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王书辉下乡记4

明朝末年的农村,和现代社会的农村是两个概念。

王书辉是个东北人。他去过很多次东北的农村,对东北的农村非常了解。他在福建读了四年的大学本科,也去过福建的很多农村。所以,他自认为对于中国的农村还是有些了解的。

王书辉在东北看到的农村,都是那种一望无际的大片原野。在好像看不到头的大片整齐的农田之间,散落着一些红砖红瓦的大瓦房组成的村落。这些村落由一条条水泥马路连接在一起。

而王书辉在福建见到的农村则是那种很城市化的农村。农田虽然也不少,但是,各种自办的小型企业才是福建农村的主要内容。每个村子都是四五层的楼房林立。基本家家户户都有私家车,而且还不一定只有一辆。

反正,无论是东北的农村,还是南方的农村,除了要使用各种农业机械种地之外,农民的生活和城市居民的生活都差不多。在王书辉眼中,好像无论是东北农村,还是福建农村,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好像都要比城市居民好一些。

赵家滩村给王书辉的第一印象,就是很脏。从码头到村子的小路,明显是前不久修整过的。但是,因为这两天下过雨,所以泥土夯实后铺上细砂的狭窄的小路上,一片泥泞。王书辉走了一路,搞得鞋面上到处都是泥浆。好在他穿的是复兴军配发的皮靴子,虽然鞋面上到处都是泥水,但是实际上脚上并没有沾上泥。

等到了村子之后,王书辉就对赵家滩村产生了第二印象。王书辉对赵家滩的第二印象就是穷。除了工作组、农会和民兵之外,王书辉在进村的路上,看到的所有村民,无论是大人、小孩、女人,还是老人,穿着打扮都是破衣烂衫的样子。虽然是大冬天,但是所有的人都没有穿鞋。他们脚上穿的很明显不是鞋,而是一些用稻草编好的绳子绑在脚上的破布。

不过,在进村的路上,王书辉看到的村民们,精神状态明显还不错。除了看到他们一行人的时候,大家表现的比较畏惧,不自觉的就想躲避以外。所有的人,营养状况还可以。至少不是他刚到明末的时候,在路上看到的那些人的那种面黄肌瘦的样子。

更主要的是,王书辉没有看到一个闲人。所有的人都在工作中,或者很明显的要到什么地方去的样子。即使那些在自己家门口坐着的人,手里也都在干活儿。大部分人都是在编筐。

因为在码头上已经被王书辉教训了一顿了,所以大家都没什么动静,只是静静的观察着路上的一切。而王书辉更是严格贯彻自己的要求,一言不发的在赵家滩村工作组组长和农会会长的带领下,向着工作组的驻地走去。

农会会长赵鹤年已经在码头上就对王书辉产生了一定的忌惮。走路的时候发现王书辉一言不发的观察着村里的情况,他也不敢上前说话。陪在王书辉身边的赵家滩工作组组长邓大光和副组长文明两人,因为觉得自己在赵家滩的工作开展的不太好,所以也不怎么太敢和王书辉套近乎。就这样,在一片安静中,考察组一行到了赵家滩工作组的驻地。

赵家滩工作组的驻地和其他基地村一样,是在被打倒的地主家里。赵家滩这里原来的地主就是马松华家。不过马家只是派遣了一个管家在这里,所以,赵家滩的工作组驻地,就是这个管家在赵家滩的住宅。赵家滩的农会和民兵队,也和工作组一起驻扎在这里。

马松华家的管家在赵家滩住的不错。工作组、农会和民兵队的驻地,是一个青砖青瓦的三进小宅子。第一进院子是工作组和农会的办公室,第二进院子是工作组和民兵的宿舍。第三进院子是工作组开办的乡村学校。

王书辉一行在邓大光和文明的安排下,住进了第二进院子。简单的洗漱和休息之后,王书辉下达了解散休息的命令,之后就在邓大光和文明的陪同下,去了乡村学校。

传统房屋的采光不是很好,所以,王书辉看到的乡村学校里大敞实开,所有的窗户和门都是开着的。一个穿着复兴会统一制服的年轻人,正在给三十多个年龄不等的学生上着课。他用复兴会生产的粉笔,在一块用水泥抹成的黑板上,正给这些小孩子上着数学课。根据王书辉目测,这些小孩子最大的已经有十三四岁了,最小的只有五六岁。

年轻的老师教的是一百以内的加减法。他讲完了今天的知识点之后,走下来,开始考察每一个学生。他的具体的做法就是给每一个学生出一道题,然后看着这个学生的解题过程。一个最多六七岁,还留着鼻涕的小男孩儿被老师的提问难住了。王书辉往前看了看,看到了一个1734的算式。这个小鼻涕很明显忘了怎么用竖式了。

王书辉不再关注那个年轻人怎么教那个小鼻涕竖式的用法,而是开始观察起教室的环境来。这个被作为教室的房间,大约有五十多平米左右。房顶没有吊棚,直接就能看到房子的房梁。房梁上挂了不少灯笼,应该是晚上民兵上课的时候用来照明的。

学生们用的课桌和板凳应该是最近复兴会木器加工厂的产品,就是那种王书辉小学时用的桌椅板凳。两个人用一个长条的带书桌堂的桌子,坐的是那种用板条子钉起来的有靠背的椅子。不过因为复兴会还没有油漆工业,所以这些桌子和凳子都是本色的。

王书辉在教室的旁边站了一会儿,明显的感到,门窗大开的房子里往外传出一阵阵的热气。屋子里应该是烧了地龙了,所以,那些衣衫单薄的小孩子才没有被冻的坐不住。王书辉听了一会儿课,感觉这个年轻人教的还不错。他就没有继续停留,领着邓大光和文明回到了宿舍里。

到了宿舍,王书辉喝了一口邓大光端给他的热水,对他们说道,“晚上的时候,考察组要听你们的汇报。你们趁着下午的时间准备一下。也不用紧张什么的,就是把你们这一年来在赵家滩都干了些什么事情,做出了那些具体的成绩,以及在工作中存在的困难,还有你们经过一年的工作都有什么想法,今年有什么计划之类的事情做一个汇报说明。”

邓大光听了这话心里松了口气,他对王书辉说道,“师尊,我上次回去开会,听一些同志说,农委会那边对我们在赵家滩的工作不太满意。具体是什么情况,师尊给我们说一说呗。哪里没做好的事情,我们也好改正啊。”

王书辉摇了摇头,对邓大光和文明说道,“你们两个不要听风就是雨,要是农委会觉得你们的工作有问题,农委会的人就会直接出面和你们谈话,或者直接给你们下命令。现在没有这方面的事情,就是说农委会对你们的工作没有什么意见。你们踏踏实实的按照农委会的要求继续工作就是了。”

“再说了,我又不是农委会的。我怎么会知道农委会对你们有没有什么意见。反正从我这里讲,没有听到农委会的哪个人,在我这里说到过你们的事情。倒是通商处那边和我提过你们村的事情。说是你们村的藤条筐最近卖的不错。”

邓大光和文明听了这话,都咧着嘴笑了起来。王书辉又喝了口热水,问他们道,“我刚才看到村子里很多人都不穿鞋的。这是怎么个情况。是穷的穿不起鞋,还是吝啬舍不得穿。”

邓大光听了这话,脸上露出些尴尬来。他对王书辉说道,“师尊,还真是你说的那样。赵家滩这里人啬皮的很。本来我们用前几次卖藤筐的钱,给全村发了一次福利,就是给每家发了一匹咱们纺织厂产的布,和咱们木加工厂产的三双草鞋。可是这帮啬皮不知道怎么想的,把布和草鞋都给卖到县城里去了。而且卖的比咱们厂里的出厂价还便宜,把我们气得够呛。”

王书辉听了这话,心里叹了口气,对两个人说道,“归根结底,还是穷造成的。下午你们好好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给村民们增加些收入的。”

听了这话,邓大光和文明两人互相看了看,不好意思的对王书辉说道,“师尊,要说办法我们还真有,而且这个办法还能把本村的那些渔民的心给收上来。”

王书辉一听这话,突然想起造船厂曾经向他询问过的,可不可以把蒸汽船卖给个人的问题。他问道,“你们是不是看上盯上造船厂的蒸汽船了。”

邓大光马上露出一副拍马屁的面孔,谄笑着对王书辉说道,“师尊英明。我们想的就是这个问题。这一招还是在赵鹤年的启发下想到的。那个老狐狸把他们老赵家的渔民拧在一起,一起打渔一起卖鱼,然后一起分钱。这一招还挺管用,让他们比过去他们各干各的时候赚的钱多了不少。”

第494章 军事行动面具下的经济目的第80章 大练兵(4)第236章 张知府的崛起(3)第114章 第一次反围剿7第471章 南方局势第468章 邮政局里的两个人第322章 亡国之君&亡国之臣(1)第330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5)第381章 鲁东土地革命6第363章 建设新湖北(6)第66章 有水分的工业党人(2)第166章 松滋大开复兴花(2)第416章 人民陪审制度第223章 马祥麟的转变(6)第352章 炮击金州卫(5)第19章 起步(3)第275章 魏忠贤的疑惑(1)第52章 马县丞的末日(4)第392章 光复辽南7第492章 孙大圣棒打倭国第498章 因复杂的生产过剩第197章 武昌起义(7)第169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1)第120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1第153章 红旗漫卷出枝3第429章 敲响丧钟的人第192章 武昌起义(2)第214章 草民的政治观1第256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4)第389章 光复辽南4第235章 张知府的崛起(2)第206章 连锁反应7第242章 肖文龙的觉醒(2)第190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6第230章 四省攻鄂(7)第420章 小摊老板第11章 婚事(3)第203章 连锁反应4第391章 光复辽南6第52章 马县丞的末日(4)第53章 马县丞的末日(5)第287章 新的开始(4)第10章 婚事(2)第348章 炮击金州卫(1)第278章 魏忠贤的疑惑(4)第441章 完蛋的太突然了第365章 建设新湖北(8)第265章 学员张兆欢(5)第20章 起步(4)第192章 武昌起义(2)第2章 穿越(2)第480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8第298章 朱舜水访武昌(3)第450章 乱世中的一家人第351章 炮击金州卫(4)第451章 辽东惊变第147章 简单逻辑3第48章 新奇的生活(2)第337章 制度这个事儿(2)第164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4)第307章 终结者4第136章 教学相长1第454章 从席日勾力格到黄立格第183章 陈保生进城(3)第160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4)第403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6第243章 肖文龙的觉醒(3)第393章 光复辽南8第376章 鲁东土地革命(1)第393章 光复辽南8第206章 连锁反应7第139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1第439章 人心真的散了第447章 一个是俘虏另一个也是俘虏第261章 学员张兆欢(1)第4章 穿越(4)第226章 四省攻鄂(3)第53章 马县丞的末日(5)第357章 炮击金州卫(10)第30章 日常(2)第374章 在山东(9)第425章 当家方知家难当第194章 武昌起义(4)第376章 鲁东土地革命(1)第64章 牛大胆和五亩地(4)第381章 鲁东土地革命6第242章 肖文龙的觉醒(2)第245章 肖文龙的觉醒5第475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3第254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2)第103章 王书辉下乡记7第175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1)第89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4)第118章 不算战斗的战斗1第383章 东改编2第246章 肖文龙的觉醒6第438章 王书辉从没想过当皇帝第86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1)第203章 连锁反应4
第494章 军事行动面具下的经济目的第80章 大练兵(4)第236章 张知府的崛起(3)第114章 第一次反围剿7第471章 南方局势第468章 邮政局里的两个人第322章 亡国之君&亡国之臣(1)第330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5)第381章 鲁东土地革命6第363章 建设新湖北(6)第66章 有水分的工业党人(2)第166章 松滋大开复兴花(2)第416章 人民陪审制度第223章 马祥麟的转变(6)第352章 炮击金州卫(5)第19章 起步(3)第275章 魏忠贤的疑惑(1)第52章 马县丞的末日(4)第392章 光复辽南7第492章 孙大圣棒打倭国第498章 因复杂的生产过剩第197章 武昌起义(7)第169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1)第120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1第153章 红旗漫卷出枝3第429章 敲响丧钟的人第192章 武昌起义(2)第214章 草民的政治观1第256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4)第389章 光复辽南4第235章 张知府的崛起(2)第206章 连锁反应7第242章 肖文龙的觉醒(2)第190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6第230章 四省攻鄂(7)第420章 小摊老板第11章 婚事(3)第203章 连锁反应4第391章 光复辽南6第52章 马县丞的末日(4)第53章 马县丞的末日(5)第287章 新的开始(4)第10章 婚事(2)第348章 炮击金州卫(1)第278章 魏忠贤的疑惑(4)第441章 完蛋的太突然了第365章 建设新湖北(8)第265章 学员张兆欢(5)第20章 起步(4)第192章 武昌起义(2)第2章 穿越(2)第480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8第298章 朱舜水访武昌(3)第450章 乱世中的一家人第351章 炮击金州卫(4)第451章 辽东惊变第147章 简单逻辑3第48章 新奇的生活(2)第337章 制度这个事儿(2)第164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4)第307章 终结者4第136章 教学相长1第454章 从席日勾力格到黄立格第183章 陈保生进城(3)第160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4)第403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6第243章 肖文龙的觉醒(3)第393章 光复辽南8第376章 鲁东土地革命(1)第393章 光复辽南8第206章 连锁反应7第139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1第439章 人心真的散了第447章 一个是俘虏另一个也是俘虏第261章 学员张兆欢(1)第4章 穿越(4)第226章 四省攻鄂(3)第53章 马县丞的末日(5)第357章 炮击金州卫(10)第30章 日常(2)第374章 在山东(9)第425章 当家方知家难当第194章 武昌起义(4)第376章 鲁东土地革命(1)第64章 牛大胆和五亩地(4)第381章 鲁东土地革命6第242章 肖文龙的觉醒(2)第245章 肖文龙的觉醒5第475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3第254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2)第103章 王书辉下乡记7第175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1)第89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4)第118章 不算战斗的战斗1第383章 东改编2第246章 肖文龙的觉醒6第438章 王书辉从没想过当皇帝第86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1)第203章 连锁反应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