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麻烦未了

胡适一生,为世人留下很多的名言名句,他的《四十自述》,在其中所占比重虽然不是很大,但还是可圈可点,让人感动。这里,不妨抄录几则。

“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人心曲曲湾湾水,世事重重叠叠山。”

“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散,或拂帘幌坠茵席之上,或关篱墙落粪溷之中。坠茵席者, 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

“容忍哪里是什么禀赋,不过是重重磨难而无能为力,又有着一个遥远的信念,为了这个遥远的信念,做了不肯舍弃的舍弃,不愿坚持的坚持。我明白了,该歌颂的不是‘容忍’这所谓的美德,而是‘容忍’背后那遥远的信念。”

“我就这样出门去了,向那不可知的人海里去寻求我自己的教育和生活,一孤零零的一个小孩子,所有的防身之具只是一个慈母的爱,一点点用功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

“李莘伯办的《安徽白话报》上发表《论承继之不近人情》:…我如今要荐一个极孝顺永远孝顺的儿子给我们中国四万万同胞。这个儿子是谁呢?便是“社会”。…你看那些英雄豪杰仁人义士的名誉,万古流传,永不湮没;全社会都崇拜他们,纪念他们;无论他们有子孙没有子孙,我们纪念着他们,总不少减;也只为他们有功于社会,所以社会永远感谢他们,纪念他们。”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管束过我。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一个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所以达柯塔的务农者,加利芳尼亚的种果者,以及千百万别的粮食供给者的工作,都是生活在他的身上。一个人就是他所想的东西,所以凡曾于他有所左右的人,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孔子以至于他本区交汇的牧师和抚育保姆——都是生活在他的身上。一个人也就是他所享乐的东西,所以无数美术家和以技取悦的人,无论现尚生存或久已物故,有名无名,崇尚粗俗,都是生活在他的身上。诸如此类,以至于无穷。”

“我喜欢他们的话,因为他们教我不怕。我信服他们的话,因为他们教我不怕。”

“梁先生(梁启超)的文章,明白晓畅之中,带着浓挚的热情,使读的人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有时候,我们跟他走到一点上,还想望前走,他倒打住了,或是换了方向走了。在这种时候,我们不免感觉一点失望。但这种失望也正是他的大恩惠。因为他尽了他的能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境界,原指望我们感觉不满足,原指望我们更朝前走。跟着他走,我们固然得感谢他;他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指着一个未知的世界叫我们自己去探寻,我们更得感谢他。 ”

……

前边提到过,1930年11月底,胡适离沪北上的几个原因。应该说,离开上海这个谈人权而引起麻烦的是非之地,也是考量之一。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离开了上海,麻烦仍紧跟其后,甚至没等离开,麻烦就找上门了。

胡适离沪之前,中国公学又发生风潮。胡适本来早于5月获准辞职了,但他推荐的继任者马君武先生,一切照旧江山如故,在当局看来,这简直是和胡适没有离开不二。于是,有关方面便运动党人于右任先生出长中公,因即引起风潮。

上海市党部为此又在报上发表宣言,极力攻击胡适,并翻出谈人权的老账来清算,其中言道:“自胡适潦倒海上,执掌该校后,以野心之未逞,更主编《新月》杂志,放言怪论,诋毁总理,狂评主义,诬蔑中央,凡煽惑人心之言,危害党国之论,无所不用其极。”

他们咒骂胡适为“反动文孽”,说他在中公风潮中“仍猖獗不已”,出面调停,实则是“教唆少数学生重起拥马风潮”,甚至杀气腾腾地宣称国民党人士“莫不欲得胡适以谢天下”。

从胡适谈人权的那几篇文章发表后,上海市党部一直在打压胡适上叫嚷的最凶,虽然很闹心很刺耳,但毕竟是见怪不怪了。但是,11月22日的上海《民国日报》,又登出立法院长胡汉民在立法院纪念周发表的题为《谈所谓言论自由》的讲演,竟把矛头完全指向了胡适。

胡汉民在讲演中说:“最近见到中国有一位切求自由的所谓哲学博士在《伦敦泰晤士报》上发表一篇长长的论文,认为废除不平等条约不是中国急切的要求。……在他个人无论是想借此取得帝国主义者的赞助和荣宠,或发挥他“遇见溥仪称皇上”的自由,然而影响所及,究竟又如何呢?此其居心之险恶,行为之卑劣,真可以“不与共中国”了。”

胡汉民是留日出身,早年参加同盟会。孙中山办《建设》杂志时,他曾与廖仲恺、朱执信等,跟胡适讨论过“井田制度”。那时,国民党和胡汉民本人都是风雨飘摇,对胡适是“先生”长“先生”短的书信往还,煞是亲热。十年之后,胡汉民已贵为立法院长,国民党中央的“胡委员”了,岂是当年讨论井田的胡汉民可比!

受了这样一位党国要人的无端训斥,胡博士又岂能忍气吞声?他于离沪北上的前三日看到此文,便写信质问,要求胡汉民指出在哪一天的什么《伦敦泰晤士报》上登有胡适的什么长长的文章。这一下可将了胡汉民的军。他本不会英文,自然没见过《泰晤士报》,也没有见过胡适的什么文章,只不过是听了某人投其所好的挑拨言词,便率尔兴师问罪。接读了胡适的信,他怎么能答复?只好推给秘书处代答,敷衍了事。

“胡委员随从秘书处”的代答,颇为滑稽。一方面承认胡汉民是听“友人”说的,不是自己“见到”;也不是胡适发表什么文章,而是《泰晤士报》发表社论,“称述中国某哲学博士之言论”。这样说来,胡委员的演说信口开河,又率尔发表于报章,至少有不察之过的;但是胡委员却硬说是“近极端言论自由者之过”。

官僚权势者们大约都习惯于这种蛮横态度。另一面,胡汉民的演说,明明是对着胡适,代答却又诡辩说,“必求其人以实之,则凿矣”。这就使胡适明知受了诬诋,却也不好追究了。

那时,胡政之写的《新都印象记(二)》,也记有胡汉民的上述谈话。胡适便写信去询问。胡政之复信说,胡汉民当日确是指名道姓,针对胡适而发。这使胡适更明白了党国要人对他态度。

但更使胡适感到惊异的是胡政之复信中提到的另一件事,再者:“来函受过北平公安局检查,亦殊可异。敝处每日得北平文件甚多,久未见检查图记,兹寄还函面,乞注意。”

即是说,胡适迁居北平以后,当局对他的言论仍十分注意,往来信件也要受公安局的非法检查。

胡适离开上海,本意也想为留在上海的《新月》杂志的同仁们减轻压力,但同样事与愿违。他离开,《新月》杂志仍不时遭国民党当局的扣留与查禁,主要撰稿人罗隆基甚至遭拘捕。

罗隆基经保释后,他作了《我的被捕的经过与反感》一文,载在《新月》第3卷3期上。当局又认为该文“挟忿诋毁”,要求光华大学撤销罗隆基的教授职务。敲破他的饭碗,自然这也是当局对他和胡适一起谈人权的事的秋后算账。

1931年初,胡适去上海参加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五次常会,他借机努力为罗隆基和《新月》的事奔走。胡适本不愿与国民党上层打交道,但为了罗隆基和《新月》,不得不破例。1月18日,他托人带《新月》杂志两份,送给蒋介石和他的侍从室主任陈布雷,同时给陈布雷写了信。

信中言道:“鄙意‘一个初步的共同认识’必须建筑在‘互相认识’之上。故托井羊先生带上《新月》2卷全部及3卷已出之3期各两份,一份赠与先生,一份乞先生转赠介石先生。《新月》谈政治起于2卷4期,甚盼先生们能腾出一部分时间,稍稍流览这几期的言论。该‘没收焚毁’(中宣部密令中语),或该坐监枪毙,我们都愿意负责任。但不读我们的文字而但凭无知党员的报告,便滥用政府的威力来压迫我们,终不能叫我心服的。”

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18章 好景难长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40章 系矫旨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39章 全力追剿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482章 离开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150章 复古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256章 国会和政党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429章 辞职第106章 小德张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57章 管见十条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166章 实情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354章 李纯突然暴死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123章 孙袁会第99章 六路北伐第72章 六字箴言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261章 张作霖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150章 复古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3章 科举之路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439章 进德会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
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18章 好景难长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40章 系矫旨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39章 全力追剿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482章 离开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150章 复古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256章 国会和政党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429章 辞职第106章 小德张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57章 管见十条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166章 实情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354章 李纯突然暴死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123章 孙袁会第99章 六路北伐第72章 六字箴言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261章 张作霖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150章 复古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3章 科举之路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439章 进德会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