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个性主义

胡适提倡怀疑,提倡评判的态度,提倡独立思考,这与他基本的价值观是密切相关的。

胡适在五四时期第一个提出个性主义,他的那篇《易卜生主义》是最具代表性之作。其意在于用个性主义解放男女青年,使他们摆脱旧的专制主义、中华伦理的束缚,自由的选择自己的道路。

毫无疑问,使人们认识到自身利益,并为实现自己的自身利益而努力,这是从封建专制统治下解放出来的人们的必修课。

在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一般中国人对西方传过来的价值观都多少有些排斥,误认为个人主义就是自私自利。这种误解根深蒂固。古代的杨朱因主张“为我”而被孟子诬为“无君”,是禽兽。无君自然为专制君主所不容,禽兽自然被自命为君子的人所不齿。于是杨氏背千古骂名,不为人所理解。其实,杨子不过是主张,凡是“我的”,我决不让于;凡不是“我的”,我决不苟取。这是个人主义应有的基本含义。

鉴于此,中国的思想先行者们,对个人主义,通常喜欢用中文的“个性主义”来表达。这样可以避开敏感,也比较容易为人所接受。

胡适解释个性主义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个人要有自由意志,二是个人要对自己所言所行负责任。因为你的主张、你的行为是你经过怀疑、思考然后自己做出的宣传,是出于你的自由意志,不是古人或他人所强加于你的。所以,你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

胡适讲个性主义,在当时,在一定程度上是避免个人主义在国人心目中的恶名声。但是,后来在对胡适的批判中,这也成为了他的一大罪状。

因为,很多号称马克思主义的人,总是把无私、忘我作为对人的道德要求挂在嘴上。所以,在这里,我们不妨了解一下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个人和个人利益的思想,了解一下,何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人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人应该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可以说这是恒古以来就一直争论不休而又争论不清的问题。

马克思说:“1842—1843年间,我做为《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 8页)。那时,马克思从林木盗窃法的争论中,看到方方面面、各个个人如何不遗余力的捍卫自身的利益,以敏锐的洞察力,从繁茂荒杂的意识形态的掩盖下发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82页)

而这一发现,对马克思一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恩格斯所说:“我曾不止一次地听到马克思说,正是他对林木盗窃法和摩塞尔河地区农民处境的研究,推动他由纯政治转问研究经济关系,并从而走向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446页)。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合著的被他们自己称为弄清了问题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著作中,进一步指出:“我们遇到的是一些没有任何前提的德国人,所以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574页)

衣、食、住等是人们生活的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人们最基本的个人利益,满足这些需求或者利益的活动,则是人们最基本的活动。当这些需要获得满足后,情形又会是怎样呢?马克思恩格斯接着指出:“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32页)很明显,满足——需要——满足,不满足的谋求和实现新的需要,是人类永不枯竭的进取动力。如果我们祖先满足洞穴生活,无论如何我们不会有今天的文明。

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满足的谋求需求、谋求自身的利益的历史。关于这一点,对人类和群体说来,肯定是不会有什么异议,但对每个个人来说,可不可以这样说呢?马克思恩格斯的回答恰恰是: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个人。(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34页、38页、61页、86页、274页等),“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734页)

在谈到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关系时,那些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总是说,个人利益应当无条件服从共同利益,而这又恰恰是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和主张相悖

恩格斯说:“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越不独立,越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34页)

人没有虎豹凶猛,能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是靠群体的力量。离开群体个人无法生存,离开共同利益个人利益也不能存在。个人利益必然结成共同利益,这个原理可以是公认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关系的思想中,突出的地方在于以下两方面。其一他们指出造成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对立与分裂的根源是分工,而消灭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对立连同它们的统一的出路也只能是消灭分工。“------因为分工不仅使物资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类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分工包含的所有这些矛盾,而且又是以家庭中自然产生的分工和社会分裂为单独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因而也产生了所有制,它的萌芽和原始形态在家庭中已经出现,在那里妻子和孩子是丈夫的奴隶。家庭中的双隶制(诚然,它不是非常原始和隐蔽的)是最早的所有制,但就是这种形式的所有制也完全适合于现代经济学家所下的定义,即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其实,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语,讲的是同一件事,一个是就活动即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其次,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个人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同时,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中,最后,分工还给我们提供了第一个例证,说明只要人们还处在自发地形成的社会中,也就是说,只要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发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原来,当分工的出现之后,每个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6、37页)

其二,正因为个人对群体的依赖,个人利益到处都在受到共同利益的呵护,共同利益也到处对个人利益发号施令,这很容易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大河无水小河干,大河有水小河满,是共同利益决定着个人利益。而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问题的实质,他们指出:“那些有时间从事历史研究的为数不多的共产主义理论家,他们的突出地方在于:只有他们才发现了‘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他们知道,这种对立只是表面的,因为这种对立的一面即所谓普遍的一面总是不断地由另一面即私人利益的一面产生的,它决不是作为一种具有独立历史的独立力量与私人利益相对抗,所以这种对立在实践中总是产生了消灭,消灭了又产生。因此,我们在这儿见到的不是黑格尔式的对立面的‘否定统一’,而是过去的由物质决定的个人生存方式由物质所决定的消灭,随着这种生存方式的消灭,这种对立连同它的统一也同时跟着消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75、276页》

“但是第二,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等四边形,而由此产生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象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本质和外部的、终归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78、479页)。

共同利益说到底是个人利益的集合,不管共同利益对个人利益有多重要,离开了个人利益,离开了个人利益的需要,共同利益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常说,个人服从整体,个人利益服从共同利益,这并不是对个人利益的否定,因为整体中包含众多的个人,共同利益中包含着众多的个人利益、共同利益,也就注定比单个的个人利益更为重要。那种认为维护整体、维护共同利益的出路是个人的“忘我”、“无私”的认识其实是很荒谬的。恰恰相反,一个人越是认识到自己的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息息相关,他也就越能积极的、自觉的去维护共同利益,这难道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切身体会到的吗?

一个能对个人利益提供保障的社会,会去整天鼓吹“无私”和“忘我”吗?相反,到是处处侵犯个人利益的社会,如奴隶制和封建专制,才会竭尽所能的让人们忘掉个人利益。

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胡适的这一思想同样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这当然没什么可奇怪,因为二者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努力揭示事物的本来面貌。

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94章 僵局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99章 六路北伐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25章 找事做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19章 一心离开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63章 请愿大潮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106章 小德张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511章 完婚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89章 出师未捷第22章 大事不妙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429章 辞职第158章 欧战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68章 武昌起义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87章 吴禄贞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40章 系矫旨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22章 大事不妙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441章 美育第390章 内幕第14章 平定政变第106章 小德张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390章 内幕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344章 北归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67章 迫不及待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
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94章 僵局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99章 六路北伐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25章 找事做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19章 一心离开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63章 请愿大潮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106章 小德张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511章 完婚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89章 出师未捷第22章 大事不妙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429章 辞职第158章 欧战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68章 武昌起义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87章 吴禄贞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40章 系矫旨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22章 大事不妙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441章 美育第390章 内幕第14章 平定政变第106章 小德张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390章 内幕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344章 北归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67章 迫不及待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