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问题

很多卖断货的商铺在缺少足够货源的情况下也是拼了。

这些商铺的东家、掌柜带着伙计们或是赶着自家店铺的两轮马车,或是租用马车行的四轮货车,或是推着手推车一起上阵,店铺里只留一个伙计看店,其余的全部涌向了通州的运河码头。

只要有南面来的货船抵达,成百上千人都是呼啦啦跑到岸边,扯开嗓子声嘶力竭的向船上押运的行商喊话,报出自家的商铺名称以及对船上货品的求购价格。

一时之间通州码头人满为患,各种大小畜力和人工车辆将码头堵得水泄不通,到处是喧嚣叫嚷的人群,因为牵扯到利益的争夺,商铺之间为争抢货物而发生吵架动手的事件层出不穷,维持秩序的官兵不得不用枪杆、木棒抽打,这才让现场不至于出现大的混乱状况。

第二批返乡的是包括白杆兵在内的川军。

由于在宁远城外与八旗中的六旗肉搏一场,白杆兵战损严重,一万名白杆兵阵亡两千余,伤者也高达三千多人,整个战损率超过了五成,他们用勇敢无畏的行为捍卫了白杆无敌的英明。

而作为二线部队的六千名川军由于没有被布置在第一线,所以整体伤亡倒是不大,不过战功也同样没有,总兵秦翼明一下的将领也并没有得到职务上的拔擢,全军也只是领取了赏功银,缴获也是约等于无。

相比起秦军士卒采购了大量的米面油纸食盐等用来填肚子的生活物资,一万多川军多是把银钱花在了肉食、胭脂水粉、布帛、鞋帽、绸缎等等商品上。

与遭受连年干旱的秦地不同,川蜀大地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气候,在这场已经持续了十年的极端天气中并未受到太大波及,降雨量虽然比常年有所减少,但并没有出现一年滴雨未降的极端状况。

在都江堰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水利工程调节下,广袤肥沃的成都平原大部分田地都得到了有效的灌溉,田地中出产的稻米产量足够供应大部分聚居于此的蜀人食用,所以川军对粮食的渴望并不强烈,食无忧的他们把目光对准的是消费品,这也让在先前抢购大潮中获利甚微的商铺扬眉吐气了一把。

川军将官士卒很多彼此之间都是亲戚关系,在购物时也是以这种家庭模式出现,往往是同一类商品一买就是一大堆,付钱后再由商铺雇车装载着货物跟着他们回营,等到启程的时候也是如此。

在这种有组织的情形下,不论采购还是后面的装车也都是节约了不少时间,所以一万多川军在规定的五天时间还没到时,便已经以籍贯为单位陆续离开,等到第六天的时候,川军已经全部离京。

他们将沿着与秦军同样的路线向西,然后从汉中折向南面后进入四川,不管是四海商行还是邮递所,以及车马行的马车,在把他们的物资运送到汉中府后就将返回。

因为在到达汉中府之后,不论是四轮还是两轮马车都已经无路可走,所有的物资都要靠人力和畜力运载,包括伤残者在内的所有人,都只能沿着崎岖狭窄的道路前行。

好在朱由检也考虑到了这一特殊情况,他特地下令征调了大量的驮马,并制作了若干担架和拐杖,供那些不愿留在京师养济院中渡过余生、宁愿跋山涉水也要回到老家伤残将士使用。

阵亡将士的骨灰也由他们的亲友乡党一同携返。

川军返乡后会分驻四川各府,没有重大战事将不再被征召。

白杆兵和川军已经为大明付出了太多,也该享受安定的生活了。

秦良玉本欲解甲归田、回家养老,但被朱由检态度坚决的予以驳回。

对于这位原先的历史中毁家纾难以报国恩的老英雄,余生在京师享受荣光才是最好的结局。

和川军一起入蜀的还有一批两万多人的特殊人群:被俘获的八旗妇孺老弱。

这也是朱由检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

四川特殊的地形成为了安置这批被俘人员的绝佳之地。

这批老弱妇孺将会被分别安置在成都府、重庆府下辖的各个州县乡村,在这里她们将要学会种田纺织等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并且会在官府的要求下与当地人通婚,这样经过几代的改变后,她们将会彻底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之中。

这次被安置到川蜀的只是第一批被俘人员,后续还将会有大量的人员被送到四川、湖广、京畿等地。

在这次覆灭后金的战争中,除了随着豪格、多尔衮兄弟逃往极北的约十余万人口外,大多数满蒙八旗丁口在战争中存活下来成为了俘虏,总数量大约在一百五十万左右。

蒙八旗被俘获的丁口都会被迁至张家口堡外一带,在严密的监管下从事畜牧业生产,用以换取必须的生活物资。

需要往内地迁移的是过百万的满八旗。

为了彻底保证大明东北的安全,朱由检决意把满八旗的同胞们全都作为异地安置的对象,让他们去往更加温暖湿润的西南地区生活,不用再常年遭受严寒的侵扰。

为了让民族更好的融合,也为了让满八旗的同胞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朱由检也是操碎了心。

这个迁移过程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耗费大量的钱粮物资,但这是必须去做的大事,此项百万人口大迁移工程的重任将由文渊阁大学士、阁臣侯恂坐镇指挥,户部统筹调度,锦衣卫负责监护,沿途所经官府配合完成。

朱由检曾经让兵部统计伤残将士留京荣养的事宜,但得到的反响却是极为平淡。

在这个死也要魂归故土的时代,除非无奈,大多数人的想法就是恋家,绝大部分伤残将士都选择了回到家乡安置,只有极少数家中已无亲人的伤残将士选择了留下,之后他们便被送往了各个养济院中,由专人负责照顾他们往后的日常生活。

按照朱由检制订的规矩,伤残将士们得到的待遇足够他们安度余生,甚至就算娶妻生子,养活一家人也不算很困难,既然将士们有自己的想法,朱由检也就顺遂了他们的心愿。

川军离京后,轮到原宣大、甘肃镇、陕西镇、延绥镇、宁夏镇等被裁撤的边军们登场了。

对于被裁撤一事,边军们并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和心理,毕竟他们当初从军时或者是因为世袭,或者是为了能在军中混碗饭吃,很少有人是奔着建功立业、封妻荫子才入的伍。

现在既然是四海平定,在拿到一笔巨额安家银之后,回家娶个婆姨、生几个娃,再开上几十亩荒地,一家人有吃有喝的,这可是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好日子,可现在已经近在眼前了,有这样的好事,那还当兵干啥?要是再有征战死在战场上咋办?

退役边军采购回返后,余下的就是天雄军以及京畿地区的将士了,因为他们距离最近,所以被放在了最后。

等到除了没参战的军队之外,所有参战军队都离开京师之后,喧嚣了月余的京城终于恢复了往日正常的生活秩序。

在这场规模巨大、时间超长、消耗无数银钱的采购大潮中,成千上万的商户从中获取了巨利,所有商家都赚的盆满钵满,毫不夸张的说,这一个月赚取的利润抵得上甚至超过他们往常半年的还多,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了。

发生在崇祯十一年的这场采购盛宴,直到多年后仍是许多商户之间津津乐道的谈资。

这次的半年假期自九月算起,直到崇祯十二年二月各地的春耕结束,将士们才会返回京师。

就在将士们大肆采买时,新内阁成立后的第一次会议也在乾清宫昭仁殿拉开了帷幕。

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关第八百四十五章 圣源乳业的模式第五十一章 亲情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后第七百六十二章 寻找和培养盟友第七十四章 后事第二百五十三章 惧敌第六百五十三章 欧洲人与蒙古部落差不多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第七百五十五章 西班牙人要来复仇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杆兵第一百八十四章 战前第八百五十八章 远征和目的第五百一十二章 有些失望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检下了狠手第六百四十章 不干都不行了第四百零九章 齐射第七百二十七章 轰塌城门、米涅枪再次显示威力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八百四十七章 长公主殿下召见第五十六章 接应第四百三十五章 飞蛾与果决第四百九十七章 捷报传来第三百九十一章 战术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与天下官绅为敌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战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六百八十三章 划时代的医疗器械第五百零三章 无人可用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敌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门争夺战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荡第一百三十六章 谋划第三百零三章 乱起第五百三十八章 强硬第六百八十六章 两个汉奸奴才教导新主子第六百九十六章 解民之难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没钱养老?士绅们有啊!第三十章 预谋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个梦想第二百三十八章 入京第一百四十章 宋应星第七百章 官府投资、西北经济发展计划第二百七十七章 觐见第八十一章 打算第二百八十一章 准备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为利益而开启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抢来的资源填海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后事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灭第八百二十八章 病重第二百二十四章 阁臣第三百章 证据第五百七十三章 对自己人下手要狠一点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四十六章 投机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四百四十一章 宫里的阴暗面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胜第一百八十六章 拦截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种出口挣大钱的新产品第四百一十六章 选官第二百七十九章 后宫第一百八十七章 冲阵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一百零七章 大胜第六百七十八章 财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职责和使命第七百三十五章 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第八百零三章 想做富婆的朱媺娖第四百八十九章 谁强跟谁混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务支出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国中之国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迟第一百五十五章 蛇尾第三百六十八章 争议第八百四十五章 圣源乳业的模式第七百零二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第八百一十四章 诱敌出击、断其后路第三百零六章 断腕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内阁 新章程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八百二十八章 病重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击老巢、签署不平等条约。第六百四十二章 卢阎王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五百四十四章 诱之以利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胜第六百八十四章 军医制、西北边镇现状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镇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现任高官致仕第八百三十六章 夜市上的纷争第五百七十四章 惩处和人事调整第五百零二章 开发辽东的劳力第三百二十六章 应对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广和反对第八百七十五章 新体系的建立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二百九十七章 应对
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关第八百四十五章 圣源乳业的模式第五十一章 亲情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后第七百六十二章 寻找和培养盟友第七十四章 后事第二百五十三章 惧敌第六百五十三章 欧洲人与蒙古部落差不多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第七百五十五章 西班牙人要来复仇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杆兵第一百八十四章 战前第八百五十八章 远征和目的第五百一十二章 有些失望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检下了狠手第六百四十章 不干都不行了第四百零九章 齐射第七百二十七章 轰塌城门、米涅枪再次显示威力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八百四十七章 长公主殿下召见第五十六章 接应第四百三十五章 飞蛾与果决第四百九十七章 捷报传来第三百九十一章 战术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与天下官绅为敌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战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六百八十三章 划时代的医疗器械第五百零三章 无人可用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敌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门争夺战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荡第一百三十六章 谋划第三百零三章 乱起第五百三十八章 强硬第六百八十六章 两个汉奸奴才教导新主子第六百九十六章 解民之难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没钱养老?士绅们有啊!第三十章 预谋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个梦想第二百三十八章 入京第一百四十章 宋应星第七百章 官府投资、西北经济发展计划第二百七十七章 觐见第八十一章 打算第二百八十一章 准备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为利益而开启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抢来的资源填海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后事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灭第八百二十八章 病重第二百二十四章 阁臣第三百章 证据第五百七十三章 对自己人下手要狠一点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四十六章 投机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四百四十一章 宫里的阴暗面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胜第一百八十六章 拦截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种出口挣大钱的新产品第四百一十六章 选官第二百七十九章 后宫第一百八十七章 冲阵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一百零七章 大胜第六百七十八章 财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职责和使命第七百三十五章 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第八百零三章 想做富婆的朱媺娖第四百八十九章 谁强跟谁混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务支出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国中之国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迟第一百五十五章 蛇尾第三百六十八章 争议第八百四十五章 圣源乳业的模式第七百零二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第八百一十四章 诱敌出击、断其后路第三百零六章 断腕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内阁 新章程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八百二十八章 病重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击老巢、签署不平等条约。第六百四十二章 卢阎王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五百四十四章 诱之以利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胜第六百八十四章 军医制、西北边镇现状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镇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现任高官致仕第八百三十六章 夜市上的纷争第五百七十四章 惩处和人事调整第五百零二章 开发辽东的劳力第三百二十六章 应对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广和反对第八百七十五章 新体系的建立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二百九十七章 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