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关

“呵呵!长伯之言谬亦!某适才所言亦是最坏之结局而已,其实朝廷并无认定辽东上下已有异心,洪公此行亦是欲使宁锦军上下一心耳!否则圣上只需遣数名锦衣前来便可,何须动用大兵?试问,若是锦衣前来,令尊与你可敢抗命?”

沈世玉笑道。

就算在前几年大明全境纷乱四起之时,锦衣卫仍然是文官武将畏之如虎的存在。祖大寿自崇祯二年率军返回辽东后,因为生怕遭到厂卫抓捕,八年来一直不敢跨过山海关来到内地,可见厂卫的威慑力有多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就连祖大寿这样手握重兵的大军头,也只敢抗旨而不敢公开造反,何况其他文官武将了。

真如沈世玉所言,若是皇帝已对吴家生出杀心,早就派遣锦衣来拿人了,难道吴襄敢领兵反抗吗?被山海关和京师夹在中间的蓟镇兵卒会听你的将令?就算手下听令,一万多人能打得过朝廷数万精锐吗?

“沈公到底何意?是让我吴家与祖家彻底撕破脸皮不成?恕小子直言,真要如此的话,怕是于大事无补。毕竟祖家世代将门,在辽东之地经营多年,其势力不是我吴家可比。小子亦觉沈公适才言下之意,圣上似无使辽东生乱之意,督师此去关外只带亲兵数百便是明证。小子与家父乃大明臣子,自当遵从圣上及朝廷指令,故今日还请沈公明示,只要并非过分之举,我吴家绝无二话!”

在沈世玉的一番软硬兼施下,年轻的吴三桂终于招架不住败下阵来。

“长伯既是知道吴家还是大明臣子,那就应该尽到做臣子的本分才好!你现下仅为副总兵衔,以你之材实在是太过屈就!军将若无战功,单靠裙带根本不会有升迁足够之资本!在流贼大部肃清之情势下,若想立功,明年的建州战事便是长伯你最后之际遇!可你有无想过?在朝廷上下对辽东恶意满满之际,你还有机会带兵出关参战吗?你还年轻,难道甘心于前程仅此而已?若想立功,必须要成为统兵大将!洪公此次欲整饬宁锦大军,以使来年征伐大军上下一心而无后顾之忧,这便是你的机会!长伯,说句诛心之言,史上之名臣重将,哪一个不是心狠手辣之辈?优柔寡断、思虑过多之人,最终一生碌碌无为!值此大变革之际,须得有足够大之魄力才能出人头地!长伯,某言尽于此,具体如何你好生琢磨!”

三日之后,在交接完粮饷之后,洪承畴带着五百标营护卫离开蓟镇,向山海关行去,同行的还有吴三桂以及吴家的三千马队。

在把沈世玉的话告知父亲后,吴襄父子秘议良久,最后决定以吴襄染恙、需要有人照顾为由,让吴三桂去锦州将家眷接回关内。

至于带领大股骑兵出关,是因为有圣旨命蓟镇派兵作为洪承畴的标营护卫,真实的原因是奉旨便宜行事的洪承畴,将宁远总兵的位置许诺给了吴三桂。

洪承畴进京陛见时,君臣二人曾经看着舆图对辽东防线进行过全面的评估,这也使洪承畴对宁锦一线有了更加详尽的认知。

在紫禁城珍藏的坤舆图上,整个东北及蒙古一带的地形一览无余。

大兴安岭以及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和燕山,这连绵不断的大片山脉把东北、大明内地之北境、以及蒙古高原切割成了三块,也使得三地之间的往来变得异常的困难。

要想从建虏盘踞之地进攻大明,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条是从盛京出发,先渡过辽河,后经朝阳、大凌河、凌源到达喜峰口,然后再破边墙而入;另一条是从盛京向西,穿越蒙古科尔沁部再折向南,到达契丹人的祖廷--平泉,渡过滦河直抵古北口,之后破口进入京畿地带。

以上两条道路,全部都是沿着河谷而行,在辽西山地的崇山峻岭之间穿梭,数万人马携带着大量辎重穿行其间,期间的损耗是相当惊人的;这也是历史上的建虏往往要准备数年后,才能从这两条道路进入大明抢掠的根本原因:太难走了,并且要冒着被明军击败后一无所获的巨大风险,那样可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而山海关通往宁锦的这条道路是最便捷、到大明最近的一条通道,也是建州最想得到的一条通道。

山海关外,西边是绵延无尽的崇山峻岭,东边则是广阔无边的渤海,而夹在山海之间有一片狭窄而又细长的平地,这便是著名的辽西走廊。

这条通道是建虏最为迫切想要打通的要道,而堵在这条通道最北端的要塞锦州城,就像一柄匕首一样抵在后金的咽喉处。

建虏若想从辽西走廊进攻大明,首先要将大军调往盛京,然后穿过古时谓之辽泽的大片沼泽地,渡过大凌河直抵锦州城下,在攻克锦州后过小凌河,一路攻破松山、塔山、连山这些城堡后抵达宁远,攻克宁远之后还要连续渡过女儿河、六股河等六条河流,最后才能杀到山海关前。

在看过舆图之后,洪承畴对经略关外信心大增,也更加看衰了建虏的前景。

盛京到锦州距离近五百里之遥。建虏想要攻打锦州,单单事先聚集大军、准备粮草物资、征调汉奴作为民夫这几项就要耗费上月的时日;然后长途行军至锦州,按每日六十里计算,也要花费近十天时间;到达锦州后士卒已是疲惫不堪,需要休息数日才能攻城,而攻城向来就是建虏的弱项,对于壁垒森严的锦州,建虏很难在短时间内攻破。

历史上的皇太极也是知道清军的弱点,故而遣济尔哈朗率大军于锦州三面修筑深壕壁垒,以作长久围困之计。之后京师接到祖大寿的求援急报后,调遣八路总兵、十三万步卒、四万骑兵,由洪承畴和辽东巡抚邱民仰率领前去解锦州之围,没想到却于松山大败,之后数路官军接连中伏,葬送了大明最后的精锐力量。

而锦州在被围一年多后,才因粮绝而下。

朱由检当然清楚锦州的重要性。虽然历史上的松山之败几乎不会发生,但为防止清兵如历史上那样,对锦州采取围困的方法,在与洪承畴商议过后,决定加强锦州以南方向的松山、高桥镇防御力量,调集重兵驻防两处,并在南面的宁远也设立总兵,以便随时策应清兵可能对锦州采取的攻势。

吴三桂的宁远总兵并非洪承畴以私权施恩之举,而是经过朱由检授意后的举动,让其在锦州背后构建新的防御工事,就算前面的锦州失手,松山、高桥镇、宁远,这三道防线也将成为建虏难以逾越的鸿沟。

其实正确的说法,祖大寿们的宁锦军头应该被称为辽西将门才对,当年的毛文龙的东江镇才是辽东,至于是否重新在辽东建立敌后阵地,朱由检还在考虑当中。

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兴市场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关头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响和思考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三十一章 商议第一百一十四章 垄断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属国的造血作用第六百一十章七章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第一百二十八章 风波第一百一十一章 盐利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二百五十章 宁远第八百二十八章 病重第三百零六章 断腕第六百一十章 关外需要你们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尽第五百八十八章 豪门讲究的是与众不同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六百四十三章 败逃、得信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四百五十章 皮岛第六百二十九章 对皇帝的人身攻击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六百三十八章 软的不吃就来硬的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五百九十六章 侯卿别担心,银子马上就有第五百六十三章 农业不仅仅是种田第六百四十章七章 扫盲班、抢人才第八百五十六章 议定出兵、太子监军第八百五十六章 议定出兵、太子监军第八百二十七章 世界新秩序的规划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扰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严打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三百零一章 诱惑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敌第六百四十章 不干都不行了第七百九十九章 太子大婚日期、倭国的态度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兰人的考量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建行省、野有遗贤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财养大明第四百三十七章 阿济格的梦想第一百一十八章 迎敌第七百五十三章 西北建设兵团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二百五十七章 会面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八百四十章 税赋分家、皇帝大气魄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抢来的资源填海第七百五十九章 财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倾斜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荡第四百四十七章 攻守易势后的策略第四百章 布防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学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六百九十九章 兴建水库、酒坊不能太多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陆是必占之地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广和反对第三百六十四章 升格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对大明发展的特殊贡献第七百四十四章 吏治与治吏第六十一章 范家第五百三十二章 来到大明就得守规矩!第二百一十章 废除第二百四十八章 条陈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盘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靶表演赛第四百零五章 斩将第八百七十七章 与日本的“江户条约”第三十二章 匠户第七百二十章 零伤亡、报仇第八百八十七章 丰收的喜悦、竞价第八百九十三章 太子做官第八百零七章 攻入交趾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第三百七十四章 殴打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临城下、搜捡土著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关头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争夺第五百三十八章 强硬第四十五章 郑芝龙第八十七章 苦难第三百六十章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贼首血肉祭奠甲申之变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赚钱干一件大事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帅第七百七十二章 一直憋屈的高起潜第五百五十五章 赵小娘子的婉拒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变源自于皇帝鹰犬遍布天下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来一次十三副?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八十二章 骄横第一百一十七章 布置第八章 皇庄4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华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会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胜
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兴市场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关头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响和思考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三十一章 商议第一百一十四章 垄断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属国的造血作用第六百一十章七章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第一百二十八章 风波第一百一十一章 盐利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二百五十章 宁远第八百二十八章 病重第三百零六章 断腕第六百一十章 关外需要你们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尽第五百八十八章 豪门讲究的是与众不同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六百四十三章 败逃、得信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四百五十章 皮岛第六百二十九章 对皇帝的人身攻击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六百三十八章 软的不吃就来硬的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五百九十六章 侯卿别担心,银子马上就有第五百六十三章 农业不仅仅是种田第六百四十章七章 扫盲班、抢人才第八百五十六章 议定出兵、太子监军第八百五十六章 议定出兵、太子监军第八百二十七章 世界新秩序的规划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扰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严打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三百零一章 诱惑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敌第六百四十章 不干都不行了第七百九十九章 太子大婚日期、倭国的态度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兰人的考量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建行省、野有遗贤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财养大明第四百三十七章 阿济格的梦想第一百一十八章 迎敌第七百五十三章 西北建设兵团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二百五十七章 会面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八百四十章 税赋分家、皇帝大气魄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抢来的资源填海第七百五十九章 财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倾斜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荡第四百四十七章 攻守易势后的策略第四百章 布防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学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六百九十九章 兴建水库、酒坊不能太多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陆是必占之地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广和反对第三百六十四章 升格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对大明发展的特殊贡献第七百四十四章 吏治与治吏第六十一章 范家第五百三十二章 来到大明就得守规矩!第二百一十章 废除第二百四十八章 条陈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盘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靶表演赛第四百零五章 斩将第八百七十七章 与日本的“江户条约”第三十二章 匠户第七百二十章 零伤亡、报仇第八百八十七章 丰收的喜悦、竞价第八百九十三章 太子做官第八百零七章 攻入交趾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第三百七十四章 殴打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临城下、搜捡土著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关头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争夺第五百三十八章 强硬第四十五章 郑芝龙第八十七章 苦难第三百六十章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贼首血肉祭奠甲申之变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赚钱干一件大事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帅第七百七十二章 一直憋屈的高起潜第五百五十五章 赵小娘子的婉拒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变源自于皇帝鹰犬遍布天下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来一次十三副?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八十二章 骄横第一百一十七章 布置第八章 皇庄4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华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会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