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争议

说话的是都察院右都御史施邦曜。

这位名臣在信阳州事件发案后被朱由检派到了河南行省,专督地方官府迁移安置灾民事宜,这一去就是近一年的时间,直到崇祯十年年底才回到了京城。

“施卿有何建言尽管讲来!”

“启禀圣上,臣以为,首辅之数策虽是可行,但臣依据本职来看,若官员依旧凭借勘合入驻驿站,享用朝廷之公帑以利己,且其中人情仍在,还会有许多冒用之举生发,此实为治标之举!故此,臣以为,不若直接取缔勘合,改为按职级发放津贴,以防他人冒用勘合坐享其成。此乃臣之浅见,还望圣上思之!”

施邦曜这番建议是从自身职业的角度来看问题的。

他对大明官场的风气再熟悉不过了,温体仁提出的验看勘合之举貌似合理,其实还是有很大漏洞可钻的。

官场上的人情勾连就是最大的障碍。

没有品级的驿丞很难抗住打着某某高官的旗号入驻的人。

在某些人的威逼之下,九成九的驿丞会选择睁一眼一闭眼,反正花的不是自己的银钱,干嘛去得罪一个有权有势的人?

而若是想防止这种白白耗费公帑的行为,那就少不了都察院的监督。

但这件事难度太大了,以都察院现在的力量根本无法做到。

大明驿站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近两千处驿站分布于十几个行省之内,这得需要多少御史,花费多少时间才能监管的过来?

但是制度的缺陷又不能视而不见,施邦曜思忖半天终于想到了这个办法。

施邦曜的提议让朱由检顿时感到眼前一亮,这条建议有些像后世将暗补改为明补的味道,如果能够顺利实施的话,那驿站的商业属性将会更强,管理上也少了麻烦和漏洞。

但是现在就这样做的话,恐怕会受到整个官员群体的抵制。

几乎所有的官员都认为,驿站是朝廷的,他们能够免费入住是官威和体面,给朝廷效力凭什么还要花钱?

就算有补助也不行,那样传出去会有失体面,而他们的体面就是朝廷的体面,他们丢了面子就等于朝廷丢了面子。

不是钱不钱的问题,是面子,懂吗?面子大于天。

所以说,施邦曜的建议虽好,但现在暂时还不能实行。

果然,没等朱由检委婉的说出自己的意思,殿里已经有了反对的声音,理由和自己想的一模一样。

“启禀圣上,臣不赞成施宪台此议!”

出言反对的是兵部尚书杨嗣昌。

“驿站接待朝廷官员之规久已有之,正是此举才将官员与其他人等区分开来。天下诸官皆是为朝廷效力,而驿站亦是国有,岂有朝廷向官员索取费用一说?此举若行,传出去将会引世人耻笑,更会伤及天下群僚之颜面,殊不可取也!”

杨嗣昌边说边摇头道,脸上的神情也是相当的不满。

“臣附议本兵之言!过去窘迫之时尚未有此行举,现今朝廷财政大为宽裕,且将来会更加充盈,如此之下岂能行此不义之举,施宪台谬亦!”

侯恂也是站出来表达了反对之意,并且理由更加充分。

朝廷穷的时候都没这样做,为啥现在有钱了反而开始算计开了?

“臣赞同部堂之论,首辅之议已是极为可行之举,相信天下官员也也会遵章执行,但施宪台此议却是有些过矣!臣附议首辅之议,还请我皇慎思之!”

一向很少发表意见的范景文也站了出来,旗帜鲜明的倒向了杨嗣昌和侯恂这一边。

剩下的重臣里,温体仁本就对施邦曜反对自己感到不满,此时虽未明确表态支持杨嗣昌,但沉默已经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了。

而孙传庭和陈奇瑜虽对施邦曜的提议略感不满,但两人因为参与议事次数太少的缘故,不想一上来就树敌,所以不约而同的采取了不表态的方式。

而司农寺的两名少卿严俊山和宋应星则是因为品级太低,加上初次与会,根本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

“哼!驿传每岁消耗巨量国帑,其中相当一部分既是为许多官员所费,若依本宪之议,那每年即可节省大量银钱!现下国朝财政虽是略微宽裕,但尚有多少饥民百姓等待朝廷钱粮安置?若是能省下一分银两,百姓便会宽裕一分,我等平日皆是锦衣玉食度日,难道还需从百姓口中夺食不成?”

施邦曜怒视杨嗣昌接连发问道。

“施宪台此言过亦!朝廷自有安置灾民之专款,何来我等与其口中夺食之说?若依宪台之言,那我等日常所享亦应与百姓一般方可?适才本官所言乃就事论事,宪台切勿乱扣罪名才好!”

面对施邦曜的质问,杨嗣昌毫不示弱的反驳道。

“好了好了!诸卿切勿争执了!施卿之言亦是一心为国,其余诸卿所言也是有些道理,此事到此为止吧!接下来先议正事!严卿、宋卿,二位卿家有何建言与闻?”

朱由检摆手止住了几人的争论,点名头一回参加议事的司农寺二人发言。

“启奏圣上,臣等二人所奏乃是寺务相关,与灾民安置也是有着些许牵连,还望圣上容禀!”

听到皇帝点名之后,一直坐在那里一句话没说的严俊山与宋应星慌忙起身,两人对视一眼后,严俊山施礼后开口禀道。

“启禀圣上,经首辅屡次提及圣上重农之意,臣与宋少卿及温寺丞遍览历朝之相关书籍文档,几经商议并请示大司农后议定,把荆襄一带作为我朝粮米基地,进行完全之开发。如此一来,此地将成为安置灾民之另一要点,河南行省灾民就近向此区域迁移,也会极大减轻朝廷各种损耗。臣等粗粗算过,荆襄尚未开垦之地可达数十万顷,其农产及水产,足可供养数百万甚至更多灾民安身。臣等恭请圣上裁定,由本司遣人赴荆襄指导农户精耕细作之事宜,待功成之后再予以全面推广!”

后世有句广为人知地名言:“湖广熟,天下足”,但这是在满清中后期才出现的一句话。

虽然秦汉起两湖一带便得到了开发,到了现在,湖广行省已成为大明的粮食主产区,所产米粮成为漕粮的主要组成部分。

但截止到现在为止,因为并没有出现百余年后人口大爆炸的现象,此时的荆襄地区还有大量的田地未被开发出来。

严俊山等人在调阅了大量的档案后,再与湖广现有的人口数量一对比,最后得出了全面开发水网密布的荆襄一带的结论。

“好!司农寺虽复设不久,但却有如此长远之眼光统筹布局,实是值得夸赞!卿等可将此事题本呈上,待司礼监批红之后即可予以实施!望卿等用心任事,踏实苦干,功成之时,朕定不吝赏擢!卿且回座吧!”

严俊山的提议让朱由检心情大好起来。

司农寺的工作效率让他刮目相看。

在如此短时间内便能想到由京畿地区试点运作田地增产一事,紧接着又提出荆襄全面开发,并且这两条措施都是有的放矢,并不是单纯的博取自己的关注,就凭这种实心做事的态度也要好好夸奖一番。

明末远洋贸易的迅猛发展,直接带动了江南一带手工业的快速崛起。

每天都有海量的丝绸、茶叶、瓷器、生丝、棉布等产品被装船运往了东西两洋的相关国度,并从他国带回来了巨量的白银和其他大明所需的产品物资。

这种商业及手工业大繁荣的同时,也让江南粮食主产区的耕地面积迅速减少。

巨大的利益刺激下,士绅大户也罢,平民百姓也好,都纷纷把自家的良田改成了桑田,用来换取更高的利润。

原先是苏松熟,天下足,现在的苏松已经需要湖广的粮米来养活了。

而荆襄的大开发正好是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有效补充。

看来需要加大从河南往湖广移民的力度和速度了。

湖广不缺粮食,而且与河南搭界,就近移民会给官府节约不少成本。

现在河南灾民也是在向湖广一带迁移着,但并没有深入到荆襄一带,只是将两省交界的水量相对充沛的地区作为了安置点。

“给河南巡抚、湖广巡抚下旨,命其安排相关人等对接,安排好空闲地域,尽快扩大移民人数及速度!温卿,卫生署要组织多只医疗队携带足够药品,分赴河南、湖广两地,做好防疫防病之事项,所需费用自太仓支出!灾民安插之事,朕亦会自內帑拨付银钱与两省官府!”

温体仁起身拱手领旨,心里则是盘算着让温侃去哪一处建功更加合适。

还是京畿吧。

荆襄开发还未开始,等到一切准备就绪,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现在的节气正值春耕,京畿离着皇帝近,而且在自己的可控制范围内,一旦有什么需求,自己在短时间就能帮得上忙。

等司农司在京畿地区的试种取得成功之后,荆襄的事物也就刚开始,到时候再让温侃去掺和一把,争取两面都有功劳。

就在朱由检和重臣们商议国事之时,京师东南两百里的天津卫码头上,十余艘数千几料的大船先后缓缓驶离了码头,然后顺着海岸线一路向南而去。

这是奉命出使西洋的郑芝凤和方以智率领的船队,其中的数艘船上是两百名选拔出来的孤儿,以及随行护卫的四百名锦衣校尉,其余的船只则是装载着各种物资,以供数百人沿途的消耗。

郑芝凤他们的船队将一路南下,之后在杭州和福州两地经停,汇合等候在那里的大型商业船队后,组成规模庞大的舰队,一起向西洋进发。

在经过了大半年的筹划和准备后,这只自郑和七下西洋以后,大明规模最大的船队,满载着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品和书籍,也承载着朱由检的希望,终于扬帆起航了。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数年后他们归来时,将会把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带回大明,同时也会把汉家文明的光辉散播与所经之地,让那些无知之人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大明这样强盛、富饶、智慧、文明的国度存在着。

第六十九章 发展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战列舰、大型商队远航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机带带我第一百八十六章 拦截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杆兵第四百四十一章 宫里的阴暗面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逛街遇贼第二百四十三章 蓟镇第六十八章 轻松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开杀戒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陆是必占之地第三百六十五章 驿站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贸这块大蛋糕第六百七十一章 减税与股份变更第六章 皇庄2第六百一十四章 干股与分红第五百四十章 驱虎吞狼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华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会第五百八十七章 有钱不一定智商高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贵武贱必须改变第八百零八章 冲突与应对第十六章 平叛第八百四十七章 长公主殿下召见第二百一十章 废除第九十七章 佯攻第二百七十九章 后宫第四十一章 大战5第一百八十七章 冲阵第八十一章 打算第四百七十章 先轰击再射击第一百二十六章 立威第二百二十八章 调任第二百七十二章 冲锋第七百一十三章 议定出兵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换地第一百三十九章 图谋第八百四十八章 世间之奇女子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态站队第四百零六章 列阵第八百五十一章 内讧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国中之国第三百六十五章 驿站第八百九十章 获利丰厚的农户们第二百七十八章 进宫第七百零七章 带着文臣武将去靶场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机带带我第七百六十九章 减税、太子游学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击老巢、签署不平等条约。第四十三章 看望第二十五章 西安左卫1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内阁 新章程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问题第三百零四章 面孔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诞生第八百九十章 获利丰厚的农户们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换地第三百五十八章 邹家第四百五十六章 八十日带发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第三百一十七章 抢功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检的筹谋第五百零五章 会商裁兵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靶表演赛第四十二章 计划第三百九十八章 完胜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没钱养老?士绅们有啊!第四十章 大战4第七百六十六章 西班牙军队登陆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台,才能更好地发掘人才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筑队第八百六十四章 装备悬殊之战第四百八十一章 错误的排阵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尽第三百六十七章 重火枪第五百六十六章 钦差人选、补充官吏数额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军、人事任免、漕运改革第二百二十三章 杀鸡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五百九十二章 人人惧怕的怪兽第十七章 樊城第三百零八章 权衡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五百五十三章 李进忠的春天来了第八百五十章 变生肘腋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四百七十章 先轰击再射击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贼首血肉祭奠甲申之变第二百二十四章 阁臣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问出处第二百三十八章 入京第八百四十七章 长公主殿下召见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设
第六十九章 发展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战列舰、大型商队远航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机带带我第一百八十六章 拦截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杆兵第四百四十一章 宫里的阴暗面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逛街遇贼第二百四十三章 蓟镇第六十八章 轻松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开杀戒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陆是必占之地第三百六十五章 驿站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贸这块大蛋糕第六百七十一章 减税与股份变更第六章 皇庄2第六百一十四章 干股与分红第五百四十章 驱虎吞狼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华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会第五百八十七章 有钱不一定智商高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贵武贱必须改变第八百零八章 冲突与应对第十六章 平叛第八百四十七章 长公主殿下召见第二百一十章 废除第九十七章 佯攻第二百七十九章 后宫第四十一章 大战5第一百八十七章 冲阵第八十一章 打算第四百七十章 先轰击再射击第一百二十六章 立威第二百二十八章 调任第二百七十二章 冲锋第七百一十三章 议定出兵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换地第一百三十九章 图谋第八百四十八章 世间之奇女子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态站队第四百零六章 列阵第八百五十一章 内讧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国中之国第三百六十五章 驿站第八百九十章 获利丰厚的农户们第二百七十八章 进宫第七百零七章 带着文臣武将去靶场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机带带我第七百六十九章 减税、太子游学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击老巢、签署不平等条约。第四十三章 看望第二十五章 西安左卫1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内阁 新章程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问题第三百零四章 面孔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诞生第八百九十章 获利丰厚的农户们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换地第三百五十八章 邹家第四百五十六章 八十日带发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第三百一十七章 抢功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检的筹谋第五百零五章 会商裁兵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靶表演赛第四十二章 计划第三百九十八章 完胜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没钱养老?士绅们有啊!第四十章 大战4第七百六十六章 西班牙军队登陆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台,才能更好地发掘人才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筑队第八百六十四章 装备悬殊之战第四百八十一章 错误的排阵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尽第三百六十七章 重火枪第五百六十六章 钦差人选、补充官吏数额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军、人事任免、漕运改革第二百二十三章 杀鸡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五百九十二章 人人惧怕的怪兽第十七章 樊城第三百零八章 权衡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五百五十三章 李进忠的春天来了第八百五十章 变生肘腋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四百七十章 先轰击再射击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贼首血肉祭奠甲申之变第二百二十四章 阁臣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问出处第二百三十八章 入京第八百四十七章 长公主殿下召见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