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商议

张润达与一众将官赶回了驻地,一路上众人议论纷纷,满是不平之意。

回到卫所后,张润达召集前往官署议事,众人心中也自焦虑不安,便一起来到卫所官署。

卫所官署规制不大,但张家是世袭指挥使,所以平日惯例维护的倒也甚是齐整。

众人来到大堂内落座后,主座上的张润达开口道:“今日之事,大家议一议,最后拿出个章程来,好向巡抚大人有个交代,这事儿关系到大家的切身利害所在,大伙儿敞开说,别藏着掖着,都是自己人!”

一路上争吵议论不停的众人此刻都沉默不语,良久之后,指挥同知高启民打破沉默,说道:“此事事关重大,我等一切遵从指挥使大人的命令!”

张润达心里暗骂一声老狐狸,脸上还是笑嘻嘻的样子,说道:“我的意思当然是要按照巡抚大人制订的章程行事喽,我等皆是朝廷命官,自是要遵守上官的命令!”

众人心中也是暗骂一声小狐狸,另一个指挥同知武胜坤开口道:“如果按照巡抚大人所定章程,在座诸位甘心把你我祖上世代积累的田产还给那些穷军户吗?交还之后我等的日子还怎么过?再几代下去,与那些穷军户有何区别?”

指挥佥事孙重亮说道:“诸位,我说句不好听的话,我等虽是朝廷命官,但实际上后卫实乃我等之私产。尤其近几十年来,朝廷对我等不闻不问,粮饷也积欠众多,我等现在如此家业,皆是靠祖上辛苦所得。现在巡抚一张嘴,我等世代费尽心血积攒的家业就要拱手交出,某不甘心!”

“对,某也不甘心!”

“凭什么他孙传庭一句话,我们就要交出来!”

“如果交还田产,朝廷那点俸禄怎么养活一大家子人,那些穷军户有什么资格分我们的田地?”

“全大明的卫所都是如此,凭什么我们三卫要交还?要交所有卫所一起交!那样我等也无异议!”

“要不干脆咱们宰了这个狗官吧,就他事多!”

“我看他是沽名钓誉,拿咱们的血汗换他升官之路!”

大堂内气氛逐渐热烈起来,大多数人都义愤填膺,只有极少数千户级别的将官没有出声。

张润达看着拍桌子瞪眼的手下众人,心里也是苦涩难言。他作为最大受益者,当然不愿改变现状,按照孙传庭的章程去做的话,他家七八万亩良田也将去掉多半,虽然他还算良善之人,但巧取豪夺之事也没少做,手底下没有人命已是菩萨心肠了,其他的同知佥事等人吃相比他难看许多,田地之事见血的不在少数。

他咳嗽一声,众人停住议论一齐看向他,张润达开口道:“某知道诸位心中不平,某的想法与大伙一样,恨起来真想一刀宰了他!可想归想,现实摆在这里,人家腰粗腿壮,咱们这小胳膊小腿的根本不顶事儿!咱们自家人知自家事,就咱们手里那几个家丁,平时欺负下军户们不在话下,可要是对上巡抚标营的那些凶徒,根本就是鸡蛋撞石头。不客气的说,标营来一百人,能灭了咱们整个左卫!所以啊,那些杀啊冲啊之类的话就别说了。天塌下来有个高的顶着,有比咱们还急眼的,咱们按兵不动,且看某些人如何行事,咱们照做就行。三卫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冲锋陷阵的事还轮不到咱们。等过几天我估摸着某人就会约我商议此事,某已经想好了,到时三卫属官一起朝廷上书,当然上书改变不了整顿卫所之事,朝廷自会偏向文官,我等只要求名下的口分田多增即可。在巡抚定的那些数目上再增一倍,那样我等虽然家产受损,但也多少补一些回来。孙某人不会一直在陕西任职,等他走后换了别人,我觉得朝廷里不会再有第二个孙愣子,到时这些穷军户还不是任由我等拿捏!”

众人闻听之下,觉得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了,眼前只能隐忍,等孙愣子离开陕西之后,再仿照原先的法子,将交还的田地再慢慢收回,只是时间长了点。

高启民拱手道:“还是大人远见卓识,我等佩服!一切听从大人所言我,我等唯大人马首是瞻!”

张润达笑着摆手道:“我算狗屁的远见卓识,不也是没办法嘛!谁叫咱胆小怕事呢,大伙儿都散了吧,估计过几天穷军户们都知道这事了,咱们大局为重,有说风凉话的挑事的咱们都忍着,听见没?”众人答应后施礼散去。

相似的情形也在前卫发生,与张润达相同的是,前卫指挥使孙作旺也是打算看其他人怎么做,前卫跟随就行。

巡抚署衙书房内,孙传庭正与庄元洲、崔、谢几人交谈。

庄元洲开口道:“白谷兄,小弟以为兄长会对卫所进行大刀阔斧之改革,没想到兄长竟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按照小弟的本意,直接杀一儆百,将首脑拿下,家产充公,我等就不必为将来几年的粮饷发愁了,那可是几只大大的肥羊啊,小弟现下还是觉得可惜了啊!”语气中充满了遗憾。

崔、谢二人也一脸不解之色,他二人实与庄元洲一样的想法。因为他们知道孙传庭手中并无多少粮饷,来时圣上也言明,朝廷无钱下拨,陕西本地税赋可以让其截留使用。但陕西天灾人祸不断,每年的税赋实在少的可怜,对于要做一番大事的孙传庭来讲,就是杯水车薪,本想此次孙传庭拿卫所开刀,就是看准了卫所众官有钱有粮且没有武力支撑,没想到会议的结果竟是如此。

孙传庭大笑道:“三位贤弟,你当我不想烹猪宰羊且为乐吗?哈哈哈!某不想不教而诛,更不想师出无名,如果某直接下令抄家灭族,那样倒是痛快了,可难免留下话柄,会让有心人借此大做文章!虽然圣上已经说了让某放手施为,会无条件信任与我,但我还是尽量让圣上不因我之事与朝臣争执。此次乃欲擒故纵之计,某断定,有人肯定不甘心,狗急跳墙在所难免,某现在就是等其发难之际,一网成擒!到时其数代积累的家产方能为我所用,有了足够的粮饷,某才能在陕西放手施为,也会极大震慑屑小之辈!”

庄元洲几人闻听后皆是满脸敬佩之色,孙传庭继续道:“某已密奏圣上,将整顿卫所之策略详细呈报,相信以圣上之深谋远虑,自会安排妥当。现下之事就是募兵,明日起,你们几人分头带人下到三卫,在当地募兵,都司会派员协助,记住,一定要严格挑选,此次所募之兵,将是我等平定陕西之柱石,某要将其打造成天下一等的精兵,待平定陕西后还要为圣上征讨其余不服,早日安定我大明之江山社稷,黎民百姓!”

几人拱手应诺,当即散去各自分头忙碌。

崇祯正在军器监与毕懋康、茅元仪二人商讨工匠管理,火药配方以及改良火器等诸多问题。

孙传庭离京赴任之后不久,茅元仪与毕懋康先后抵达京师,崇祯亲见二人,交谈甚欢。毕、茅二人被崇祯待臣下温和宽厚的态度以及远见卓识所折服,自是心甘情愿为朝廷继续效力。

崇祯遂下旨毕懋康以工部尚书衔署军器监事,茅元仪以兵部员外郎一职暂入军器监协助毕懋康,以后另有任用。

毕懋康的门人,侄子皆是生员身份,几人涉猎甚广,对火器也颇有研究。崇祯与他们国子监监生身份,入军器监协助工作。

毕懋康年已六旬,自南京兵部右侍郎的职位致仕后,一直在家潜心著书,但对于流贼以及建州女真的动向十分关注,曾上书皇帝,请求大力推广火器的使用,并言“克敌制胜唯火器耳”,但崇祯正为国库枯竭,流贼难治之事搅得焦头烂额,所以根本无暇顾及他。朱振卿穿越之前,自是对这位明末火器专家推崇备至,因为他发明了当时那个世界的第一支燧发枪,能使火器在雨雪天气使用,并极大减少了发射流程和时间。来到大明后,崇祯首先想到的就是毕懋康这个火器奇才,遂下旨起复他。

毕懋康接到圣旨之后,不顾六旬高龄,简单收拾行装,带着门人张继孟,侄子毕登辅、毕登翰随前去宣旨并护卫其来京的锦衣卫启程往京师而来。

自老家徽州歙县动身后,锦衣卫护卫谨遵圣意,并不急于赶路,每天只走几十里,遇城镇就歇息,所以用了近两月时间才来到京师,比远在福建的茅元仪来的还晚。

崇祯深知大明火器制作粗劣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制作火器的工匠们地位待遇及其地下,从自己前世读过的穿越类小说中描述所知,如此重要岗位的工匠及其家眷,过的是猪狗不如的日子。虽不至于到卖子卖女的地步,但衣食无着就是他们的日常。

并且一旦成为工匠,后代皆为工匠,不得科举,甚至种田都不行。

朝廷每月发放给工匠们本就微薄的收入,还要被上面层层克扣,最后到手能有五成就不错了。为了维持生计,工匠们只能偷偷接私活。某些豪门大户要打造什么兵器甲仗,就会找到军器监的工匠,因为他们的手艺高超,锻造的兵器质量非常优良。

但这种私活并不是每天都有,虽然每次得到的薪酬不少,但平均计算下来,一家人甚至温饱都维持不了。所以他嘱咐二人上任后要亲自探查匠户们的生活状况。

毕懋康、茅元仪二人赴任后,自是明里暗里查探一番,结果让一直生活在上层社会的二人震惊不已。匠户们集中居住北城肮脏破烂的胡同里,天气已经逐渐转凉,但在胡同里玩耍的孩童大多都是赤着脚,衣不蔽体。大多数人的住宅都是黄泥茅草简单搭就,走访的几户人家每天只吃两顿,主食都是野菜掺杂麸皮麦糠制成的窝头,用来就饭的菜大都是腌菜,极少见油腥,很多匠户才三十多岁,但因长期缺少营养,看上去苍老的像五十余岁的老人,按此时的人均寿命来算,五十余岁基本已一只脚迈入黄土了。

二人查探过后自是感伤不已,进宫向朱振卿禀报了此行所见。崇祯虽然大体清楚,但并未亲眼目睹过,听完二人描述后,来自后世的他默然良久,这种惨状就发生在他的眼皮底下,这让他根本接受不了。沉默过后,他与二人就如何改善这种状况进行了商议,随后令王承恩自内帑中拿出五万两白银,交于毕、茅二人,用于军器监短期所需以及改善工匠生活所用。

毕懋康、茅元仪召集军器监制造火器、弓箭、兵器、帐篷、被服等所有军资在内的所有工匠,共计五百余人,以及军器监所有官员杂役开会。

茅元仪亲自上台宣布,圣上自内帑拿出银子,给与每名工匠五两安家银,采买发放米五斗,白面三斤,猪肉一斤,棉布一匹,用以改善生活。

所有兵器制造施行严格的质量查验,制作火器的工匠每完成一件,要把姓名刻于其上,将来要是出现问题,制作的工匠将被罚银五两,扣除当月薪酬。

每个工匠底薪一两,完成军器监下达任务后,每多出产一件,将视其所产之物给与额外的奖励,数额不等(因为有生产弓箭,帐篷,水壶等产量不一的工种,所以不能统一计件奖励)。如有发明创造,提高兵器使用效果的,奖励一百两以上,上不封顶。

所有军器监官员工匠杂役管两顿饭,粗面馒头管饱,每三日每人肉二两。军器监官员自监正一下,月薪翻倍,所有薪酬按月发放,由监正亲自监督,薪酬发放到个人手中,杜绝克扣之现象。

米面肉等食物已经由宫中太监亲自押车送到北城匠户驻地,发放到每家每户。

军器监官署宽大的院内,茅元仪讲完之后,聚集在一起的工匠们呆立良久,逐渐开始互相小声交谈。有没听明白的小声询问着别人,当所有人都明白了刚才大人所讲之事后,一股巨大的喧嚣声突然响起,所有人都在欢呼。跳脚的、拍掌的、使劲打自己脸的、猛掐大腿的,仰天大叫的,发不出声音泪流满面的,各种姿态尽有。

忽然有人跪下磕头,随即所有工匠全部跪倒在地,使劲磕头,口中高喊万岁。很多人的额头很快一片青肿,哭声笑声响彻全场。

毕懋康、茅元仪等人看着这一切,心下也是感怀异常。自古以来,没有任何一个皇帝能对工匠贱民如此厚待优容,得民心者得天下,有此圣君,万事可成。

等众人情绪渐渐平静下来,毕懋康起身走到台子的前面,令众人起身后,开口道:“吾等皆是大明子民,朝廷养我等两百余年,值此流贼肆虐天下之际,你等更要拿出全身之气力,努力工作,制作出最好的火铳刀枪,交于前方与流贼浴血奋战的官军。兵器每精良一分,前方将士们就会多杀伤一个贼寇,唯有此,方能报答大明养育我等之恩,方能报答当今圣上对你等的厚待!此次章程,皆出自圣上之口,你等要是再如以前一般偷奸耍滑,不仅对不起圣上的大恩大德,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本官言尽于此,你等好自为之吧!”

他的话音刚落,刚刚站起的工匠们重又跪倒于地,前排一个头发花白,五旬左右的老汉高声说道:“这位老大人,老汉世代匠户出身,这辈子活了五十余年,也算见识不少,可老汉从没听说过有哪位圣人把我们这些贱民放在心上的!当今万岁就是我等贱民的再生父母,我等虽然贫贱,但也知恩图报!我刘二在此立誓,从今往后,必定辛勤劳作,造出最好的火器交于朝廷官军,以此报答圣上的恩德!如违此誓,天打雷劈!”说罢,磕头三声。

其余工匠们也都纷纷起誓,唯有拼命劳作,方能报答万岁的恩情。毕懋康满意的点点头后,吩咐众人散去,工匠们都是小跑着奔回作坊,立刻精神百倍的投入到生产中去。

第二百零二章 禁运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五百一十四章 是战是走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响和思考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瘪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医第五十章 残暴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二百零三章 应对第六十三章 锦衣第六百二十二章 女大不由娘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帅第六百九十九章 兴建水库、酒坊不能太多第八百六十九章 风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七百六十五章 战前闲话第二百零一章 助力第三百二十七章 阳谋第二百一十章 废除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敌与布置第三百二十七章 阳谋第七十一章 京营1第八百六十七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与反贼有过勾连?第一百六十八章 边镇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六百四十章七章 扫盲班、抢人才第八百五十章 变生肘腋第八百七十二章 财政是统治的基础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脉的优势第三百九十八章 完胜第八百八十九章 扮猪吃虎第一百一十七章 布置第七百六十八章 赏爵、妇幼医院第七百三十六章 贵国岁入几何呀?第二百三十六章 策略第二百一十七章 荒淫第八十五章 请托第二百二十七章 议定第二百零三章 应对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八章 皇庄4第二十五章 西安左卫1第二十三章 陛见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势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与争议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议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与天下官绅为敌第一百六十五章 蛊惑第三百六十一章 雏形第二百二十八章 调任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广和反对第一百八十五章 分割第六百七十二章 扩大支柱产业规模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问题到了解决的时候第八百零七章 攻入交趾第八百三十五章 为女儿婚事发愁的皇帝第六百三十一章 张网以待、终有所获第二百一十二章 琐事第三百六十二章 红夷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敌第二百四十三章 蓟镇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毙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义务教育的难点第三百九十六章 战起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检的筹谋第七百五十五章 西班牙人要来复仇第三百九十三章 锦州第七十八章 陈家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险、必须警醒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网第十六章 平叛第四百五十章 多尔衮的果断第七百六十四章 进军西域、 逆贼成擒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胜第四十一章 大战5第三十六章 朝会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备无患第五百三十九章 朕有一策第七百二十五章 闽人借机复仇第二百零八章 惩处第二百六十二章 近战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六百四十二章 卢阎王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一百零四章 见面第八百六十三章 想收藏日本盔甲的太子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战第七百一十六章 错估形势第六百五十章 宫内改革、减少天家个人财富第八百九十章 获利丰厚的农户们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临城下、搜捡土著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触即发第四百五十章 多尔衮的果断
第二百零二章 禁运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五百一十四章 是战是走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响和思考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瘪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医第五十章 残暴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二百零三章 应对第六十三章 锦衣第六百二十二章 女大不由娘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帅第六百九十九章 兴建水库、酒坊不能太多第八百六十九章 风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七百六十五章 战前闲话第二百零一章 助力第三百二十七章 阳谋第二百一十章 废除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敌与布置第三百二十七章 阳谋第七十一章 京营1第八百六十七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与反贼有过勾连?第一百六十八章 边镇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六百四十章七章 扫盲班、抢人才第八百五十章 变生肘腋第八百七十二章 财政是统治的基础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脉的优势第三百九十八章 完胜第八百八十九章 扮猪吃虎第一百一十七章 布置第七百六十八章 赏爵、妇幼医院第七百三十六章 贵国岁入几何呀?第二百三十六章 策略第二百一十七章 荒淫第八十五章 请托第二百二十七章 议定第二百零三章 应对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八章 皇庄4第二十五章 西安左卫1第二十三章 陛见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势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与争议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议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与天下官绅为敌第一百六十五章 蛊惑第三百六十一章 雏形第二百二十八章 调任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广和反对第一百八十五章 分割第六百七十二章 扩大支柱产业规模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问题到了解决的时候第八百零七章 攻入交趾第八百三十五章 为女儿婚事发愁的皇帝第六百三十一章 张网以待、终有所获第二百一十二章 琐事第三百六十二章 红夷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敌第二百四十三章 蓟镇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毙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义务教育的难点第三百九十六章 战起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检的筹谋第七百五十五章 西班牙人要来复仇第三百九十三章 锦州第七十八章 陈家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险、必须警醒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网第十六章 平叛第四百五十章 多尔衮的果断第七百六十四章 进军西域、 逆贼成擒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胜第四十一章 大战5第三十六章 朝会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备无患第五百三十九章 朕有一策第七百二十五章 闽人借机复仇第二百零八章 惩处第二百六十二章 近战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六百四十二章 卢阎王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一百零四章 见面第八百六十三章 想收藏日本盔甲的太子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战第七百一十六章 错估形势第六百五十章 宫内改革、减少天家个人财富第八百九十章 获利丰厚的农户们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临城下、搜捡土著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触即发第四百五十章 多尔衮的果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