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

在徐世昌看来,以上的几项决定,是根据二十九日徐段张三巨头会谈的意见作出的,没什么不妥。

对这些意见,会谈的当时段祺瑞是没表示反对,可是,这也并不表示他是同意的。段其实是不同意的,只是,那一天当着张作霖的面,段不想和徐世昌争个脸红脖子粗,怕张这个外人看老北洋同僚的笑话。段当时想的是:会后,他有机会和徐单独谈这个问题。

徐世昌是个心思缜密又做事谨慎之人,他不会没注意到段当时的表现。或许,他比谁都更容不得小徐,或许他要的就是这样的结果。反正你段祺瑞没表示反对,自己就糊涂神糊涂庙的当你是同意的。因为他清楚,段是不会同意的。

会后,段祺瑞没主动去找徐世昌,因为他了解徐,知道有需要,徐自会主动找他商量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徐会这样草率地做出决定,并且如此决断。

黎元洪和冯国璋的那个总统,没有他段祺瑞的支持是很难当上的,但是,两个人上大位毕竟是顺理成章的事。而徐世昌是不一样的,徐的这个总统从头到尾是他段祺瑞费尽心力捧上来的。如果说当初支持黎元洪和冯国璋他未必是情非所愿,捧徐上台他可是心甘情愿的。在他想来,同徐共事一定会是很舒心愉快的,但实际情况不是他想的那样。而更糟的是,和黎元洪和冯国璋在一起,有别扭可以闹,有架可以吵,但是对徐却不能够。

和黎元洪合不来,他可以说是黎的毛病。和冯国璋搞不到一起,他可以说冯不好。到了徐这里还能说什么呢?有一有二,还能有三吗?和别人都合不来是不是你自己有问题呀!所以。有一段时间了,段祺瑞都是在隐忍着,这是个极要面子之人。

他自己全力扶起来的“阿斗”,现在竟对他如此的无情。大徐明知他和小徐的关系,打狗竟不看主人。不经辞职就给予免职,对于徐树铮的处置等于是当着众人的面打他的脸。

没法再忍了,对着总统令,当着众人的面,段气急败坏指名道姓地对徐世昌破口大骂。

徐世昌不待徐树铮自请辞职就给予免职,安福系议员更是群情愤激。

靳云鹏辞职获准后,依法阁员应随总理同进退,代理总理萨镇冰主张联带辞职,但安福系的三位总长都表示反对,相约不提辞呈。

当总统准靳氏辞职时,即打算提名周树模为国务总理,咨请提案送至国会。安福系的国会议员则相约不出席会议,以示抵制。

七月五日段祺瑞以边防督办名义命令边防军紧急动员。边防军下级军官联名上书请求说明开拔地点和作战任务,段向他们作了一次简短训话,鼓励他们奋勇作战,如果这一战不能打胜,不但他个人失败,边防军也一定不能存在,全体官兵的命运均将不堪设想。

同一天,西北军五个旅长都有电报挽留徐树铮仍供原职,久病不起的段系大将倪嗣冲,也到了北京。只是他的病势沉重,一抵京即赴北戴河养病去了。

北京城顿时成了谣言城、恐惧城,达官贵人纷纷出京避难。东交民巷的使馆区和外国饭店都告客满,张作霖也搬到奉天会馆加强戒备。

七月六日,徐世昌又请张作霖去团河再作最后一次努力。

这天段的火气特别大,咆哮着说:“罢免吴佩孚,万事皆休!”

张说:“这恐怕办不到吧!”

张作霖劝段冷静,应该化大事为小事,退一步着想。

段听了很不耐烦地说:“你回你的奉天,不必管这儿闲事。”

张听了一声不响就告辞而去。

接下来,段派积极备战,直军亦布置防线。

七日深夜一时,张作霖并未与任何人作别,悄然乘车出京,在军粮城下车,随即声言“局外中立”。

八日午前,段祺瑞由团河回到北京城,在将军府召集全体阁员及军政首要举行联席特别会议,靳云鹏等均列席,出席人员逾八百余人。

在发了疯的段祺瑞主导下,会议决定呈请总统将曹锟、吴佩孚、曹锳免职,交给段亲自查办。

下午国务院开临时会议,吴佩孚予以免职处分,曹锟则改为褫职留任,由交通总长曾毓隽、司法总长朱深送府盖印。

段在将军府议决惩办曹吴后,明知曹吴一定反抗,必至兵戎相见。回到私宅后,召集近畿各师长,研究出兵计划。

决定派出五师,以曲同丰所部边防军第一师为第一线,刘询所部第十五师为第二线,陈文运边防军第三师为第三线,李进才第十三师为第四线,魏宗翰第九师为第五线。

同时命交通部转饬京汉路局赶备专车输送。这一来,“惊惶的北京城,更为恐慌,纸币骤跌,要人家眷纷纷迁徙,箱笼什物遍街触目”。情形一如张勋复辟前后。

段祺瑞呈徐世昌请拿办曹吴呈文云:

“呈为揭劾奸凶,呈明拿办,以整纲纪而振人心事。窃维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法制纪纲,人人所应恪守。封疆大吏,膺方面之重寄,为群众所具瞻,宜如何正己率属,恪供尔职,双报国家倚畀之隆,而尽守法服官之责。若曹锟者,始以第三师长奉派入川,无功而归,尚无大过,适直隶督军员缺,遂以畀之,意尚不满,寻与张勋歃血为盟,秘图复辟。讨逆军突起马厂,声威甚盛,曹锟中慑,乃请附义军,首鼠两端,论功已属可耻。

“事未几即定,而彼骤增三旅,并要请上将头衔,比因湘战方亟,姑予报可,授以两湖宣抚使之任,兼第一路总司令,俾率众南征。讵彼徘徊汉上,拥兵不前,继假吴佩孚转战之力,获拔长岳,而曹锟不以为喜,反从而嫉妒之。政.府拟任吴佩孚为湖南督军,曹锟则再四力阻,惟恐其名位出己上,嗣授以孚威将军,而曹锟仍怏怏,时出怨言,谓政.府将夺其所部。于是委师北旋,逍遥津保,嗾使吴佩孚叛变。一则要请经略四省,再则恳求增兵四旅,挟势邀赏,不获不休。政.府欲资劳以收统一之效,遂不惜委曲以徇所欲,尽允其请,而卒未出保定一步。

“今大总统当选时,吴佩孚以曹锟部将仍敢妄肆诋毁,称曰五朝元老,至就任后,犹称东海先生,未赏一尽敬上之礼,与入衡前行止顿异。电文具在,海内切齿。曹锟不惟不加约束,反曲代辩解,纵容指使,情节已属显然。吴佩孚驻守衡州,暗与敌通,受贿六十万无,沿途使用广东毫洋,证据确凿,无可讳言。擅自撤防,叛不奉命。逗留鄂豫,吓诈金钱。盘踞京汉陇海各路,检查邮电,梗阻交通,搜检行人,碍及商旅。又监视巩县兵工厂,私留部械,扣阻陆军部采购之军米,意令京军绝食。截留发给江西之枪弹,意令赣军陷敌。目无政.府邻省,跋扈恣睢。而曹锟乃派兵横出京奉、津浦各路,监视德县兵工厂,遥与为应,且令所属津保一带队伍,群向京师修筑炮台,作长围之势。其胆大妄为,罪恶擢发难数。

“此次湖南失事,全出曹锟奸诈所蔽,自知湖南沦陷,无颜居湘、鄂、川、赣四省经略之名,乃更觊觎直、鲁、豫、晋四省巡阅之职。觊觎而不遽得,羞惧无可掩饰,则妄造黑白,攻击西北边使,迫挟元首,违法出令,以泄骄蹇之气。外蒙全境,大逾内地数省,辛苦收回,未费国家一钱,较之丧失湘省损兵弃械,害民祸商,相去何啻天壤。不知为国进贤,乃独数数勾通陆荣廷,诱惑元首,屡请起用复辟罪魁之张勋,诚不知是何肺肠矣。至其贪墨黩货,不恤士卒,尤堪痛恨。

“南征时国库奇绌,强索军费数百万元,……其一切贪谋秘计,均由其弟曹锳为之布画,亦难兄难弟也。本上将军创建民国,至再至三,参战一役,费尽苦心,我国国际地位,始获超迁。此后正当整饰纪纲,益巩国基,何能听彼鼠辈,任意败坏法律,牵惹外交,希图摇动邦本。谨用揭明罪状,上请大总统迅发明令,褫夺曹锟、吴佩孚、曹锳等三人官职,交祺瑞拿办。余众概不株连。整饬纪纲,以振人心,而定国是,去腹心之患,则统一可翘足而待。兵队现经整备,备齐即发,伏祈当机迅断,立涣大号,与天下更始,不胜激切屏营之至。谨呈大总统。”

段祺瑞及内阁分别呈请要求惩办曹吴,为这命令与前令大相径庭,徐世昌不肯签署。段派便以重兵围总统府,强迫徐世昌下令。边防军方面则传出消息,如八日午夜免曹吴令不下,则琉璃河方面当于九日上午首先开火。

徐世昌在被威迫下,不得已将内阁送呈惩办曹吴之令盖印发出。

惩办曹吴令如下:“前以驻湘直军,疲师久戍,屡次吁请换防,当经电饬撤回直省,以示体恤。乃该军行抵豫境,逗留多日,并自行散驻各处,实属异常荒谬。吴佩孚统辖军队,具有责成,似此措置乖方,殊难辞咎,着即开去第三师师长署职,并褫夺陆军中将原官,暨所得勋位勋章,交陆军部依法惩办。其第三师原系中央直辖军队,应由部接收,切实整顿。

“曹锟督率无方,应褫职留任,以观后效。军人以服从为天职,中央所以指挥将帅者,即将帅所以控制戎行。近年纲纪不张,各军事长官,往往遇事辄托便宜,以致军习日漓,纪律因之颓驰。嗣后各路军队,务当恪遵中央命令,切实奉行,不得再有违玩,着陆军部通令遵照。此令。”

九日,边防军第三师开赴廊房,边防军第一师与陆军第九师、第十三师、第十五师开向长辛店、卢沟桥、高碑店一带。

十日,段祺瑞在团河成立定国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派徐树铮为总参谋,段芝贵为第一路司令,曲同丰为第二路司令兼前敌司令,魏宗翰为第三路司令,傅良佐为总参议。

第336章 张瑞玑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112章 兵变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13章 志得意满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441章 美育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614章 转折点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17章 驻节朝鲜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56章 祸从口出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60章 山雨欲来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453章 从未被人忘记第57章 管见十条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411章 点翰林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28章 下重药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530章 白话诗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530章 白话诗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15章 挫折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22章 大事不妙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402章 决心南下第609章 考据癖第346章 驱张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215章 和观音同日出生
第336章 张瑞玑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112章 兵变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13章 志得意满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441章 美育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614章 转折点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17章 驻节朝鲜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56章 祸从口出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60章 山雨欲来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453章 从未被人忘记第57章 管见十条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411章 点翰林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28章 下重药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530章 白话诗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530章 白话诗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15章 挫折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22章 大事不妙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402章 决心南下第609章 考据癖第346章 驱张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215章 和观音同日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