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拓跋

赵匡胤登基后,所做的最大变动就是三分兵权,三分相权。

兵权分为西府,三衙与地方三部分,很难说它是好是坏,若说它坏,纵观宋明,几乎看不到蕃王与重将起兵谋反之类的事件。虽有,却无法使国家陷入南北朝唐朝时的那种混乱局面。

但说它好,无论是宋或明,除了极少数时刻,几乎看不到汉唐那种雄威。

因此好处有,坏处也不少,若往深处想,例如就是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主将对部下都不熟悉了,这个仗能打好么?

宋九针对这个局面,在赵匡义彻底将节度使权利拿下时,做了有争议的改革。

先是将禁兵由城市向乡村转移,当时是很麻烦,然而长远看,这是颇有积极意义的一次变革。

养兵成本下降,士兵养家糊口成本也下降,离开京城的繁华与浮华,士兵会更朴实,那么战斗力会提高。

到了边境是屯田,在家也是屯田,生活习惯变动不大,那么就可以延长轮戍时间。通过分批轮戍,至少留守边境的主将会了解部分将士情况,便于指挥。

宋朝才开始执行时,出现了一些混乱与争议,许多兵士将营田租给百姓。实际史上宋朝营田规模也不小,然而同样在犯这个毛病。这不仅是兵士懒散,他们是京城人氏,又哪里会种田?然而一旦七八成兵士转为农村兵,就不会出现这个局面。边境多闲田。只要耕种起来,往往边境就可以实现粮草自给自足。这又节约了大量成本。

实际那次改革就是对赵匡胤三分兵权的良好修正。

只要继续执行下去,宋朝以后困于冗兵冗费的情况就会得到大幅度改善。

但在三分相位上,宋九却做了倒退性的变革。

赵匡胤用东西两府与三司三分相权,利于集权,减少权臣误国篡国的可能。

然而赵匡胤也意识到有种种不便之处,因此这个三分相权执行得十分模糊。

一直到宋九归来时,实际主要权利还是在中书。

宋九将东西两府权责分得清清楚楚,互不干涉。那么西府有军权,却没有行政权,更没有财权,三司有财权,却没有行政权与军权,东府有行政权却没有军权与财权。甚至西府有军权,却无掌兵权。更无财力支持,那么皇帝手中的权利就可以加强。

赵匡义在军事上是跛脚鸭,看不到它的弊端,只看到它利于君王将权利集中,于是高兴地默认了宋九的做法。

实际它们能分得清楚吗?

例如往前线调兵,与养兵。连国家财政收入有多少都不清楚,能否做出最好的决策?大战来临时,西府不知国家政务,东府不知西府军事计划,又能否做出最好的决策?

但没有宋九。宋朝也会往上面变化。直到富弼才看穿这个弊端,提出类似赵匡义在巴蜀的做法。让西府首相也兼任东府,东府首相兼任西府,这样相互了解,决策就不会出现重大失误。然而也没有很好地执行下去。

于是就有了李继捧归朝。

党项人原先生活在松藩草地到青海南部地区,青海北面与西部是吐谷浑人所在。

向北徙迁历史更早,隋朝时就有了,那未形成规模。直到唐高宗时,受吐蕃人所逼,党项人才以氏族为单位,大规模向陇右与庆灵银夏等地迁移,一直到天宝年间,这是党项人第一次大规模迁徙。

安史之乱后,原来陇右各部又向庆夏盐灵迁徙,庆夏盐灵则向银绥迁徙,有的甚至渡过黄河,达到河东地区。这是第二次党项内迁。

唐朝时大家也许不大注意,放在宋朝就能看出来了,这使得整个银川平原,与南北河套地区,成了党项人的大本营,给西夏崛起打下基础。

但当时拓跋氏力量并不强大,从氏族划分,是野利越诗,野利龙儿,野利厥律,儿黄,野海,野窣六大府落,野利占据其三。从地域划分,庆州一带的东山部,银夏一带的平夏部。拓跋氏力量仍然很小。

直到黄巢起义,夏州偏将李重建之子拓跋思恭协助唐僖宗与朱温作战,此战虽败,但朱温随后降唐,由是拓跋思恭与李克用协助官兵将黄巢从长安驱逐出去。从而获得割据夏绥两州大义。后来李思恭又乘朱玫之乱,派弟弟拿下延鄜,力量进一步强壮。随后起起落落,西北变成三大部分,夏绥银宥的拓跋氏,府麟的折氏,庆灵的西路党项。六大府落则变成五大贵姓,细封,费听,折氏,野利,拓跋,拓跋最强。以及其他古古怪怪的多达上千个姓氏,如牛儿,客户,野鸡等等。

但这时候他们还是以依附中原为主,甚至利用贡马,获得中原的赏赐度日。汉人对这一地区仍然有影响力。如后梁时,拓跋思谏死,其孙拓跋彝昌立,被汉将高宗益袭杀。然而随后党项人迎立拓跋彝昌的叔父,李思恭的儿子李仁福又将高宗益击败。

闻听夏州内乱,附近的李茂贞约李存勖合兵五万攻李仁福,李仁福向后梁求救,后梁派李遇援救,加上李仁福的顽强,两路人马退走。由是拓跋氏保存下来。

后唐取代后梁,出兵夏州,然而此时夏州城池坚固,后唐运输困难,再加上拓跋氏乘中原内乱时,几十年得到休生养息,于是李仁福之子李彝超兄弟击败后唐军队。但仍害怕中原王朝,随后称臣进贡。然而这一战,更加竖起了拓跋氏的威信。

再到后晋,李彝超病故,夏州大乱,然而此时后晋迫于契丹大军南下,无暇西顾。甚至将投奔后晋的李彝敏等人送还夏州问斩。又丧失了一次大好时机。到后汉时,李守贞等三镇叛乱。甚至请求李彝殷发兵帮助,更不想对付夏州了。而且李彝殷虽发兵,明为相助后汉,实际替李守卢助威。

也就是逆天的好运,再加上陆续几代明主的小心经营,拓跋李家一步步地在这个夹缝里壮大了实力。

然后到了后周,柴荣同样无暇顾西,然而柴荣做了一个英明的举措。扶持折家!若无折家在西北,对照后来的宋朝历史,那会是恶化到什么地步?

到宋朝,拓跋李家一直很小心。

宋朝正在统一中原,于是默视他们的存在,然而赵匡胤却不及柴荣的远见,并没有做削弱这股实力的任何举措。那怕宋九刻意进谏。

李家也害怕,李彝殷死,其子李光叡继位,开宝九年,党进与潘美出兵河东,李光叡曾出兵相助。克北汉吴堡寨。李光叡死后,李继筠继位,赵光义出兵北汉,李继筠沿黄河列寨,渡河以张声势。李继筠死后。其弟李继捧继位,由于其威信不足。又加上他立其弟李继立为留后,引起诸父昆弟怨怒,李继捧从父李克文上表进言,李继捧没能力,不当为定难节度留后,请派使让李继捧入朝。

赵匡义看到一次大好分裂党项,削弱拓跋李家的机会,于是同意李克文的进谏,以李克文权知夏州,与作坊副使尹宪同知州事。羌汉共同这块土地!

李克文内外交困,只好献出所管四州八县(银夏绥宥),带着家人进京。

这就是三分相位的不便之处。

西北那摊子事,应划属于东府管辖,还是属于西府管辖,恐怕连赵匡义也说不清楚。

赵普重新为相,曹彬是好人一个,西府实权多为东府侵夺,所以宋九来到西府后,对西北的情况不大了解。

是派了许多斥候打着开拓羊毛商道,拉拢阻卜,分化契丹的大名去了西北刺探情报,然而时间太仓促了,到现在前方还没有消息传回呢。

也就是朝廷操作李继捧归京这件事上,宋九一直蒙在谷里。

但因为宋九,朝廷派了许多斥候前去西北,东府同样是蒙在谷中。

出大事了。

宋九看着大家,谁会想到,反而一些人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万国来朝,群胡伏首,才是一个强国的表现。

宋九不会这样想,他在沉思。

难道赵匡义做错了吗?

机会稍纵即逝,这正好一次难得的机会,不要说什么民族观,这是家天下年代,包括文明发达的汉人,也没有抱成团,况且是党项人。朝廷未动一兵一卒,甚至连阴谋诡计都没有用,而是顺应民意,让李继捧归朝。赵匡义做错了吗?

朝廷在灵州早就派驻军队,包括府州也驻扎了少许军队,还是羁縻,但是一种象征,朝廷控制了这片区域。然而默视定难四州八县继续国中国?赵匡义做错了吗?

赵匡义想恢复汉唐荣光,想要恢复汉唐顶盛时荣光,不要求军队达到葱岭平壤,但最少东北到营州,南到交趾日南郡,西南控制青海日月岭东部饶河湟水地区,西达玉门关实现真正的大一统。也就是收回定难四州仅是所迈出的一个小步。赵匡义做错了吗?

宋朝京城是开封,定难四州威胁不大,然而军事上意义却很重大,无他,战马也!宋初兵力并不弱,然而没有一支强大的骑兵,崔彦进、李继隆与李汉琼三员虎将能不能取得满城大捷。若没有一支强大的骑兵,潘美与杨业能不能取得雁门大捷。然而屡次证明中原养不好马,甚至将许多马养死了,那么西北重不重要?赵匡义收回定难做错了吗?

过程宋朝没有恫吓,即便李继捧失势归朝,赵匡义赏官赏金赐银,即便李继捧献出定难四郡,赵匡义也没有急躁直接控制管理,而是以李克文为首,汉官尹宪为辅,表现出足够的尊重,赵匡义做错了吗?

宋九提出分化阻卜,打通羊毛商路,若那样只有三条商路,一条是府州到丰州,渡河至北河套,再达贺兰山,从贺兰山达居延海,从居延海再抵达阻卜。然而这条道路离契丹是那么地近,契丹会不会坐视。这条道路已经不能选择了。

实际只有两条商道可供选择,从府州到灵州再到贺兰山,那边从府州到太原。从庆州到灵州,那边从庆州到长安。可这两条道必须经过定难四郡,赵匡义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对定难四郡稍稍加强控制,难道做错了吗?

肯定做错了,然而宋九却不知道哪儿做错了。

对这段历史他知道得并不多,所以没办法利用金手指修正。

实际他就是知道,这段历史也早就歪曲了,许多砖家胡乱指责,说赵匡义扰乱压迫西北民族,完全是操蛋的说法。因此宋九借鉴的意见也不大,说不定会扭曲宋九的思考。

他拼命地想。

散朝后来到西府,又打开西北的地图。

什么也没有看到,反而看到横山后,眉头拧起。

之所以如此,原因与他先前提议的加强版浅攻战术一样。从东易州开始,一直到河东,宋辽两国边境处多是崇山群岭,这里辽军骑兵优势不大,而且易于筑砦于要道上控制,同时这些砦堡又易守难攻。辽军来就防守,辽军去继续骚扰,最终迫使辽国大军疲于奔命,以最小的代价收回燕云。

构思这一战略的根本就是山。

赵匡义听从了一半,稍许设乡兵,于边境增驻砦堡,这样一来成了御,而非是攻。宋九没有勉强,潘美故也。

这得慢慢来。

而且边境得到加强,牵制了辽军,使之不能全力攻打辽东,也让宋九暂时满足了。

但现在横山山脉将会成为宋九头痛的所在。

于是他问曹彬:“曹将军,我提一种假设。”

“易安,什么假设?”

“如果朝廷此次让李继捧归朝,从而激怒了党项人,使定难四郡全部反叛,朝廷应如何补救?”(未完待续)

第489章 大事不糊涂第426章 上位(中)第145章 祭文第495章 第一权臣第451章 乱战第329章 毒狐第49章 盛况第354章 谁想不到的第128章 雪话(上)第163章 想不通第120章 变化(中)第25章 杀伤力第419章 荒诞(下)第49章 盛况第425章 上位(上)第223章 皇后(上)第306章 不杀人第522章 第三十七计(上)第96章 乾德三年的事(上)第166章 镜子(上)第332章 入相(上)第17章 约战(下)第77章 卷(下)第305章 不杀人(上)第145章 祭文第304章 打猎(下)第161章 提亲(中)第175章 聘礼第384章 雁归来第336章 东华门第242章 抚桑第441章 妖星(中)第108章 最危险的职业(上)第508章 口袋第465章 很短的飙风(上)第30章 这世界太危险(下)第452章 西北最强第82章 诱、惑(下)第279章 二敲第117章 三肥土(上)第62章 我的地盘第385章 五十年第507章 求和第464章 前戏(下)第261章 保护(下)第309章 硕麦(中)第246章 官家的妙算(上)第504章 开始了第508章 口袋第340章 遥远的地方(下)第381章 斗吧第417章 一地鸡毛(下)第414章 铁血之路(十四)第220章 夜宴(五)第153章 烧酒会(下)第397章 自作聪明(上)第355章 有一种痛叫虚伪第165章 有约第449章 风起第363章 弃子(上)第152章 烧酒会(上)第188章 立必行第266章 太狠了第511章 四面楚歌第95章 一把手的问题(下)第94章 一把手的问题(上)第261章 保护(下)第263章 辞戟(下)第402章 铁血之路(二)第203章 佘太君(下)第363章 弃子(上)第372章 包青天第95章 一把手的问题(下)第134章 荒野(中)第404章 铁血之路(四)第31章 到处是黄金第163章 想不通第224章 皇后(下)第314章 才子(下)第412章 铁血之路(十二)第217章 夜宴(二)第503章 遗言第263章 辞戟(下)第129章 雪话(下)第447章 野望(下)第153章 烧酒会(下)第1章 狗血的剧情第516章 持中与未来第423章 定(中)第87章 巡察(下)第374章 交锋(上)第519章 景德第142章 又是豪赌(下)第191章 女人第3章 好戏第230章 王者之城(上)第42章 真小人第432章 神的黄昏(一)第347章 必死(上)第374章 交锋(上)
第489章 大事不糊涂第426章 上位(中)第145章 祭文第495章 第一权臣第451章 乱战第329章 毒狐第49章 盛况第354章 谁想不到的第128章 雪话(上)第163章 想不通第120章 变化(中)第25章 杀伤力第419章 荒诞(下)第49章 盛况第425章 上位(上)第223章 皇后(上)第306章 不杀人第522章 第三十七计(上)第96章 乾德三年的事(上)第166章 镜子(上)第332章 入相(上)第17章 约战(下)第77章 卷(下)第305章 不杀人(上)第145章 祭文第304章 打猎(下)第161章 提亲(中)第175章 聘礼第384章 雁归来第336章 东华门第242章 抚桑第441章 妖星(中)第108章 最危险的职业(上)第508章 口袋第465章 很短的飙风(上)第30章 这世界太危险(下)第452章 西北最强第82章 诱、惑(下)第279章 二敲第117章 三肥土(上)第62章 我的地盘第385章 五十年第507章 求和第464章 前戏(下)第261章 保护(下)第309章 硕麦(中)第246章 官家的妙算(上)第504章 开始了第508章 口袋第340章 遥远的地方(下)第381章 斗吧第417章 一地鸡毛(下)第414章 铁血之路(十四)第220章 夜宴(五)第153章 烧酒会(下)第397章 自作聪明(上)第355章 有一种痛叫虚伪第165章 有约第449章 风起第363章 弃子(上)第152章 烧酒会(上)第188章 立必行第266章 太狠了第511章 四面楚歌第95章 一把手的问题(下)第94章 一把手的问题(上)第261章 保护(下)第263章 辞戟(下)第402章 铁血之路(二)第203章 佘太君(下)第363章 弃子(上)第372章 包青天第95章 一把手的问题(下)第134章 荒野(中)第404章 铁血之路(四)第31章 到处是黄金第163章 想不通第224章 皇后(下)第314章 才子(下)第412章 铁血之路(十二)第217章 夜宴(二)第503章 遗言第263章 辞戟(下)第129章 雪话(下)第447章 野望(下)第153章 烧酒会(下)第1章 狗血的剧情第516章 持中与未来第423章 定(中)第87章 巡察(下)第374章 交锋(上)第519章 景德第142章 又是豪赌(下)第191章 女人第3章 好戏第230章 王者之城(上)第42章 真小人第432章 神的黄昏(一)第347章 必死(上)第374章 交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