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 内阁人选

原本在温体仁将来致仕后,谁来担任首辅这一职位的问题上,朱由检曾经很是挠头,但现在选择的话要比以前容易许多,原因就是洪承畴的意外重伤。

本来按找朱由检的想法,只要大战结束,内阁马上就会重新改组,王应熊和张至发致仕归家,洪承畴等人增补入阁,原先的内阁仅保留温体仁一人,等再过三五年老温七十岁的时候再让出首辅位子给别人,这是最顺畅也是最不会引起争议的流程。

未来的首辅位子,朱由检其实是最想让孙传庭来做的,但论资历和官场人脉来讲,洪承畴是挡在孙传庭前面的拦路石。

要是论科场资历的话,洪承畴是万历四十四年中试,而孙传庭比他晚了一科,两人续起来的话,孙传庭还要尊称洪承畴一声前辈。

论官场资历的话,洪承畴更是远远强于孙传庭。

洪承畴先后担任过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后擢升为浙江提学佥事,两年后既升迁为两浙承宣布政使左参议,天启七年,洪承畴再次升为陕西布政使参政。

自崇祯年间开始,洪承畴的官职更是如火箭般蹿升,先后担任了延绥巡抚、三边总督、五省总督等要职,最后更是以大学士的身份督师蓟辽,可谓是声名赫赫的朝堂重臣。

而相比较来说,孙传庭的官场履历则要简单和寒酸的多。

万历四十七年中试之后,孙传庭先是授永城知县,后又先后担任过吏部验封主事、稽勋郎中等中下级职位,直到辞官后被现在的朱由检重新拔擢为陕西巡抚,就算加上现在的大学士、蓟辽督师的身份,也是无法与洪承畴相提并论的。

当时论起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孙传庭却是稳稳地压过洪承畴一头,这也正是朱由检综合考虑后得出的结论,只是碍于官场上先来后到的潜规则,朱由检一直没有想出什么办法来让孙传庭派到洪承畴的前面去。

都是对社稷有功之臣,若是贸然强行破坏规则,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会引发其他重臣的不满和抵制。

不拘一格降人材不是那么简单的,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和规则很难被轻易打破和改变,必须有个长时间的过程,就算在后世如此发达和开明的时代,很多遗留下来的问题依旧存在和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就在朱由检为难不已时,没想到洪承畴竟然出了意外。

虽然朱由检在获悉洪承畴重伤之后,于第一时间派出了最好的御医赶往关外抢救这位重臣,但在这个医疗条件比较落后的冷兵器时代,想要让一个重伤者完全恢复如初是非常难的事。

洪承畴是胸部被突袭的清军用弓箭射中,随后坐骑也中箭倒地,导致他落马后左腿数处骨折,虽经御医的精心治疗后性命无忧,但据锦衣卫传回来的消息确认,就算将来康复后,洪亨九也会变成了一个瘸子。

在极其重视官员的仪容仪表的当世,身体的残疾意味着会失了朝廷的颜面,就算你职位再高也不能再列班朝堂了。

在这种共同遵守的规则面前,黯然致仕归家,这将是洪承畴唯一的选择。

锦衣卫传回的情报里特意说明,已经清醒过来的洪承畴在得知了事实之后,情绪异常低落,每每长吁短叹,感慨命运之无常,但他并没有提出致仕的要求。

与洪承畴相同命运的还有吴三桂。

在去年的锦州火并中身体数处被重创的吴三桂,由于伤及了肺部,导致他稍一发力便会气喘不已,不管怎么调养也无法复原。

这种状况下,身为武将的他也不得不选择了退出现役。

心疼儿子的吴襄前几日已经向朱由检提出辞呈,准备举家迁往江南一带定居。

因为好几位名医都告诉吴襄,吴三桂的病情在干燥寒冷的北方会更加严重,搬到湿润温暖的南方会对他有莫大的好处,正因如此,对吴家前程感到绝望的吴襄毫不犹豫的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虽说对这一文一武的不幸感到有些惋惜,但事实已经如此,任何人都已经无力改变,朱由检也只能准备先给吴襄和吴三桂加衔后准其择地荣养,至于洪承畴如何安置,还要看这位重臣自己的想法,总得给他留下点体面才好。

不过洪承畴突遭意外,倒是让首辅的人选问题变得不再那样棘手。

现在唯一还能与孙传庭竞争首辅位子的重臣只剩下了卢象升,但依据朱由检对这位直臣的了解,如果将孙传庭在内阁的位次会排在卢象升之前的风声传出去,这位向以国事为重的忠臣肯定不会去跟孙传庭争抢。

卢象升并不是喜欢揽权的人,也不是善于操弄权术的那种权臣,他任总理五省军务好几年,但从未用这样的大权牟取过私利,也没有借机拉帮结派,试图在官场上结下善缘,用忠直这两个字评价他,最合适不过。

不过卢象升虽也是能力出众、踏实能干,但他更像是一位披着文臣外衣的武将,在掌控全局的能力上可能比孙传庭稍微弱一些,这也是朱由检在两人之间更偏向孙传庭担任首辅的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因洪承畴无法入阁而腾出的一个名额,朱由检打算给左都御史李邦华。

李邦华自去岁奉旨南下处置南京小朝廷裁撤搬迁一事,这一去就是大半年,就连过年也没返京和家人团聚,直到上个月中,李老头才随着最后一波北迁的南京部司官员返回了京师。

朱由检对这位办差极为认真负责的重臣也是发自内心地尊敬,在李邦华进宫交卸差遣时给与了高度评价。

至于李邦华离任后的职位,不用说,肯定是由右都御史施邦曜接任,这位重臣也是朱由检很信得过的能臣,在都察院任职多年,论起铁面无私来不差李邦华多少。

对入阁最为期待的礼部尚书张国维这次不仅没机会入阁,甚至连现在的职位都保不住了。

朱由检已经决定,等大战结束之后,将以张国维才不堪用为名,令其致仕归家,以福建巡抚邹维琏接替他担任礼部尚书一职,福建巡抚职位由工部右侍郎李从群担任,这样的话,工部又会从内部进行一番调整,很多实干型官员会得到升迁。

为了宣示自己会一如既往地重用有学有所长的技术派官员,李从群的升擢将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

只有让有才干的官员流动起来,让他们感觉到为朝廷何百姓办事会有好的结果,这样才会逐步改变大明官场务虚不务实的风气。

第四十二章 计划第二百五十九章 哨探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极应对之策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议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贼第二百八十八章 布网第一百一十四章 垄断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备要和别人形成代差第三百二十七章 阳谋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战略第三百五十一章 提刑分司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扰第十三章 诚意伯第二百二十七章 议定第八百章 太子听政、安抚郑芝龙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国婚姻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扩大内需第六百九十九章 兴建水库、酒坊不能太多第四百一十四章 四轮马车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换地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极应对之策第五十一章 亲情第五百零五章 会商裁兵第七百三十二章 陈奇瑜的策略第二百七十章 围城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带动市场繁荣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产品卖给欧洲人、抛砖引玉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权下乡才是根本第三百一十章 献策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四百零四章 杀意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务第八百九十三章 太子做官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后第六百六十二章 世家公子和海盗之间的关系第四百二十一章 钱庄银票的目的和作用第一百二十章 激战第六百八十四章 军医制、西北边镇现状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建行省、野有遗贤第七十九章 凤阳第六百九十五章 丰收了,可是粮食卖不上价了第二百二十四章 阁臣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门争夺战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五百零七章 秋后算账第二百四十二章 劝说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检的计划第六十三章 锦衣第二百四十八章 条陈第二百三十八章 惊变第七百八十七章 欧亚大陆的怪兽第一百九十四章 说服第三百六十五章 驿站第七百四十四章 吏治与治吏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议第六百六十二章 世家公子和海盗之间的关系第九十九章 抵达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与天下官绅为敌第四十六章 投机第一百三十章 淮盐第一百五十三章 危机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兴市场第七百二十七章 轰塌城门、米涅枪再次显示威力第六十章 追击2第八百四十三章 与众不同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会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击老巢、签署不平等条约。第四百三十五章 飞蛾与果决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国中之国第六百八十八章 殿下,你夜里还敢安睡吗?第一百八十章 争议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六百三十九章 这回忍了,下回呢?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帅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经济发展要均衡第三百七十四章 殴打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严打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赏第三百零六章 断腕第三百五十四章 缓图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五百二十八章 内阁中的实用型人才第六章 皇庄2第六百九十七章 首辅的儿子就是不一样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严打第二百七十七章 觐见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状第二百四十七章 守土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开杀戒第七百一十三章 议定出兵第四章 洪承畴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帅
第四十二章 计划第二百五十九章 哨探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极应对之策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议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贼第二百八十八章 布网第一百一十四章 垄断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备要和别人形成代差第三百二十七章 阳谋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战略第三百五十一章 提刑分司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扰第十三章 诚意伯第二百二十七章 议定第八百章 太子听政、安抚郑芝龙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国婚姻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扩大内需第六百九十九章 兴建水库、酒坊不能太多第四百一十四章 四轮马车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换地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极应对之策第五十一章 亲情第五百零五章 会商裁兵第七百三十二章 陈奇瑜的策略第二百七十章 围城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带动市场繁荣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产品卖给欧洲人、抛砖引玉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权下乡才是根本第三百一十章 献策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四百零四章 杀意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务第八百九十三章 太子做官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后第六百六十二章 世家公子和海盗之间的关系第四百二十一章 钱庄银票的目的和作用第一百二十章 激战第六百八十四章 军医制、西北边镇现状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建行省、野有遗贤第七十九章 凤阳第六百九十五章 丰收了,可是粮食卖不上价了第二百二十四章 阁臣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门争夺战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五百零七章 秋后算账第二百四十二章 劝说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检的计划第六十三章 锦衣第二百四十八章 条陈第二百三十八章 惊变第七百八十七章 欧亚大陆的怪兽第一百九十四章 说服第三百六十五章 驿站第七百四十四章 吏治与治吏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议第六百六十二章 世家公子和海盗之间的关系第九十九章 抵达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与天下官绅为敌第四十六章 投机第一百三十章 淮盐第一百五十三章 危机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兴市场第七百二十七章 轰塌城门、米涅枪再次显示威力第六十章 追击2第八百四十三章 与众不同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会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击老巢、签署不平等条约。第四百三十五章 飞蛾与果决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国中之国第六百八十八章 殿下,你夜里还敢安睡吗?第一百八十章 争议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六百三十九章 这回忍了,下回呢?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帅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经济发展要均衡第三百七十四章 殴打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严打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赏第三百零六章 断腕第三百五十四章 缓图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五百二十八章 内阁中的实用型人才第六章 皇庄2第六百九十七章 首辅的儿子就是不一样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严打第二百七十七章 觐见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状第二百四十七章 守土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开杀戒第七百一十三章 议定出兵第四章 洪承畴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