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缓图

“敢问圣上,王总管适才为何心情激荡若此?老臣适才听闻其为孩儿谢恩,但其行举不似为加恩荫一事啊?难不成王总管双喜临门?呵呵,老臣只是闲极无聊,是以这才多口相问,圣上若是不便答复,就当老臣从未问过好了,呵呵,呵呵呵呵!”

眼见的朱由检神态轻松异常,好像是一下子解决了一个重大问题的样子,温体仁起身移步至御前阶下,拱手后以闲聊的语气笑问道,而孙传庭等人仍在思考着洪承畴传来的消息。

对关外军情丝毫不感兴趣的温体仁并没有去静思解决之道,他对朱由检和王承恩之间的互动倒是颇觉有趣。就在他思索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时,王承恩突然之间的举动让他诧异不已,随即他敏锐的捕捉到了王承恩代孩儿谢恩的那句话。

虽然这回自己蒙皇帝垂怜,次子温侃能得以由正七品连升四级擢到从五品的职位,但温体仁对此并未满足。

因为温侃的举人身份已经决定了他的前程有限,将来能落个从四品位子就已经是老天开眼了,再往上升基本不可能。

除非能力、政绩异常出色,对朝廷有特别大的贡献,否则就别再有更高的奢望了。

可从四品这样的官职人脉远远不能保住后代子孙的荣华富贵,一旦自己致仕或者故去,次子就算熬到从四品的职位,也很难再让温家保持在顶级官绅的行列中。

要是后代中再无惊才绝艳的人物出现,那温家很快就会败亡下去,这种可以想见的未来让现在志得意满的温体仁根本无法接受。

温体仁虽然不知道王承恩过嗣之事,但不妨碍他通过推断得出最正确的结论。

依照王承恩刚才激动的样子,人老成精的温体仁瞬间就猜到了可能跟承继香火有关,要是其他事,王承恩绝对不会激动的声泪俱下。

而按照王承恩三旬多的年纪来看,若是与子嗣有关的话,当事人年纪应该不会超过十五岁,比太子大不了几岁。

等等!比太子大不了几岁?!莫非与太子有关?

这可是天大的事啊!

听闻皇帝与太子日常相处时和睦异常,皇帝甚至经常纵容太子便装出入宫内与民间,这说明皇帝与太子之间的关系非常之好,也证明了太子之位是无可动摇的。

而王承恩若是有了子嗣,并且与太子年龄相若,那莫不是说适才皇帝给王家子许下了什么前程不成?

自家长孙温佑年已十四岁,目前以生员身份就读于国子监,学业虽然并不出众,但为人处世却是渐有圆滑之像,倘若此事与太子有关,那自己这大孙子能否搭上太子这条线呢?

不行!得打听打听!

这可是事关温家将来几十年的富贵前程!

“呵呵,大伴过嗣了儿子,有了后代,自家名字也能重归族谱,朕适才为其子加了恩荫,是以才有失态之举。呵呵,温卿见微知著,倒是观察的甚是细致!”

朱由检现在也不是初来大明时的政治雏儿了,温体仁的旁敲侧击之意他岂能看不出来?

他本想将太子一事顺便说出来,让老温高兴高兴,但看到老温投射过来的满是希冀与渴望的眼神,朱由检忽然强行忍了下来,决定先吊一吊老温的胃口再说。

“呵呵,老臣与军务之上并无殊见,此亦非老臣之所长,孙白谷几人皆为多谋善断之辈,老臣还是藏拙为好!臣之所长是为内政,对此臣有自知之明,对于不擅长之方面,臣绝不予以插手!”

温体仁见皇帝并未吐露真相,遂立刻将话题引到了别处。

皇帝越是遮掩,那说明事情越是不小,这可得抓紧着打听,好事不能别人拔了头筹才行。

“卿之所言甚佳!方面之才治方面之事,此方为执政之道!卿为首辅,首要之责便为领袖百官、调和阴阳,不使朝廷大政方针出现重大错漏之处,如此便是称职之臣。朕对卿一贯之举颇为看好,望卿一以贯之,莫负朕望!”

朱由检对温体仁的表态很是满意,能知道自己擅长与缺失,这才是作为首辅的第一要务。

“启奏圣上,臣苦思良久,对关外之事偶有所感,不知当不当讲?”

陈奇瑜的插言打断了朱由检与温体仁的对话。

“卿尽管道来便可!但为国事,何来不当讲之说?”

朱由检面带微笑开口道。

“启奏圣上,臣以为,此事虽不知其因何而起,但结果却是对朝廷极为有利,宁远总兵重伤于祖家,祖吴两家从此之后再无媾和之可能。臣以为当下应将宁远总兵旗下之马队调入关内,之后寻机遣往宣大卢建斗处听令,以防来年与建州大战时,祖吴两家为私仇争斗而误国事!”

陈奇瑜这个建议提出的极为恰当与合理。

在祖吴两家翻脸成仇时,明年大战一起,除了朝廷官军之外,辽西各将也都要带兵参战,按照两家精锐俱为私兵的特性,极有可能为了报仇而引发内讧,那样的结果是非常可怕的。

而将吴三桂的三千骑兵调回关内驻扎蓟镇也是非常不妥,不如直接派到卢象升的麾下,参与到东征的战事中,也顺便消耗一下吴家的实力。

卢象升虽然忠直但却不是愚钝之人,相信他自会有相应安排来消解吴家的实力。

“大尹之议甚为合理,宁远马队现下已成为关外隐患之所在,况且其亦为蓟镇精华之所在,若能远赴塞外为朝廷征战,既消朝廷之忧,更合为国尽忠、马革裹尸之意,实属一举两得之举!”

一旁的杨嗣昌也是出言附和道。

“启奏圣上,大尹之议是为其一,臣以为现下仍应以稳定为主。朝廷应行文至锦州总兵处,斥责其火并之行时亦要安其心,不使关外大战之前生乱。待决胜建州之后,再以重兵围困锦州,迫其解除武力以永消此患。若其无视朝廷之令,那便困其于城中至死为止。对辽西之策,臣以为缓图为上!”

孙传庭考虑半天,还是将自己解决辽西问题的设想全盘托出,以供皇帝做出决断。

在他看来,明年与建州的大战是彻底解决关外两大割据政权的最好时机,在大军云集锦州一线,两翼各有奇兵突袭的情况下,建奴不可能不败。

在给建奴以重创,迫使其无力南顾后,正好是前线大军挟胜势一举将辽西将门彻底解决之时。

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再决定是否乘胜直捣黄龙,将建州武力彻底消灭。

因为遭受致命打击后的建州,在缺少人口物资的情形下,数年之内根本不可能恢复过来,退又无处可退,朝廷自会有大把的时间从容筹划布置。

“几位卿家之议甚合当前之境,朕亦觉当前应以稳定为主。杨卿,稍后兵部便据此行文锦州吧,再就是着人知会吴襄,配合其安排人手将宁远总兵接回关内休养。依照孙卿之言,与建州之战是为最为紧要之处,到时朕亦会亲征关外以鼓全军之士气,亲自见证跳梁之覆灭!”

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复杂的移民工程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七百三十二章 陈奇瑜的策略第八百五十八章 远征和目的第八百六十四章 装备悬殊之战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鲜铳手第三百六十章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带动市场繁荣第七百三十八章 驻军是为了保护你们的安全第五百零一章 新设府县与驻军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级制度第九十九章 抵达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见棺材不落泪第四百三十九章 后路危机第八百五十六章 议定出兵、太子监军第五百三十章 爱挑事的大佛郎机人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军的反应和对策第六百六十三章 热烈欢迎大明帝国使团到访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来阁臣第八百七十一章 改进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规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来阁臣第六百九十章 未来的接班人选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可以给你,但你要拿东西来换第七百七十一章 前世故人来第五十三章 援军第八百八十六章 长远规划第五十九章 追击1第三百零九章 远虑 (求订阅收藏)第六百八十四章 军医制、西北边镇现状第二百七十二章 冲锋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辅之子的侯方域第二百九十七章 应对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华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会第六百八十七章 为了利益,多尔衮打算把侄子给宰了第二百九十七章 应对第六百五十三章 欧洲人与蒙古部落差不多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险第一百一十四章 垄断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触即发第四百六十一章 杨嗣昌的担忧第二百三十五章 卢象升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三百八十七章 狭路第九十五章 城内第二百六十五章 变化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二百一十章 废除第一百三十九章 图谋第六百五十一章 关键技术绝对不能外泄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险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击老巢、签署不平等条约。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网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八十二章 骄横第三百六十四章 升格第八十七章 苦难第六百八十七章 为了利益,多尔衮打算把侄子给宰了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贸这块大蛋糕第二百零二章 禁运第十三章 诚意伯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五十三章 援军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贼首血肉祭奠甲申之变第二百一十九章 义阉第三百四十九章 布局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复大唐安西四镇第七百九十六章 去抄英国人的小金库第二百九十九章 纵火第二百三十八章 惊变第二百三十五章 卢象升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无霸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五百二十九章 红夷特使联合到访大明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议第八百四十一章 寻找合适的发展模式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军内部的分歧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岛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四百八十章 宣大边军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鲜人打算送礼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论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袭官驿第五百一十九章 葡萄牙教官第八百四十五章 圣源乳业的模式第四百九十五章 丰收在望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五十一章 亲情地四百五十五章 心有不甘的皇太极第四百八十一章 错误的排阵第九十章 平息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迁,只靠着纳粮可不够第五百八十八章 豪门讲究的是与众不同第一百七十章 包抄第四百七十四章 孙白谷怒斥祖都督第五百七十八章 舍不得第六百八十三章 划时代的医疗器械第六百二十八章 勋贵们的猜测和打算
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复杂的移民工程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七百三十二章 陈奇瑜的策略第八百五十八章 远征和目的第八百六十四章 装备悬殊之战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鲜铳手第三百六十章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带动市场繁荣第七百三十八章 驻军是为了保护你们的安全第五百零一章 新设府县与驻军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级制度第九十九章 抵达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见棺材不落泪第四百三十九章 后路危机第八百五十六章 议定出兵、太子监军第五百三十章 爱挑事的大佛郎机人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军的反应和对策第六百六十三章 热烈欢迎大明帝国使团到访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来阁臣第八百七十一章 改进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规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来阁臣第六百九十章 未来的接班人选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可以给你,但你要拿东西来换第七百七十一章 前世故人来第五十三章 援军第八百八十六章 长远规划第五十九章 追击1第三百零九章 远虑 (求订阅收藏)第六百八十四章 军医制、西北边镇现状第二百七十二章 冲锋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辅之子的侯方域第二百九十七章 应对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华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会第六百八十七章 为了利益,多尔衮打算把侄子给宰了第二百九十七章 应对第六百五十三章 欧洲人与蒙古部落差不多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险第一百一十四章 垄断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触即发第四百六十一章 杨嗣昌的担忧第二百三十五章 卢象升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三百八十七章 狭路第九十五章 城内第二百六十五章 变化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二百一十章 废除第一百三十九章 图谋第六百五十一章 关键技术绝对不能外泄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险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击老巢、签署不平等条约。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网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八十二章 骄横第三百六十四章 升格第八十七章 苦难第六百八十七章 为了利益,多尔衮打算把侄子给宰了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贸这块大蛋糕第二百零二章 禁运第十三章 诚意伯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五十三章 援军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贼首血肉祭奠甲申之变第二百一十九章 义阉第三百四十九章 布局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复大唐安西四镇第七百九十六章 去抄英国人的小金库第二百九十九章 纵火第二百三十八章 惊变第二百三十五章 卢象升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无霸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五百二十九章 红夷特使联合到访大明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议第八百四十一章 寻找合适的发展模式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军内部的分歧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岛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四百八十章 宣大边军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鲜人打算送礼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论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袭官驿第五百一十九章 葡萄牙教官第八百四十五章 圣源乳业的模式第四百九十五章 丰收在望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五十一章 亲情地四百五十五章 心有不甘的皇太极第四百八十一章 错误的排阵第九十章 平息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迁,只靠着纳粮可不够第五百八十八章 豪门讲究的是与众不同第一百七十章 包抄第四百七十四章 孙白谷怒斥祖都督第五百七十八章 舍不得第六百八十三章 划时代的医疗器械第六百二十八章 勋贵们的猜测和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