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

留法勤工俭学会的会员中,以工求学者为实行会员,赞成以工求学,欲为出力者为赞助会员。会员最多时达千余人。留法勤工俭学会的工作,对推动华工教育的开展和吸引一批农村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起了很大作用。

蔡元培曾赞扬说:“由此,勤于工作而俭以求学主义,益确实而昭彰矣。”

为推动勤工俭学活动和加强旅法华工教育,蔡元培、李石曾等人积极投身于勤工俭学会的活动,依托豆腐厂、地浃泊人造丝厂等实体,积极的为勤工俭学会活动创造条件。

勤工俭学会印行的“勤工俭学传”月发行数十份。用中法两种文字介绍富兰克林、卢梭、傅来尔等名人勤奋学习的事迹。鼓励华工勤工俭学,并长期坚持。

蔡元培曾为“勤工俭学传”第一册作序,赞扬其“华法对照,俾读者与修养德行之余,兼得研寻文字之益,是勤工俭学之本义,昭然揭日月而行,而不致有岐”。

留法勤工俭学活动在以后的中国,是个有重大影响的事。

1917年初,回国后的蔡元培与吴玉章等人,曾成立了北京华法教育会和留法勤工俭学会,先后在河北蠡县布里村(今属高阳县)、保定、北京、长辛店、成都、重庆、上海、广州、长沙、济南、天津、武汉等地,开办留法预备学校或各种留法预备班,并在上海、四川、广东、江西等省市建立华法教育会分会。

在李.大.钊、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等人倡导和推动下,1919年至1920年,共组织了17届、来自全国18个省的1600多名勤工俭学生,分20批先后到达法国。一大批中国的进步青年,由此对西方社会的人文思想和科学技术有了更多了解,对中国社会的落后、愚昧状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全国各地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的,以四川、湖南的为最多。在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中间,由蔡和森、王若飞、向警予等发起组织“工学互助社”,宣传马.克.思主义,其成员由四十多人发展到三百多人。

众所周知,留法勤工俭学活动,曾造就出 如朱老总,小.平、陈毅等一批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对此,蔡元培功不可没,当然,这为后话。

我们还是来说此时身在法国的蔡元培。

在参与留法勤工俭学会活动的同时,他还与吴稚晖、李石曾、汪精卫等人在法国正式组建了世界社,使这一发起筹备四年之久的同人团体,终于落到了实处。列名发起的还有张静江(张人杰)、褚民谊、谭熙鸿、陈璧君等。

世界社致力于出版书报,向中国人宣介西方学术文化。

由蔡元培起草的《世界社意趣》言道:“同人就学异国,感触较多,欲从各方面为促进教育之准备,爱有世界社之组织。”

该社成立后,因把编译图书做为主业,因此也该社也被称为“世界编辑社”。

谭熙鸿(1891-1956),号仲逵,江苏吴县人,长于上海。他14岁考进上海电报局当练习生,16岁转正任报务员,因拍电报关系认识了蔡元培。蔡见他为人稳重,办事认真负责,有爱国心,遂发展他为同盟会会员。

褚民谊(1884-1946),字重行,浙江省湖州市人,生于一个士大夫世家。父亲褚吉田是一位名医。褚民谊早年学旧学,后来学习英语及理科知识。

1903年,东渡日本求学,入日本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思想倾向革命。1906年随同乡张静江赴法国,抵巴黎后,与吴稚晖、李石曾等创办中国印书局,发行《新世纪月刊》和《世界画报》等,宣传反清革命。

1911年11月,褚民谊回到辛亥革命后由革命派掌握的上海。经黄兴介绍,结识了汪精卫、陈璧君夫妇,随后同陈璧君的义妹陈舜贞结婚,遂成了汪精卫的连襟。

1912年4月,就任中国同盟会本部驻上海机关部总务长。后来,同盟会等团体改组为国民党,赴欧留学比利时,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习。

1915年春,回沪倒袁,9月三度赴欧。

1920年,他和吴敬恒、李石曾创建巴黎中法大学,任副校长。同年,他赴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医学。1924年,获得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24年末,褚民谊回国,在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内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广东大学教授、代理校长,兼任广东医学院院长。

1926年1月,褚民谊在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不久又升任中央执行委员。

1939年5月,他被秘密访问上海的汪精卫拉拢,参与建立亲日政府的活动,遂成为汪伪政府核心人物之一。

940年3月,南京汪伪国民政府成立,褚民谊任行政院副院长兼外交部长。

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逮捕,1946年被执行枪决。

张静江(1877年9月19日—1950年9月3日),谱名增澄,又名人杰,字静江,别署饮光,晚年又号卧禅,浙江乌程(今浙江南浔)人, 中国近代政治家,与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

张静江出身江南丝商巨贾之家,早年因病成跛足,人称“张跷脚”。 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在结识中.山先生后便开始对其给予经济上的支持,中.山先生称他为“革命圣人”。后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其主持建设委员会工作,蒋介石称他为“革命导师”。

在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张静江为主席团成员,并当选中.央执行委员。 在中.山先生逝世后召开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又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

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推举张静江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晚年逐渐淡出政治,转而信佛,故又名卧禅。病逝于纽约。

陈璧君(1891年11月5日-1959年6月17日),女,字冰如,原籍广东省江门新会,汪精卫之妻。1891年11月5日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乔治市,为南洋巨富陈耕基之女。

抗战期间随汪精卫叛国投敌,沦为汉奸。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逮捕。病死于狱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法等协调国严重缺乏劳动力和兵源。便与中国政府签订了以工代兵的招工合同,仅法国就陆续从中国招募了近4万名华工。

随着大批华工涌向法国,留法检学会因忙于负责他们的食宿安排、学校介绍,工作联系等三方事务,原先承担的华工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了。

这时,中法两国政学界也主张联合成立对在法华工进行培训教育的专门机构。

1916年3月29日,中法两国知名人士在巴黎召开华法教育会发起大会。推举蔡元培为中方会长,法国前教育部长施艳,巴黎大学史学教授的欧乐为法方会长。

宣布该会宗旨是发展中法两国友谊。尤“重以法国科学与精神之教育,图中国道德、智识、经济之发展”。

蔡元培与汪精卫等还联名发表《公启》,提出华法教育会,要“扩张国民教育,输入世界文明。阐扬儒先哲理,发达国民经济”。 华法教育会是留法俭学会,留法勤工俭学会的发展和扩大。

该会成立后,出版了《旅欧杂志》、《华工杂志》等刊物。开办华工学校创设了里昂中法大学。组织开展中法学术交流,成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宣传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实际上也成为中法两国在文化教育方面交往的平台。

在蔡元培看来,开展勤工检学即可以为中国造就大批先进人才。还可以由此输入欧洲先进科技和教育,实现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实为改造社会之良策。

1916年4月。蔡元培以华法教育会名义发出致国内《各省行政机关函》,着重阐述其对国家,民族之益。

“我等以为此事裨益于我国人者有三”:一曰扩张生计,二曰输入实业知识。三曰改良社会。“敢情广为提倡(勤工俭学),助其进行”。

而后国内一些省市也陆续成立华法教育会的分会。 也是在这一年的4月,蔡元培等人在巴黎创办了第一所华工学校。他本人身先士卒,为师资班编写了《华工学校讲义》。其中德育三十篇,智育十篇,亲自讲授。此讲义后来成书出版。

他在自写年谱中说:“李君(即李石曾)为使这些工人便于工余就学起见,特编一种成人教育的教科书。派给我编的,是关于行为方面与美术方面的。关于行为方面的,李君还出了几个举例的题目给我,是偏重于辩别疑似的,如理信与迷信。简约与吝啬之类。我所编的都照此式。其关于美术的,则有建筑、图书(画),音乐等篇。后来引入《蔡孑民言行录》中,称为《华工学校讲义》。”

1916年8月,蔡元培在《旅欧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文明之消化》一文。

这篇文章里,蔡元培敏锐地提出如何对待中西文化融合的问题。他举例,比如古代灿烂的希腊文化,正是吸收和消化了埃及、腓尼基诸古国的文化;而欧洲现代文化,才是由于吸收并消化了希腊、罗马、阿拉伯诸民族的文化,才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蔡元培认为,中国自秦汉以后因邻邦均蛮荒落后于中原文明,无可吸收借鉴者,这使中华文化陷于停滞之中。自晋至唐、宋,因与印度文化相接触,致宋代哲学和文学美术各放异彩。但自元代以来六百年,又几乎再没有新的文明营养可兹补充,致中华的文明日渐羸瘠。

他深刻指出,中国古代吸引印度文明的过程中,因不善于消化吸收,导致整个社会风气为宗教所熏染,以至于“迷信滋彰”直至今日。到了今天,中国人学习欧洲文明,尤其要审慎,否则,“他日消化不良之弊,将视印度文明为尤甚”。

他在文章中言道:“吸收者,消化之预备。必择其可以消化者而始吸收之。食肉者弃其骨,食果者弃其核,未有浑沦而吞之者也。印度文明之输入也,其滋养果实为哲理,而埋蕴于宗教臭味之中。吸收者浑沦而吞之,致酿成消化不良之疾。钩稽哲理,如有宋诸儒,既不免拘牵门户之成见;而普通社会,为宗教臭味所熏习,迷信滋彰,至今为梗。欧洲文明,以学术为中坚,本视印度为复杂;而附属品之不可消化者,亦随而多歧。政潮之排荡,金力之劫持,宗教之拘忌,率皆为思想自由之障碍。使皆浑沦而吞之,则他日消化不良之弊,将视印度文明为尤甚。审慎于吸收之始,毋为消化时代之障碍,此吾侪所当注意者也。

“且既有吸收,即有消化,初不必别有所期待。例如晋唐之间,虽为吸收印度文明时代,而其时《庄》《易》之演讲,建筑图画之革新,固已显其消化之能力,否则其吸收作用,必不能如是之博大也。今之于欧洲文明,何独不然。向使吾侪见彼此习俗之殊别,而不能推见其共通之公理,震新旧思想之冲突,而不能预为根本之调和,则臭味差池,即使强饮强食,其亦将出而哇之耳!当吸收之始,即参以消化之作用,俾得减吸收时代之阻力,此亦吾人不可不注意者也。”

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409章 怪八股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30章 朋友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88章 大通起义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62章 垂钓洹上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40章 系矫旨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439章 进德会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87章 吴禄贞第56章 祸从口出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481章 学在“澄衷”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38章 高密事件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65章 保路运动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441章 美育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64章 燎原烈火第530章 白话诗第310章 战与和第106章 小德张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439章 进德会第158章 欧战第486章 学写诗第346章 驱张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37章 涉外事件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49章 君主立宪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第14章 平定政变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96章 风云突变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398章 张疯子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89章 出师未捷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407章 童子试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106章 小德张第150章 复古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
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409章 怪八股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30章 朋友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88章 大通起义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62章 垂钓洹上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40章 系矫旨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439章 进德会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87章 吴禄贞第56章 祸从口出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481章 学在“澄衷”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38章 高密事件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65章 保路运动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441章 美育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64章 燎原烈火第530章 白话诗第310章 战与和第106章 小德张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439章 进德会第158章 欧战第486章 学写诗第346章 驱张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37章 涉外事件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49章 君主立宪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第14章 平定政变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96章 风云突变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398章 张疯子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89章 出师未捷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407章 童子试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106章 小德张第150章 复古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