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变源自于皇帝鹰犬遍布天下

如果海州城的例子发生在现在,那结局全然不同。

州府衙门同样会贴出通告,但内容却是修缮城墙需雇工多少、每人每日多少银钱并当日发放、管几顿饭、预计工期会有多长时间等具体详情,这样一来的话,不管是州城还是地下县乡的百姓们,都会根据农活的忙闲来决定是否去工地上多挣一份外快。

轻徭薄赋,与民生息,华夏历史上这种情形的出现,造就了数个王朝的盛世。

那么永久取消徭役制度后,大明将会创造出何等灿烂的盛世美景呢?

与徭役相伴的还有赋税。

对百姓伤害最大的并不是要缴纳多少公粮,而是收粮的过程。

收粮时,踢斛淋尖、大斗进小斗出,这两种恶劣方法最直接的影响是,既加深了农户的负担,又间接造成了农户对官府的仇恨感,等到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一旦遇上天灾人祸,百姓常年受剥削下积攒的愤怒爆发出来,对整个社会造成的破坏力是十分惊人的。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对百姓的伤害,早在崇祯十八年时,朱由检便已下旨,各地官府在收取公粮时,全部用地秤称量,全面禁止使用容器收取赋税的方法。

也就是说,此后各地收取赋税时,以粮食重量为依据,而不是以斛斗是不是装满为标准。

这道圣旨一下,各地官府中,以踢斛淋尖这一特殊技能而洋洋自得的那部分衙差恶吏,从此再无施展的平台。

所谓的踢斛淋尖,就是指用脚踢动装满粮食的斛斗使米粒密集充实以便再装,等到粮食装平斛斗后继续装成锥形而使米粒淋漓下滑,这样一来,农户明明只需缴纳一石粮食,最后却被迫多交了三五斗。

别小看这每户三五斗,累积起来,一个县一季夏粮会多收多少粮食?

多出来的这些粮食会卖给粮商,所得银钱自然就会被官府的老爷们分润了,这可是好大一笔收入。

这种恶行对百姓的伤害是最直接的,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抢劫,百姓们对此都是敢怒不敢言,而个别人这种损公肥私的做法,却让百姓们把矛头对准了朝廷。

无数例子证明,历朝历代的皇帝、朝廷出台各种惠民政策,在具体落实时却变成了扰民、害民之策,而那些制订政策的老爷们对此却是一无所知,高高在上、伸手可摘白云的他们,以为这个天下就如同自己想象和规划里一般无二,哪知道底下那帮孙子已经把老爷们的根脚差不多给挖断了。

朱由检对此深有感触,所以才有了锦衣卫和御史下沉到县,并成为地方常设机构的新机制,正是在这种新机制的有效监督下,朝廷的各项大政方阵才得以落到实处。

这其中,锦衣卫百户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御史的监督对象主要是地方主官,因为人手太少的缘故,他们没有精力对整个地方官府进行全面监督,并且由于同属文官系统的缘故,在某些不太严重的问题上,很多御史采取了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放任地方官员打一些擦边球。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这就是大明官场的生态环境。

只要不是政见不同的死对头,大家都会给对方留个面子,避免直接撕破脸后造成的种种后果。

都是给朝廷办事,大家份属同僚,没必要太过分。

但锦衣卫就完全不同了。

天子亲军的身份意味着,所有将官校尉极其后代子孙,永远不可能进入文官集团,他们这个集团的利益全靠皇家带来,根本无须仰文官鼻息,皇家强大,他们才会有更多的好处,沾更多的光。

自成体系的锦衣卫有着自己的产业,当然了,这是在朱由检点头后才发展起来的。

将官校尉们除了当差领取俸禄外,家中多余子弟全都在亲军自己的产业里做活。

毕竟一家数口人不能只指望这一个人赚钱养家,在校尉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只有等到有了缺额,家中子弟才能补录进亲军,那剩下的总不能整日混吃等死吧?

在这种情形下,开办其他产业,让亲军过上更好生活,以使其更加效忠于皇家的策略便应运而生。

开遍大明各地的酒楼茶肆、清楼当铺、商行布庄,以及水陆运输业,有很多是锦衣卫开办的。

这些产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人员流动性强,人口最为密集之处,以便于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顺便收集到各种各样的社情民意,然后经过筛选后层层上报,最后再由锦衣卫经历司选取最有价值的上禀堂官们,由堂官们报入宫中。

朱由检每天都会浏览锦衣卫情报汇总,以从中找出施政是否得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也是锦衣卫堂官们从来不敢懈怠的原因,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锦衣卫对于文官系统的监督那可真是拿着当自家事来办,有些防家贼的意思在里面。

秦汉唐宋都有过与大明厂卫类似的机构,也是皇帝用来替自己张目,或者干一些上不得台面之事,但这些机构与现在大明的厂卫相比,无论是体量、势力、所掌控的范围、消息传达的准确性、对于皇帝交办之事的执行力等诸多方面来讲,都根本无法与厂卫相提并论。

这些机构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势力范围仅限于都城,也就是只盯着皇帝眼皮底下那些人和事,出了都城就两眼一抹黑,地方有何重大事件发生,他们并不比皇帝知道的更早,从这点上看,这些机构存在感太过弱小,如同鸡肋一般。

而朱由检则吸取了这个教训,在稳住跟脚后,随着局面逐渐好转,他便将掌控天下事的大网撒了出去。

天子鹰犬下县,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从此之后,凡是有官府的地方,就有锦衣校尉的存在,这就让皇帝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了全大明,也让地方官吏不敢再欺上瞒下。

徭役制度和缴纳赋税方式的改变,就是来自于地方锦衣卫对相关情况的奏报。

第五百零九章 束手无策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兴市场第七十七章 陈奇瑜第三百零六章 断腕第七百六十七章 甲申天变之日、同样的方式、不同的人第七百六十八章 赏爵、妇幼医院第四百五十章 皮岛第四百三十一章 白杆悍卒 白甲凶猛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圣公第七百二十三章 米涅枪第一次实战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鲜铳手第三百一十五章 偶遇第五百三十二章 来到大明就得守规矩!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岛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进第六百二十八章 勋贵们的猜测和打算第六十三章 锦衣第三百五十二章 请封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定国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险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兰人的考量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胜第二百七十九章 后宫第六百九十章 未来的接班人选第七百零七章 带着文臣武将去靶场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兰人想找大明做帮手第一百三十八章 杀俘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问题到了解决的时候第三百九十三章 锦州第六百五十四章 以大义为名,目的还是利益第一百三十四章 擒贼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体规划和布局第五百四十二章 带西夷开开眼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华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会第一百六十五章 蛊惑第一百九十章 改变第一百八十六章 拦截第五十章 残暴第八百三十章 体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变第三百一十五章 偶遇第五百九十一章 锦衣卫也有崇拜的偶像第五十六章 接应第六百七十五章 师范才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抚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进中的插曲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队第六章 皇庄2第六百六十一章 西苑野趣第二百三十七章 私访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炉炼钢工艺的改进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六百四十四章 逮人、抄家,还是锦衣卫更内行第七十二章 京营2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十九章 孙传庭第一百六十五章 蛊惑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与争议第六百八十七章 为了利益,多尔衮打算把侄子给宰了第六百八十四章 军医制、西北边镇现状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军的反应和对策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靶表演赛第一百三十四章 擒贼第五百九十二章 人人惧怕的怪兽第一百八十六章 拦截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复大唐安西四镇第三百一十八章 拿赃第一百七十章 包抄第五百三十八章 强硬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势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击老巢、签署不平等条约。第一百一十三章 长芦第七百四十章 选妃第三百六十五章 登陆第八十四章 决心第五百九十六章 侯卿别担心,银子马上就有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杀无赦!地四百五十五章 心有不甘的皇太极第七百七十一章 前世故人来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临城下、搜捡土著第三百一十五章 偶遇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广和反对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二十四章 赴任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六百六十九章 让农户增产的同时还能增收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执法还是行凶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议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赏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银币、朝臣建议扩大藩属数量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明成为世界财富汇聚地第五百八十三章 后宫闲话第二百九十一章 细节第七百章 官府投资、西北经济发展计划第五百九十一章 锦衣卫也有崇拜的偶像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乌拉、极有可能的大清内讧第七百三十九章 战略意图、天大的人情
第五百零九章 束手无策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兴市场第七十七章 陈奇瑜第三百零六章 断腕第七百六十七章 甲申天变之日、同样的方式、不同的人第七百六十八章 赏爵、妇幼医院第四百五十章 皮岛第四百三十一章 白杆悍卒 白甲凶猛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圣公第七百二十三章 米涅枪第一次实战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鲜铳手第三百一十五章 偶遇第五百三十二章 来到大明就得守规矩!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岛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进第六百二十八章 勋贵们的猜测和打算第六十三章 锦衣第三百五十二章 请封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定国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险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兰人的考量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胜第二百七十九章 后宫第六百九十章 未来的接班人选第七百零七章 带着文臣武将去靶场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兰人想找大明做帮手第一百三十八章 杀俘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问题到了解决的时候第三百九十三章 锦州第六百五十四章 以大义为名,目的还是利益第一百三十四章 擒贼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体规划和布局第五百四十二章 带西夷开开眼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华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会第一百六十五章 蛊惑第一百九十章 改变第一百八十六章 拦截第五十章 残暴第八百三十章 体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变第三百一十五章 偶遇第五百九十一章 锦衣卫也有崇拜的偶像第五十六章 接应第六百七十五章 师范才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抚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进中的插曲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队第六章 皇庄2第六百六十一章 西苑野趣第二百三十七章 私访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炉炼钢工艺的改进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六百四十四章 逮人、抄家,还是锦衣卫更内行第七十二章 京营2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十九章 孙传庭第一百六十五章 蛊惑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与争议第六百八十七章 为了利益,多尔衮打算把侄子给宰了第六百八十四章 军医制、西北边镇现状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军的反应和对策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靶表演赛第一百三十四章 擒贼第五百九十二章 人人惧怕的怪兽第一百八十六章 拦截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复大唐安西四镇第三百一十八章 拿赃第一百七十章 包抄第五百三十八章 强硬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势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击老巢、签署不平等条约。第一百一十三章 长芦第七百四十章 选妃第三百六十五章 登陆第八十四章 决心第五百九十六章 侯卿别担心,银子马上就有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杀无赦!地四百五十五章 心有不甘的皇太极第七百七十一章 前世故人来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临城下、搜捡土著第三百一十五章 偶遇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广和反对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二十四章 赴任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六百六十九章 让农户增产的同时还能增收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执法还是行凶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议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赏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银币、朝臣建议扩大藩属数量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明成为世界财富汇聚地第五百八十三章 后宫闲话第二百九十一章 细节第七百章 官府投资、西北经济发展计划第五百九十一章 锦衣卫也有崇拜的偶像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乌拉、极有可能的大清内讧第七百三十九章 战略意图、天大的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