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二进北大

胡适被迫辞去中国公学校长一职后,曾北上一游,北大代理校长陈大齐及教授周作人等均表示特别欢迎他回北大归队。胡适遂觅屋预作安排,也是为回北大作准备。

胡适二进北大时,正值胡适的好友蒋梦麟任代理校长,并于年底任校长。他们所面对的是已被军阀政府蹂躏得满目疮痍、生机尽失的北大。于是胡适全力辅佐蒋梦麟校长,开始了重振北大的艰难跋涉。

蒋梦麟谈及上任的情况时说:“‘九•一八’事变后,北平正在多事之秋,我的参谋就是适之和孟真两位,事无大小,都就商于两位。他们两位代北大请了好多位国内著名教授。北大在北伐成功以后之复兴,他们两位的功劳实在太大了。”

胡适为北大所办的第一件事是筹措经费。北大办学经费因国库支绌,“虽有预算,不能照发。学校进展,遂多障碍”。到1931年前,北大各项设备之价值远逊于国内各大学,以当时对国立各大学设备价值的统计而言:武大910,070元,清华大学511,096元,中央大学436,346元,中山大学186,084元,北大30,917元。

面对如此窘局,蒋梦麟接命后不愿上任,傅斯年遂约胡适到中基会争取经费资助。

1931年1月,胡适到上海出席中基金第五次常委会。在蔡元培等人的支持下,会议根据胡适拟定的计划,决定:“每年双方各出国币二十万元,为大学设立研究讲座,及扩充图书仪器,给发助学金与奖学金之用。以五年为期”。

胡适所提办法先前曾交蒋梦麟看,他大为感动,答应前来北大主持重整工作。

此计划到后来有所调整,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改为本校二十万元,中华教育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十万元”。据统计,

此项合作计划从1931年开始执行,实际执行到1937年,较原议延长二年。在此期间,双方共提出合作款项195万元。

依靠这笔资金,北大新图书馆、地质楼、学生宿舍楼、实验室等纷纷建成,图书、仪器设备等各种教学科研设施得以大大改善。从此北大走上了一条振兴之路。

胡适为学校办的第二件大事是请人。蒋梦麟上任后,将原文、法、理三科改为三院,任命胡适为文学院院长。

蒋梦麟对三个院院长说:“辞退旧人,我去做;选聘新人,你们去做。”

胡适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关系,写信劝说朋友,四处网罗人才。经他手所请的知名学者即有孟森、钱穆、马叙伦、汤用彤、魏建功、俞平伯、梁实秋、闻一多、温源宁、叶公超等人。除了文学院之外,理学院的一些教授也由他引荐或力邀,如丁文江、饶毓泰、吴大猷等。

有些学者或因个人困难,无法到校任教,胡适不得不多次去信说服。有些或因校内原因,暂无法聘请,他不得不寻机出面交涉。有些知名学人不宜教课,胡适又建议设“研究教授”。

通过多方努力,北大很快罗致了一批学有专长,成绩卓著的的名流学者。教师队伍的充实,为重振北大提供了师资基础。

胡适这时在校内担任了许多职务。除了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之外,还有文科研究所主任,出版、学生事务、图书馆、财务诸委员会委员,《北大学生月刊》编委会顾问,一度还任教育系主任。至于校内的一些临时兼职和学术团体任职,更是难以胜数,几乎校内的主要事宜,他都是主要决策人之一。

不仅如此,在北平教育界,他也是一个主要发言人。

鉴于胡适的声望,1932年4月,国民政府曾有意让蒋梦麟出长教育部,而由胡适任北大校长,被胡适坚辞;他写信希望蒋梦麟亦留在北大。

汪精卫1933年3月3日,曾来信要求胡适出任教育部部长,亦被他回绝。

谈及30年代北大与北平教育界的工作情形时,陶希圣曾有一段回忆:“北京大学居北平国立八校之首。蒋梦麟校长之镇定与胡适院长之智慧,二者相并,使北大发挥其领导作用……北大六年的安定,乃至国立八校六年的延续,没有梦麟与适之的存在与活动,是想象不到的。”

在繁忙的校务工作之中,胡适还担任教学工作。

1931年2月10日他讲“中国中古思想史”课,这是他1925年9月离开北大以后第一次重返北大讲台。

他日记中说:“在二院大礼堂,听讲者约三百人,有许多人站了约两点钟。”

这时期胡适开设的课程有:中国哲学史、中国近世思想史问题研究、中国文学史概要、中国文学史(四)(此课前部分由傅斯年、罗庸开)、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此课与傅斯年、罗庸合开)、中国教育问题(与蒋梦麟合开)、传记专题实习。

此外,胡适还举办了一些讲座,影响较大的有在国文系所讲“中国文学过去与来路”(1931年12月30日)、“陈独秀与文学革命”(1932年10月30日)等。这时期,他还将自己的讲稿《中国文学史选例》卷一和《中国中古思想史纲要》(十二讲)加以整理,交北大出版社出版。

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这六年时间被称为北大的“中兴”时期,胡适实在是功不可没。

自从胡适移居北平之后,在他的周围又渐渐聚集了一批在北平的英美留学生。他们常常在胡适家或者欧美同学会里聚会,讨论国家和世界的形势。

据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蒋廷黻回忆,有一次在清华俱乐部举行的晚餐上,大家讨论到知识分子在国难时期所能尽的责任问题。蒋廷黻提议办一个周刊,讨论并提出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主编过《时代评论》的陶孟和第一个就给他浇了冷水。胡适对此也不是很热心,不仅《努力周报》论政的失败,还仍然在他内心留有抹之不去的阴影,而且《新月》月刊也因国民党当局的打压,常搞得他难于应付。胡适的意见举足轻重,因为“当时在座的人一致都认为不办刊物则已,倘若要办,则编务方面非胡适莫属”。

不过执著的蒋廷黻并不死心,不久又再次提出同样的主张,结果这次终于得到丁文江等人的支持。根据丁文江的提议,他们还是按照《努力周报》时期的办法,先在聚餐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一个独立社,社员每人捐出每月固定收入的5%,预备先积三个月的存款,最少达到800元,然后出版。为了财务上的方便,丁文江还邀请了浙江兴业银行北平分行的经理竹垚生,加入独立社。胡适虽然此时仍不热心,但在朋友们热心的激励下,也就承担起了筹备的主要工作。

1932年5月,胡适出面,邀集丁文江、蒋廷黻、傅斯年、翁文灏等几个朋友,正式发起成立“独立评论”社,创办了一个专门谈政治的周刊《独立评论》。

《独立评论》这个中国现代政论杂志,1932年5月22日创刊于北平,周刊,胡适任主编。该刊头两年的经费由独立评论社社员自行集资,奉行"独立"精神,发刊词称:不倚傍任何党派,不迷信任何所见,用负责的言论发表各人思考的结果。

独立评论》的发起人和骨干有胡适、傅斯年、翁文灏、蒋廷黻、丁文江、吴景超等学者、名流,大多留学欧美,有较深厚的学术专长,受过西方民主的熏陶。

该刊前四年共登载文章一千多篇,社员承担了主要的撰稿人物,像丁文江在两年的时间内发表了35篇之多,蒋廷黻在两年半之中发表了近40篇。

他们关心国家时事,主要以刊登时事评论的文章为主。同时也刊载一些杂文、书评和游记。并且所设的“问题讨论”一栏,经常讨论政治、文化、教育、妇女等问题,其中对于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的争论、对日政策的探讨、中西文化的讨论在当时反响很大,是三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

第1期刊登胡适所作的《引言》言道:“我们八九个朋友在这几个月之中,常常聚会讨论国家和社会的问题,有时候辨论很激烈,有时候议论居然颇一致。我们都不期望有完全一致的主张,只期望各人都根据自己的知识,用公平的态度,来研究中国当前的问题。所以尽管有激烈的辩争,我们总觉得这种讨论是有益的。

“我们现在发起这个刊物,想把我们几个人的意见随时公布出来,做一种引子,引起社会上的注重和讨论。我们对读者的期望,和我们对自己的期望一样:也不希望得着一致的同情,只希望得着一些公心的,根据事实的批评和讨论。

“我们叫这刊物做‘独立评论’,因为我们都希望永远保持一点独立的精神。不倚傍任何党派,不迷信任何成见,用负责任的言论来发表我们各人思考的结果:这是独立的精神。

“我们几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我们的判断主张是难免错误的。我们很诚恳的请求社会的批评,并且欢迎各方面的投稿。”

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18章 好景难长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56章 祸从口出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204章 劝退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158章 欧战第63章 请愿大潮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72章 六字箴言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210章 断绝关系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34章 自保第609章 考据癖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12章 平叛第27章 如愿以偿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17章 驻节朝鲜第344章 北归第2章 小人精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5章 去买官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87章 吴禄贞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182章 开张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157章 禁赌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8章 约定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7章 奇遇第64章 燎原烈火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407章 童子试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268章 张勋第45章 积重难返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538章 光荣同样属于胡适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
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18章 好景难长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56章 祸从口出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204章 劝退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158章 欧战第63章 请愿大潮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72章 六字箴言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210章 断绝关系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34章 自保第609章 考据癖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12章 平叛第27章 如愿以偿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17章 驻节朝鲜第344章 北归第2章 小人精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5章 去买官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87章 吴禄贞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182章 开张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157章 禁赌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8章 约定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7章 奇遇第64章 燎原烈火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407章 童子试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268章 张勋第45章 积重难返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538章 光荣同样属于胡适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