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在蔡元培的以上演讲中,他开宗明义,提出一所大学首先要明确它的性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而不是人们升官发财的阶梯。作为学生在学校中应该关注的是知识的学习,而不应该片面地注重分数的高低。在研究学问之外砥砺自己的德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也是大学生所必需的。同时,作为学校之主体的师生应该建立一种互敬互爱、互相劝勉的关系。

此后的1917—1923年,被认为是蔡元培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期,他由此无可争议地被奉为全国学界的领袖。

哪个新上任的校长不说些激昂话,蔡元培的讲演虽然很令北大的师生耳目一新,虽然在讲演现场,大家也确实亢奋过一阵子,但一次讲演毕竟只是一次讲演,热情总会消退,亢奋总会平复。

在大家想来,学校还能怎么样,还不是江山依旧吗?所谓生活还得继续。也就是说,对于新上任校长的就职演说,大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是,很快发生的一件事,让大家不能不对新来的校长刮目相看。

开学典礼没几天,学校大门口的告示牌出了个通知:“以后学生对校长应用公函,不得再用呈文。”

过去,学生有事找校长,要恭恭敬敬的写呈文,校长有批示,公诸告示牌上。呈文和公函可不是文字游戏,这里边的差别可是大了去了。

呈文是下对上,是学生对高高在上的校长的顶礼膜拜。公函是表示,双方是平等的。自由、平等,博爱,受过民主熏陶的人就是不一样。这位新校长可不仅是你给他行礼,便客客气气还礼那么简单。他真的是在奉行人人平等,那怕是学生和校长。

呈文和公函的另一个不同是:呈文可以无视,可以不理睬,校长愿意答复便答复,不愿意答复就石沉大海。所谓没有理由没有原因,就是校长不愿意,谁也没办法。公函可就不一样了,是必须有答复的。

人是需要被尊重的,被尊重的感觉当然不一样。毫无疑问,只有在受尊重的环境下,才能培养出独立人格的人。

一个呈文和公函,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也许实在不算什么,而在当时的北大校园,引出的巨大反响,自然是今天的人们所无法想象的。

但是,比起新来的校长接下来的一个重大举措,呈文和公函这等事还真是小事一桩。

蔡元培所采取的这一重大举措就是民主治校。彻底改变以往那种大学的校务由校长、学监等少数人对学校的独裁统治。

具体作法就是设立了“北大评议会”,以之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负责制定和审核学校的各种章程、法令,以及学科的废立,学校的预算、决算等。

这个“评议会”主要由教授组成,校长和各专业学科的学长为当然评议员,其余评议员则由文、理、法、工各科的本科和预科各推举两名教授担任。评议员的任期为一年,期满后即进行下届选举,连选可以连任。从1919年底之后,评议员的产生则改为按名额分配,即每5名教授中可投票选出一个评议员。

北大的第一届评议员有:校长蔡元培,文科学长陈独秀,理科学长夏元瑮,法科学长王建祖,工科学长温宗宇,文本科教授代表胡适、章士钊,文预科教授代表沈尹默、周思敬,理本科教授代表秦汾、俞同奎,理预科教授代表张大椿、胡濬济,法本科教授代表陶履恭、黄振声,法预科教授代表朱锡龄、韩述祖,工本科教授代表孙瑞林、陈世璋。

前边说过,蔡元培在主持爱国学社时,学社最富特色之处是学生自治制度。学生在校内享有很大的权利和自由。住宿生实行自治制,设有评议会,监督学校行政和学生操行。这里实行的民主治校制度,固然是蔡元培的这种办校思想的继续,只不过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升华和进入更高层次。是他把从国外,学到的民主制度下的学校管理在付诸实践。

看过本书的第一卷后,不知大家感觉到没,慈禧应该是一直到死,都没能够搞明白立宪是怎么回事?如果她知道是在为她死守的专制制度在掘墓,恐怕她无论如何不会搞立宪和那些新政的。而同样,袁世凯和他同时代的许多人,到死都没能搞清楚民主和共和是怎么回事。在他们看来,所谓的民主革命不过是用一种好的专制去代替那不好的专制,是用一个好的皇帝去取代不好的无能的皇帝。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呼吁袁世凯恢复帝制。

民主的美妙之一在于其能够集中众人智慧。一个人能有多大本事,就算是天才,其能力和知识也必然是有限的。一个好的领导者绝不是自以为是的人,而是一个善于倾听和集中大家意见和智慧的人。中国有一句老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一个人如果总是把自已神化,把自已视为天才,总是说自己有多伟大,其实是最愚蠢的。即使不是阴谋家和野心家,也一定是个政治骗子。

当那些教授们能够参与学校的管理,不仅仅使他们感到他们和他们的意见对学校很重要,不仅如此,虽然,这很重要。但更大的改变是他们会动脑筋想办法,怎么去把学校办好。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学校的事有校长去管,和自己没什么关系。

当教授们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将会汇集成怎样的力量呀!

为了进一步健全“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领导体制,在蔡元培的推动下,1919年,北大又在作为全校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的“评议会”之外另设了三个机构:

一是行政会议,作为全校的最高行政机构和执行机关,负责实施评议会的各项决议。行政会议的成员的资格也限定为教授,由各专门委员会的委员长及教务长、总务长担任成员,由校长兼任行政会议议长。行政会议下设8个专门委员会,分管各类行政事务,分别是组织、庶务、审计、图书、聘任、仪器、入学、新生指导委员会。各委员会的成员由校长推举,经评议会批准通过。

二是设教务会议及教务处,由各学科的系主任组成,从中推出教务长一名,任期一年,统一领导全校的教学工作。这一时期,担任过北大教务长的有马寅初、顾孟余、胡适等人。

三是设总务处,主管全校的人事和事务工作。总务处的首长亦为教授学者。如以蒋梦麟为总务长兼会计部主任,李大钊任图书部主任,陈世璋任仪器部主任,李辛白为出版部主任,沈士远任校舍、斋务、杂务、卫生部主任,郑寿仁任注册、编志、询问、介绍部主任。

蔡元培设计出的这一套“教授治校”“依法治校”的体制,为北大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提供了组织上和制度上的保障。在这套体制的护航之下,北大在当时以及后来,都不曾因为政治时局动荡,以及校长人选的更迭,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秩序。

曾任北大教务长的顾孟余说:“先生(指蔡元培)长校数年,以政治环境关系,在校之时少,而离校之时多。离校之时,校务不但不陷停顿,且能依照计划以进行者,则以先生已树立评议会及各种委员会之制度。”

蔡元培自己也对在北大建立的这套体制很感欣慰。

1920年10月,他赴欧考察教育,与大家话别时说:“我这次出去,若是于本校不免发生困难,我一定不去。但现在校中组织很严密,职员办事很能和衷,职员与学生间,也都是开诚布公,我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事了。”

什么时候都不用担心因为换领导人和天下大变,这便是一个好的民主制度的伟大之处。因为这个制度制约着领导者,使他们不能任性妄为,更不能胡作非为。

所谓,每个人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都是至高无上的,因为那是法律和制度赋予你的权力。但是,同样,一个人也只可以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纵横驰骋,超出其职责围便寸步难行,这就是成熟的民主制度。

一个社会,如果不能对个人的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权力必然走向腐败。靠所谓的个人素质,是不可靠的,而且没有监督的权力本身具有很强的腐蚀作用。所谓,在不好的制度下,好人可能变成坏人,在好的制度下,坏人也很难为所欲为。

能够在人前发号施令,这是个人利益的高层次的追求,权力欲对人来说是一般都是很强的一种欲望。而对于手中有权的人,可能最反感的就是对他的限制和监督。有谁不想说了就算,有谁不想一言九鼎。

如果是普通教授提出民主管理学校,有参政议政的愿望,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蔡元培作为校长,作为大权在握的人,主动的进行这样的变革,才更加显得难得可贵。

当年蔡元培时代的北大学生,后任国立中央大学、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这样说:“以一个大学来转移一时代学术或社会的风气,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青年思想,恐怕要算蔡孑民时代的北京大学。”

胡适、陶行知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实用主义学派创始人约翰•杜威也说过这样一段话:“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482章 离开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294章 曹锟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551章 第三条路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70章 呼声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99章 六路北伐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89章 出师未捷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438章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第78章 汉口之战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164章 芥蒂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28章 下重药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480章 改名字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294章 曹锟第4章 当官真好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407章 童子试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78章 汉口之战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18章 好景难长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90章 汪袁配合第13章 志得意满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410章 会考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5章 去买官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17章 驻节朝鲜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402章 决心南下
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482章 离开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294章 曹锟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551章 第三条路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70章 呼声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99章 六路北伐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89章 出师未捷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438章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第78章 汉口之战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164章 芥蒂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28章 下重药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480章 改名字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294章 曹锟第4章 当官真好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407章 童子试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78章 汉口之战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18章 好景难长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90章 汪袁配合第13章 志得意满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410章 会考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5章 去买官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17章 驻节朝鲜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402章 决心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