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

河南汝宁府信阳州中山镇,已是仲春时节,田地里本该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如今却是枯黄一片。田间的土壤都已板结龟裂,偶见有零星农人挑着木桶放下,用木瓢舀起水一点一点的浇到地里,然后用绝望的眼神注视着那点浊水迅速消失,只在麦苗下留下了一点灰白色的痕迹。

从崇祯九年立冬至今,整个信阳州在近半年的时日内一场雨雪未下,冬小麦虽已种下,但看现今的情景,夏粮大面积减产或者绝收已成定局。

官道上已有零散的逃荒人群出现,目标便是二十里外的信阳州城。

一队快马从东面飞驰而来,战马驰过后扬起的漫天尘土飘荡在空中,许久才消散而去。

马队前方数百步外逃荒的一家五口人听到马蹄声后,赶忙躲到路边挤在一起,用惊恐的眼神看着后方奔来的十余匹战马。

最前面一匹战马上的骑士在看到这一家人后,手中缰绳微微开始收紧,马速慢慢放缓下来,他身后的十余骑也随着降下马速,待快到这家人面前时,马队已由奔跑状态变成了碎步前行的样子。

这队骑士是奉命前来汝宁府巡视的京师锦衣卫,带队的百户就是崇祯八年在卫辉府汲县街头,收留大牛和妞妞的王安成。

两年多的时间内,王安成奔走于河南各府县之间,总计收拢了三百余名妇孺,位列所有参与行动的锦衣卫校尉中第一名,因而积功被擢为百户。

这次锦衣卫奉旨出京,分头巡视旱情严重的山陕、河南、山东各府县,着重查访地方官府执行打井修渠、屯田安民等举措的执行情况。因为王安成对河南各府的状况比较熟悉,所以被委派带队巡查汝宁府的各个州县。

王安成将手下分成几个小队,由副百户和几个总旗带领,分别展开巡查,最后返回汝阳汇合,再将各自查访到的情况进行汇总后上报。

刚刚完成罗山县的查访任务后,王安成便带队向信阳州境内行进,准备完成他这一队最后一个州县的巡视。

王安成在距这家人数步外勒住坐骑,然后翻身下马,向这家人走去。

没等王安成走近,这家人中的三个大人已经跪了下来,只有那两名大约七八岁的孩童站立着,用好奇的目光看着走来的王安成。

显是母亲的年轻妇人慌忙伸手将站着的孩子拽着跪倒在地,然后低下头如鹌鹑般缩在地上。

王安成来到近前,用温和的语气开口道:“几位乡亲起来吧,某是官府中人,有话要问你等!”

一家人中的年轻男子磕了个头,嗫喏着回道:“大老爷有话尽管问来,俺们跪着回话就成!”

王安成心里暗叹一声,温和的语气突然变得严厉起来:“既知道某是大老爷,那某现在便命你等起身!速速起来!”

听到面前的大老爷发怒的声音,那名年轻男子畏畏缩缩的慢慢起身,然后伸手将一旁的老妇搀起,那名年轻妇人也拽着两个孩子站了起来,几名大人仍是不敢抬头直视面前的王安成。

“某问你,你叫何名?家住甚地?为何带着家人出来?这是要去往何处?”

王安成神色冷峻的问道。

这几年他与形形色色的人等打过交道,知道如何对付眼前之人。

那名男子听到王安成的问话,吓得腿一软又要跪下,王安成立刻喝道:“回话!”

“小。。小人叫王栓柱,信阳州中山镇人。。人氏,因田地干旱,去岁就绝收,家中已无余粮,这才带着家人去往州城,想去找碗饭吃,要不家中老娘和娃儿快要饿死了!”

说到最后,王栓柱已是眼中噙满了泪水。他的一子一女则是缩在娘亲的身后,紧抓着娘亲的衣角偷偷地打量着王安成等人。

王安成闻言亦是心下惨然,饶是他见惯了许多类似的场景,但每次见到后心中总是难受无比。

他回头招呼了一声,一名校尉跳下马来,从马上的兜囊中拿出几块白面蒸饼、一小袋腌菜、一个装满水的皮囊,走过来交到王安成手中。

王安成将食物和水递到那名年轻妇人面前,温言道:“先给孩子和老人吃一点,不要吃的太多,当心克化不了!”

那名妇人盯着眼前的东西,抬头看了一眼,王安成脸上温和的表情让她稍稍感觉安心。

王安成又将食物和水往前递了一下,那名妇人快速的伸手接过后顺势跪倒在地磕了个响头:“谢大老爷救命之恩!谢大老爷救命之恩!”

王栓柱和他娘亲也是跪倒在地,重重的磕头谢恩。

他们一家已经有一天没吃饭了,这几块蒸饼省着吃能让他们一家人吃好几天。

王安成温言道:“起身吧!某问完话便会赶往州城,定会与恁一家人寻得一处安身之所!”

在他收拢的三百余名妇孺中,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大牛和妞妞。

当初在汲县街头,大牛抱着生病的妹妹放声大哭的场景,他永远记在心里。

每次从外地回到京师,王安成都会买上礼物,带着自己五岁的女儿去看望那对兄妹,大牛和妞妞现在已是他的义子义女。

待王栓柱一家情绪略微平静后,王安成继续问道:“某来问你,中山镇上似你家这般状况的人家可有许多?官府有无开仓赈济?有无遣人在村镇打井修渠?镇上大户有无放出余粮救助百姓?”

王安成赠粮的行举让王栓柱的心放了下来,说话也流畅起来:“回大老爷的话,俺们镇上如俺这般情形的人家可是不少,逃荒的已是好多;俺没见着官府和大户放粮,也没见着遣人给俺们打井修渠。若是打出井水来,俺家的几亩田地就会有些收成,再掺杂些野菜野果,俺也不用逃荒,俺爹爹也不会饿病而亡!”

王安成听着王栓柱的言语,心中怒气渐升。

他这一队巡查的州县都在汝宁东南部,包括光州、光山县、息县、罗山县、信阳州等地。

前面四处州县他已探访完毕,虽然都是旱情严重,形势并不乐观,但当地州县官府还是有所作为的。知州知县除了用官仓的粮食放赈外,还鼓动当地官绅乡绅拿出家中囤积的粮食开设粥棚赈灾,并且用皇帝拨下的银两组织人手打井修渠、引河水灌溉农田,努力减轻旱灾造成的后果。除了少数人逃荒以外,大部分百姓都稳定在了当地。

河南巡抚衙门和布政使司衙门也安排官吏兵丁,分别将官仓里的粮食运往旱情最重的汝宁、南阳、归德几府,用以支援当地官府赈济治下百姓。

从王栓柱的话语中知道,信阳州府面对灾情毫无作为,根本没有派人安抚百姓,只是听任灾民自生自灭。

假如只是中山镇一处是此情形也就罢了,若是巡查下去,其他村镇大都如此的话,那这个知州就是罪该万死了。

想到这里,王安成转身大步走向自己的坐骑,口中大声下令道:“马保!你带八人分头查访附近村镇,之后赶往州城与某汇合!其余的人跟我走!咱们去州城!留下一袋粮食和水给他们!”

第三百一十章 献策第二百二十八章 调任第六百一十章 关外需要你们第七百六十九章 减税、太子游学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挡不住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四百零九章 齐射第二十九章 整顿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见成效第四百七十四章 孙白谷怒斥祖都督第五百三十五章 战后军队整合第七百三十六章 贵国岁入几何呀?第三百零一章 诱惑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二百一十五章 强抢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贼首血肉祭奠甲申之变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可以给你,但你要拿东西来换第二百七十七章 觐见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还是文武并重?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脚第十四章 大生产第五十三章 援军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学第六十四章 边军第十一章 勇卫营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五百六十六章 钦差人选、补充官吏数额第八百一十七章 铁炮火铳对射第八百七十五章 新体系的建立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舰队的第一次备战第八百二十七章 世界新秩序的规划第二百九十九章 纵火第三百零六章 断腕第五百二十章 开花弹第八十八章 兵乱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九十一章 善后第二十六章 西安左卫2第二百零六章 内情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军的反击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种出口挣大钱的新产品第七百八十章 保护贸易自由、敲竹杠第七百零七章 带着文臣武将去靶场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二百七十七章 觐见第五百零一章 新设府县与驻军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兰人想找大明做帮手第四百一十四章 四轮马车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赃,你能怎样?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测皇帝心思的温体仁第六百八十四章 军医制、西北边镇现状第四百七十七章 国运第六百三十五章 吓破胆子的士绅们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不高兴第七百四十六章 准备就绪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关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开杀戒第六百七十五章 师范才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第二百七十七章 觐见第二百五十七章 会面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没钱养老?士绅们有啊!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汉奸,举族北迁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镇化是安居乐业的基础第三十三章 安排第六百九十五章 丰收了,可是粮食卖不上价了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八百零八章 冲突与应对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一百一十八章 迎敌第三百一十章 献策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议和第五百七十八章 舍不得第九十九章 抵达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尽第二百三十八章 惊变第七百六十九章 减税、太子游学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六百三十八章 软的不吃就来硬的第八百六十七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第七百五十九章 财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倾斜第二百三十五章 卢象升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义务教育的难点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五百三十九章 朕有一策第七百二十二章 伏击、毙杀敌酋第六十九章 发展第五百一十六章 热刀切牛油第四百三十九章 后路危机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三百六十五章 登陆第一百三十四章 擒贼第六百二十七章 皇帝到底想干什么呢?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测第七十四章 后事第三百二十七章 阳谋第八百五十三章 各有算计
第三百一十章 献策第二百二十八章 调任第六百一十章 关外需要你们第七百六十九章 减税、太子游学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挡不住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四百零九章 齐射第二十九章 整顿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见成效第四百七十四章 孙白谷怒斥祖都督第五百三十五章 战后军队整合第七百三十六章 贵国岁入几何呀?第三百零一章 诱惑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二百一十五章 强抢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贼首血肉祭奠甲申之变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可以给你,但你要拿东西来换第二百七十七章 觐见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还是文武并重?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脚第十四章 大生产第五十三章 援军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学第六十四章 边军第十一章 勇卫营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五百六十六章 钦差人选、补充官吏数额第八百一十七章 铁炮火铳对射第八百七十五章 新体系的建立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舰队的第一次备战第八百二十七章 世界新秩序的规划第二百九十九章 纵火第三百零六章 断腕第五百二十章 开花弹第八十八章 兵乱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九十一章 善后第二十六章 西安左卫2第二百零六章 内情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军的反击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种出口挣大钱的新产品第七百八十章 保护贸易自由、敲竹杠第七百零七章 带着文臣武将去靶场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二百七十七章 觐见第五百零一章 新设府县与驻军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兰人想找大明做帮手第四百一十四章 四轮马车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赃,你能怎样?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测皇帝心思的温体仁第六百八十四章 军医制、西北边镇现状第四百七十七章 国运第六百三十五章 吓破胆子的士绅们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不高兴第七百四十六章 准备就绪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关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开杀戒第六百七十五章 师范才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第二百七十七章 觐见第二百五十七章 会面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没钱养老?士绅们有啊!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汉奸,举族北迁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镇化是安居乐业的基础第三十三章 安排第六百九十五章 丰收了,可是粮食卖不上价了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八百零八章 冲突与应对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一百一十八章 迎敌第三百一十章 献策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议和第五百七十八章 舍不得第九十九章 抵达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尽第二百三十八章 惊变第七百六十九章 减税、太子游学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六百三十八章 软的不吃就来硬的第八百六十七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第七百五十九章 财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倾斜第二百三十五章 卢象升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义务教育的难点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五百三十九章 朕有一策第七百二十二章 伏击、毙杀敌酋第六十九章 发展第五百一十六章 热刀切牛油第四百三十九章 后路危机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三百六十五章 登陆第一百三十四章 擒贼第六百二十七章 皇帝到底想干什么呢?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测第七十四章 后事第三百二十七章 阳谋第八百五十三章 各有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