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四章 用你的金子买你的人才

为了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建设更多师范类院校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

大量的师资力量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基础,而且新一代教师必须与现在学堂里的先生有明显区分,无论是教材还是授课方式,都要与后世中小学形式和内容接近,这种更加先进的教育制度才会培养出大量社会所需要的各类型人才。

现在大明很多地方都已陆续开办不少免费学堂,招收当地适龄少儿入学读书认字,但这些学堂所用的教材无非是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之类的初级读物,其根本目的也只是为了扫盲,这与朱由检想要在全国培养大批实用人才的想法是相违背的,尽管他知道人才的培育是需要以百年计。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大明缺乏统一教材,更缺乏先进的师资力量。

现在的教书先生绝大多数是以屡试不第的老童生为主,他们本身就严重缺乏对经书以外知识的储备,再加上没有合适的教材,你能指望他们去给学生传授数理知识?

好在随着这几年更多欧洲的各种人才涌到大明,更加先进的教育体系也在创建之中。

华夏领土上首座师范类院校已经在筹备中,明年,也就是崇祯二十四年,等到大明远航欧洲的商队平安返回的时候,北京师范大学的牌子也会挂起。

虽说与大明相比,现在的欧洲在大多数领域都远远落后,但在教育领域,欧洲人建立的体系已经与后世现代化的教育制度非常接近,小学、中学、高级中学、大学,四个梯次已经健全,各梯次的人才也是配置完善,这是华夏文明所缺失的。

有鉴于此,在朱由检的授意下,鸿胪寺早已与荷兰方面达成共识,委托东印度公司从欧洲雇请大批各级学校教师以及管理者前来大明,以此来奠定大明师范教育的基础。

现在欧洲各国经济并不发达,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与与大明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很多贵族的生活水平别说与同档次的大明勋贵相比,就连大明大多数中产阶层也比他们的生活质量要高,所以就别提那些从事教育的教师了。

鸿胪寺与东印度公司达成的协议中有专门规定,所有愿意前来大明定居的教师,只要签订协议的那一刻,每人都会当场领取十枚大明金币的安家费,而且,这只是第一条。

随着中欧贸易额的不断增长,更有大明海军编队重创英国海军的事例,大明帝国的名气在欧洲也逐渐响亮起来,铸造精良的大明金银币也成为欧洲市场上的硬通货,以为绝大多数欧洲国家所认可。

十枚大明金币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简单来讲,这十枚金币,足可以让欧洲一家四口这样的普通家庭,无忧无虑的生活三年。

也就是说,这是一笔巨款。

而且是可以轻易得到的巨款。

领到这十枚金币,不管签约者是想在离开欧洲前,拿出一些分润给父母兄弟,或者是直接全部带到大明,都是其个人意愿。

东印度公司在欧洲各国张贴的广告中,把大明优待投明者的条件一一列举。

第一条,签约,领取金币。

第二条,到达大明后,每一个签约者都会分到家具齐全的住宅一所,具体面积视其家庭成员人数决定,但人均居住面积绝对会远大于签约者现在的住所。

第三条,大明政府将会视签约者的个人能力、岗位。具体表现,决定其每月薪酬,但最低者也会是现在其月收入的两至三倍,每学期结束前都会有数额不等的奖金,假期期间,所有薪资照领。

若有突出贡献并得到广泛认可者,会有巨额奖金发放,具体数额将视其贡献大小,多者可达数百金币。

第四条,签约者自动放弃原属国籍,从此成为大明公民,享受大明所有福利待遇,并受到大明法律保护,大明将尊重每一名公民的私权,并保护私权不被他人非法侵害。

东印度公司的广告出现后,公司设在各个城市的办事处很快便迎来了大批咨询者。

一时间,连带东印度公司的知名度也迅速上升,很多欧洲各国的商人企业家也纷纷找上门来,寻求与东印度公司进行贸易合作,这种大好局面也是东印度公司高层始料未及的,得知消息的他们个个笑逐颜开。

这些咨询这绝大部分是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而来的,毕竟这种优厚异常的条件在欧洲也是前所未有的。

很多人对大明这个遥远东方的神秘国度知之甚少,虽说对耀眼的金币眼热无比,但一想到要横跨万里去往一个陌生国度生活,大部分人的心态还是比较复杂的。

就在大部分人观望时,一些因为诸多原因而穷困潦倒的教育从业者果断的当场签约,随后便在围观者们嗡嗡地议论声中,从东印度公司办事处人员手中接过了装有十枚金币的檀木盒子。

当签约者们打开盒盖的瞬间,沉甸甸的金币映入眼帘,围观者们无不发出一声声惊叹。

签约者们或是激动的浑身颤抖,或是刹那间意气风发,或是狂喜之下纵声大笑,或是大喜之下瘫倒于地,各种场景无法一一描述。

看着抱着金币离去的幸运儿们,大多数观望者心中的疑虑一扫而空,接下来的日子里,签约者的数量成倍增加着,而每一名签约者在领到金币的三天后,不管是携带家小还是孤身一人,都会被东印度公司安排的人手接到各国的港口统一安置,等人数达到一定数量后,再登上转载着货物的商船驶向大明。

等到这些人才安全抵达大明后,东印度公司将会按照人头,从大明朝廷有司领到每人五枚金币的酬劳。

铸造这些金币的原料,就是刘国能、郑芝豹从英国抢回来的五吨金子,而这些撒出去的金币,大部分都会被大明用各种商品再赚回国内。

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军事观察团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二章 骆养性第二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六十四章 边军第八百四十五章 圣源乳业的模式第五百七十二章 天家耳聋眼瞎第八十九章 聚众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里也有挣扎存活之人第二百五十章 宁远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贵武贱必须改变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三十三章 安排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七十四章 后事第五百零五章 会商裁兵第八百零一章 驱虎吞狼第一百七十九章 安定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权分给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爱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态站队第七百二十八章 捷报第九十章 平息第五百四十七章 陈奇瑜的狠招第二百二十章 忧虑第二百六十四章 废籍第七百章 官府投资、西北经济发展计划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规第二百九十七章 应对第五百一十九章 葡萄牙教官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现任高官致仕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内阁 新章程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炉炼钢工艺的改进第五百六十三章 农业不仅仅是种田第三百六十九章 激战第四百零五章 斩将第六百九十五章 丰收了,可是粮食卖不上价了第一百五十九章 议降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产品卖给欧洲人、抛砖引玉第一百一十八章 迎敌第二百一十九章 义阉第七百九十章 大明新藩属国条例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四百零一章 开战第四百四十三章 周后眼中的夫君第一百三十八章 杀俘第四十一章 大战5第四百零四章 杀意第七百六十章 笛卡尔的新生活第三百二十六章 应对第二章 骆养性第二百八十一章 准备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权势保富贵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国打算给西班牙人一个教训第三十九章 大战3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来吗?第五百四十七章 陈奇瑜的狠招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五百零四章 千金市马骨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舰队的第一次备战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一百一十一章 盐利第二百七十四章 登州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险、必须警醒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四百二十一章 钱庄银票的目的和作用第八百五十八章 远征和目的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炉炼钢工艺的改进第八百四十八章 世间之奇女子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二百九十二章 郑芝凤第九章 皇庄5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三百三十三章 赏功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撑腰第四章 洪承畴第二百二十一章 征税第二百七十六章 插曲第二百七十二章 冲锋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险、必须警醒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军的反击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问出处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兰人的考量第六百二十四章 坚定不移地站在皇帝这边第六百零八章 又发财了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门争夺战第七百二十七章 轰塌城门、米涅枪再次显示威力第一章 来到大明第三百五十八章 邹家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务支出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六百八十三章 划时代的医疗器械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军的反击第八百七十五章 新体系的建立第三百九十一章 战术第六百二十八章 勋贵们的猜测和打算第四百八十一章 错误的排阵第六百二十二章 女大不由娘
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军事观察团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二章 骆养性第二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六十四章 边军第八百四十五章 圣源乳业的模式第五百七十二章 天家耳聋眼瞎第八十九章 聚众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里也有挣扎存活之人第二百五十章 宁远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贵武贱必须改变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三十三章 安排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七十四章 后事第五百零五章 会商裁兵第八百零一章 驱虎吞狼第一百七十九章 安定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权分给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爱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态站队第七百二十八章 捷报第九十章 平息第五百四十七章 陈奇瑜的狠招第二百二十章 忧虑第二百六十四章 废籍第七百章 官府投资、西北经济发展计划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规第二百九十七章 应对第五百一十九章 葡萄牙教官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现任高官致仕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内阁 新章程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炉炼钢工艺的改进第五百六十三章 农业不仅仅是种田第三百六十九章 激战第四百零五章 斩将第六百九十五章 丰收了,可是粮食卖不上价了第一百五十九章 议降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产品卖给欧洲人、抛砖引玉第一百一十八章 迎敌第二百一十九章 义阉第七百九十章 大明新藩属国条例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四百零一章 开战第四百四十三章 周后眼中的夫君第一百三十八章 杀俘第四十一章 大战5第四百零四章 杀意第七百六十章 笛卡尔的新生活第三百二十六章 应对第二章 骆养性第二百八十一章 准备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权势保富贵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国打算给西班牙人一个教训第三十九章 大战3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来吗?第五百四十七章 陈奇瑜的狠招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五百零四章 千金市马骨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舰队的第一次备战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一百一十一章 盐利第二百七十四章 登州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险、必须警醒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四百二十一章 钱庄银票的目的和作用第八百五十八章 远征和目的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炉炼钢工艺的改进第八百四十八章 世间之奇女子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二百九十二章 郑芝凤第九章 皇庄5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三百三十三章 赏功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撑腰第四章 洪承畴第二百二十一章 征税第二百七十六章 插曲第二百七十二章 冲锋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险、必须警醒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军的反击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问出处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兰人的考量第六百二十四章 坚定不移地站在皇帝这边第六百零八章 又发财了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门争夺战第七百二十七章 轰塌城门、米涅枪再次显示威力第一章 来到大明第三百五十八章 邹家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务支出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六百八十三章 划时代的医疗器械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军的反击第八百七十五章 新体系的建立第三百九十一章 战术第六百二十八章 勋贵们的猜测和打算第四百八十一章 错误的排阵第六百二十二章 女大不由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