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赏

此次过嗣给王承恩的是他弟弟家的次子,也是王世勤的堂弟,名叫王世忠,今年刚满十一岁。

托了自家这个伯父的福,王世忠五岁便已入学开蒙进入私塾读书,继而在九岁那年进入县学。

聪颖好学又耐得住枯燥乏味的王世忠在县学中学业一直优异,今年更是在当地的院试中考取了第一名,以十一岁之龄取得了秀才的资格,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王承恩弟弟一家在慎重考虑多日之后,为了自家孩子的前程着想,也为了报答二哥多年来的恩情,最后毅然决定将王世忠过嗣到王承恩膝下继承香火。

王承恩自是在与朱由检闲聊时,将这些家长里短讲了出来,朱由检倒是听得津津有味,丝毫没有不耐烦的表示。

“大伴,此次朕就不给你那孩儿加恩荫了。朕打算明年让太子出宫去国子监读书,到时你那孩儿就做烺哥儿的陪读吧,将来朕与你都老了,这天下就看这些孩儿们如何治理了!”

朱由检看着王承恩笑吟吟地开口道。

准备让朱慈烺隐匿身份入国子监读书是他思考很久之后做出的决定,这是让大明未来的掌舵人走出深宫的第一步,后续对此他还有更重要的规划和布局。

大明除了太祖太宗以外,之后的几乎所有皇帝都是长在深宫之中,严重缺乏对宫外世界的基本认知,这样就很容易被他人所欺骗和蒙蔽,这种巨大的先天性缺失,对一个庞大的帝国来讲是非常致命的。

对于一个皇帝来讲,既不知道自己的子民大多数时间里生活在一个什么状态之下,也不了解官吏时如何替自己抚民,更不清楚军队士卒每天的状况,对于天灾人祸下,百姓最急需的粮食物资,有司官吏有没有及时准确发放到位也是丝毫不知,这样不接地气的皇帝根本不可能把一个国家治理好。

毫不客气地讲,这种拙劣的储君培养制度,才是大明灭亡的最主要因素。

当然,这种制度的诞生是在整个大环境的局限下造成,而思想上的僵化守旧是一切的根本。

为了彻底消除这些固有的、严重阻碍社会进步的封建落后的制度和思想,作为一国之主必须率先做出改变,这种改变就是顶层设计要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朱由检已经想到了,自己这个决定肯定会遭到所有朝臣的激烈反对,包括温体仁、孙传庭、陈奇瑜、杨嗣昌等人,也很可能不会支持自己的这项举措。

这些反对者就是思想固化的代表人物。

在他们的认知当中,皇帝就应该是高高在上,与这个社会完全脱离,皇帝只需负责批红纳谏、在后宫里繁衍子孙后代,而天下由他们治理就可以。

说句不好听的话,文臣们其实不愿让皇帝对社会状况了解的太多,那样的皇帝就不好糊弄了。

如果朱由检不是来自于后世,那他也会与原先的崇祯一样,对于自己信任的大臣提出来的不合理主张也会予以施行,结果当然是不言而喻。

朱由检不想破坏目前好不容易形成的君臣和睦的关系,他要做的是在大多数人认同的情况下推进改革,以减少掣肘和阳奉阴违。

如果强行执行这个决定,无疑会使得君臣之间的信任出现裂痕,对于以后许多治国理政的重大决策的推行极为不利。

苦思多日的朱由检始终无法找到让众臣能够接受的最佳方法,直到前几日王承恩过嗣的儿子王世忠的到来,终于让朱由检想到了一个绝佳的方法:利益捆绑。

把众臣家中与朱慈烺年龄相仿的子侄一起塞进国子监,陪太子读书。

不管年龄大小,每个重臣家中都有子侄辈或孙辈,比如年过六旬的温体仁,长子都已人过中年,但老温的孙子也可以加入进来。

能跟储君从小一起读书意味着什么,这群官场老手自是最清楚不过了,自己这项重大决定肯定会由激烈反对变成满场的颂扬声。

一想到那种转折巨大的场面,朱由检心里也是得意不止。

“噗通”一声,刚刚还意气风发的王承恩已是跪倒在地,在温体仁等人满是惊讶诧异地注视下重重地磕了一个响头,随后他浑身战栗着抬起头来,开口的时候已是泣不成声:“皇。。皇爷如此天大地恩典,老奴。。老奴心里真真是欢喜已极,像是即刻便要昏晕过去一般,这心里。。。似是要炸开一样!老奴替我那孩儿叩谢皇爷的再造之恩!老奴不知前世如何修来的福分,才得皇爷如此看重!老奴。。。呜呜呜~~”

朱由检那句不给自家儿子恩荫地话让王承恩心中稍稍有点失落,但他转瞬间便把这一丝失落抛之脑后。

自家得皇爷的恩典已是难以为报,过嗣的儿子也是有读书的天资,加上自己和王世勤的照看,这辈子应是能有个好前程。

但朱由检后面的几句话却让王承恩差点晕过去,这种突如其来的巨大喜悦冲击着他身上的每一个部位。

此刻的王承恩想大喊大叫,想在整个宫城里疯跑,想对每一个遇见的人放声大笑,现在在他的眼中,每一个人的面孔都是那样的亲切可爱,就连温体仁那张如同核桃壳一般的丑脸也变得器宇不凡起来。

他想大声地告诉所有人:听到没有?!皇爷让我王承恩的儿子做太子的陪读!自汉唐以降,你可曾看到过有哪一个皇帝如此厚待一个阉人的?我的孩儿将来会是个阁臣!没错,就是阁臣!那是我王承恩的儿子!我死了也能进祖坟了!也能有脸见到爹娘了!

“将来朕与你都老了,这天下就看这些孩儿们如何治理了!”

皇帝的这句话不停地在王承恩的脑海中回荡着、撞击着,让他的身体抖动地如同秋风中树上残留的叶子。

这句话预示着什么?皇爷拿着自己当家里人了!给予自己儿子的是毫无保留的信任,也许下了一个花团锦簇般的锦绣前程,这份天大地恩情足以让自己立刻为皇帝去死。

“大伴且起来,这份恩典是你该得的,朕平日能有大伴陪着,心里也是安稳的很!回去后告诉你家孩儿,于学业上用心地同时,更要永久保持一颗良善之心,切莫忘记这世上尚有万千衣食无着、贫病交加之人需要得以援手,将来能用职权帮助更多穷苦之人才是做官之主责,如此方不负读书为官之初衷!切记切记!”

这番话朱由检并未压低声调,而是以平常语调说了出来,温体仁等人虽然不知道到底发生何事,但在听到后也都是露出了深思的神情。

“皇爷放心,老奴会把皇爷这番话写进王家祖训之中,子孙后代但有违者,即刻从族谱上除名!”

王承恩再次磕头后颤抖着起身眼含热泪表态道。

“大伴,且去看看御膳整治好没有吧,朕有些饥饿之感了!呵呵!”

朱由检理解王承恩现在的想法和反应,遂临时找了个借口让他去平复一下激动地心情。

看着王承恩边向后殿走去边伸袖试泪的背影,朱由检心里也是欣慰异常。

对于忠诚与己之人,就该让他得到应有的赏赐,至于以后会发生什么,那就边走边看吧。

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贵武贱必须改变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六百六十七章 四海酒业推出的新酒第一百四十二章 闲谈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五百四十二章 带西夷开开眼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网第二百七十二章 冲锋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农寺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靶表演赛第一百三十八章 杀俘第七百零七章 带着文臣武将去靶场第八十章 困难第二百七十四章 登州第七百七十二章 一直憋屈的高起潜第三十七章 大战1第四十五章 郑芝龙第五百二十九章 红夷特使联合到访大明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二十章 拦道索银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锋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华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会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苏伊士运河第三百七十二章 陈圆圆第五百零一章 新设府县与驻军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级制度第五百九十二章 人人惧怕的怪兽第二百二十七章 议定第三百五十一章 提刑分司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势第二百零二章 禁运第九十六章 心思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五十九章 追击1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触即发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六百九十五章 丰收了,可是粮食卖不上价了第四百零七章 冲锋第三百一十章 献策第六百七十一章 减税与股份变更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九十四章 献营第三百六十八章 争议第六百四十三章 败逃、得信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怀德的土著第八百四十四章 见闻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温家的变化第一百三十六章 谋划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广和反对第二百九十二章 郑芝凤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绪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国中之国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赚钱干一件大事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战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筑队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袭官驿第四百零六章 列阵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里也有挣扎存活之人第九十二章 分进第二百九十一章 细节第二百九十章 宴会第四百零九章 齐射第二十章 拦道索银第六百七十一章 减税与股份变更第三百九十三章 锦州第五百五十八章 凯旋、郊迎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临城下、搜捡土著第六百二十八章 勋贵们的猜测和打算第六百三十一章 张网以待、终有所获第五百九十五章 证据在手、开始抄家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舰队的第一次备战第六百章 富家小姐嫁给了穷书生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农寺第一百零八章 宫内第八百六十九章 风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还是文武并重?第六百四十章七章 扫盲班、抢人才第八十八章 兵乱第五十七章 破敌第一百一十一章 盐利第五百一十五章 赵武的猜测第五百四十七章 陈奇瑜的狠招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论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读第二百四十二章 劝说第八百零五章 来大明见世面的藩属国贵宾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六百二十五章 嘉定伯府破财了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杀官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荡第六百零六章 强硬的福王第五百九十章 谋逆可是十恶不赦之罪第四百八十四章 托孤第三百二十章 示威
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贵武贱必须改变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六百六十七章 四海酒业推出的新酒第一百四十二章 闲谈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五百四十二章 带西夷开开眼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网第二百七十二章 冲锋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农寺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靶表演赛第一百三十八章 杀俘第七百零七章 带着文臣武将去靶场第八十章 困难第二百七十四章 登州第七百七十二章 一直憋屈的高起潜第三十七章 大战1第四十五章 郑芝龙第五百二十九章 红夷特使联合到访大明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二十章 拦道索银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锋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华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会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苏伊士运河第三百七十二章 陈圆圆第五百零一章 新设府县与驻军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级制度第五百九十二章 人人惧怕的怪兽第二百二十七章 议定第三百五十一章 提刑分司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势第二百零二章 禁运第九十六章 心思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五十九章 追击1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触即发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六百九十五章 丰收了,可是粮食卖不上价了第四百零七章 冲锋第三百一十章 献策第六百七十一章 减税与股份变更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九十四章 献营第三百六十八章 争议第六百四十三章 败逃、得信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怀德的土著第八百四十四章 见闻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温家的变化第一百三十六章 谋划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广和反对第二百九十二章 郑芝凤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绪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国中之国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赚钱干一件大事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战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筑队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袭官驿第四百零六章 列阵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里也有挣扎存活之人第九十二章 分进第二百九十一章 细节第二百九十章 宴会第四百零九章 齐射第二十章 拦道索银第六百七十一章 减税与股份变更第三百九十三章 锦州第五百五十八章 凯旋、郊迎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临城下、搜捡土著第六百二十八章 勋贵们的猜测和打算第六百三十一章 张网以待、终有所获第五百九十五章 证据在手、开始抄家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舰队的第一次备战第六百章 富家小姐嫁给了穷书生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农寺第一百零八章 宫内第八百六十九章 风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还是文武并重?第六百四十章七章 扫盲班、抢人才第八十八章 兵乱第五十七章 破敌第一百一十一章 盐利第五百一十五章 赵武的猜测第五百四十七章 陈奇瑜的狠招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论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读第二百四十二章 劝说第八百零五章 来大明见世面的藩属国贵宾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六百二十五章 嘉定伯府破财了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杀官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荡第六百零六章 强硬的福王第五百九十章 谋逆可是十恶不赦之罪第四百八十四章 托孤第三百二十章 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