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大后方起火

载沣在那边,见各地纷纷起事,自己这边却毫无进展;局势一天比一天糟,越发无所措手足。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理,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把宝都押在袁世凯身上。他的想法是,与其让革命党人得势,宗庙覆亡,不如满足袁世凯的要求,或可有一线生机。像输光了的赌徒一样,想把全部押上再赌一把。

现在对袁世凯的奏请是有请必准、有求必应,可谓言听计从。

按袁世凯所说,任命冯国璋统领前线第一军,段祺瑞统领第二军;均隶属于袁世凯。

拨直隶,奉天两省武器装备,招募新兵。

财政虽然拮据,但也尽力满足袁世凯地要求。

十月二十七日召回荫昌,授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

命所有赴援之海陆军,长江水师和此次派出各军,均归袁世凯节制调遣。同时要求各邻省督抚者,随时协同筹办。

特别强调:“军情瞬息万变,此次湖北军务,军咨府、陆军部不为遥制,以一事权,而期迅速成功。”

并着袁世凯:“激励将士,相机因应,有不得力将弁,准其随时撤换,统制以下如有煽惑、观望及不遵命令,退缩不前者,即按军法从事。不得优容迁就。”

这正是袁世凯想要的,不胜欣喜中,除回电谢恩,高调表白:“竭尽血诚,勉图报称”,说一些“效命疆场”、“荡平逆匪”的空话外,人仍“垂钓洹上”。

目的达到了,更不能轻举妄动了,他要进一步看清形势。

让他想不到的是:这一等不要紧,有更大的好事在等着他。

因为,正在此时,清廷的大后方,接连出了两件大事。

其一是十月二十七日,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屯兵滦州,联合第二混成协统领蓝天蔚、统领芦永祥、伍祥祯、潘矩楹。电奏清廷:强烈要求速开国会,改定宪法,重组责任内阁。提出皇族永远不得充任内阁总.理大臣、国务大臣;政治犯之党人一体特赦等十二条要求。

紧接着,张绍曾扣留下清廷运往湖北前线的一列军火。并致电黎元洪、黄兴,表示断不会督师南下,与民军作战,牺牲同胞生命,助成政.府淫威。

张绍曾,字敬舆,直隶大城人。生于清光绪五年九月初五日(一八七九年十月十九日)。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考入北洋武备学堂。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毕业后,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以官费资送留日,入陆军士官学校第一期炮兵科。

他对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的主张都产生一定兴趣,对清朝专制政权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感到不满,认为非痛加改革不可。

光绪二十七年(一九零一年),张绍曾毕业,翌年春归国。正值袁世凯在保定练兵,成立练兵营训练初级军官,张被派任炮兵队官。

光绪二十九年(一九零三年),袁世凯以“尽先千总”衔委他为北洋常备军第二镇第五标帮统。

光绪三十年(一九零四年),调任北洋督练公所参谋总办,翌年转陆军第五镇任正参领官,不久升炮兵第五标标统。

光绪三十二年(一九零六年),新军彰德秋操大演习,他被奉派为北军第五混成旅正参谋官。

次年初与士官学校同学吴禄贞、蓝天蔚,被新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调到奉天军界任职。

由于三人都富有变革思想,志趣相投,过从甚密,又都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被称为“士官三杰”。

宋教仁以创办实业为名,来东北发展同盟会,并在奉天成立同盟会辽东支部。张绍曾与吴、蓝均秘密加入同盟会,成为支部的主要负责人。

宣统元年(一九零九年),张绍曾陪同清军禁卫军第一协统领良弼检阅北洋军,得良弼器重,调任陆军贵胄学堂监督。

宣统二年(一九一零年),陆军部奏请清廷授予他副将加“总兵衔”。陆军部右侍郎兼陆军贵胄学堂总办那晋赴东三省检阅陆军,以张绍曾为总参赞。

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二月十六日,由东三省总督锡良保举,张受命继陈宧任陆军第二十镇统制,驻守奉天、新民。四月,清廷赏以副都统衔。

清政.府拟于九月在直隶永平(今河北卢龙)举行秋操演习,张绍曾和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均受命率部参加秋操。张和吴、蓝“秘密决定,利用参加秋操之便,暗中私带子弹,相机起义”。

当张部刚抵昌黎时,武昌起义爆发,清廷下令停止秋操,令其率部开到滦州,然后南下镇压起义。张于十月十三日急返奉天,约集第三镇第五协统领卢永祥、第二混成协统领蓝天蔚等共商对策。

十月二十七日,张绍曾等由奉天返滦,立即向全体官兵宣布:“武昌革命,名正而言顺,专尚征讨,不合人情……所有军队,均不前进。”

二十九日,又将所拟立宪政纲十二条,联名致电清廷,要求速开国会,定宪法,重组责任内阁,主张在保存清政.府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

清廷后院烧起的第二把火,山西太原新军起义,杀死巡抚陆鍾琦,推举阎锡山为军政.府都督。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后,同盟会山西支部立即响应,并积极筹划在太原发动武装起义,准备待机发难。

而以陆钟琦为首的山西清政.府官员也急忙筹划对策,决定把新军两个标调出太原,分别调往蒲州和代州,以分散集中在太原的革命力量,同时将分驻南北各地的巡防队调回太原接防,以稳定省城。

一九一一年十月二十八日,山西巡抚命令黄国梁的八十五标先行出发。因恐于他们整队出发,途中有变,反戈回攻太原。遂令标统黄国梁率领标部全体人员,只带先行步队一队出发,其他本标各营,原地待命。未出发之前,不发给子弹。

为了应对此突发情况,当日下午,同盟会员及起义主要领导者阎锡山、温寿泉、黄国梁、张瑜、乔煦、南桂馨等在五福庵三十二号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

会议作出三项决定:(一)在省城举行起义,因为在首府革命,影响大。

(二)为防不测,于二十九日晨提前起义。

(三)因黄国梁的八十五标下层官兵同盟会员多,革命要求强烈,首先在八十五标发动。待一、二营领到子弹后,即可起义。阎锡山的八十六标随后响应。

该日,同盟会员一致推举胆识过人、颇具指挥才能、精于军事学科的姚以价为起义军司令,姚慨然应允:“吾虽薄德鲜能,但值此革命紧要时期,只有当仁不让”。

当晚,姚以起义军司令名义起草了军事计划,然后领各营回驻地集结待命。

待新军领取弹药后,同盟会革命党人阎锡山、温寿泉、赵戴文便于十月二十九日按计划发动起义。

新军士兵冲入太原城后,很快占领了子弹库,获取大量的军用物质。

进军满城时,遭到满城旗兵的顽强抵抗。

起义军见久攻不下,便拖来大炮,向满城轰击。几声炮响之后,满城守尉增禧竖起白旗,缴械投降。

山西巡抚衙门也很快被攻占,巡抚陆钟琦被乱枪打死。

•тт kán •℃O 起义胜利的当天,革命党领袖、参加太原辛亥起义的重要人物和谘议局的议员,在山西谘议局商讨成立山西军政.府。谘议局议长梁善济欲窃取胜利果实,被革命党人制止。最后新军协统阎锡山当选为都督,改巡抚衙门为都督府。

太原起义不久,山西很快就发生了大同起义和晋南光复,革命烽火遍及全省。

山西是黄河以北第一个起义的省份,其光复严重威胁着清政.府的首都北京。山西起义消息传至北京后,朝野震动,王公贵族纷纷逃离北京。山西地义举,为辛亥革命,做出了特殊贡献。

一九一二年九月十九日上午,孙中山先生在山西大学堂各界千人欢迎大会上演讲时总结说:“……广东为革命之最初省份,然屡次失败。清政.府防卫甚严,不能稍有施展,其他可想而知。使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孙中山先生盛赞山西响应南方起义,牵制清军南下的历史功绩,肯定了太原起义在辛亥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

此为后话。

大后方起火太可怕了,裕隆太后和载沣听此讯后吓得惶惶不可终日,准备携溥仪逃到热河避难。

袁世凯听说后,则惊喜交加。惊得是清廷统治的腹地出现如此地危机,喜得是可以迫使清廷交出更多的权力。

听说隆裕太后和小皇帝要跑到热河避难,袁世凯在洹上待不下去了。

清廷对于他来说,同样有利用价值。至少,他现在所有的权力和资源,还都是来自清廷。不能让清廷这么快就完蛋,他需要给清廷一点信心,需要给清廷打强心针了。

三十日他起程去湖北。

三十一日,袁世凯抵达信阳,和荫昌办理了交接。

荫昌如释重负,回北京复命去了。

十一月一日,袁世凯到达了湖北孝感的萧家港,在那里,他设置了前敌指挥部。

后勤补给已经到位,此前欠了些军饷,他到了后就张罗补发了,大大提高了士气。

他正和他的部下们筹划如何应对目前的局面,三十日,又收到了云南昆明的新军和江西南昌新军起义的消息。

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409章 怪八股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97章 中山先生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56章 祸从口出第429章 辞职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112章 兵变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23章 离开第410章 会考第72章 六字箴言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12章 平叛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31章 戊戌变法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289章 内斗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481章 学在“澄衷”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150章 复古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195章 师直为壮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247章 外逃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27章 如愿以偿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187章 唐继尧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346章 驱张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486章 学写诗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344章 北归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66章 机会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31章 戊戌变法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
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409章 怪八股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97章 中山先生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56章 祸从口出第429章 辞职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112章 兵变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23章 离开第410章 会考第72章 六字箴言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12章 平叛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31章 戊戌变法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289章 内斗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481章 学在“澄衷”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150章 复古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195章 师直为壮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247章 外逃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27章 如愿以偿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187章 唐继尧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346章 驱张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486章 学写诗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344章 北归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66章 机会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31章 戊戌变法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