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中产

在皇庄简单的用过午膳之后,崇祯一行回到皇宫已是申时末,二丫自有侍卫送还北城家中。

随着匠户们收入的节节攀升,原先赤贫的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随之引发的是周围一系列的变化。

许多匠户手中宽裕后,自然先雇请泥水匠,把自家原先的旧房子翻修一遍,新打的家具替换掉原先的破桌烂椅。茅草屋顶也换成了瓦片覆盖,大门楼改建的更为高大,低矮的黄土院墙也换成砖石砌成的新墙。

原先能吃顿饱饭,不管是杂粮也好还是白米白面也好,对于这个群体来讲都是一种奢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就是他们当时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现在突然有了持续稳定的高收入,穷怕了的匠户家庭大多数还是选择了将银钱攒起来放到隐蔽的地方,或者换成足够多的粮食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但随着手中的银钱越来越多,并且眼看着这种状况已成常态,人们的消费观念渐渐的开始了改变。

不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日用物资,在鞋帽衣衫家具等方面的的消费观念,也逐渐向京师中的富裕阶层靠拢。

现在普通匠户底薪是一两银子,而且军器监还管两顿饭。由于匠户身份所限,家中只要是成年男丁,都要进入军器监劳作。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要是都在工坊就食,家中只有妇孺老弱的话,无形中省下了不少的花费,再加上每月到手的银钱,这苦日子突然之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有了计件提成这个章程后,工匠中根本没有只拿一两底薪的。要是每月到手只有底薪,根本不敢声张,说出去太丢人了。钱拿得少,只能说明你是个懒汉,在这个时代,贫穷没人瞧不起,但懒人是人人都鄙视的。往往家里出个懒汉,一家人都会被人戳脊梁骨。

大多数工匠都是在保证兵器质量的同时,自发的加班加点拼命劳作,以换取更多的银钱,用来改善家里的条件。

就拿火铳作坊的刘二来说,年过五旬的刘二及其三个儿子,都在制作火铳的工坊劳作。

刘二的手艺是祖传的,他本人技艺精湛不说,三个儿子也都是个中好手,卷制的铳管细密紧实,一看就是结实耐用的上品。

刘二曾经夸下海口,他家打制的铳管,打三百发也不会炸膛。具体结果无从得知,因为自从新式火铳进入勇卫营以来,还没人能够打过三百发铳子。勇卫营日常操训也是以模拟发射后加快装填速度为原则,实弹射击也只是五日一次,每人每次三发铳子,毕竟在战阵上,哪有宽裕的时间让铳手从容的射出三发以上的铳弹。

刘二每月收入都在五两以上,三个儿子与他相差不大,他们四人每月能拿到二十两左右的银钱,这在当时可是相当高的收入了。

刘家三子中,只有老大成了家。其余两个儿子虽然都是二十多岁的年纪,却一直没有成家,原因只有一个——穷。

谁愿意嫁到一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贫苦之家?在众多匠户中,刘二家可谓是赤贫家庭。他的妻子去世多年,家中只有四个光棍。因为没有女人操持家务,这个家只能用家徒四壁、脏乱不堪来形容。

老大成年之后,刘二四处举债,最终掏光了家底,花费了近二两银子,终于给他娶上了媳妇,也是同为匠户家的一个姑娘。

对现在的刘家来说,区区二两银子根本不算回事,不就是几个人几天的工钱吗?这都不算事。

可对于当时糊口都成问题的刘家,那可是一笔巨大的债务,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来。

当时军器监每月只有一些掺杂着沙土的高粱,以及发霉的腌菜发到匠户手中,银子和铜钱根本没有。朝廷拔下来的粮饷都被监正等人贪墨瓜分,粮食也被倒卖后换成劣质的杂粮。

刘二只能利用休沐时间,偷偷出去打个零工赚点外财,花费数年才把债务还清,也实在没有余力给家里的老二老三娶老婆了。

现在刘家已经成了有名的富户,整天愁眉苦脸的刘二也变得红光满面,下工回家后都要换上崭新的袍子四处四处显摆。

刘二在老宅边的空地上又起了两套新房,把院墙打通后还是用原先的大门,老二老三也接连娶上了媳妇,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可谓是红红火火。除了老大家媳妇给他生了一对孙子之外,老二老三家的也相继怀孕,眼瞅着就要儿孙满堂,刘二整日高兴的合不拢嘴,现在的日子可是他做梦也没想到的。

刘二家的情况在工匠们中很具代表性,收入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使这个群体中的所有人都得到了巨大的实惠,给穷人聚集的北城带来了新的活力。

匠户聚集地慢慢形成了一个小市场,开始是一些挑着担子卖针头线脑的行商,在空地上摆摊设卖,然后陆陆续续的有跟多的行商加入进来,物资的品种也日渐丰富。

终于,嗅觉灵敏的京城商户开始在附近空闲处盖房起屋,建起了商铺,以取代那些小资本的行商,直至行商们被彻底挤出了这个新的市场。

周围的贫困百姓也从中得到了好处。商铺一座座建起,每个商铺都要招收学徒,周边百姓家年龄适当,机灵懂事的孩子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新铺子的伙计。

银钱支取暂时没有,但商铺中管两顿饭,这就等于别人给自家养着孩子了。干得好的,以后自然成为正式的伙计,就会有月钱支取,多一个人的收入,家中的条件就会得到不小的改善。

崇祯没想到自己当初只是出于同情穷人,更多的是为激发他们劳动积极性而作出的无心之举,正在培养出与繁华的江南类似的一批消费主体——中产阶级。

说是中产阶级可能稍微有点过,但这批匠户的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了正常的温饱家庭。

如果按平均收入来算的话,军器监共有五百多名匠户,人均每月应在三两左右。这五百人出自两百户左右的家庭,要是其他家庭成员没有收入的话,每户一年将近四十两银子的收入来算,就远超普通百姓家庭总的年收入。

要知道,京师的百姓每户每年稳定收入二十两银子,日子就能过的相当不错。

那个年代又没有后世琳琅满目的商品物资,普通人举家过日子,无非就是衣和食。房子不用买,出行也不用买马买车,也没有更多的娱乐活动,物价又低廉,吃穿就成了消费主流。

事实证明,中产阶级才是社会消费的主体,也是拉动内需的最主要阶层。

那些高官勋贵家每日也是消耗巨大,但主要是以吃食为主,其他物资都是有事相求的人送的。对于严重缺粮的大明来讲,这些人消耗也是在浪费,对京师的经济起不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匠户们购买各种物资,相应的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比如给家里人每人做一套新衣服,就要用到大量布匹、针线。

经营这些商品的商贩就会加大对布匹的采购数量,织布的工坊的老板和雇工因为产品销路好而得到实惠,所以就会大量购买棉纱,纺纱的作坊和家庭手中就会有了更多的利润。商品都需要运输,车马行和商船的船主也从中获取了利润。而他们贩南运北的途中,就会去打尖食宿,因此酒楼客栈也因此受惠。

崇祯从锦衣卫每天汇集来的情报中看到这一条时,暗自高兴的同时,隐隐觉得有点遗憾。

他无意中打造出来的这个中产阶层人数太少了。

两百余户家庭,总人口也就千余,相对于京师百万人口来讲,能拉动的消费数额少的可怜。

除非是这个阶层的人口数量达到五万人或者十万人,那样就会在无形中拉动整个京师的消费需求,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但是这个模式巨大缺陷在于,它不能作为支柱产业存在。

军械只能提供给军队这个特定群体。也就是现在大明境内局势动荡,军械的消耗非常巨大,所以才有了一小群高薪阶层。

若是数年后内外奴贼全部平定剿灭,那军械的需求将会急剧下降,这些匠户们的消费能力也会迅速萎缩,这都是显而易见的结果,除非像后世某大国一样四处挑起战争,然后贩卖军械牟取暴利。

至于建立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支柱性产业,崇祯还没头绪,前世他既没经商也没当官,对这方面欠缺了解。

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每个人的智慧都是有限的,到了某个时刻自有天才横空出世,去解决这些现在看来很棘手的问题。

现在崇祯要做的是,既然看到了中产阶层的好处,那就想办法扩大这个群体的规模,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靠投资来拉动消费,至于资金的来源吗,只有崇祯的内帑了。那些豪门大户都是把银子藏在地窖里,最后便宜了别人。

这些人消费的主渠道就是青楼。酒楼都赚不到他们的银钱,人家自家的厨师比大酒楼的水平还高,没必要去酒楼花钱。

王承恩在皇庄中,把东厂派到各衙门的坐记发现的各种情况禀告了崇祯。

其中一条就是,各衙门的中下层官员,以及衙门里的吏目、随员、书办,很多人生活的并不如意。许多人对朝廷颇有怨言,后果就是在个人负责的政务处理上产生的懈怠情绪。

造成这一点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朝廷没钱。

那钱都去了哪里呢?

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七百一十六章 错估形势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辅之子的侯方域第六百八十二章 医院开张,御医坐诊第八百五十章 变生肘腋第二百九十三章 试探地四百五十五章 心有不甘的皇太极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扰第五百零七章 秋后算账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军、人事任免、漕运改革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七百九十一章 给阿三找点麻烦第六百三十四章 许某读书少,你可不要骗我。第九章 皇庄5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与反贼有过勾连?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一百四十五章 养济第三百零九章 远虑 (求订阅收藏)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八百八十七章 丰收的喜悦、竞价第一百三十九章 图谋第八百五十一章 内讧第三百三十一章 会商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与汉人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来吗?第五百零一章 新设府县与驻军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六十一章 范家第六百六十一章 西苑野趣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备要和别人形成代差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还是文武并重?第五十七章 破敌第七百六十八章 赏爵、妇幼医院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八十三章 讹诈第一百四十五章 养济第四百零五章 斩将第四百章 布防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贼的名义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进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战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为利益而开启第一章 来到大明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访艰辛、 惊喜、睚眦必报第六百六十九章 让农户增产的同时还能增收第四百八十一章 错误的排阵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渔利、以夷制夷第四百七十四章 孙白谷怒斥祖都督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险、必须警醒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锋第七百六十五章 战前闲话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陆是必占之地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兰人的考量第三百七十二章 陈圆圆第五百零八章 多尔衮和多铎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迟第十八章 容情第五百四十一章 合作才会双赢第二百一十章 废除第三百九十八章 完胜第二十九章 整顿第二十七章 初战第一百八十六章 拦截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财养大明第八十九章 聚众第五百六十三章 农业不仅仅是种田第八百四十九章 全面推广的难题第五十一章 亲情第六百二十五章 嘉定伯府破财了第三百四十九章 布局第八百五十六章 议定出兵、太子监军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一百六十九章 怀柔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检下了狠手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权下乡才是根本第三百零四章 面孔第四百七十八章 你有我也有第二百三十二章 复杂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一百一十六章 冲突第五十章 残暴第三百六十章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军事观察团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胜第五百零七章 秋后算账第三百三十章 改进第八百零五章 来大明见世面的藩属国贵宾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赃,你能怎样?第三百六十五章 驿站第八百五十八章 远征和目的第六百九十三章 你想打我?我想把你给揍了再说。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七百七十七章 飞梭、大明第一项垄断产业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陆
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七百一十六章 错估形势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辅之子的侯方域第六百八十二章 医院开张,御医坐诊第八百五十章 变生肘腋第二百九十三章 试探地四百五十五章 心有不甘的皇太极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扰第五百零七章 秋后算账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军、人事任免、漕运改革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七百九十一章 给阿三找点麻烦第六百三十四章 许某读书少,你可不要骗我。第九章 皇庄5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与反贼有过勾连?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一百四十五章 养济第三百零九章 远虑 (求订阅收藏)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八百八十七章 丰收的喜悦、竞价第一百三十九章 图谋第八百五十一章 内讧第三百三十一章 会商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与汉人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来吗?第五百零一章 新设府县与驻军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六十一章 范家第六百六十一章 西苑野趣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备要和别人形成代差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还是文武并重?第五十七章 破敌第七百六十八章 赏爵、妇幼医院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八十三章 讹诈第一百四十五章 养济第四百零五章 斩将第四百章 布防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贼的名义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进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战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为利益而开启第一章 来到大明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访艰辛、 惊喜、睚眦必报第六百六十九章 让农户增产的同时还能增收第四百八十一章 错误的排阵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渔利、以夷制夷第四百七十四章 孙白谷怒斥祖都督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险、必须警醒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锋第七百六十五章 战前闲话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陆是必占之地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兰人的考量第三百七十二章 陈圆圆第五百零八章 多尔衮和多铎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迟第十八章 容情第五百四十一章 合作才会双赢第二百一十章 废除第三百九十八章 完胜第二十九章 整顿第二十七章 初战第一百八十六章 拦截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财养大明第八十九章 聚众第五百六十三章 农业不仅仅是种田第八百四十九章 全面推广的难题第五十一章 亲情第六百二十五章 嘉定伯府破财了第三百四十九章 布局第八百五十六章 议定出兵、太子监军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一百六十九章 怀柔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检下了狠手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权下乡才是根本第三百零四章 面孔第四百七十八章 你有我也有第二百三十二章 复杂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一百一十六章 冲突第五十章 残暴第三百六十章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军事观察团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胜第五百零七章 秋后算账第三百三十章 改进第八百零五章 来大明见世面的藩属国贵宾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赃,你能怎样?第三百六十五章 驿站第八百五十八章 远征和目的第六百九十三章 你想打我?我想把你给揍了再说。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七百七十七章 飞梭、大明第一项垄断产业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