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废除

见皇帝再次提到信阳惨剧,并且听到竟有官员如此有悖人伦的言论,众臣尽皆心下略感不安。不少人虽是私心甚重,但最起码的良知未泯,对于这种极端之言行亦是反感无比。

吏部尚书周云奏道:“启禀圣上,京察将于殿试后举行,臣定会要求部内诸人,对京师各署衙官员从严核查,绝不容许此等斯文败类存身于官府之内!还望圣上宽心!”

温体仁奏道:“臣身为首辅,亦为官员中有此等言论感到羞耻!吏部天官之言亦是内阁诸人之心声,内阁亦会全力支持此次京察事宜;若是臣等之门下有言行违法朝廷律例者,臣等绝不予以请托包容,必将其驱离朝廷!”

朱由检点头赞道:“首辅与周卿俱为朕信赖之臣,适才二卿之言甚合朕意;从严治吏不能只停留于口中,要有严格之章程与行动。京察之意便是清除官吏中害群之马,望吏部上下共同担负起此间重任!”

温体仁与周云施礼退回。

朱由检喝了口水接着开口道:“南直隶等六省农户因缴纳金花银而致生活困顿,此朕之责也!朕决意从下月起,将六省所纳金花银全部废除!其境内农户,除却正常计征之项外,官府不许再行征缴任何附加之项!朕会遣锦衣代朕巡查探访,一旦发现有官员另行加征者,一律就地免职,且终身不予任用!”

因为金花银是皇家的私财,所以用锦衣卫代替皇帝巡查六省,朝臣们也说不出别的来。

虽然已经猜出皇帝要废除金花银,但现在听到皇帝亲口说出这个消息后,殿内文臣大铛们皆是动容不已。

当然了,王承恩除外。

听到皇帝张嘴一说,宫里每年就少了一百万两的进项,王承恩腹诽不已:皇爷啊皇爷,您自登基以来,为了省下银钱剿贼安民,全家上下日常都是节俭度日;现在好不容易手中有了大笔银子,可也经不住您这个散财法啊,唉!百姓是不容易,可您就容易吗?母仪天下的皇后都要在宫里设织机织布补贴家用,这事儿传出去人家都不信啊!不行,皇爷散了财,东厂得替皇爷找补回来才成。皇后、小爷、公主平日打赏手下也就几两银子,还不如外头一个豪门管家出手阔绰!得让王世勤多加探查,逮几条大鱼,给皇爷家捞回一些外财。

李邦华心情激荡之下,出列施礼后大声奏道:“圣上此举将使无数百姓受益!此已非拔一毛而利天下,实是尽舍私财而宽百姓之用!圣上单凭此行便已远超历朝历代之明君!实乃千古未有之仁君、圣君也!臣为能与圣上在位间任职而深感荣耀!将来青史之上但愿有臣之姓名!”

仪表堂堂的杨嗣昌也是被皇帝前无古人的举措深深打动,他整理一下衣冠后出列拜道:“臣闻:尧舜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圣上将民生之艰归罪于自身,而非责怪群臣,可见圣上胸怀之宽广、胸襟之博大!此正为大明中兴之兆也!臣亦如制宪所言,为能与圣上共事而深感自豪!臣亦愿附身骥尾,追随圣上创建千古未有之基业!”

温体仁被二人抢了风头后心下略感不满,他出列施礼后奏道:“臣以为,制宪、本兵之言乃天下官吏之心声也!金花免征后,六省百姓温饱已无疑问!千万百姓在感怀天恩之时,亦能多积钱粮,使其生活日渐宽裕!圣上行此前所未有之举,天下民心尽归矣!老臣为大明贺!为苍生贺!”

其他众臣工也是纷纷出言盛赞皇帝的这一举措,这回都是由衷之言,因为朱由检的行为的确是历史上从未有过之事。

朱由检心情也是大好,他笑着摆手让众人归列,开口道:“此事朕会下旨,内阁用印后行文六省即可;接下来该议一议山西、河南之灾民如何安置了。”

王应熊奏道:“圣上既是发內帑赈灾,两省亦可效仿陕西、山东之举打井屯田;只要渡过今年,来年夏秋收获之后两省灾民应会安定!”

朱由检摇头,将自己所虑之事说出后道:“陕西、山东之策无法大规模于山西、河南推行,现今之计唯有移民他处方可解燃眉之急。朕意将河南汝宁、南阳两府灾民移往临近之湖广荆襄两府,倚靠其境内繁多之水系抚养灾民,此策实于山东之法一般无二,督察院诸卿可以携旨前往。山西之灾民,朕意用郑氏船队,分批次移往台湾;据郑氏之人所言,台湾气候地理尽皆适宜安居,此土自古为我华夏有之,现今岛上地广人稀,恰好适合大明子民屯田安置。好生经营数年,大明就会多出一个物产丰美之粮仓!”

温体仁奏道:“老臣亦闻台湾瘴气蚊虫肆虐,且其常年湿热多雨;北地之民移往其地,恐有不适之症!去之前如何防治瘴气疫病实乃必为之课业;福建、广东两地多有民众往来于爪哇、吕宋等地,当地医者于防治瘴疫之事颇有心得,臣建议责令当地官府招募郎中,随同移民前往台湾,以防病害生发!”

朱由检赞道:“温卿实是老成谋国之言,此事就由内阁行文地方即可;山西灾民众多,议事过后须即刻着手进行移民相关事宜,朕会下谕旨给郑氏,着其准备妥当。户部调供用库之粮米沿途每三十里设置临时官仓,以供灾民食用!今日议事便到此为止,众卿退下吧!”

朱由检带着王承恩走下御座向后殿行去,内廷王德化等人紧跟其后,众臣等皇帝的身影消失后方才转身离去。

“皇爷,据老奴所知,郑氏运粮船队每次约在三十余艘上下,若是运送灾民去台湾,怕是一次运不了多少人啊!”

王承恩跟在朱由检身后,边走边禀道。

郑家运粮船队现在换成了一千料的大船,三十余艘每次可运粮二十万石左右。但货物可以堆放,运人的话总不能把人摞起来吧?这样的船只每艘大约能装载四百余人,三十余艘每次能运走一万多人,对于目前无法计数的山西灾民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

“大伴,你去司礼监拟旨制铁券,加封郑芝龙为靖海伯,赐铁券!擢郑芝豹为福建总兵!擢郑芝凤为副总兵!”

朱由检终于下了决心,以爵位赏功郑家,促其全力帮助朝廷渡过眼下的难关。

虽说大明向来只以军功封爵,但郑家船队一年多来已向京师运送了近百万石稻米,并且只收取了二十万两银子。这还是朱由检觉着不能白要人家付出,强行派人将银子送到郑芝凤的宅邸,不然郑芝凤根本不会索要。

这百万石稻米,在这米贵银贱的灾荒之年足可以活人无数,单单这一点,给郑芝龙封伯毫无问题。何况这次还要郑家加大船只的投入,若是郑芝龙答应朱由检的要求,那就意味着郑家要减少往来于南洋、日本的商船数量,其收入会受到很大的损失。

用爵位换取郑家的彻底投靠,相信郑芝龙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一百六十三章 围困第二百一十九章 义阉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舰队的第一次备战第二百七十七章 觐见第三百六十一章 雏形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七百六十五章 战前闲话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六百三十一章 张网以待、终有所获第三百六十七章 重火枪第六百七十五章 师范才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养老金第十二章 李邦华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八百六十九章 风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九十一章 善后第十章 初见文臣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灭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三十六章 朝会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汉奸,举族北迁第二百七十八章 进宫第五百九十一章 锦衣卫也有崇拜的偶像第六百章 富家小姐嫁给了穷书生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逛街遇贼第二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七百章 官府投资、西北经济发展计划第六百三十九章 这回忍了,下回呢?第十八章 容情第二百五十六章 战前第五十三章 援军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门争夺战第十一章 勇卫营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三百零八章 权衡第六百八十二章 医院开张,御医坐诊第十八章 容情第六百三十四章 许某读书少,你可不要骗我。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三十八章 大战2第一百三十六章 谋划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苏伊士运河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乌拉、极有可能的大清内讧第五百六十八章 朱由检断案第三百零三章 乱起第三百八十六章 准备第三百五十四章 缓图第一百八十七章 冲阵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来一次十三副?第八百四十章 税赋分家、皇帝大气魄第六十五章 上门第四百二十二章 庄元洲的思虑与选择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怀德的土著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谙人心的王德化第四百六十一章 杨嗣昌的担忧第二百二十四章 阁臣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压境下,没忘了分化郑家第十章 初见文臣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满八旗集体改姓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辉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门年假、年终奖第一百一十一章 盐利第七百三十六章 贵国岁入几何呀?第四百七十七章 国运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还是太过年轻了第五百五十五章 赵小娘子的婉拒第五十章 残暴第二十七章 初战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义务教育的难点第二百二十三章 杀鸡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银币、朝臣建议扩大藩属数量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会第七十一章 京营1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关头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见皇帝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七百一十六章 错估形势第二百二十八章 调任第一百一十五章 抢盐第八百八十章 想挑起世界大战的皇帝第七百六十七章 甲申天变之日、同样的方式、不同的人第六百九十九章 兴建水库、酒坊不能太多第七百九十九章 太子大婚日期、倭国的态度第六百八十二章 医院开张,御医坐诊第八十三章 讹诈第三百零六章 断腕第四百一十二章 对峙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军的反应和对策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五百六十三章 农业不仅仅是种田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望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战列舰、大型商队远航第五百四十七章 陈奇瑜的狠招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采购、衣锦还乡
第一百六十三章 围困第二百一十九章 义阉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舰队的第一次备战第二百七十七章 觐见第三百六十一章 雏形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七百六十五章 战前闲话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六百三十一章 张网以待、终有所获第三百六十七章 重火枪第六百七十五章 师范才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养老金第十二章 李邦华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八百六十九章 风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九十一章 善后第十章 初见文臣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灭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三十六章 朝会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汉奸,举族北迁第二百七十八章 进宫第五百九十一章 锦衣卫也有崇拜的偶像第六百章 富家小姐嫁给了穷书生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逛街遇贼第二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七百章 官府投资、西北经济发展计划第六百三十九章 这回忍了,下回呢?第十八章 容情第二百五十六章 战前第五十三章 援军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门争夺战第十一章 勇卫营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三百零八章 权衡第六百八十二章 医院开张,御医坐诊第十八章 容情第六百三十四章 许某读书少,你可不要骗我。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三十八章 大战2第一百三十六章 谋划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苏伊士运河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乌拉、极有可能的大清内讧第五百六十八章 朱由检断案第三百零三章 乱起第三百八十六章 准备第三百五十四章 缓图第一百八十七章 冲阵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来一次十三副?第八百四十章 税赋分家、皇帝大气魄第六十五章 上门第四百二十二章 庄元洲的思虑与选择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怀德的土著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谙人心的王德化第四百六十一章 杨嗣昌的担忧第二百二十四章 阁臣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压境下,没忘了分化郑家第十章 初见文臣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满八旗集体改姓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辉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门年假、年终奖第一百一十一章 盐利第七百三十六章 贵国岁入几何呀?第四百七十七章 国运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还是太过年轻了第五百五十五章 赵小娘子的婉拒第五十章 残暴第二十七章 初战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义务教育的难点第二百二十三章 杀鸡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银币、朝臣建议扩大藩属数量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会第七十一章 京营1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关头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见皇帝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七百一十六章 错估形势第二百二十八章 调任第一百一十五章 抢盐第八百八十章 想挑起世界大战的皇帝第七百六十七章 甲申天变之日、同样的方式、不同的人第六百九十九章 兴建水库、酒坊不能太多第七百九十九章 太子大婚日期、倭国的态度第六百八十二章 医院开张,御医坐诊第八十三章 讹诈第三百零六章 断腕第四百一十二章 对峙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军的反应和对策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五百六十三章 农业不仅仅是种田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望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战列舰、大型商队远航第五百四十七章 陈奇瑜的狠招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采购、衣锦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