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巡视

等到朱由检一行人来到收拢难民的住所时,朱媺娖身边的护卫身上已经挂满了各色各样的物品。有各种吃食,有拨浪鼓、风车、泥人这般的玩具,甚至还有劣质的胭脂水粉,这是朱媺娖说要带回去给娘亲的。

朱由检闻言不禁哈哈大笑,王承恩一个劲的夸小主人有孝心。朱慈烺不想打击妹妹,只能装作啥都没听到。

朱由检来到一处正在修建中的房舍前,背着手观看工匠施工。

这是一所学校,在朱由检的计划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未来这所学校的形式,将更类似于后世的小学初中教育,虽然内容远远达不到后世的深度和广度,但这将是一所培育种子的基地。

就像最优良的粮食种子一样,需要各种优劣品种无数次的杂交碰撞,才会最终孕育出更加高产优质的种子。

至于学生吗,都是现成的,这批无依无靠的孤儿是最好的资源,崇祯不指望这里能培养出具备现代思想的人才,但至少要给这个已经腐朽政治环境带来一股清新之气,并且要让这股新风气持续下去,直到让大明快要腐烂的躯体重获新生。

至于这所学校的师资,朱由检心中已经有了人选。后世鼎鼎大名的方以智是首选,此时的方以智还在南京,与黄宗羲、吴应箕、陈贞慧、冒襄、侯方域、顾杲、沈昆铜、陈梁等所谓的名士交往。

方以智接受西方科技知识,并非盲从,而是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消化,这在以大中华自居,排斥外来学说的官僚士绅为主的大明是很少见的。

方以智其学博涉多通,自负要把古今中外的知识熔于一炉,虽然最终并未成功,但其广博的学识,开阔的眼界,都是崇祯所希望看到的。

现在的方以智才二十几岁,正是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的时期,适合成为这些三观尚未形成的孩子的老师。

其实朱由检最看重的是文武全才、学贯中西的大学士徐光启。

遗憾的是这位睁眼看世界的奇人在前年病逝了,其后代也没有惊才绝艳的人物,其最主要的鸿篇巨著《农政全书》,还是他的粉丝陈子龙整理完成的。

一生郁郁不得志的陈子龙身具经世实用的才能,为以升官发财,替朋友圈谋取私利的大明官场所不容。后半生颠沛流离,最终被清兵抓获,在押往南京途中投水而死,尸体还被清兵残忍的凌迟斩首,弃于水中。

门生王沄、轿夫吴酉等在毛竹港找到他的遗体,具棺埋葬。

现在的陈子龙因为崇祯七年会试落榜而心灰意冷,正在老家的松江南园读书、写作。明年他就该来京师参加会试了,朱由检这次不会再让这位号称明代第一词人的才子落榜了,上次专门黜落复社成员的主考官是温体仁,到时换人主考便是,相信以陈子龙的才气考中毫无问题。

至于差点被遗忘,现在奉旨设厂铸炮的汤若望,因为公事繁忙,到时会让他定时来给孩子们上课,同时也给方以智们与汤若望有交流学术的机会。

匆匆赶来的刘朝来到朱由检近前,施礼后道:“黄老爷,小的已着人在庄里安排妥当,恭请黄老爷和几位小主人前往喝茶歇息!”

崇祯看着袍子靴子上沾满泥土的刘朝,笑道:“你这是打哪过来的?我就是来随便看看,已经吩咐过不要招呼你了,免得影响你的差事!”

刘朝躬身道:“小的刚才在田地里查看栽种的红薯,闻听黄老爷前来视察,所以匆忙赶了过来!”

朱由检颇为感兴趣的问道:“薯苗长势如何?料理红薯的有几人?栽种几亩?”

刘朝回道:“回黄老爷,年初锦衣校尉从松江府带着种子过来,小的方知此物是故大学士徐阁老已经试种成功的。小的遂在宫内书库找到徐阁老著述的《甘薯疏》,认真翻看查阅后,又专门询问数个精于农事的老农后,方才放心栽种。目前共栽种了五十亩,日常有数名农户料理,薯苗出芽率九成以上,长势很好!”

朱由检道:“徐先生的甘薯疏中,对于红薯的栽培有无具体指导?”

刘朝回道:“回黄老爷,此书中记载非常之详,小的看的非常仔细,从育苗、种植、施肥、起畦直到收获,都记录在书中。据锦衣校尉讲,此物在徐阁老的家乡种植颇多,但据说口感不佳,且食用之后有胀气、泛酸,小的据实禀报,还请黄老爷恕罪!”

朱由检叹息道:“如果人饿到草根、树皮甚至吃土,乃至最后人吃人的时候,胀气、泛酸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松江府乃膏腴之地,民户不乏口粮,嫌弃此物是正常的。可陕西河南一带的百姓,只要能有口吃的,能活下去就已是邀天之幸了!”王承恩等人皆低头默然,有关大明西北连年大旱导致的人间惨剧,他们也都有所耳闻。

朱由检继续道:“我只希望能尽自己最大努力,减少这种惨剧的发生,只盼上苍能给我眷顾,给我时间,红薯是其中重要一环。刘朝,你务必用心啊!等到夏收以后玉米也要选地栽种料理,此二物或许能活人无数,到时你刘朝便是大明的大功臣,会青史留名!”

刘朝语气坚定的回道:“黄老爷放心,小的定会尽心竭力完成黄老爷所托之事,小的不在意是不是留名,只盼着能解黄老爷之忧!”

朱由检点点头,赞许道:“文臣都言太监之祸,殊不知身体残缺之人中也不乏用心任事之辈啊!”

想到未来几年即将扩散到几乎大明全境的特大旱灾,他的心中沉重异常。

自己现在所做的只是尽量减轻旱灾带来的影响,但处于历史上的小冰河时期,人类的力量在天灾面前是多么的渺小无力。再加上流贼肆虐,满洲犯境,首尾很难兼顾。

当务之急便是剿贼安民,剿杀流贼的同时,安定地方和百姓,使高迎祥们失去兵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老百姓只要有一口吃的,哪怕吃不饱,能活下去就不会造反。所以,粮食是重中之重。

看来除了大搞水利建设,推广红薯、玉米的栽种以外,必须要大量的进口粮食。

郑芝龙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他的船队才能从南亚各国大量进口粮食。

上个月郑氏船队数十艘三千料(相当于200吨)大船,将十余万石的大米运到了修缮过的天津卫港口,朝廷动用大量的马车和人力,用时月余,才将这些粮食运到港口附近的官仓储存起来。

但这一千余万斤粮食,对于即将到来的饥民潮来讲,属于杯水车薪。把这些粮食运到山西、河北一带,路上的消耗就十分惊人,但不运粮不行,总不能让难民大规模的往京师跑吧?那样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崇祯不敢尝试。

郑芝龙属于畏威不怀德一类的人,只有你展示出强大的实力之后,他才会乖巧听话。

据锦衣卫得到的情报,此次随船而来的郑芝凤,携带了大量钱财,在京师买了一个大院落住了下来,看来是作为贿赂朝官,打探消息的据点之用。

不管是官军,还是流贼建奴的消息,都可以第一时间打探到,然后遣人从天津卫乘船递送消息。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朱由检想到了后世各地的驻京办,原来现在已经存在了。

即将到来的建奴叩关之战,将成为朱由检向郑芝龙展示力量的绝佳机会。只要这一战将建奴打疼,打出官军的威风和士气,那相信郑芝龙的态度将会发生极大转变。

不过,虽然郑氏武装海盗集团很有钱,但人家也是大明子民,毕竟没有在大明土地上为非作歹,人家是靠实力得来的财富,除非人家自愿,否则不能总想着从他身上巧取豪夺。

作为一个后世过来的人,朱由检不想做这种抢劫的事。

况且郑芝龙在泉州一地名声非常好,对当地百姓异常仁慈,不但不杀人,甚至救济贫苦,威望比官家还高,泉州知府写给福建巡抚的文书中曾提到:”有彻贫者,且以钱米与之。”

当务之急还是要解决钱的问题,国库已然空虚,户部尚书侯恂已经被漫天催要款项的文书弄的焦头烂额,天天请见圣驾。

内帑存银也已消耗殆尽,如果再不想办法敛财,接下来的一系列大战将面临无钱可用的窘境,巩凡物晒盐目前还没有消息,看来只能对那帮人动手了。

想到这里,朱由检吩咐道:“传骆养性觐见!”

第七百五十章 医疗和教育决不能商业化第八百七十五章 新体系的建立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还是不打第三十七章 大战1第五百八十章 布置妥当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因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荡第五百一十七章 准备总攻第七百七十七章 飞梭、大明第一项垄断产业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见棺材不落泪第五百零五章 会商裁兵第七百六十章 笛卡尔的新生活第六百四十章 不干都不行了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赃,你能怎样?第四百一十章 弹幕第八百二十七章 世界新秩序的规划第五百七十三章 对自己人下手要狠一点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变源自于皇帝鹰犬遍布天下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陆是必占之地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华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会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财养大明第四百四十三章 周后眼中的夫君第一百二十章 激战第二百零八章 惩处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军事观察团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四百七十六章 左翼骑兵的状况第八百零一章 驱虎吞狼第一百二十七章 构想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三十一章 商议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台,才能更好地发掘人才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敌第七百九十九章 太子大婚日期、倭国的态度第七百二十三章 米涅枪第一次实战第三百三十章 改进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内阁 新章程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检的底线第二百六十章 备战第四百三十九章 后路危机第七百六十二章 寻找和培养盟友第四百一十二章 对峙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盘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二百四十八章 条陈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没钱养老?士绅们有啊!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国中之国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二百一十七章 荒淫第六百八十六章 两个汉奸奴才教导新主子第七百三十六章 贵国岁入几何呀?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当年的萨尔浒第八百二十九章 温体仁的心思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采购、衣锦还乡第四章 洪承畴第四十四章 孙承宗第六百三十七章 卢象升抵达南京第二百六十章 备战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辉第七十二章 京营2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还是太过年轻了第六百二十七章 皇帝到底想干什么呢?第一百九十四章 说服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筑队第三百八十七章 狭路第八百六十二章 以堂堂之阵击败你第五百四十六章 目标是马尼拉的大佛郎机人第四百三十六章 后路之忧第二百三十四章 开端第六百八十一章 北京第一人民医院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开第五百零九章 束手无策第八百零八章 冲突与应对第六十四章 边军第四百二十五章 战幕拉开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权势保富贵第一百六十章 请降第六百三十六章 苏州府抢了首功第八百一十一章 日本铁炮与大明火铳谁更强第三百零三章 乱起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扩大内需第八百章 太子听政、安抚郑芝龙第二百二十六章 请见第四十六章 投机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机带带我第五十一章 亲情第八百七十六章 医疗不能私有化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乌拉、极有可能的大清内讧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顶山岗上的堡寨第二百七十九章 后宫第三十二章 匠户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八百六十三章 想收藏日本盔甲的太子
第七百五十章 医疗和教育决不能商业化第八百七十五章 新体系的建立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还是不打第三十七章 大战1第五百八十章 布置妥当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因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荡第五百一十七章 准备总攻第七百七十七章 飞梭、大明第一项垄断产业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见棺材不落泪第五百零五章 会商裁兵第七百六十章 笛卡尔的新生活第六百四十章 不干都不行了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赃,你能怎样?第四百一十章 弹幕第八百二十七章 世界新秩序的规划第五百七十三章 对自己人下手要狠一点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变源自于皇帝鹰犬遍布天下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陆是必占之地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华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会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财养大明第四百四十三章 周后眼中的夫君第一百二十章 激战第二百零八章 惩处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军事观察团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四百七十六章 左翼骑兵的状况第八百零一章 驱虎吞狼第一百二十七章 构想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三十一章 商议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台,才能更好地发掘人才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敌第七百九十九章 太子大婚日期、倭国的态度第七百二十三章 米涅枪第一次实战第三百三十章 改进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内阁 新章程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检的底线第二百六十章 备战第四百三十九章 后路危机第七百六十二章 寻找和培养盟友第四百一十二章 对峙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盘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二百四十八章 条陈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没钱养老?士绅们有啊!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国中之国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二百一十七章 荒淫第六百八十六章 两个汉奸奴才教导新主子第七百三十六章 贵国岁入几何呀?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当年的萨尔浒第八百二十九章 温体仁的心思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采购、衣锦还乡第四章 洪承畴第四十四章 孙承宗第六百三十七章 卢象升抵达南京第二百六十章 备战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辉第七十二章 京营2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还是太过年轻了第六百二十七章 皇帝到底想干什么呢?第一百九十四章 说服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筑队第三百八十七章 狭路第八百六十二章 以堂堂之阵击败你第五百四十六章 目标是马尼拉的大佛郎机人第四百三十六章 后路之忧第二百三十四章 开端第六百八十一章 北京第一人民医院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开第五百零九章 束手无策第八百零八章 冲突与应对第六十四章 边军第四百二十五章 战幕拉开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权势保富贵第一百六十章 请降第六百三十六章 苏州府抢了首功第八百一十一章 日本铁炮与大明火铳谁更强第三百零三章 乱起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扩大内需第八百章 太子听政、安抚郑芝龙第二百二十六章 请见第四十六章 投机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机带带我第五十一章 亲情第八百七十六章 医疗不能私有化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乌拉、极有可能的大清内讧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顶山岗上的堡寨第二百七十九章 后宫第三十二章 匠户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八百六十三章 想收藏日本盔甲的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