现在重修会面临许多困难,首先不知得用多少钱帛与人力,工程量太大了。其次遥堤与河堤之间的滩地肥沃,以此为生的农户特别密集。一旦滩地用作防洪区,将有多少民户面临迁徙,他们迁到何处,如何谋生,国家将损失多少税赋?

因此建遥堤不是办法,想要解决,只有分水。南北岸仿佼汴水,各开一个陡门,北入王莽河(山东宁津胡苏河)以通于海,南入灵河以通于淮。

甚至也说了宋九所说的若是分水,会使在水势平缓时更为平缓,导致泥沙沉淀更快的弊端,那就是用陡门调节,仿照朝廷依宋九的提议。于汴黄交界处再置一蓄沙湖之举,水势小的时候关闭陡门,水势大的时候从蓄沙湖泄水于扩疏后的王莽河与灵河,使河水迅速进入大海。同时还能通舟运,灌溉农田。

不管这个提议对不对,可是让赵普尴尬了。

不是分水那么简单。

想要分水,必须扩滩王莽河与灵河。特别是灵河那一段,还要浚通济水,以及从梁山泊通向彭城六七百里长的桓沟水。

钱呢?

本来可能此事也就不了了之,赵匡义还是将所有重臣喊到政事堂。看着大家,特别是狠狠地盯着赵普,最后盯着宋九说道:“修防决塞,盖不获己,而秋霖荐降,役民滋苦,难道是朕寡德?”

宋九有些晕。

这个黄河越往后越难治了。记得前世一个帖子,说南宋能屹立,还亏得黄河,正是黄河多次泛滥,将金国害苦了,没能力一鼓作气将南宋拿下。这肯定不通,金国崛起时什么样的家底子?最少比那时候强吧。不过也说明了北宋以后的黄河情况。

没办法治。

有办法也没有这个国力去治。

赵普在边上说道:“尧水汤旱,时运使然,陛下劳谦勤恤,过自刻责,下臣恐惧所措,望少宽宸虑,以竣天灾弥息。”

“赵卿,还有诸卿,勿要藏拙也。”赵匡义又不满地看了宋九一眼。

在座的谁对水利最精通,宋九,他就是水利起家的。

宋九只好站起来说道:“陛下,黄河渐成悬河,如何治,十几年前我就说过,国力无法实现。若陛下只图五十年之计,臣都有一个办法。”

“五十年啊。”

“能保证五十年不出大事就是好的了。如今人口还不算多,若是五十年后以这十几年的人口增涨速度,可能人口数量会番上三倍。那么这些大决堤,可能会出更大的事情,淹死更多的百姓。”

“但是五十年……”

“陛下,多大能力办多大事情,如今国力还是有限,况且还有燕云未平。所以得分清先后,先举应付五十年的办法,五十年后,燕云收回,国家更强,可能会有更好办法解决它。”

“那你就说这个五十年之策吧。”

“臣先说堤,朝廷有人说遥堤,实际还有辅助堤,如月堤,格堤,缕堤。若再分,还有越堤,子堤,撑堤。”

“恩?”赵匡义茫然。

其他人也一起发愣。

大多数是后世发明的名词,一起不了解。

“实际除了临时抢险的子堤外,真正分起来,只有两种,一是内辅助堤,二是外辅助堤。内辅助堤就是遥堤。余下都是外辅助堤。”

“外辅助堤?”

“就是在河堤修建的辅助堤,如缕堤,于河边再筑形如丝缕的小堤,它有两个作用,水小时束河,使之河水不会平缓下来,那么河沙便不会沉淀。其次是汛期时,它能替主堤抵挡第一波攻击力,从受力原理来分析,有了缕堤,主堤受压会减轻。月堤与之有些类似,但是两道主堤,于险要河段将主堤缩退,在后方再筑一道半月形主堤,那么不用兴师动众的建千里遥堤,就可以将决堤事故下降一半。格堤也与缕堤类似,但不是呈丝缕状,而是呈一个个不规则格状,它主要用在很长的平直河段,之所以决堤,多是水流动产生的冲击力。但现在主堤外有一个个格堤,那么临近主堤下面的河水便不易产生流动,这就很好地保护了主堤。越堤与月堤性质差不多,但呈相反方向,是于河道一侧筑长主堤,使水绕道而过,不直接冲击主堤。撑堤则是于主堤外直接加梯堤,使主堤下方河道加固,抗击水压与冲力。子堤则是抢险时用的,若是汛水凶猛,来不及从后方挑来泥石加高堤坝,那么直接于主堤内侧取泥加高,这个若不懂水利,最好少用为妙。”

“卿为何不说?”

“臣西府事务繁忙,况且是越职的事,只是看到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臣抽空骑马到黄河边又仔细转了转,才想出来的。”

赵匡义闷哼一声。

如果不是朕今天逼了你两回,恐怕你还不会说。

第40章 挖祖坟(上)第405章 铁血之路(五)第356章 无敌第350章 狐狸第492章 疏忽第284章 春闱(下)第512章 澶州大捷第496章 真三司使第218章 夜宴(三)第397章 卢宋会(下)第79章 勇退第409章 铁血之路(九)第84章 夜郎(下)第194章 快乐第295章 诅咒的国家第439章 神的黄昏(八)第190章 深山的贵人第61章 爱因斯坦第233章 千古遗恨第449章 风起第77章 卷(下)第510章 胶着第319章 五字第134章 荒野(中)第192章 上朝第326章 一个人的战斗(上)第150章 花蕊夫人(上)第506章 残忍的计划第273章 中伤一百零五章 秋实第445章 高处不胜寒(下)第277章 公主(上)第246章 官家的妙算(上)第321章 大江(下)第70章 神奇(中)第108章 走后门第262章 辞戟(上)第220章 大婚(上)第198章 插钗第36章 果子(上)第342章 亲事第352章 安定第82章 诱、惑(下)第472章 驱(下)第393章 持续性的打脸(上)第421章 飘摇(下)第382章 中策(上)第243章 插花第488章 要翻天第247章 官家的妙算(中)第47章 玩大了第413章 铁血之路(十三)第482章 天堂第163章 想不通第38章 信(上)第465章 很短的飙风(上)第534章 大结局(二)第267章 海货第111章 送礼第439章 神的黄昏(八)第46章 正八品第155章 清明(中)第193章 朝会第313章 才第309章 硕麦(中)第240章 脱变第239章 太监国度第410章 铁血之路(十)第266章 太狠了第397章 卢宋会(下)第369章 拓跋第275章 反击(下)第158章 劲弩(下)第64章 糊涂第287章 春行(上)第113章 教材(上)第19章 分岐第402章 铁血之路(二)第237章 宋无敌(上)第160章 提亲(上)第70章 神奇(中)第125章 妙不可言第273章 中伤第123章 两重天(上)第275章 反击(下)第385章 五十年第486章 南方(下)第315章 脱变(上)第363章 弃子(上)第409章 铁血之路(九)第19章 分岐第33章 始识第473章 真相第223章 谁敢惹(上)第125章 妙不可言第18章 君子第198章 插钗第65章 温度第156章 清明(下)第137章 对峙
第40章 挖祖坟(上)第405章 铁血之路(五)第356章 无敌第350章 狐狸第492章 疏忽第284章 春闱(下)第512章 澶州大捷第496章 真三司使第218章 夜宴(三)第397章 卢宋会(下)第79章 勇退第409章 铁血之路(九)第84章 夜郎(下)第194章 快乐第295章 诅咒的国家第439章 神的黄昏(八)第190章 深山的贵人第61章 爱因斯坦第233章 千古遗恨第449章 风起第77章 卷(下)第510章 胶着第319章 五字第134章 荒野(中)第192章 上朝第326章 一个人的战斗(上)第150章 花蕊夫人(上)第506章 残忍的计划第273章 中伤一百零五章 秋实第445章 高处不胜寒(下)第277章 公主(上)第246章 官家的妙算(上)第321章 大江(下)第70章 神奇(中)第108章 走后门第262章 辞戟(上)第220章 大婚(上)第198章 插钗第36章 果子(上)第342章 亲事第352章 安定第82章 诱、惑(下)第472章 驱(下)第393章 持续性的打脸(上)第421章 飘摇(下)第382章 中策(上)第243章 插花第488章 要翻天第247章 官家的妙算(中)第47章 玩大了第413章 铁血之路(十三)第482章 天堂第163章 想不通第38章 信(上)第465章 很短的飙风(上)第534章 大结局(二)第267章 海货第111章 送礼第439章 神的黄昏(八)第46章 正八品第155章 清明(中)第193章 朝会第313章 才第309章 硕麦(中)第240章 脱变第239章 太监国度第410章 铁血之路(十)第266章 太狠了第397章 卢宋会(下)第369章 拓跋第275章 反击(下)第158章 劲弩(下)第64章 糊涂第287章 春行(上)第113章 教材(上)第19章 分岐第402章 铁血之路(二)第237章 宋无敌(上)第160章 提亲(上)第70章 神奇(中)第125章 妙不可言第273章 中伤第123章 两重天(上)第275章 反击(下)第385章 五十年第486章 南方(下)第315章 脱变(上)第363章 弃子(上)第409章 铁血之路(九)第19章 分岐第33章 始识第473章 真相第223章 谁敢惹(上)第125章 妙不可言第18章 君子第198章 插钗第65章 温度第156章 清明(下)第137章 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