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

双方的一个重大的分歧,发生在对外借款上。

南京临时政.府因财政极其困难几乎无法运转,曾试图与华俄道盛银行签署一个借款一百五十万英镑的借款合同,以全国税收做抵押。

多少年了,国人早就为外债和赔款压得喘不过气来,南京临时政.府有什么权力支配全国的税收?参议院讨论此案时,湖北议员刘成禺愤然离场,以辞职相威胁。

《民生日报》趁机发难,连篇累牍刊文痛斥南京临时政.府和同盟会。

黎元洪也就此事致电孙.中.山:“前清借款之失,我辈呼号力争,言犹在耳。遽自效尤,何以谢我民国?……”声称自己和湖北军政.府:“固守鄂中已历半载,戌马危急之顷,绝不敢言借债抵税,以误国民。”表示了对借债的坚决反对。

一九一二年五月九日,民社与统一党、民国公会、国民协进会、国民党合并为共和党,黎元洪当选为理事长。共和党成了参议院院中可以和同盟会抗衡的主要力量。

七月十四日,共和党鄂支部成立,孙武当选为支部长。

原来,湖北的革命组织是以孙武为首的共进会,和蒋翊武为首的文学社合合分分,现在则被共和党和同盟会的对立而取代。

不久发生了我们在第一卷中曾提到了的“群英会事件”。

“群英会事件”从表面看是对着孙武来的。当时的孙武,个人利欲有些膨胀,作风也很跋扈,利用手中的权力打击和排斥一起革命的同志,各方对他多有不满确是事实。

但“群英会事件”也有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些投身革命的人,因为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追求,就是推翻清廷的封建统治。在这个大目标下,大家是能够联合起来,采取一些联合的行动。比如,武昌起义前的共进会和文学社。

但是。每个组织,毕竟都是独立的组织,有各自的愿景和诉求。因此在有些方面,有些场合,这些在某个目标下联合起来的组织,很有可能成为相互对立的存在。

同样的,每个个人所以加入某个组织,从根本上说,这个组织代表了他的切身利益。当大家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奋斗的时候,大家同样也是能联合起来,采取联合的行动的。但是,另一方面,每个人又都是独立的个人,当他投身一个事业时,也会有个人的目的,个人的向往和追求,特别是有的人,甚至会怀有很高的奢望。

当这些奢望在起义胜利后得不到满足,就可能怀有很大的怨气,就可能迁怒于人。比如在“群英会事件”中,很多人就把这股怨气,和诸多不满加到了孙武身上。

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共患难容易,同富贵难。

任何举事和变革,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所有要求。但如果把事情办得尽量合理一些,各种关系协调得好一些,考虑问题全面周到一些,矛盾和冲突就会少一些,情况也许就会好很多。

比如,南京临时政.府組成时,如果照顾到首义功臣一些,民社很可能就不至于从同盟会中分裂出去。如果孙武能把湖北的问题,处理得好一些,或许,“群英会事件就不会发生了。”

但是。南京那边搞得不好,民社分离出去了。孙武这边搞得不好,“群英会事件”也发生了。

孙武事先得到了消息,逃到了汉口。事后,他找到邓玉麟,想调兵对群英会进行报复。但城内的部队都布置在防御区,武昌一线都是“群英会事件”的发起人黄申芗的十四标驻守,无兵可调。

后来,经汉口富商蔡辅卿、李紫云从中调解,达成休兵条件。

第一、黎都督位置不变,大家共拥之。

第二,乱兵回营,商铺复市。

第三、孙武“于报端刊登养疴外游之广告”辞职。

黎元洪一方面批准了孙武“养疴外游”,另一方面对“群英会事件”发起人黄申芗的行为进行了斥责。因影响太坏,造成的损失太大,最后以五千元送黄出洋。

所有的内斗,其实结果都是两败俱伤。在这个事件中,黎元洪还算是受益者,大都督的权力得到了很大的巩固。

他借机撤消了一直被他视为心中大患的军务部。

“群英会事件”惊动了南京临时政.府,黎元洪为此而致电孙.中.山和各机关:“顷接军界同人呈称:军务部孙武不克称职,请予更換削来。查孙武当起义之前,奔走呼号,尚着劳勋。洎莞军务,煞费经营。近以心力交瘁,丛脞时虞,不愿以疲惫之身,久膺军寄,迭请解职养疴。虽元洪优予慰留,未加冗许,而该部长谦抑之怀,终必欲洁身引退,以避贤路。此次佥请更换,既昭各同志之公道,亦遂该部长之初心。元洪亦未便强留。现正遵照临时政.府电谕改部为司,委任曾广大为军务司长。”

孙武和共进会的一些人,没有因此而嫉恨黎元洪,而是把这笔帐记到了文学社,也就是同盟会身上 。原来的共进会和文学社,现在的民社和同盟会,本来就有很多积怨,现在,这怨恨更深了。从而对湖北的局势,乃至全国的形势,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只不过这个时候的黎元洪,还处于二边都拥护的状态。

孙中山获悉武昌电报后,很快回电,进行调解:“昨夕接鄂省来电云:各同志与军务部长孙武大起冲突。其中理由虽不甚悉,惟我国民军纵旨不外厚爱同胞,保全大局。况该部长于起义之时,不为无功,请同志尤宜格外原谅。万一有不能容恕之处,亦宜宣明罪状,同议办法,不失为文明举动。文已电谕军务部长张振武,北伐军统制杜锡钧,混成协协统王安澜,前先锋第一军统领王国栋等就近极力排解,旋即派代表来鄂彻查。务望各同志和平为主,勿伤同胞同志之意,勿启外人干涉之端,则是文所厚望,诸同志三思为幸。”

湖北这样的内斗一类的事,在其它宣布独立的省份,也频繁出现,说到底还是为了个“利”字。封建时代有功大不赏,只能杀,诸如火烧庆功楼之类的事,无论是不是真实,这一类的事还是经常发生的。

难不成封建帝制进入历史了,这一幕在民国还要不停的上演吗?

接下来,通过各方努力,清廷宣布退位,袁世凯如愿以偿、志得意满的登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宝座。

在世界历史上,差不多是经历封建制度最长的国家——中国,封建帝制终于进入了历史。

沉睡多年的东方巨龙,总算醒了,一个新时代开启了,人们满怀希望和期待。

三月十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三月十二日,黎元洪向袁世凯发出贺电:“得南中好音,知公于十日受职。当此存亡呼吸之交,竟得统一车书,奠安盘石,忻慰何既。今日复由参议院代布誓词,怀保惠鲜,情词剀挚,顾瞻危局,感激涕零。

“我公抱开济之才,丁危疑之会,恩仇不足乱其念,祸福不足挠其走,毁誉不足动其心,错节盘根,潜旋默运,率至黄支乌戈,胥化遵亲,殘山剩水,顿归巩固,固知天下英雄,非使君莫属也。来日方长,前功未艾,经邦道国,吞仗丕谟。洪率鄂中将士,为四海蒼生贺。”

用大总统的位置,换取袁世凯率北洋军和大家一起把清帝赶下台,结束清王朝的统治,黎元洪应该是主要的提议者和决策者之一。自己虽然是被拉上武昌首义战车的,不管怎么说,是上了反叛朝廷的“贼船”,如果清廷缓过这口气,就算不被灭九族,自己项上人头肯定是保不住的。

黎元洪的贺电肯定是发自肺腑的。

黎元洪已于二月二十日,被推举为副总统。也就是说,在四十天的时间里,黎元洪从南京政.府的副总统,一转身又成了中华民国的副总统。

对于袁世凯担任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在心里也是拥护的,如他在回蒙古王公联合会电所说:“惟举袁项城任新政.府大总统,为救时之要着,鸿才卓识,”

黎元洪这位副总统虽然没到位,到也常为国事而忧虑。当时,统一的政.府虽然成立了,南北其实并没有真正实现统一。袁世凯和革命党是面和心不和,北洋军与南方革命党的民军也时有摩擦。在对立的双方之外,黎元洪是第三方,所谓旁观者清。也因为是第三方,有时也可以充当劝架人和调解人的角色。

黎元洪也通过各种形式,发表对时局的看法,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如向全国发出的“吁请息争以苏民困”,以四六句排偶的形式,指出伤害社会甚至祸国殃民的各种社会现像。用“三危”、“四亡”、“五哭”、“十害”等,列举社会时弊,鞭挞武装割据的危害。

比如,他在军人凭实力柄权给国家治理带来十害的电文写道:“荧惑政策,瞀乱方略,其害一。把持贤路,接挽私人其害二。招募非人嚣然自雄,其害三。恣财黩武,暴敛横征,其害四。假以军法,草菅人命,其害五。奸淫劫掠,蹂躏地方,其害六。易受鼓惑,动摇政局,其害七。拥兵自重,易生反侧,其害八。争城夺地,内讧不止,其害九。割据一方,形同藩镇,其害十”

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538章 光荣同样属于胡适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67章 迫不及待第428章 大学令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123章 孙袁会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409章 怪八股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60章 山雨欲来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96章 风云突变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72章 六字箴言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150章 复古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453章 从未被人忘记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5章 去买官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263章 事态扩大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33章 告密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150章 复古第84章 海军起义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433章 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511章 完婚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40章 系矫旨第157章 禁赌第268章 张勋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27章 如愿以偿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73章 在家上任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36章 署理山东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93章 南北议和
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538章 光荣同样属于胡适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67章 迫不及待第428章 大学令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123章 孙袁会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409章 怪八股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60章 山雨欲来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96章 风云突变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72章 六字箴言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150章 复古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453章 从未被人忘记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5章 去买官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263章 事态扩大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33章 告密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150章 复古第84章 海军起义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433章 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511章 完婚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40章 系矫旨第157章 禁赌第268章 张勋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27章 如愿以偿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73章 在家上任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36章 署理山东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93章 南北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