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五章 新体系的建立

以大明现有的体制,想要建立一套较为成熟和完整的教育体系,单单依靠自己的力量,那恐怕需要耗费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那样的话结果显而易见:华夏文明依然会被西方超越,第一次工业革命极有可能在东西方同时出现。

这是朱由检不愿看到的。

所以,借助欧洲现有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然后根据大明的实际情况,对其中不符合国情的部分加以改变,依靠优良的体制不断培育出大批优秀人才,这才能使华夏文明勇立潮头之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有现成的桥可走,不必摸着石头过河。

东印度公司在欧洲各强国招募去往大明淘金的人才,也是提高大明知名度的绝佳机会,此举可以让越来越多的欧洲知识分子知道,大明是个强大、富庶、尊重人才的国度,去大明工作,可以获得他们梦寐以求的物质和精神所需。

这也是大明内阁在制订招揽人才计划时的预先布局。

千金市马骨。

这个巨大的广告效应导致了越来越多欧洲各类人才对前往大明趋之若鹜,数年之后,欧洲各国政府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之后,不得不采取措施严格限制人才流失状况的持续恶化,而各国政府的相应举动最终引发大明帝国的强烈不满,一场因争夺人才而引发的巨大危机已经悄然萌芽。

而现在,为了吸引更多人才,打响大明朝廷善待人才的名气,户部特地拿出了两万金币。

这可以算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名义,在全球大规模招收人才的行动,此举在欧洲各国引起的反应直接影响了往后数百年的世界格局和走势,也是大明迈向世界巅峰极其重要的一步。

之前荷兰以及东印度公司方面,虽然也时常从欧洲聚揽一批各种各样的人才送到大明,但总体规模上属于小打小闹,甚至有些偷偷摸摸的意思。

自从明荷海军联军大胜另一海上强国英国、大明陆军先后两次完败西班牙军队之后,大明帝国的强大已经被欧洲强国所认知和接受,荷兰和东印度公司也跟着腰杆子停了起来,所以才有了接下来的公开招募事宜。

看清了形势的东印度公司借机在欧洲各国开设办事处,公开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力,在各国市场大肆倾销大明各种商品,并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这种行为引发各国贵族政要的强烈嫉妒,也为后来欧洲各国联合起来攻击荷兰埋下了祸根。

公开引进人才的计划已经实行了四年多,之所以大明首座师范大学还未正式创建,并不是引进的人才数量过少的原因,而是因为语言和教材的问题。

四年中,已经有大约一千名教育体系里的各级人才来到大明生活,期间有数十人因水土不服或者其他突发性重疾不幸离世,但绝大多数人还是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并且对现有的生活非常满足。

但这里有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这些教师型人才来自各个国度,比如法国、英国、普鲁士、葡萄牙等,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使用母语,并且日常所用的教材也是有着不小的差异,想要集思广益,突破语言和教材的差异,编出一套汉字数理化教材来,其中的难度和艰辛可想而知。

在这个时候,当年遭受众多非议的那批派往欧洲各国留学的四百名少年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四百人中,有不少人精通两种以上的各国语言,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在方以智和郑芝凤的组织协调下,经过四年多各方的艰苦努力,一套成熟的汉字教材终于几近完成。

等到崇祯二十四年八月,随着北京师范大学的成立,这批教材将会被用在第一批师范学院的学习上,而这四百名已经长大成人的少年,也将成为北京师范大学首批大学生。

他们的学期定为三年。

三年学成毕业后,他们将会被分派到大明各地,成为大明创办近代学堂后的首批教师。

朱由检已经明确规定,这批新型教师将享受正七品官员待遇,以后随着教龄的增长,他们的待遇也会相应提高。

享受官员待遇意味着,除了正常的月薪外,他们也会有各种奖金,并且在几十年后领取到退休金,也就是说,他们单靠俸禄也可以确保一家人衣食无忧了。

等到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后,教师们将会执行职级薪资,按照职称领取对等的俸禄。

初创阶段,为了鼓励和刺激更多人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官员身份还是十分必要的,但必须是师范大学毕业的从业者才可以。

现在的学堂先生只能领取俸禄,但不会有官身,不过,为了酬功,这批现任教师也会在三年后,与新教师一样领取退休金,他们的退休年龄会由各地官府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而定。

这批先生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大部分人的年纪都超过五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他们也是为大明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绝不能亏待他们。

除了那四百名基础扎实的留学人员外,师范大学还将从社会公开招录学生,鉴于目前的教育体系还处在草创阶段,生源十分稀缺,所以,朱由检已经建议招生时要不拘一格,尽量从平民和工匠阶层获取生源,招生条件要适当放宽,比如,识字达到一千五百字者皆可入校学习就读。

没办法,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需要漫长的过程,很多事只能临时凑合,规范化、制度化要在大明识字率提高到至少五成时才能健全。

师范生入学后的待遇也是相当之好。

食宿全免,被褥免费发放,着装也是按照单衣冬衣每年各发放一身,衣帽鞋袜也一样;每月每人还有一枚银币的补贴,用于购置其他物品。

在教育体系的建立做好了相应规划和配置后,接下来就是完善医疗体系。

第六百八十一章 北京第一人民医院第六百五十二章 欧洲不仅是只缺白糖第五十八章 溃败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权分给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爱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义务教育的难点第二十九章 整顿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陆是必占之地第四百七十八章 你有我也有第三百四十九章 布局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二百五十九章 哨探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舰队的第一次备战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贼的名义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与天下官绅为敌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后事第五百三十二章 来到大明就得守规矩!第二百零八章 惩处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会第八十七章 苦难第六百八十六章 两个汉奸奴才教导新主子第二百二十七章 议定第一百零八章 宫内第五百零一章 新设府县与驻军第十六章 平叛第四百零七章 冲锋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四百二十章 银票第三百九十三章 锦州第三百六十五章 登陆第二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五百零八章 多尔衮和多铎第七百五十章 医疗和教育决不能商业化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靶表演赛第三百一十二章 乌龙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现任高官致仕第一百六十五章 蛊惑第一百五十九章 议降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杀官第二百七十章 围城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七十六章 行军第八百四十六章 食堂饭食可比富户、话痨管事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当年的萨尔浒第八百七十一章 改进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属国的造血作用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军、人事任免、漕运改革第四百二十八章 难拆的拒马第三十六章 朝会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务支出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执法还是行凶第一百一十章 盐商第五百六十三章 农业不仅仅是种田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怀德的土著第五百三十二章 来到大明就得守规矩!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八百三十章 体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变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内阁 新章程第三十八章 大战2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后事第四百六十九章 城中清军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六百三十六章 苏州府抢了首功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财养大明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七百六十二章 寻找和培养盟友第十九章 孙传庭第二百九十九章 纵火第四百二十章 银票第六百三十五章 吓破胆子的士绅们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见成效第一百二十九章 陈仓第五百八十七章 有钱不一定智商高第八百六十九章 风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一百四十三章 中产第一百八十六章 拦截第五十三章 援军第五百七十四章 惩处和人事调整第三百七十二章 陈圆圆第六十六章 逮获第一百二十章 激战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战第一百六十二章 游击第四百二十七章 溃败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个理想主义者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温家的变化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医第十三章 诚意伯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渔利、以夷制夷第一百九十四章 说服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杀无赦!第四百九十七章 捷报传来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四百七十五章 赌命的祖大寿第八百八十九章 扮猪吃虎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养老金
第六百八十一章 北京第一人民医院第六百五十二章 欧洲不仅是只缺白糖第五十八章 溃败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权分给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爱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义务教育的难点第二十九章 整顿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陆是必占之地第四百七十八章 你有我也有第三百四十九章 布局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二百五十九章 哨探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舰队的第一次备战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贼的名义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与天下官绅为敌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后事第五百三十二章 来到大明就得守规矩!第二百零八章 惩处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会第八十七章 苦难第六百八十六章 两个汉奸奴才教导新主子第二百二十七章 议定第一百零八章 宫内第五百零一章 新设府县与驻军第十六章 平叛第四百零七章 冲锋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四百二十章 银票第三百九十三章 锦州第三百六十五章 登陆第二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五百零八章 多尔衮和多铎第七百五十章 医疗和教育决不能商业化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靶表演赛第三百一十二章 乌龙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现任高官致仕第一百六十五章 蛊惑第一百五十九章 议降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杀官第二百七十章 围城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七十六章 行军第八百四十六章 食堂饭食可比富户、话痨管事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当年的萨尔浒第八百七十一章 改进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属国的造血作用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军、人事任免、漕运改革第四百二十八章 难拆的拒马第三十六章 朝会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务支出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执法还是行凶第一百一十章 盐商第五百六十三章 农业不仅仅是种田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怀德的土著第五百三十二章 来到大明就得守规矩!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八百三十章 体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变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内阁 新章程第三十八章 大战2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后事第四百六十九章 城中清军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六百三十六章 苏州府抢了首功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财养大明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七百六十二章 寻找和培养盟友第十九章 孙传庭第二百九十九章 纵火第四百二十章 银票第六百三十五章 吓破胆子的士绅们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见成效第一百二十九章 陈仓第五百八十七章 有钱不一定智商高第八百六十九章 风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一百四十三章 中产第一百八十六章 拦截第五十三章 援军第五百七十四章 惩处和人事调整第三百七十二章 陈圆圆第六十六章 逮获第一百二十章 激战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战第一百六十二章 游击第四百二十七章 溃败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个理想主义者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温家的变化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医第十三章 诚意伯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渔利、以夷制夷第一百九十四章 说服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杀无赦!第四百九十七章 捷报传来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四百七十五章 赌命的祖大寿第八百八十九章 扮猪吃虎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