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密旨

紫禁城武英殿内,崇祯正在听取刘朝关于皇庄事物的汇报。

“启禀皇爷,自打上次皇爷驾临皇庄后,奴婢等人加紧安排生产。因饭食管饱,皇爷又减免佃租,分发鸡鸭猪种苗,庄里百姓干劲十足。不管是青壮还是老弱妇孺,但凡有劳力者都是勤勉做活。奴婢不知道如何形容,只觉得百姓们从心里头透着高兴,人人都是精神百倍。时至昨日,庄里围墙基本建成;工坊都已开始使用,军粮已经产出了一万余石,在工部官员教导下,军服产出也已逐渐正规,现已产出军服两百余套。这主要是缝制的妇人们开始不够熟练的原因,随着妇人缝制手艺越来越好,产出会越来越高。鸡鸭日常都是村里孩童照料,别看孩子们小,但做事异常用心,至于何时开始产蛋,奴婢不太懂的。至于养猪的也都勤勉异常,这些农户听说鸡鸭猪产出后都有庄里收购,人人称颂圣君在世,有的还要给皇爷您立生祠,奴婢没答应。庄里事就是这些,奴婢还要请示,下一步青壮基本无事可做,该要如何还请皇爷示下!”

崇祯赞许的点点头,表扬道:“做的不错!朕看的出你是实心做事,好好做下去,朕不会亏待你!你回去后着人探访周边庄子里会打井的匠人。今春夏雨量极少,要有备无患,预防以后长期干旱。打井的匠人多多益善,寻着后每个匠人带一队青壮,先在庄里开始打井,所需费用按市价结算。这一点一定要注意,朕打算培养专业打井队伍,要让打井队挣钱,只有挣钱才能调动起积极性。打井队要逐渐扩大规模,庄里的青壮要充分利用起来,先在皇庄田地里打一百口,等积累起经验再向周边地区扩展。还有上次查抄诚意伯的田庄,你要带人尽快接手,多培养几个得力手下,不然你一个根本忙不过来,如有需要尽管与王承恩分说!”

刘朝应下后禀道:“皇爷,奴婢所知,打一口井的费用可是不小,如果按照市价结算,仅咱们庄就需数千两银子,将来要是再去其他农庄打井,恐怕一般的农户负担不起啊!”

崇祯开口道:“以后如果给普通农庄打井,所需费用由朝廷负担。如果是其他勋贵富户需要,要按照市价结算。刘朝,你可知由陕西而起的贼寇原先都是普通农户吗?就是由于陕西连年大旱,田地里连续颗粒无收,饿死百姓无数。所以在某些别有用心之人蛊惑下,这些农户抱着怎么也是死,与其饿死,不如抢掠别人,吃一顿饱饭再死的想法才造反。如今旱情继续扩大,朕不想在天子脚下的京师,也出现如此情形。只要田地里有产出,百姓不忧饥饿,是绝不会与朝廷为敌的,所以打井花多少钱都值。有井水灌溉,即使大旱,粮食也不会绝收。到时朝廷再减免赋税,加强救济,百姓就能渡过饥荒,大明才不会四处生乱。朕准备把这项工程推及受旱严重的几个省,朕为天子,不能看着自己的子民受饿而死,否则,朕无颜面对天下苍生!”

正在这时,李二喜手里拿着一本奏疏急匆匆迈进殿内,王承恩赶忙上前接过后呈给崇祯,崇祯接过奏疏后扫视几眼,猛地把奏疏摔向地面,站起身绕过书案后背着手在殿内来回走动,脸色铁青。

王承恩等人吓得缩在一边大气不敢出。

崇祯来回走了几趟后站住身形,开口道:“刘朝你回去继续办差!李二喜你立刻去勇卫营召孙应元、周遇吉、黄得功觐见,王承恩你派人去内阁召集阁臣前来议事!”,几人纷纷领命而去。

崇祯坐回到御案后,开始考虑到底如何解决钦差被拦,侍卫被杀一事。

他的前身崇祯皇帝对文臣毫不手软。上至阁老督抚,下至知州知县,一旦有违圣意或是触犯到皇帝的逆鳞,不是被抓被免就是被杀。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很多人为其鸣不平,甚至在崇祯后世那个时代,关于袁崇焕的争议从未停止过。

但崇祯对于武将却格外宽容,这也是无奈之举。天下动荡,内忧外患,需要依仗武将来扫荡贼寇,以前大明文贵武贱的现象已经彻底反转。对于武将的错误崇祯是一忍再忍,顶多下旨呵斥,但未见有任何实际的处罚。

这导致了武将日益骄横,并逐渐对朝廷的号令阳奉阴违。处处以自己团体和个人利益为重,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就算是能剿灭贼寇,也会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朝廷彻底失去对武将的掌控,后果不堪设想。

想到这里,崇祯拿定主意,这次一定要杀一儆百,要用强有力的回击来震慑那些跋扈之人。

此时,钦差被索要过路银一事已在京城里传的沸沸扬扬。

自大明建国以来,这样的事从未出现过。

因为王昺的奏疏走的是通政司----内阁---皇帝这道程序,所以很快被传了出去。

这次文臣们不管是何党派,意见出奇的一致,这是赤裸裸的蔑视朝廷,蔑视朝廷就是蔑视文官。几乎所有官员都是义愤填膺,纷纷上奏折表达愤慨之意,要求朝廷惩治不法,以正纲纪。

温体仁等一众阁老也是意见统一,正准备一起进宫面圣,传旨的太监带来了皇帝召集议事的口谕,众人随同传旨的太监一起来到了武英殿。

众人对皇帝行礼之后,温体仁率先出列奏道:“陛下,这次钦差被拦阻一事在京师已是掀起莫大波澜,如果处置不当,那朝廷威仪和脸面尽失,并且恐怕有其他武将效仿。至此国乱之际,后果不堪设想,臣等力主严惩,具体如何还请圣上裁定!”

崇祯开口道:“那众卿意欲如何?”

阁老们互相看了一眼,都知道自己这位陛下这几年严待文臣,宽容武将,迟疑了一下,还是温体仁奏道:“臣等刚才略微商议一番,应下旨申饬山东巡抚和总兵,将肇事者降级撤职,调往他处!”

这番建议其实是温体仁等人顺着原先崇祯的思路想出来的,却不知现在的崇祯已非原先那位。

崇祯摇了摇头道:“此事前所未有,如果不以严惩,怕会群起效仿,朝廷的政令将会被视若无物。朕不信少了一个游击及其部众,会影响到剿贼大事,就依照律法来吧,杀人者偿命,无视朝廷者诛之!”

阁臣们诧异相顾,这还是自己认识的皇帝吗?怎么突然对武将也硬气起来了?但是这做法其实非常符合文臣们的心意,暗喜之下,众人齐齐躬身道:“谨遵圣喻!”

崇祯继续道:“不单是此事,朕听闻百姓苦于官兵甚于贼寇。许多官军骚扰地方,抢掠百姓,甚至杀人夺财,可见现今军纪是如何的败坏,这还是朝廷的兵马吗?实于流贼无异!温卿,你回内阁后给各地督抚总兵拟旨,严明号令,以后凡兵丁扰害地方与百姓者,杀无赦!凡将官能约束部下秋毫无犯者破格拔擢。此旨与朕前番所言阵亡伤残官兵之待遇一同颁发,你等退下吧!”

众臣退下回内阁拟旨,崇祯继续等待勇卫营将官的到来,毕竟内阁办公处离武英殿很近,而勇卫营则在宫城之外,一来一回需要时间。

又过了一刻钟左右,李二喜带着孙应元诸人匆忙赶来,进殿后,诸将大礼参拜。崇祯吩咐起身,神色严肃的看着诸人,把钦差一事说了出来。

诸将听完,先是震惊,然后是滔天怒火。孙应元噗通跪倒,不顾礼仪,直视着皇帝,脸色通红,须发皆张,大声道:“陛下,臣等身为大明武将,皇家亲卫,蒙陛下捡拔于寒末,深感君恩!今有屑小竟敢行如此逆天之事,致使钦差受辱,主辱臣死!陛下,臣愿携虎贲之师讨此逆贼,定将此贼项上人头斩下,以雪此耻!”说完,以头触地,俯身不起。

黄得功、周遇吉二人也是勃然大怒,二人也跪倒在地,纷纷请战。

崇祯起身绕过御案来到三人面前,亲手一一将诸人扶起。在孙应元等人心里,崇祯就是君父,当下感动的热泪盈眶。崇祯看着三人,温声说道:“朕深知众卿皆是忠贞之士,勇卫营是朕最信得过的队伍,也是朕之依仗!朕希望有一天,卿等能率部下虎贲为朕扫荡群小,还大明一个朗朗乾坤!朕不会说以王侯待之,但朕会将你们以家人待之,这就是朕给你们的许诺!卿等不负朕,朕绝不负卿!”

孙应元三人激动的痛哭流涕,纷纷跪倒,誓言不惜此身,定要让陛下得偿所愿。

崇祯又温言安抚几句,待众人起身情绪逐渐平静下来后,继续开口道:“此事朕考虑良久,既要惩一儆百,又不能引起兵变。周遇吉、黄得功二位将军,你们带领五百勇卫营精骑秘密前往单县,找一处隐秘之处驻扎。朕会下密旨给山东巡抚,让其亲自到单县,召见吴尚文,吴贼肯定不虞有诈。你们事先探查好地形,在吴贼必经之路截杀之,务使一人走脱。诛杀此贼后,朕会让山东巡抚携旨与你二人一同前往兵营,安抚官兵,你二人以后就留在山东。首先裁汰军营里的老弱,适当给其银两,放还回家;其二是就地募兵。山东乃圣人故地,民风淳朴,山东兵忠诚可靠,这次吴贼一事,应是其蛊惑众人所致。朕会着有司运送十万两兵饷给你们,同时新式军粮也会后续送达。加上原先吴贼的部下官军,朕要求你们募集五千兵马,勤加操练,争取尽快成为一只敢打敢拼的精兵。你们带去的五百精骑就作为亲兵标营,希望你们不负朕之所托。一会朕会让内阁拟旨,晋孙应元将军为勇卫营总兵官,朕会下旨给提督京营的英国公,着你从京营中挑选敢战之士补充勇卫营。晋黄得功将军为山东副总兵;晋周遇吉将军为参将;等将来你们立功后再行升赏。”

三人跪地叩谢圣恩后领旨而去。黄得功、周遇吉回勇卫营点齐五百精骑出京师直奔山东,携带皇帝密旨的一队锦衣卫缇骑也连夜赶往济南府。

济南,大明湖畔巡抚衙门二堂内,山东巡抚朱大典正在为吴尚文部拦阻钦差一事愁眉不展。

他虽是贵为封疆大吏,名义上山东境内兵马都在他所辖之下,但现在世道混乱,朝廷对武将倚重甚深,那些手下有兵的兵头日益跋扈。

以前总兵见他都要行磕头大礼,现在山东总兵刘泽清等众武将见了他也只拱手为礼,山东总兵一下官军根本不会听命与他,对此他虽气愤但也无可奈何。

这次吴尚文部所为让朱大典愤怒异常,作为朝廷重臣,他感到深深的耻辱,并且有一种浓重的挫败感。这种公然让朝廷蒙羞的事情以前是绝不可能发生的,可事已如此,他也无能为力,只能坐等皇上与朝廷对此事的处置。

以他对当今圣上所作所为的了解,这次的事恐怕也是雷声大雨点小,顶多是下旨申饬而已。

他深深的叹了一口气,端起茶水抿了一口,正要放下茶杯,幕僚齐大同急匆匆迈步入内,拱手心里后说道:“大人,有京城锦衣卫携圣上密旨来到,现在堂外值房用茶!”。

朱大典一愣,迅即明白过来,这应该是朝廷对钦差一事的处置下来了,没想到如此之快。同时心里还有一丝疑惑,为何是锦衣卫传旨,并且还是密旨,这种事不都是圣旨明发吗?虽然有点疑惑,但他还是站起身来,吩咐道:“速摆香案,迎旨!”。

“大人,前来传旨的锦衣卫说了,是给大人的密旨,外人不得与知!”,齐大同回道。

朱大典又是一愣,难道自己猜错了?这个关头圣上单独给自己密旨是何原由?

“那快快有请上差!”,他开口道。

齐大同出门后没一会儿就返身而回,身后跟着几名身着校尉服色风尘仆仆的锦衣卫。

朱大典赶紧拱手为礼,开口道:“几位上差一路辛苦!”

几名锦衣卫还礼后,其中一人从怀里掏出一个朱红色的匣子,朱大典急忙要跪下接旨,拿圣旨那名校尉拦阻道:“巡抚大人,圣上特意吩咐过,此为密旨,大人不必行大礼,只需按旨行事便可!”

朱大典站直身形,双手郑重接过木匣,那名校尉继续说道:“圣上还嘱咐过,此旨只有巡抚大人自知,旁人不可知晓,还请大人谨慎行事。传旨之事已了,还请大人安排个住处,我等兄弟歇息一晚,明早回京复旨。”

朱大典赶忙命齐大同带几名校尉下去歇息,嘱咐好生款待众人,齐大同与几名校尉行礼后离去。

众人离去后,朱大典验看过木匣上的蜡封完好,然后引燃蜡烛化开蜡封后打开木匣,拿出皇帝的密旨观看。

看完内容简单的密旨后,朱大典既震惊又振奋,这还是他所了解的圣上吗?圣上密旨里所讲和所要做的,都是他朱大典所想所为,可他也只是愤慨之下想想而已,但他根本没权利去做。

接旨前他心里也曾隐隐的埋怨过皇帝和朝廷大佬们,因为他以为皇帝这次又要对武将优柔,没想到圣上这次一改前风,终于对那些蔑视朝廷的兵头痛下杀手。真是痛快啊!想到这里,朱大典笑了起来,笑声越来越大,长久不息。

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严打第一百一十六章 冲突第七百二十二章 伏击、毙杀敌酋第六百三十三章 临死也要带着别人陪葬第四百零九章 齐射第一百一十二章 谋划第一百四十五章 养济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贼的名义第八十五章 请托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八百四十七章 长公主殿下召见第四百三十六章 后路之忧第二百二十六章 请见第八百四十四章 见闻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议和第八百七十一章 改进第八十五章 请托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迟第八百四十一章 寻找合适的发展模式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称霸九州岛吗?第一百二十九章 陈仓第六百二十七章 皇帝到底想干什么呢?第二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七百五十九章 财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倾斜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一百三十六章 谋划第一百三十章 淮盐第五百八十章 布置妥当第四百八十三章 戛然而止的战事第六百三十九章 这回忍了,下回呢?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二百六十七章 南下第六百五十章 宫内改革、减少天家个人财富第七百四十章 选妃第二百九十三章 试探第二百零六章 内情第二百八十四章 设想第七百零九章 现皇后找前皇后诉苦第四十一章 大战5第三百八十七章 狭路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击2第一百九十章 改变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财养大明第三百三十章 改进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处之道第七百七十七章 飞梭、大明第一项垄断产业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四百八十四章 托孤第九十二章 分进第五百六十三章 农业不仅仅是种田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银币、朝臣建议扩大藩属数量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复大唐安西四镇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门前的流血事件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权分给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爱第八百一十八章 大败亏输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岛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军的反应和对策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撑腰第五百五十二章 布防漕运,建立海军第八百七十八章 善后、向日本移民第七百八十五章 设立新的基层政权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极应对之策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陆辽东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八百六十三章 想收藏日本盔甲的太子第五百二十章 开花弹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与争议第四百四十六章 惊变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后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称霸九州岛吗?第九十五章 城内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八百五十章 变生肘腋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态站队第四十二章 计划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还是文武并重?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三百六十八章 争议第五百一十八章 蛊惑人心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汉奸,举族北迁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经济发展要均衡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七十六章 行军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还是文武并重?第七百六十八章 赏爵、妇幼医院第六百七十二章 扩大支柱产业规模第六百五十章 宫内改革、减少天家个人财富第八百七十六章 医疗不能私有化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敌第三十六章 朝会第二百一十九章 义阉第一百零四章 见面第八百一十八章 大败亏输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
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严打第一百一十六章 冲突第七百二十二章 伏击、毙杀敌酋第六百三十三章 临死也要带着别人陪葬第四百零九章 齐射第一百一十二章 谋划第一百四十五章 养济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贼的名义第八十五章 请托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八百四十七章 长公主殿下召见第四百三十六章 后路之忧第二百二十六章 请见第八百四十四章 见闻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议和第八百七十一章 改进第八十五章 请托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迟第八百四十一章 寻找合适的发展模式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称霸九州岛吗?第一百二十九章 陈仓第六百二十七章 皇帝到底想干什么呢?第二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七百五十九章 财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倾斜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一百三十六章 谋划第一百三十章 淮盐第五百八十章 布置妥当第四百八十三章 戛然而止的战事第六百三十九章 这回忍了,下回呢?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二百六十七章 南下第六百五十章 宫内改革、减少天家个人财富第七百四十章 选妃第二百九十三章 试探第二百零六章 内情第二百八十四章 设想第七百零九章 现皇后找前皇后诉苦第四十一章 大战5第三百八十七章 狭路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击2第一百九十章 改变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财养大明第三百三十章 改进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处之道第七百七十七章 飞梭、大明第一项垄断产业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四百八十四章 托孤第九十二章 分进第五百六十三章 农业不仅仅是种田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银币、朝臣建议扩大藩属数量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复大唐安西四镇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门前的流血事件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权分给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爱第八百一十八章 大败亏输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岛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军的反应和对策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撑腰第五百五十二章 布防漕运,建立海军第八百七十八章 善后、向日本移民第七百八十五章 设立新的基层政权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极应对之策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陆辽东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八百六十三章 想收藏日本盔甲的太子第五百二十章 开花弹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与争议第四百四十六章 惊变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后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称霸九州岛吗?第九十五章 城内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八百五十章 变生肘腋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态站队第四十二章 计划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还是文武并重?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三百六十八章 争议第五百一十八章 蛊惑人心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汉奸,举族北迁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经济发展要均衡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七十六章 行军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还是文武并重?第七百六十八章 赏爵、妇幼医院第六百七十二章 扩大支柱产业规模第六百五十章 宫内改革、减少天家个人财富第八百七十六章 医疗不能私有化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敌第三十六章 朝会第二百一十九章 义阉第一百零四章 见面第八百一十八章 大败亏输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