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

九月十四日,光绪皇帝写了一道密诏交杨锐带给康有为等人。

密诏言道:“近来朕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旧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老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登用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

“虽经朕屡次降旨整饬,而并且有随时几谏之事,但圣意坚定,终恐无济于事。即如十九日之朱谕。(将礼部六堂官革职之谕),皇太后已以为过重,故不得不徐图之。此近来之实在为难之情形也。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

“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它!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等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审度,再行办理。”

但是,光绪皇帝的这份密诏竟被杨锐搁置起来,未及时送出。当然,就算是火速送出也于事无补。

也就是这一天,袁世凯带着随员来到北京,住进法华寺。

他深知,不掌握真实的情况,就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住下来的第一件事,是听取徐世昌探听到的详细情况。

十六日,光绪皇帝在颐和园召见了袁世凯,询问军事甚详。

袁世凯一一恭答。

光绪皇帝突然发问:“苟付汝以统领军队之任,能矢忠于朕否?”

作为一个臣子,谁敢当面说不忠于皇帝?除非不想要脑袋!

袁世凯赶忙诅咒发誓:“臣当竭力以答皇上之恩,一息尚存,必思效忱。”

袁世凯退出后,光绪皇帝见他忠诚恳切之色溢于眉宇,认定是可以信任之人。

于是谕内阁开去他的直隶按察使缺,以侍郎待补。仍专办练兵事务,所有应办事宜,着“随时俱奏”。

袁世凯一不留神又升官了。

他是想升官,很想很想,做梦都想。但是,从徐世昌探听到的情况分析,他明显感觉到这次升官升得是太不同寻常了。唯恐给自己带来麻烦,于自己不利。

于是,下午急忙去各处拜访,一边解释,一面继续探听消息。

他先找礼亲王世铎未遇到。

随后去拜见协办大学士、兵部尚书刚毅、户部尚书王文韶、军机大臣、礼部尚书裕禄。从徐世昌那里得知,这些人都是反对维新的人士。

对这些人“备述无功受禄,万不可克称”,要上书辞去侍郎职务。

户部尚书王文韶说:此乃出自圣恩,“辞也无益,反着痕迹。”

其他几个人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袁世凯才打消了请辞的这个念头。

但是,舆论已经造出去了,该找的都找了,该说的也都说了,心还是安定了一些。

但是,很奇怪的是,袁世凯升为侍郎的事,很快传编了北京城。

一个官员从按察使缺升为侍郎待补,多大个事?很显然是改革派想把袁世凯逼到己方的战车上。

康有为则拍案叫绝,以为袁世凯必“喜而图报”。

利令智昏的他,紧接着做了一件最蠢的事,令毕永年等袁世凯统兵围颐和园时,带人废了西太后。而且不是个别布置,是当着很多人的面。

或许他是想为这些人加油打气,为了提振士气。

九月十七日早晨,袁世凯入颐和园谢恩。

光绪皇帝又予以召见,大力夸赞他练兵练得好,告诉他以后可以和荣禄各办其事。

目的是使其摆脱荣禄的控制,今后不再听命于荣禄。

有意思的是,袁世凯离开皇帝后立刻去拜访反维新派的主帅亦劻。

袁世凯未必不是给自己留后路,但更有可能这个时候还处于摇摆不定中。也可以说是努力在寻找着可进可退,可左可右的平衡点。

同日,守旧派御史杨崇仪等人至颐和园封事,请求慈禧太后重新“训政”。

光绪皇帝感到大势已去,明发上谕,着康有为迅速前往上海督办官报,毋得延误观望。

这是事先约定的暗语,维新派人士读完这道上谕,知道大事不妙,知道有重大变故即将发生。

毕永年感觉到了事态的严峻,问康有为:“今必败矣!未知袁(袁世凯)之消息如何。”

康有为彷徨无计,越发把赌注押到袁世凯身上。

他以为袁世凯的军师徐世昌与自己交情极好,对毕永年说:令谭嗣同、梁启超、徐世昌“往袁(袁世凯)处明言之,成败在此一举”。

徐世昌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回到法华寺,与袁世凯密议。

他们两个密议了什么?人们不得而知,只是袁世凯马上去拜会维新派的死对头——亦劻和李鸿章。

通过进一步摸底,袁世凯已经判断出软弱无力的光绪皇帝和维新派必败无疑,势力强大的西太后一定会取得胜利。

再说荣禄掌握着董福祥和聂士成各军数万人,淮军、练军几十营,京內尚有旗兵。十万余众对自己的区区七千人,力量悬殊过甚,绝无胜算。

刚回到法华寺,收到段祺瑞派人给他送来急信。信中称董福祥和聂士成各有一万多人移兵小站附近,很明显是在监视他们。

也许,在此前他还有些犹豫不决,但此时此刻,何去何从他在內心应该已经做出了决断。

同一天,林旭把光绪皇帝 十四日写的密诏交给了康有为。

康有为当即与梁启超、谭嗣同、康广仁、杨锐等人开会,商量营救光绪皇帝之策。

徐世昌也受邀参加了会议。

他们讨论来讨论去,始终想不出什么良策。

一个个唯有捧诏大哭,是想用痛哭打动徐世昌。

他们都知道徐世昌与袁世凯的关系,和对袁世凯有怎样的影响力。

而徐世昌也同样地大哭。

毫无疑问,他至少是维新派的同情者。但是,他身不由己,没得选择。因为他知道人必须识时务,更知道自己是干什么来了,自己是干什么的。

他的哭未必是装给这些人看的。很有可能真的是在为光绪皇帝,和身边这些仁人志士而难过。因为对于最后的结果,他比这些人谁都有数。

在无路可走的条件下,大家最终的议定是:委托谭嗣同前去袁世凯住处,说服他“勤王”。率领他的新办陆军,扶助光绪皇帝“登午门而杀荣禄,除旧党”。

谭嗣同本来是不同意用袁世凯的,因为他一直认为袁世凯不可靠。

与康有为为此争论了多次。而康有为必用此人,他也无可奈何。

何况,要挽救时局,这个时候也没有别的办法可想。只能是想尽办法激发起袁世凯的义愤,促其站在帝党一边,以救燃眉之急。

梁启超也同意用袁世凯。

林旭持不同意见,认为袁世凯过于奸诈多端,不可依赖信任,即使事情成功,将来也难以控制。

因此作一首小诗代简送谭嗣同。

诗曰:“伏蒲泣血知何用,慷慨何曾报主恩?愿为公歌千里草,本初健者莫轻言。(千里草是个董字,本初是袁绍的字,这里指袁世凯)”

他是告诫谭嗣同,不要轻率用袁世凯,而应当用董福祥。

但是,此时此刻,事情十万火急,不容再拖延迟疑,谭嗣同只有冒险一试了。

当晚,徐世昌回到法华寺,将康有为等人商议的结果和谭嗣同欲前来的事情,告诉了袁世凯。

两个人进一步密商了对策。

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88章 大通起义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359章 唐联帅出走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93章 南北议和第67章 迫不及待第33章 告密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441章 美育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55章 反击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187章 唐继尧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204章 劝退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70章 呼声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410章 会考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31章 戊戌变法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249章 就职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25章 找事做第261章 张作霖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30章 朋友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134章 较量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64章 燎原烈火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81章 战汉阳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603章 终生的夙愿第204章 劝退
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88章 大通起义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359章 唐联帅出走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93章 南北议和第67章 迫不及待第33章 告密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441章 美育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55章 反击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187章 唐继尧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204章 劝退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70章 呼声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410章 会考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31章 戊戌变法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249章 就职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25章 找事做第261章 张作霖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30章 朋友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134章 较量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64章 燎原烈火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81章 战汉阳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603章 终生的夙愿第204章 劝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