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欧战

一九一四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的七月二十八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因为战争主要在欧洲,故一般人习惯地称之为“欧战”。

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也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战争。

战争主要是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进行。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于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塞尔维亚王国、比利时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和希腊王国等则属于协约国阵营。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六千五百万人参战,一千多万人丧生,二千万人受伤。

造成的经济损失无可估量。

一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的同时,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当时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力扩充军备。

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罗斯帝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南方斯拉夫人的居住地区进行扩张。

地处中欧的奥匈帝国也在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很怕在自己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的统治而独立。

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上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于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罗斯帝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

一八七九年,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签署了“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

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一八八二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为了对付“三国同盟”, 一八九二年,法国和俄罗斯帝国达成了军事协议。协议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同样,一旦俄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也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

俄法同盟形成后,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随着英德矛盾的加剧,英国适时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

在一九零四年和一九零七年分别签署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三国协约的建立,使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同年七月二十八日,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

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的关系,加入到了协约国方面作战。

当时的国人,因与外部世界联系不多,对欧战知者有限。就是知道的人,也都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让大家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国家也很快卷入其中。

袁世凯接到各国宣战公文,马上召集黎元洪、徐世昌、梁士诒、孙宝琦等密议应付方略。很快做出决定,老规矩,和日俄战争一样,采取中立立场。

当场指派梁士诒、孙宝琦、梁敦彦、李盛铎四人草拟中立条规。

八月六日公布《局外中立条规》,八月月十一日设立中立办事处,十二日各国承认中国中立。

与此同时,梁士诒、孙宝琦等起草了中立细则多条呈袁世凯核定,大略为:

(一)中立办事处由政事堂派出三人,陆军、海军、交通三部各派二人,统率处、总务处、参谋本部各派一人,机要局派出主事三人常驻,为日常办事人员。

(二)设中立检查处,查照中立条例第廿四条,公布戒严后,对于各国输入及运送之物品,允宜详为检查,倘系战时禁品,即予扣留。特饬由交通部及税务处于各铁路要站及沿海各关内,一律设中立检查分处,以执行此职务。

(三)注重沿海防务,分饬粤、闽、浙、苏、奉、鲁各省长官,以香.港、青岛、威海卫等处,英、德、俄已宣布戒严,恐将来不免有战事,应筹安谧地方,严防匪患,并令六省筹议联防计划。

(四)海军舰队重新配置,将海军部所属舰队分为三队:第一队海圻、海容等十五艘,分配厦门、马口、上海、烟台等处为海防。第二队建安、建威等廿三艘,分配浦口、武昌、上海、九江、福州、新堤、芜湖、岳阳、江阴、长沙、宜昌、太平府等处为江防。第三队是练习舰队肇和、应瑞等分守马江、黄埔。粤海海防则由广东负责。

(五)训饬驻外各使节,对于散居各国各地华侨,应随时商同驻在各国**,妥筹保护。对于此次战争,我国既宣言中立,各使领馆应以冷静沉默出之,不可轻加评论。国际规约尤当审慎遵守。关于战争消息,逐日拍电报告。至中国将来派员观战,当预先向各该国声明。

(六)禁止密码电报,检查外人函电。

(七)停发游历护照。

(八)增调陆军第十师赴山东。

同时袁以大总统名义电请美国政.府转达参战各国,勿在中国领土上发生作战行为。美国对此没有确切答复,日本驻华代办小幡抗议中国政.府不应向美国提出此项请求,德国驻华代办马尔参照会中国外交部,要禁止交战国士兵通过中国领土。

中国自鸦片战争后,即受尽了列强的欺侮,自己既不争气,列强则得寸进尺。李鸿章以夷制夷的手段虽不能尽人意,但弱国无外交,以夷制夷还不失为一种策略。

欧战爆发后,对中国来说,可算是一个大好机会,利用列强自顾不暇,把列强势力逐出中国。

可惜这时袁世凯因打压国民党,使新生的民国元气大伤。

很长时间了,袁世凯每次和大家商量事时,大家都习惯把眼睛看向他。一旦他发表了意见,便是随声附和。

是的,人都愿意自己的意见受到重视,喜欢以自己为中心。但是,袁世凯有时也很想听一听不同意见。为此,他常不急于发表意见。可每到这时,大家好像都在努力揣摩他的想法。对此,袁世凯很不满意,可当他提出不能搞一言堂,大家要开动脑筋时,接下来的还是随声附和。都说他说得对,特别对,只是没有独立见解发表。

袁世凯觉得梁士诒看问题有独到见解,这一天把他找来夜谈。他和梁士诒说,就想听听对方的想法。就两个人,梁士诒倒是很放得开。

以下便是他们的对话:

袁问:“欧战祸及远东,目前最急的事应从何处着手?”

梁答:“有两件急务,一是救济财政;二是提防日本侵略。”

袁说: “请言其详。”

梁答:“先言财政,去年二千五百万镑借款,所余无几,财政尚未整理就绪,国库异常空虚。

“欧战爆发后,外债无法再借,所以目前必需先打通财路,否则二三月后,军费、政费从何而出?因此目前应趁欧战发生,镑价起落,汇兑困难诸种理由,先行停付各国赔款,所有关税盐税,一律提存于中国之银行。

“由于我国已宣告中立,词严义正,各国亦无如我何也。同时立即发行内国公债。这两者可以并行,则一二年间不至财用不足。

“至于提防日本,则是我国最大隐忧,近年曾分别和英使朱尔典、俄使库朋斯基、日使日置益、法使康悌会晤。朱尔典曾告英日联盟已告成功,日本必定助英国攻德国所属的青岛,中国若不乘此时机取得,则一定有人会去夺取。

“朱尔典所指自然是日本,不如乘日本尚未动兵之前,我们先和英国密议,由英人威胁要夺青岛,我即和德使磋商,要求德国将青岛归还我国。同时暗中派兵包围青岛,谈判不成,即用武力夺取。先下手为强,使日本无所措手,青岛如已夺获,日本便无词可借了。

“这不特防日本的侵略,亦可以杜绝将来的后患。”

袁说:“燕孙,你的意见很对,关于财政计划,停付赔款、移存关盐都可立即施行。至于内国公债,过去失败过,你看有何良策以善其后,请予详细计划,全权办理。

“至于先行下手夺回青岛,于情于势都是应行的,不过我国既然宣布中立,忽然又推翻前议,出兵对付德国,虽说是收回青岛,但在中立立场上似乎有点碍难说得过去,这样做了就怕外交上会增加困难和纠纷,且恐愈增加和日本的尖锐关系,我觉得此一着可行又不可行。”

梁说:“德奥两国以小敌大,战争结果必难幸胜,不如找个适当时机对德国绝交宣战,俾将来在和议中可以取得地位,立于有利地步。”

袁说:“这一层让我再详细考虑一下。”

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64章 燎原烈火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164章 芥蒂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336章 张瑞玑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402章 决心南下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235章 立法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25章 找事做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46章 办实业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60章 山雨欲来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45章 积重难返第571章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不睦第166章 实情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7章 奇遇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36章 署理山东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480章 改名字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
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64章 燎原烈火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164章 芥蒂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336章 张瑞玑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402章 决心南下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235章 立法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25章 找事做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46章 办实业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60章 山雨欲来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45章 积重难返第571章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不睦第166章 实情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7章 奇遇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36章 署理山东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480章 改名字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