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

胡适离开澄衷学堂是1906年上半年的事,恰好这年夏间中国公学招考新生。他所以报考中国公学,起因于他读到了姚宏业的遗书。

姚宏业(1881—1906),字剑生,民主革命家,湖南益阳下梅塘人。1904年赴日留学,首倡保护路矿主权,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5年12月8日,陈天华(姚宏业的湖南老乡、挚友),同盟会骨干。在日本东京南面的大森海湾,跳海自杀了。

陈的自杀,最直接的原因,是当时愈演愈烈的反对“取缔在日留学生规程”风潮。日官方提出要对中国留学生加强管理约束,引发了留学生群体强烈不满,当地报刊又出现了诋毁中国留学生的言论。31岁的陈天华,为唤醒同胞的民族尊严,决定以死明志!

姚宏业是这场风潮的积极参与者,他对陈的“以死明志”最为悲痛。

然而,这场风潮,原本却是始于一个误会。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廷昏聩无能,致使中国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境地,泱泱华夏遭遇了空前的民族危机。此时,近邻日本却因明治维新的成功而迅速崛起,这使国内的仁人志士看到了希望,以为复制日本模式便可以救国于危难。

从1896年开始的留日运动,在进入20世纪以后,逐渐出现高潮,东渡日本的学子或官费,或公费,或自费,络绎于途。在大约十年的时间内,至少有五万人在日本接受了各种程度、各种类别的教育。”

当时日本的学校各式各样,其中不乏以牟利为目的之所谓野鸡学校。而8000名中国留学生(1905年)也是良莠不齐,玩乐之徒丢了中国人的脸。于是,1905年11月2日,日本文部省19号令正式公布了《关于许清国人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

其实这个规程主要是将各类学校纳入文部省统一监管,同时正确引导留学生尽快步入正轨。这很正常,所以规程刚出炉的时候,没有引起什么大的反响。

但是,学校执行走了样,有学校布告称:“限令各生于该月二十九日前呈报其原籍、住址、年龄、学历等,若逾期不报,则对该生不利。”语气生冷强硬,立刻引起留学生的警觉。他们翻出20几天前刊登的《规程》,反复阅读、比对、琢磨,在读到以下两条时,读出了敌意。

第九条:“受选定之公立或私立学校,其供清国学生宿泊之宿舍或由学校监督之公寓,须受校外之取缔。”

第十条:“受选定之公立或私立学校,不得招收为他校以性行不良而被饬令退学之学生。”

“取缔”一词深深刺痛了中国学生的心,冲动之下,他们忘记了日文的“取缔”有监督管理的意思。经过层层揣摩、层层演绎,这个规程竟成了“取缔留学生规程”。当然,敏感也不是毫无道理,因为早在六七月间,坊间就有传闻说要取缔留学生,沸沸扬扬的。这次,学生们以为是揭开了盖子。

尽管中国留学生总会出面交涉,日本文部省紧急解释调停,但为时已晚,留学生的群情激奋已无法阻挡。

姚宏业等人认为事关国体,倡议全体罢课回国,各校留学生纷纷响应。女校也竖起了大旗,以秋瑾最为激进,她举刀明誓:“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鲁迅、许寿裳、杨度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不必全体罢课回国,但他们的声音太小,没人听。

据记载,当时的激进派自发组织了纠察大队,甚至带着短刀在各校门口蹲堵,阻拦留日学生到校上课。

正在僵持不下之时,陈天华的死,成了重磅炸弹,彻底激化了“敌我矛盾”。实际上,冷静回想一下陈的遗书,不难发现,他的自尽主要是因为日本报刊诋毁中国留学生“放纵卑劣”,他要以死来换取同胞的觉醒悔悟、奋发图强。而对于这个规程,他的本意是“可了则了,切勿固执”。

但没人顾得上陈的本意,他的死,就是促成留日学生集体归国的致命一击,任谁也不可能挽回了。

这么多学生集体回国,以后该怎么办?这是姚宏业首先想到的问题。

“国民欲有爱国之思想,不可无自立之学校。”办学!这是姚宏业的答案。

从12月4日罢课,到14日第一批留学生回国,仅仅10天时间。匆匆忙忙中,大伙儿订立了《归国办法》和《善后办法》,其中明确提出了归国办学的思路。

正当大家四处张罗之时,清政府留日监督处突然传来消息,要求全体学生立即返回日本复课。原来,从风潮初起,清官方就和日本交涉,力求平息事态、安抚学生。一下子,留学生群体分裂成两派,一是归国派,一是复课派,双方你来我往谁也说服不了谁。

1月11日,两派召开协商会,一致同意以自愿为原则复课,并电告全国。

大批学生返回日本继续读书了,留下的只有几百人。那么,这学还办不办?

姚宏业等人怀揣赶超耶鲁大学、早稻田大学的美好憧憬,决定不改初衷,继续兴办本土大学。将学校定名为“中国公学”。

万事开头难,而前路更难。那一年的旧历春节,干事们在奔波中度过。尽管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演讲,但社会各界对这所新学校多持观望态度,并不给予实质性的支持。

据早期学生张承槱回忆:“当时办学毫无基础,全体同仁遭遇极大困难,同情者虽多,而实际援助者除上海总商会会长曾铸捐了数千元外,其他各界毫无表现,全凭我数百人自己解囊相助,大多数困苦不堪,连生活也难于维持了。”

校舍房租每月必付不得拖欠,学生宿舍租在农户家,因为缺钱,两个学生合租一个铺位。就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中国公学竟然颤颤巍巍地开学了。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最难的是两点:

一是生源不足。3000人锐减到260人,还不到10%。学生来自13个省,年龄不一、层次不一,同班同学能差出14岁之多!教员配备完全跟不上,有些课程还要请日本教师来讲,再请懂日语的同学做翻译。甚至年龄大一些的学生要给低年级做兼职讲师,颇有点自给自足、自教自学的劲头。这能长久吗?

二是资金匮乏。社会各界持观望态度,有的甚至说办学是假,革命党的阴谋才是真,这样的谣言喧嚣直上,就更没有人敢出钱了。下层盯着中层,中层盯着上层,谁也没有真行动。

这边正焦头烂额,那边开学才不到十天,竟出了一件大事,差点让这新学校夭折!

办学条件艰苦,教学水平也跟不上,有的学生已心生不满。副干事朱剑和部分江苏籍学生发生了点口角,本来也不是大事,互相体谅一下也就过去了。但冲动是魔鬼,朱干事甩了一句难听话:“江苏人闹事,江苏人皆出。”意思是闹事的都滚蛋。

这本来是一句气话,何况朱干事自己就是江苏人。但江苏籍学生们不干了,认为学校有意排斥,闹着要罢课、要退学。

为避免同室操戈愈演愈烈,朱干事被迫辞职了,但江苏籍学生们态度坚决拒绝和解,他们带人破坏了学校设施,公开在报纸上声讨攻击中国公学。最终,50多名学生坚决退学,自立门户,组了一个健行公学。

学校诞生仅10天就闹出来的分崩离析,无疑使中国公学的形象大受损害。本来观望的人,这下成了看热闹的,说这帮学生简直就是胡闹,幸亏自己当初没出钱。而更严重的影响是,上海官府本来批付一部分经费,但因为出了这事,已经在走流程的款项,被紧急召回了。

整个事件,姚宏业一直尽力周旋,力求保住中国公学的颜面,但无奈以失败告终,他痛感:“东京之现象既如彼,内地之悲观又如此,此次归国对外之种种大愿,终莫得遂。”

失意失望、郁闷悲痛,姚的脑中渐渐浮现出陈天华的身影。冥冥之中,他萌发了同样的以死明志的念头。

4月5日,姚宏业和干事王敬芳促膝长谈,把自己所有想说的话都说尽了。王觉察出不对劲,想着第二天是清明节,就说一起出去散散心,姚一口答应。但第二天敲门时,姚不在屋内。此后7天,杳无音信。

13日,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消息,说黄浦江里打捞上来一具尸体,是个穿西装的中国人。王敬芳、张邦杰等人感觉不妙,立刻赶往医院认尸。但尸体已经膨胀模糊,无法辨认,只从口袋里翻出两枚图章,一个“剑生”,一个“竞生启事”。剑生、竞生是姚的字号,这尸体无疑就是他了。在场之人无不痛哭流涕,无法抑止。

人们在整理姚的遗物时,发现一封事先写好的遗书,字里行间,言辞慷慨,声泪俱下:

“……我愿我死之后,君等勿复念我,而但念我中国公学……竭力求学以备中国前途之用……振起精神,无轻灰心,无争意见,于各事件不完善者补之,不良者改之,务扶我中国公学为中国第一等学堂,为世界第一等学堂而后已。我愿我四万万同胞之官绅、兵士、农工商,贵者施其权、富者施其财,智者施其学问,筹划以共,维持扶助我中国公学……我死后如有知也,愿此一点灵魂与我中国公学共不朽!”

赤子丹心,苍天可鉴。投江这一年,姚宏业不过才25岁。

悲剧发生后,感动了不少人慷慨解囊相助。清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也不得不在1907年夏由两江总督端方拨给上海市郊吴淞炮台公地100余亩土地为校址,大清银行助借10万两白银兴建校舍。

姚宏业几千字的遗书在报纸上发表后,引起社会震动。胡适从报上读到这份遗书。受到极大感动与鼓舞,遂决定报考该校。

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48章 开滦矿权第44章 肃贪治吏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57章 管见十条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196章 陆荣廷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27章 如愿以偿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37章 涉外事件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162章 国耻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204章 劝退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99章 六路北伐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253章 广东的局势第405章 八股文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480章 改名字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88章 大通起义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394章 “合法”内阁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486章 学写诗第294章 曹锟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235章 立法第20章 心机第2章 小人精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205章 冯国璋的如意盘算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204章 劝退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7章 奇遇
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48章 开滦矿权第44章 肃贪治吏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57章 管见十条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196章 陆荣廷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27章 如愿以偿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37章 涉外事件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162章 国耻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204章 劝退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99章 六路北伐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253章 广东的局势第405章 八股文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480章 改名字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88章 大通起义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394章 “合法”内阁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486章 学写诗第294章 曹锟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235章 立法第20章 心机第2章 小人精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205章 冯国璋的如意盘算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204章 劝退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7章 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