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章 官府投资、西北经济发展计划

说话的是首辅温体仁。

和孙传庭一样,同样是出于对朱由检激进思想的担忧,老温提出了反对大规模开设酒坊的建议。

“首辅之建言与朕可谓不谋而合。

大明目下虽已渐无缺粮之忧,但全天下依旧有不少人无隔夜之粮,故此酒坊不宜无序建设。

陕西省一地有卫护县一座酒坊便足以,至少五年之内不再另行筹建新酒坊。

平凉府当地官府个分别新建大型粮仓,以每石三钱五之价格收储农户家中储量,还要张贴告示,告知广大农户留够家中一年所食之口粮,勿要为贪图银钱而将余粮全部售罄。

平凉府要将所收储之粮食往临洮府调运一批,具体数量由两地官府根据实情予以接洽办理,内阁议个章程后下发两府,以免其衔接时出现不必要之偏差!”

从善如流的朱由检迅速就此事作出了指示,温体仁施礼接旨后坐了回去。

“至于各地官府之所求,其本意亦是为使农户增收而提,也是出自一片公心,故此内阁当行文予以抚慰,以免挫伤地方官之积极性与主动性。

农户增收之事并非仅有兴建酒坊这一条途径,各地官员可集思广益,根据本地之实情详加论证后再行设立盈利之工坊。”

要想短时间内将大明官员们的注意力从田地上解脱出来是不可能的,千百年来小农经济的思想在每个人的心里早已根深蒂固,所以绝大部分官员缺乏如何让农户发家致富的思路和办法。

想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有人加以引导,朱由检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而另外一个就是宋应星,他的大作这时候应该派上用场了。

“此次会议之后,内阁可制订相关章程,将工部侍郎宋应星所著之《天工开物》大量印刷后分发到各地官府。

各地官员可将其中相关技术,与本地所拥有之资源结合起来,开办多种多样之工坊,朕相信,只要官府正确引导,官员实心任事,不出几年,北地行省便会涌现出诸多带动农户增收之产业,长此以往,何愁百姓不富?”

《天工开物》的可贵之处,在于记述了工农业生产中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

书中用技术数据给以定量的描述,显露出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理论阐述,注重引入理论概念,而非单纯技术描述。

在这本耗尽毕生心力的巨作中,宋应星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

其中既有农业方面的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又有手工业方面的大量知识。

比如书中所载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等等。

而适用于大明北境的相关制造技术也是不少。

比如砖瓦、陶瓷的制作、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等等。

这些极为实用技术和知识,都可以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北地,尤其是西北地区予以广发传播和推广。

北地各级官府要在其中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官员们也能从中学到诸多知识,在无形之中开拓自己的眼界,让自己的思维方式逐渐转变,从农业思想中跳出来,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上。

所谓的引领和推动,无非就是投资。

大明北地不同于私人作坊发达的江南,在富豪遍地走的江南,只要有赚钱的产业,马上就会有大批的银钱投入进去、

шωш ◆ttκǎ n ◆CO

而大明北地则不痛,特别是流贼起家之地------陕西。

在这场持续十几年的动乱中,陕西省无数士绅豪门粉身碎骨,他们数代积攒下的大批财产田地都化为乌有。

流贼们的破坏力十分地强大。

不管士绅大户们是在老家修筑坞堡死守,还是携带金银财宝,与家人就近逃入县城,最后还是难逃覆灭的下场。

在这种毁灭性的破坏下,陕西行省大户幸存下来的不到太平年间的五成,存活下来的也因为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而败落下来。

所谓的大户,他们主要依靠田地生财。

天灾人祸之下,赤地千里、野遗白骨,替他们创造财富的人除了逃荒就是加入流贼队伍,就算你有千倾田地,上哪找人耕种?

旱魃横行下,大部分田地一锄头下去,土壤瞬间成为粉末,这样的田地你就是播下种子,能有何收成?

正因为陕西大户数量锐减,所以指望民间投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已经不太现实,官府就成了眼下西北地区唯一的投资者。

而四海商行的产业也基本集中在发达的江南地区,在稳定下来没几年的西北地区投资也不多,基本是以商业流通为主。

西北地区的交通条件比起繁华的江南相差太多,而且有技术的工人也难找,这些都是制约西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朱由检穿越过来以前,大明的官营企业还是相当少的,正统年间以后,私营作坊顺势而起,逐渐超越并取代了官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成为了引领大明手工业发展的主力军。

在朱由检的计划中,官营企业将会是推动大明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是因为朱由检会引导朝廷进行大量的投资,四海商行的各种产业就是明证。

要想让企业规模扩大,不断地将利润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是最重要的,这一点上,大明的私营业主做的非常不好。

由于眼界所限,豪商大户们更热衷于将利润转化成银冬瓜和田地,然后在纸醉金迷、声色犬马中悠然一生。

现在內帑和太仓都有了大把的银子,朱由检可不会像那些目光短浅的江南大户们一样,他不会任由这些银钱在库房中朽烂掉。

西北官府将会收到朝廷的大量拨款,用于支持本地的产业发展。

除了贪墨以外,这个过程中允许官员在产业投资方向上试错,只要能把资金投入到实践中去,亏了也不会受到责罚。

在朱由检的认知当中,官府投资是扩大内需的最佳方式。

投资失败并不可怕,肉烂在锅里。

失败并不代表财富凭空消失,而是意味着,资金从官府手里流入到了个人手中,而这些从中获得利益的个体,有了银钱之后就会消费,这就等于拉动了内需。

在和内阁诸臣详解了投资与需求、消费之间的关系后,有关发展西北经济的整体策略便订了下来,似懂非懂的阁臣们目送朱由检离去后,遂一边讨论,一边离开了皇宫。

当自家老爹在忙于国事时,已经放了暑假的朱慈烺却正在北城的闹市中闲逛着。

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抢来的资源填海第二百四十二章 劝说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采购、衣锦还乡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袭官驿第三百九十一章 战术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万民同贺第六百七十五章 师范才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八百七十四章 用你的金子买你的人才第四百八十章 宣大边军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势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门争夺战第二百六十九章第四百七十六章 左翼骑兵的状况第八百八十章 想挑起世界大战的皇帝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体规划和布局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杀官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现任高官致仕第六百零一章 圣上,这事得找块挡箭牌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五十三章 援军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敌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权下乡才是根本第三百三十一章 会商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与白杆第一百八十章 争议第二百六十四章 废籍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十八章 容情第八百二十九章 温体仁的心思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网第二百一十五章 强抢第二百八十八章 布网第一百零七章 大胜第六百四十二章 卢阎王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测皇帝心思的温体仁第六百九十七章 首辅的儿子就是不一样第七百三十九章 战略意图、天大的人情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三十七章 大战1第六百八十二章 医院开张,御医坐诊第七百九十三章 对交趾的蚕食政策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杀官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抚第一百四十二章 闲谈第二十七章 初战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撑腰第三十三章 安排第八百七十八章 善后、向日本移民第五百四十八章 开海面临的阻碍第一百二十八章 风波第六百六十九章 让农户增产的同时还能增收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级第四十八章 巡视第六百九十六章 解民之难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种出口挣大钱的新产品第五百零四章 千金市马骨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响和思考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不高兴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测第八百八十六章 长远规划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东南亚基地第五百章 战报及善后方案第六百八十章 银子多了愁的怎么花出去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见皇帝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第一百四十章 宋应星第三百五十八章 邹家第二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证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一百三十六章 谋划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三十三章 安排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进中的插曲第六十三章 锦衣第一百九十四章 说服第四百九十二章 内阁人选第五百三十八章 强硬第一百二十六章 立威第六百九十六章 解民之难第四百五十章 多尔衮的果断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权下乡才是根本第七百五十九章 财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倾斜第四百八十四章 托孤第五百一十一章 各有算计第一百零八章 宫内第四百八十四章 托孤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开杀戒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瘪第六十三章 锦衣第三百章 证据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明成为世界财富汇聚地第八百五十章 变生肘腋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二百零八章 惩处第二百三十八章 惊变第八百六十四章 装备悬殊之战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六百三十八章 软的不吃就来硬的
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抢来的资源填海第二百四十二章 劝说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采购、衣锦还乡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袭官驿第三百九十一章 战术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万民同贺第六百七十五章 师范才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八百七十四章 用你的金子买你的人才第四百八十章 宣大边军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势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门争夺战第二百六十九章第四百七十六章 左翼骑兵的状况第八百八十章 想挑起世界大战的皇帝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体规划和布局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杀官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现任高官致仕第六百零一章 圣上,这事得找块挡箭牌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五十三章 援军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敌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权下乡才是根本第三百三十一章 会商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与白杆第一百八十章 争议第二百六十四章 废籍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十八章 容情第八百二十九章 温体仁的心思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网第二百一十五章 强抢第二百八十八章 布网第一百零七章 大胜第六百四十二章 卢阎王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测皇帝心思的温体仁第六百九十七章 首辅的儿子就是不一样第七百三十九章 战略意图、天大的人情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三十七章 大战1第六百八十二章 医院开张,御医坐诊第七百九十三章 对交趾的蚕食政策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杀官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抚第一百四十二章 闲谈第二十七章 初战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撑腰第三十三章 安排第八百七十八章 善后、向日本移民第五百四十八章 开海面临的阻碍第一百二十八章 风波第六百六十九章 让农户增产的同时还能增收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级第四十八章 巡视第六百九十六章 解民之难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种出口挣大钱的新产品第五百零四章 千金市马骨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响和思考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不高兴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测第八百八十六章 长远规划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东南亚基地第五百章 战报及善后方案第六百八十章 银子多了愁的怎么花出去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见皇帝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第一百四十章 宋应星第三百五十八章 邹家第二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证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一百三十六章 谋划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三十三章 安排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进中的插曲第六十三章 锦衣第一百九十四章 说服第四百九十二章 内阁人选第五百三十八章 强硬第一百二十六章 立威第六百九十六章 解民之难第四百五十章 多尔衮的果断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权下乡才是根本第七百五十九章 财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倾斜第四百八十四章 托孤第五百一十一章 各有算计第一百零八章 宫内第四百八十四章 托孤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开杀戒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瘪第六十三章 锦衣第三百章 证据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明成为世界财富汇聚地第八百五十章 变生肘腋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二百零八章 惩处第二百三十八章 惊变第八百六十四章 装备悬殊之战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六百三十八章 软的不吃就来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