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五章 师范才是教育发展的基础

朱由检提出在大明有条件的地方开办学堂的号召,得到了阁臣们的一致响应和拥护。

有教无类。

圣人之言不能流于形式和口号,必须扎扎实实地予以贯彻和落实。

一想到多年以后,知书明理、温文尔雅的君子在大明各地随处可见的景象,阁臣们也不禁暗自欢欣鼓舞。

这可是当初自己做阁老时制订的政策,才有了今日如此之盛世模样,自己百年后,子孙后代也能有可仰仗的资本了。

当听到朱由检在为师资力量忧心时,温体仁提出了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解决方案:限制科举年龄,把诸多老龄诸生排除于科举门外,然后强行征他们进入官办学堂,担当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这项新政从即日起开始实施。

温体仁的策略不禁让朱由检为之拍手叫好。

在科举盛行的大明,许多读书人为了达成进入体制之内,享受其中无数特权和好处的目的,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科考当中。

在这个平均寿命只有四十余岁的时代,很多年过半百,甚至年过花甲的老童生,以执着的精神和顽强地意志,虽然屡屡受挫,但却一直战斗在科考的行列之中,直至带着满腔的恨意离开人世为止。

这批人的身份全是诸生,他们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就是举业。

因为中举就意味着迈入了士绅的行列,可以享受到的特权会给他们自己和家族带来无数的便利和实惠。

只可惜,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只能在举业门外徘徊,终其一生也无法敲开那扇大门。

鉴于此种状况,温体仁提议,将参加举业的诸生最高年龄限制在五十岁以下,超过年龄限制的均不允许参加各省组织的秋闱。

这条措施出台不会引发太大的风波,相反,这种新政会让占据科举考试大多数的年轻文人们拍手称快。

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的竞争对手骤然间减去不少,会让他们的压力小了很多。

至于因年龄受限失去科举资格的老童生们,尽管会对朝廷的政策大为不满,甚至有可能找到官府吵闹,但却改变不了既成的事实。

为了防止这批老童生们因为心怀怨恨而已各种理由拒绝被征召,温体仁接着建议:如果有人恶意拒绝担当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和职责,当地教谕将会剥夺其诸生身份,将其打回到白丁行列之中。

这条建议确实狠辣之极,可以说是直击要害,等于一下子捏住了老童生们基本失去功能的高丸,让他们瞬间便失去了反抗之力。

阁臣们都对老温的阴狠心生忌惮,但同时也对这条策略的可行性表达了赞赏之意。

没想到自己苦思多日无果的事情,被老温轻而易举地给解决掉了。

这是标准的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

只要你乖乖地,那么就会有胡萝卜吃,一旦想反抗,满是倒刺的大棒劈头盖脸就砸下来。

没想到自己苦思多日无果的事情,被温体仁轻而易举地给解决掉了,朱由检心下舒爽之余,狠狠地夸奖了温体仁一番,盛赞老温不愧是老成谋国之臣,并希望老温能尽量发挥余热,造福大明黎民众生。

老温在朱由检的夸赞声中带着一副矜持自得的神态坐了下来,伸出满是老年斑的手掌捋着花白的胡须,心里也是暗自高兴不已。

“皇帝表扬人总是如此地直白,不过,老夫听着就是很受用。

自己现在要是年轻十岁多好,依着自己的能力,这首辅位子哪有别人的份儿。”

在完美地解决了师资力量的来源后,朱由检决定,将县一级的教谕品级提升为正八品,州一级教谕为从七品,布政使司教谕为正六品。

另外就是各地教谕要有单独署衙,不再与当地官府合署办公。

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为教谕配置相关人员和设施。

各级教谕每年要拿出至少三个月的时间巡视各地学堂,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如遇自己职权范围无法解决的事项,要逐级向上级教谕禀报,直至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为止。

初级学堂师资力量问题总算是得以缓解,但离彻底解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接下来朱由检要面对的是更为棘手的问题。

那就是中级学堂的师资问题。

这些老童生所起的作用也只能是开蒙扫盲,因为他们大部分人本身就缺乏基本的数学知识,所以无法指望他们去教授孩童们更多对社会发展有用的理科知识。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师资和相关课本缺一不可,但是这两样却是大明极为稀缺的。

宋应星编纂的天工开物虽然已经被朱由检下令大量印刷,但这本著作严格意义上来说,更像是一本科普读物,缺少创新性和前瞻性。

不过,天工开物如同千字文一样,完全可以用作中级学堂的入门教材使用,能够让从事于各种实业中识字较多、具备一定学习能力的初级工们,能够从中学到本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各种工具的制造原理,从而结合本身从事的行业并更快的提升业务技能。

等到方以智从欧洲回来后,朱由检会让他会同宋应星、汤若望等人,与从欧洲带回来的相关人才一道开始编写适合现状的教材,使得中级学堂的教学水平能够有一个阶梯式的提升。

至于师资吗,暂时没有任何办法。

除非把后世的师范学校搞出来,不然只能如蜗牛般缓慢前行。

要不要在国子监中实验一下开设师范专科呢?

这个念头刚在脑子里出现,随即便被朱由检迅速否定了。

连开蒙的师资都得用连吓唬带哄的手段去解决,这些正处在鱼跃龙门境地的举子们是绝对不会去学劳什子的师范的。

这种局面可不是简单的软硬兼施能够改变的,必须要从思想和制度上去想办法才行。

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直到几百年后依然大行其道,现在就想解决无异于痴人说梦。

只有等到商品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人口出现爆炸式增长的阶段,人们的思想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时,师范或许才会应运而生。

现在只能先尝试一下,方以智或许是带头的最佳人选。

第六百六十章 得有个好身体,带家里人去撸串第七十九章 凤阳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见成效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十三章 诚意伯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开杀戒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贼第二百三十二章 复杂第一百一十七章 布置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挡不住第三百九十一章 战术第五百三十九章 朕有一策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镇第七百四十章 选妃第六百五十章 宫内改革、减少天家个人财富第五百二十八章 内阁中的实用型人才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议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胜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个梦想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二百七十四章 登州第一百一十五章 抢盐第五百七十四章 惩处和人事调整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汉奸,举族北迁第六百六十七章 四海酒业推出的新酒第七百一十五章 西班牙人的算盘第八百四十九章 全面推广的难题第八十五章 请托第七百八十五章 设立新的基层政权第八百八十章 想挑起世界大战的皇帝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广和反对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与汉人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广和反对第七百九十三章 对交趾的蚕食政策第三十六章 朝会第一百一十二章 谋划第五百九十二章 人人惧怕的怪兽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问题第四百五十章 皮岛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贼首血肉祭奠甲申之变第六百二十四章 坚定不移地站在皇帝这边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国打算给西班牙人一个教训第一百一十九章 接战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内阁 新章程第一百三十章 淮盐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灭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贵武贱必须改变第六百三十章 你们锦衣卫都是乡下人吗?第三百三十章 改进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迁,只靠着纳粮可不够第八百四十一章 寻找合适的发展模式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镇抚司的手段第六百六十五章 做梦也没想到能吃饱饭的李保第八十八章 兵乱第三百九十四章 发兵第五百四十二章 带西夷开开眼第三百零五章 平乱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击第六百三十五章 吓破胆子的士绅们第六百五十章 宫内改革、减少天家个人财富第六百六十章 得有个好身体,带家里人去撸串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怀德的土著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后事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队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与天下官绅为敌第十五章 哗变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赏、后事安排第一百二十八章 风波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无霸第一百六十五章 蛊惑第三百零二章 趋利第一百六十章 请降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贼首血肉祭奠甲申之变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苏伊士运河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八百七十六章 医疗不能私有化第三十八章 大战2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镇抚司的手段第四百八十一章 错误的排阵第八百四十九章 全面推广的难题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八百六十九章 风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一百四十八章 收获第二百三十二章 复杂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三百六十五章 驿站第八百六十四章 装备悬殊之战第八百零五章 来大明见世面的藩属国贵宾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会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来一次十三副?第九十五章 城内第十五章 哗变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胜第五百零二章 开发辽东的劳力
第六百六十章 得有个好身体,带家里人去撸串第七十九章 凤阳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见成效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十三章 诚意伯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开杀戒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贼第二百三十二章 复杂第一百一十七章 布置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挡不住第三百九十一章 战术第五百三十九章 朕有一策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镇第七百四十章 选妃第六百五十章 宫内改革、减少天家个人财富第五百二十八章 内阁中的实用型人才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议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胜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个梦想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二百七十四章 登州第一百一十五章 抢盐第五百七十四章 惩处和人事调整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汉奸,举族北迁第六百六十七章 四海酒业推出的新酒第七百一十五章 西班牙人的算盘第八百四十九章 全面推广的难题第八十五章 请托第七百八十五章 设立新的基层政权第八百八十章 想挑起世界大战的皇帝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广和反对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与汉人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广和反对第七百九十三章 对交趾的蚕食政策第三十六章 朝会第一百一十二章 谋划第五百九十二章 人人惧怕的怪兽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问题第四百五十章 皮岛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贼首血肉祭奠甲申之变第六百二十四章 坚定不移地站在皇帝这边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国打算给西班牙人一个教训第一百一十九章 接战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内阁 新章程第一百三十章 淮盐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灭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贵武贱必须改变第六百三十章 你们锦衣卫都是乡下人吗?第三百三十章 改进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迁,只靠着纳粮可不够第八百四十一章 寻找合适的发展模式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镇抚司的手段第六百六十五章 做梦也没想到能吃饱饭的李保第八十八章 兵乱第三百九十四章 发兵第五百四十二章 带西夷开开眼第三百零五章 平乱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击第六百三十五章 吓破胆子的士绅们第六百五十章 宫内改革、减少天家个人财富第六百六十章 得有个好身体,带家里人去撸串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怀德的土著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后事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队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与天下官绅为敌第十五章 哗变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赏、后事安排第一百二十八章 风波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无霸第一百六十五章 蛊惑第三百零二章 趋利第一百六十章 请降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贼首血肉祭奠甲申之变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苏伊士运河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八百七十六章 医疗不能私有化第三十八章 大战2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镇抚司的手段第四百八十一章 错误的排阵第八百四十九章 全面推广的难题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八百六十九章 风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一百四十八章 收获第二百三十二章 复杂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三百六十五章 驿站第八百六十四章 装备悬殊之战第八百零五章 来大明见世面的藩属国贵宾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会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来一次十三副?第九十五章 城内第十五章 哗变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胜第五百零二章 开发辽东的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