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

坤宁宫离乾清宫很近,崇祯带着王承恩从两宫之间的长廊行了片刻,便已到了坤宁宫的侧殿。

路过侧殿时,殿里传出吱呀做响声,这是周皇后在里面放置的纺车发出的声音。

周皇后是苏州人,家境清寒,她自幼便学会了操持家务。父亲周奎以给人算命得来的银钱养家糊口,一家人过着勉强温饱的日子。

这样的家庭环境养成了周氏沉默刚烈但不失温婉的性情。

十二岁时举家迁到京城,周奎依旧于闹市设摊算卦。

天启六年信王选妃时,十七岁的周氏被懿安皇后张嫣选中成为了信王妃;第二年崇祯即位,周氏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正宫皇后。

由于周后家境出身一般,又在潜邸生活过一段时间,所以至今未失平民本色。她知道朝廷财政拮据,自己的丈夫忧心国事,为了省下银钱剿贼安民,一向节俭自律,就连内衣的袖子磨破也不愿花钱置办新衣。

所以周后买来二十余架纺车,在偏殿教宫女纺纱织布,用以制作一家人的衣服所用。

周后不仅亲手纺纱制衣,就连洗衣烧饭也是亲力亲为。

天启七年,崇祯刚刚入宫登基,宫内形势波谲云诡。懿安皇后曾严厉告诫朱由检“勿食宫中食!”

当时的崇祯是带着饼子入的宫。登基之后,还得提防魏忠贤的人在饮食中下毒,所有饮食全部由周后亲自下厨烹调。

崇祯不由想到,要是换了自己,上了台也会把魏忠贤干掉!并不是因为魏忠贤权势太大,而是他太危险了!

让皇帝吃饭睡觉都不安心,不干掉你干掉谁?

其实魏忠贤未必真敢下毒,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先下手为强,不然谁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

走到正殿门前,崇祯迈步而入,还未走到后殿,便听到里面传来太子朱慈烺的声音。

“刚教你的,转眼即忘!跪下!把这几个字识了再起来!”这是朱慈烺在说话。

又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传来:“小秦子你笨死了!太子哥哥教本宫认字,本宫一学就会!你赶紧学,不然不让你吃饭喽!”

崇祯笑着转过屏风走进后殿,开口道:“烺哥儿何时成了小先生了?”

坐在地上的朱媺娖抬头看到是崇祯,把手中的风车一扔,爬起来喜笑颜开的朝着崇祯跑了过来,嘴里叫道“父皇!父皇!带我出宫玩!”

崇祯弯腰一把将她抱在怀里,笑道:“外面炎热,等天气凉爽一些,父皇带你去摘果子吃!”

朱媺娖亲昵的双臂环住崇祯的脖颈,高兴地道:“好呀好呀,明日就凉快了!父皇,明日咱们就去!”

朱慈烺过来行礼道:“儿臣拜见父皇!”

然后对崇祯怀中的朱媺娖皱眉道:“媺娖,下来!还没给父皇行礼呢!”

朱媺娖赶紧挣扎着从崇祯怀中下来,矮身行礼道:“媺娖拜见父皇!媺娖明日摘了果子先给父皇和母后吃!”

崇祯哈哈大笑,牵着她的小手走向锦墩,坐下后将她抱坐在自己腿上,看着前面跪着的小内监,笑着问道:“太子因何罚你?”

这名小内监就是刚才去禀报让崇祯来用膳的那位,姓赵,今年十一岁,看上去老实憨厚。

听到皇帝问话,小内监磕了个头后道:“回禀皇爷,适才太子殿下教奴婢识字,一共三个字,奴婢都记得了。可看到公主殿下在耍风车,奴婢一下子就把字给忘了!”

崇祯顿时乐不可支。这么大孩子正是贪玩的时候,这小内监肯定是记住了朱慈烺所教,但看到朱媺娖的风车好玩,顿时就分了神,朱慈烺再一催,就什么都忘了。

他笑着对小内监道:“朕请先生放过你怎样?”

一个声音佯嗔道:“皇上如此也不怕坏了学规呢!”

崇祯转头望去,只见一身布衣的周后站在后殿门口,身旁的宫女端着一道菜,见皇帝望来,那名宫女赶紧顿身屈膝行礼。

朱媺娖赶紧从崇祯腿上溜下来,父皇喜欢和自己亲;可母后最重规矩,一见到她缠着父皇撒娇,过后都会训斥她。

崇祯起身笑道:“孩童吗,规矩不能坏,但也要因材施教才好!这五香排骨做的好,几步外便闻香气扑鼻,令人胃口大开衙!”

周后笑道:“既然皇上开口,小秦子起来吧!下去用饭吧!”

小秦子赶紧磕头谢恩,起身退下。

待宫女将盘子放到案几上离去后,崇祯和周后以及几个孩子分别净手,次子定王朱慈焕也来到殿内,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吃了起来。

周后的苏州菜做的很地道,虽是家常菜式,但是色香味俱全。崇祯今日胃口大开,吃了两碗米饭方才作罢。

周后开心的望着吃的香甜的丈夫,幸福感油然而生。自去年避居武英殿以后,丈夫好像变了很多。

原先急躁易怒的性情彻底改变,言行更加深沉稳重,举止间充满自信。平素时常紧皱的眉头也日见舒展,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崇祯漱口之后来到锦墩之上坐下,周后跟随而来,与他对坐一起。

崇祯开玩笑道:“皇后手艺越发精湛了,要是哪天你我流落民间,皇后的手艺开间饭馆亦可养家,哈哈!”

周后佯嗔道:“要真有那一天,皇上与妾身还能得活?”

崇祯看着还没吃完的几个孩子,郑重的道:“皇后放心,朕不会让那一幕发生的!若是有那一天,也是朕自愿去民间体验市井之乐,绝非是丢了江山被迫如此!”

周后从案几上的果盘中拿起一个桃子递过来,笑道:“东宫适才遣人送来鲜桃,皇上尝尝!”

崇祯接过后看着周后笑道:“莫不是田妃有事自家不好意思张口,所以请托与你?”

周后笑道:“还不是前番田国丈与人酒楼纠纷一事!田妃怕皇上训斥,故而让妾身从中缓颊!”

崇祯啃了一口金黄色的桃子,赞道:“这桃子好吃,甜美多汁!让几个孩子多吃一些!”

周后笑道:“烺哥儿历来不喜此物,可今次却拿走一筐送去宫外!妾身不知烺哥儿宫外还有熟人不成?”

崇祯自知是送于二丫,对此事他一直是顺其自然。遂笑道:“烺哥儿慢慢大了,不去管他!田国丈一事,朕已令骆养性去办了。皇后可告知田妃,祖宗家法不可废,田国丈要是再不知收敛,祸恐及她矣!”

周后轻叹一口,皱眉道:“田国丈确实有些过了,依仗皇亲之名横行无忌!此次皇上若能开恩,但愿其以后稍知收敛,不使田妃再受难为!”

崇祯笑笑没回应。

田妃的的父亲田弘遇原是扬州卫所一名把总,平素游手好闲,结交市井混混,在当地名声不佳。

后田妃被选入宫中,田弘遇父凭女贵,一跃成为锦衣卫指挥同知。平日里带着一帮地痞横行京城,仗着自己皇亲的身份四处惹是生非,经常被御史弹劾。

这次是因田弘遇被手下的混混撺掇,看中了一间东城生意极好的酒楼,想要以低价盘下,一边经营赚钱,一边凭借酒楼结交关系,也顺便作为自己吃喝玩乐的一个据点。

这家酒楼一年纯利足有万余两,已经经营数十年。田弘遇出价五千两便要人家转让给他,酒楼老板当然不肯。

田弘遇拿出皇亲和锦衣卫的名头吓唬酒楼老板,并安排几十个混混露出满身刺青坐于酒楼大堂之中,几人一桌,点上一碟小菜后,拿出自带的酒水就开始猜拳行令,搞得酒楼乌烟瘴气,一连数日都是如此。很多老客户也不愿登门,酒楼生意一落千丈。

老板无奈之下,带着两千两银子摆放田弘遇,请他高抬贵手放自己一马。

田弘遇听说酒楼年赚万金,哪肯让这块肥肉从嘴边溜掉。

银子是收下了,也慷慨大度的表示此事了了,可没过几日那帮混混又如前番一样来闹事,酒楼老板一怒之下告到了巡城御史那里。

巡城御史李佳奇早就听说田弘遇的诸般行径,对其恶感甚深,一只向找个机会收拾他一下。但苦于很多苦主不敢告官,民不举官不究,自己总不能因为风闻就将田弘遇逮治入狱吧?

接到酒楼老板首告,李佳奇立刻派人将那帮混混抓了起来。一顿板子打下,那帮混混就把田弘遇拿出来做了挡箭牌,满以为皇亲和锦衣卫双重身份能让他知难而退。

他们不知道的是,御史都是些看发丧不嫌殡大的主。

遇到这种既能为民做主,又能博得朝官们一致好评的事岂能轻易放过?

李佳奇二话不说,派人拿着票证去让田弘遇到堂质询,是否确实是他指使他人谋夺良民财产。

田弘遇哪里肯去过堂受审,要是去了以后还怎么做人?

他不想放掉这棵摇钱树,但又无法左右的了巡城御史,于是就进宫找到田妃,让女儿出面求皇上帮忙。

只要皇上一句话,李佳奇就得放人,其他官府中人自然也不敢再插手。

只要这帮手下再闹上几日,酒楼在无法正常经营的情况下,只能乖乖转让给他了。

骆养性早就把此事报给了崇祯,因为田弘遇的双重身份在那摆着。

崇祯对这个便宜丈人如此卑劣之事实在是瞧不起。

你要好好的求到朕这里,想要正经做生意赚钱,朕把海盐送你一处分销之地,你就坐在家中等着收钱就是了,何必动用这种恶心人的手段谋夺他人财产呢?

搞得现在御史弹劾,百姓戳脊梁骨。

但田弘遇也没做的太过分,至少没因为谋财而害命,还是有点底线的。

他要真是遣人放火杀人,皇帝也无法保他。

考虑过后,崇祯招来李佳奇,对他坚持公平正义,对抗权贵的做法大加赞扬。之后温言相劝,说自己老丈人也非作恶多端之辈,可能是受人蛊惑下,才起了贪念。此事就此作罢,就当没发生过,算是给朕一点面子。

李佳奇当然是知情识趣之人,见皇帝姿态如此之低,立刻顺坡下驴。表示此事定是有人假冒国丈之名行的恶事,自己回去定会秉公断案,将冒名之人惩治之后就此结案,于是这才作罢。

崇祯吩咐骆养性,借此机会在京城开展一场严打行动,将那些大恶不做,小恶不断的城狐社鼠彻底清理一遍,让深受其害的百姓过得更加安心。

锦衣卫在顺天府的配合下,经过半月整治,逮获平日看场护院,敲诈勒索良民,拐卖妇女儿童的地痞混混一千余人,然后将其全部送到门头沟的煤矿服劳役,视其日常表现决定劳役长短。

崇祯把田弘遇招来大骂一顿,严厉警告他,以后再不收敛,就将其打发到前线与流贼作战。

田弘遇被吓得不轻的同时,心里也埋怨这个便宜女婿,一点情面不给。自家又不懂经商,没法像周奎一样靠着皇亲名义,靠经商赚了大把银子。

崇祯知他心中所想,毕竟是亲戚,打一巴掌还要给个枣吃。便将准备做海贸一事告知他,让他拿钱入股,等着分红利就行。

田弘遇闻言大喜,他在扬州多年,自然知道海贸利润的丰厚。听到只要拿钱入股就坐等红利,心中当然高兴。

于是他兴高采烈的拜别皇帝回了家,也忘了顺便告诉女儿,不用求情了。

这事前几日发生之事,周后和田妃都还不知情,所以才有了适才田妃委托周后求情一事。

崇祯简单将事情经过讲了一遍,周后这才放下心来,等田妃再来请安时告知她边可了。

两人又闲聊片刻,崇祯小憩半个时辰后,带着王承恩回了乾清宫。

第一百六十二章 游击第三百三十章 改进第三百二十章 示威第一百八十九章 佛郎机炮第八百零三章 想做富婆的朱媺娖第二百四十三章 蓟镇第二百六十二章 近战第四百一十一章 白杆第九十五章 城内第三十八章 大战2第六百九十六章 解民之难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产品卖给欧洲人、抛砖引玉第五十二章 攻城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见成效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三百四十五章 温体仁第三百九十一章 战术第三百四十四章 内阁第六百二十四章 坚定不移地站在皇帝这边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二百一十八章 弑父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七十二章 京营2第六百五十章 宫内改革、减少天家个人财富第二百八十八章 布网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八百四十四章 见闻第七百五十五章 西班牙人要来复仇第八百六十四章 装备悬殊之战第三百六十二章 红夷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状第七十二章 京营2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击老巢、签署不平等条约。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务第五十六章 接应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赃大会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军事观察团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权下乡才是根本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门年假、年终奖第六百四十章七章 扫盲班、抢人才第三百五十八章 邹家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后事第五百三十章 爱挑事的大佛郎机人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袭官驿第四百二十一章 钱庄银票的目的和作用第五百四十一章 合作才会双赢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进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炉炼钢工艺的改进第一百六十二章 游击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一百零七章 大胜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备要和别人形成代差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十三章 诚意伯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无霸第五百零二章 开发辽东的劳力第三百五十八章 邹家第三百五十一章 提刑分司第四十章 大战4第二百九十章 宴会第八百三十章 体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变第一百一十一章 盐利第二百二十三章 杀鸡第四百三十五章 飞蛾与果决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三百九十三章 锦州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开杀戒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经济发展要均衡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宫里的一把火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问题第七百六十八章 赏爵、妇幼医院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与争议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八百一十章 给平户藩的大礼包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县衙的日常第一百二十章 激战第六十四章 边军第六百六十九章 让农户增产的同时还能增收第八百三十六章 夜市上的纷争第五百九十三章 选准目标、准备动手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三百八十九章 惨胜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抚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鲜人打算送礼第一百四十五章 养济第八百四十三章 与众不同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八百九十四章 该落幕了第五百六十六章 钦差人选、补充官吏数额第三百六十七章 重火枪第六百六十三章 热烈欢迎大明帝国使团到访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农寺第一百一十章 盐商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对大明发展的特殊贡献第六十六章 逮获第一百八十章 争议第八百六十七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第一百六十二章 游击第三百三十章 改进第三百二十章 示威第一百八十九章 佛郎机炮第八百零三章 想做富婆的朱媺娖第二百四十三章 蓟镇第二百六十二章 近战第四百一十一章 白杆第九十五章 城内第三十八章 大战2第六百九十六章 解民之难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产品卖给欧洲人、抛砖引玉第五十二章 攻城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见成效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三百四十五章 温体仁第三百九十一章 战术第三百四十四章 内阁第六百二十四章 坚定不移地站在皇帝这边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二百一十八章 弑父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七十二章 京营2第六百五十章 宫内改革、减少天家个人财富第二百八十八章 布网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八百四十四章 见闻第七百五十五章 西班牙人要来复仇第八百六十四章 装备悬殊之战第三百六十二章 红夷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状第七十二章 京营2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击老巢、签署不平等条约。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务第五十六章 接应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赃大会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军事观察团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权下乡才是根本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门年假、年终奖第六百四十章七章 扫盲班、抢人才第三百五十八章 邹家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后事第五百三十章 爱挑事的大佛郎机人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袭官驿第四百二十一章 钱庄银票的目的和作用第五百四十一章 合作才会双赢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进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炉炼钢工艺的改进第一百六十二章 游击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一百零七章 大胜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备要和别人形成代差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十三章 诚意伯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无霸第五百零二章 开发辽东的劳力第三百五十八章 邹家第三百五十一章 提刑分司第四十章 大战4第二百九十章 宴会第八百三十章 体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变第一百一十一章 盐利第二百二十三章 杀鸡第四百三十五章 飞蛾与果决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三百九十三章 锦州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开杀戒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经济发展要均衡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宫里的一把火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问题第七百六十八章 赏爵、妇幼医院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与争议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八百一十章 给平户藩的大礼包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县衙的日常第一百二十章 激战第六十四章 边军第六百六十九章 让农户增产的同时还能增收第八百三十六章 夜市上的纷争第五百九十三章 选准目标、准备动手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三百八十九章 惨胜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抚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鲜人打算送礼第一百四十五章 养济第八百四十三章 与众不同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八百九十四章 该落幕了第五百六十六章 钦差人选、补充官吏数额第三百六十七章 重火枪第六百六十三章 热烈欢迎大明帝国使团到访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农寺第一百一十章 盐商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对大明发展的特殊贡献第六十六章 逮获第一百八十章 争议第八百六十七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