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解散国会

督军团宣称独立是“兵谏”,如果黎肯接受他们所提的解散国会、改正宪法、组织健全内阁、摒斥“公府佥壬”四个条件,就可以取消独立,向黎俯首认罪。

所谓公府佥壬,不仅指公府军事幕僚处的一批幕僚,还有与黎接近的政客和国会议员在内。

他们别有用心地编造出“三策士”、“四凶”、“五鬼”、“十三暴徒”等名目。

三策士指郭同、汪彭年、章士钊。

四凶指丁世峄、哈汉章、金永炎、黎澍。

五鬼指汤漪、郭同、汪彭年、哈汉章、金永炎。

十三暴徒指褚辅成、汤漪、白逾桓、李述膺、何雯、凌钺、彭允彝、吕复、萧晋荣、韩玉辰、秦肃三、焦易堂、邹鲁。

其中有些人是被重复排列的。有些人并非与黎接近的人物,所谓十三暴徒都是原属于国民党或与研究系不合作的国会议员。为了便于打击这些人,督军团把他们都列入“公府佥壬”。

督军团的兵谏要求其实是欺骗黎元洪的一种手段。如果黎屈服,他们即借口总统威信已失而将黎赶走。这是徐州会议的预定计划。

黎元洪这时还完全被蒙在鼓里。想舍车保帅,接受其中一些条件,如改正宪法、摒斥“佥壬”,以平督军团之怒。对于解散国会,在黎元洪看来是对民国大逆不道的事情,是不可接受的。

他用“不违法、不恋位、不怕死”,来表示不接受的决心。

由于黎的态度逐步软化,原属于国民党的国会议员纷纷避难南下,或者躲在六国饭店里持观望态度。属于国民党在北京的报纸纷纷停刊。

研究系议员则有八十余人提出辞职以拆国会的台,国会不待解散已经形成瓦解。

公府幕僚哈汉章、金永炎、黎澍也都提出辞职,黎一律予以批准。

连不在佥壬名单之内的公府秘书长夏寿康、副秘书长饶汉祥也都通电自请处分。但是黎的软弱不仅没有挽回时局的危机,反而助长了督军团的嚣张气焰。

在督军团扣留铁路车辆运兵北来的严重威胁下,困在公府的黎元洪一再电请徐世昌、梁启超晋京进行调解。但是,徐以“杜门谢客”、梁以“与世暂绝”作为回答。

五月三十日黎向独立各省发出表明心迹的“告哀”电,并致电张勋。

电云:“芝泉磊落光明,功在民国。……为谋必忠,爱人以德。……执事元老壮猷,万流仰镜。望即剀切劝导,以安大局”。

六月一日他又发电质问督军团:“今日为宪法而独立,则尚在二读之时;为元首而独立,则并无谋叛之事。”

另外,黎元洪还是不休地催促李经羲到北京组织内阁。

李不敢前来,劝黎电召张勋晋京调停时局。其理由:

一是张勋是督军团的大盟主,足以控制督军团。

二是张勋未向北京政.府宣布独立,因此具有居间调停的良好条件。

三是张勋和他的私人关系很密切,如肯晋京调停,就能够加强他的内阁地位,并支援总统,稳定澄清时局。

正在这个时候,张勋有回电表示拥护总统,愿意出面调停。

黎元洪于是于六月一日除派专车到徐州迎接张,并以总统命令召唤张勋晋京调停时局。

命令说:“安徽督军张勋来电沥陈时局,情词恳挚。本大总统德薄能鲜,诚信未孚,致为国家御侮之官,竟有藩镇联兵之祸,事与心左,慨慊交深。张勋功高望重,公诚爱国,盼即迅速来京,共商国事,必能匡济时艰,挽回大局,跂予望之!”

或许黎元洪的耳目也太欠灵通,或许是人总是更愿意怀着好的愿望,张勋早已露出了许多的马脚,黎却似乎是一无所知。

民国六年六月七日,张勋率领辫子军步、马、炮兵共十营约五千人及随员一百余人由徐州动身,八日行抵天津。

他动身前通电独立各省说:“挈队入都,共规长策。盼坚持原旨,一致进行。各省出发军队,均望暂屯原处,勿再进札。勋抵京后,当即驰电筹备。”

到天津的当天,张勋就对前来欢迎的总统府秘书长夏寿康提出:限期三日,解散国会,否则他就不管调停了。

黎元洪得知张勋的要求,顿感五雷轰顶。各省督军闹独立,就是为了解散国会。如果他能接受这个条件,还用得着请人调停吗?如今张勋大军压境,比那些闹独立的督军更危险。

不久之前,黎元洪曾一再表示“宁可牺牲总统,绝不解散国会”,如今这些豪言壮语已被他抛到九霄云外。

摆在黎元洪面前最迫切的问题是稳住张勋。

但国会也不是说解散就能解散的。法律规定,总统下令解散国会,必须要由国务总理副署方能生效。段祺瑞被罢免后,代理国务总理的是老法学家伍廷芳。

作为中国第一位法学博士,伍廷芳抵死也不肯副署这样的命令。

他对前来做工作的步军统领江朝宗说:“职可辞,名不可署!头可断,法不可违!”

黎元洪见伍廷芳油盐不进,只好对张勋说:“不是我不想解散国会,是找不到副署命令的人啊!”

大老粗张勋不管这套,他回话说:“要什么副署?发道命令解散了就是了。”

没办法,黎元洪只好派人到天津找新任内阁总理李经羲。

李说什么也不干,理由是自己尚未履职,没有资格副署。

无计可施的夏寿康只好去找段祺瑞帮忙。段祺瑞说,你们不都让我下台了吗?我怎么还有资格副署呢?

眼看张勋给出的最后期限就要到了,还是没人副署命令,黎元洪急得团团转。

最后关头,步军统领江朝宗出面,以代理总理的名义副署了国会解散令。可笑的是,江朝宗这个代理总理只当了十二天,他干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解散国会。

江朝宗也不想当千古罪人,副署了国会解散令后便通电全国:

“现在时艰孔亟,险象环生,大局岌岌,不可终日,总统为救国安民计,于是有本日国会改选之命令。朝宗仰承知遇,权代总理,诚不忍全国疑谤,集于主座之一身,特为依法副署,借负完全责任,区区之意,欲以维持大局,保卫京畿,使神州不至分崩,生灵不罹涂炭。一俟正式内阁成立,即行引退。违法之责,所不敢辞。知我罪我,听诸舆论而已。”

同一天黎通元洪电全国,解释自己的苦衷:

“元洪自就任以来,首以尊重民意,谨守《约法》为职志,虽德薄能鲜,未餍舆情,而守法勿渝之素怀,当为国人所共谅,乃者国会再开,成绩尚鲜,宪法会议,于行政立法两方权力,畸轻畸重,未剂于平,致滋口实。皖奉发难,海内骚然,众矢所集,皆在国会,请求解散者,呈电络绎,异口同声。死洪以《约法》无解散之明文,未便破坏法律,曲徇众议,而解纷靖难,智勇俱穷,亟思逊位避贤,还我初服,乃各路兵队,逼近京畿,更于天津设立总参谋处,自由号召,并闻有组织临时政.府与复辟两说,人心浮动,讹言繁兴。

“安徽张督军北来,力主调停,首以解散国会为请,迭经派员接洽,据该员复:‘如不即发明令,即行通电卸责,各省军队,自由行动,势难约束’等语。际此危疑震撼之时,诚恐藐躬引退,立启兵端,匪独国家政体根本推翻,抑且攘夺相寻,生灵涂炭,都门馆善之地,受害尤烈。外人为自卫计,势必至始于干涉,终于保护,亡国之祸,即在目前,元洪筹思再四,法律事实,势难兼顾,实不忍为一己博守法之虚名,而使兆民受亡国之惨痛。为保存共和国体,保全京畿人民,保持南北统一计,迫不获已,始有本日国会改选之令。忍辱负重,取济一时,吞声茹痛,内疚神明。所望各省长官,其曾经发难者,各有悔祸厌乱之决心,此外各省,亦皆曲谅苦衷,不生异议,庶几一心一德,同济艰难,一俟秩序回复,大局粗安,定当引咎辞职,以谢国人。天日在上,誓不食言。”

黎、江两人的电报,都承认解散国会是一件违法的事情,黎的电报显然透出以解散国会为保存共和国体的交换条件。

这道命令发表后,避难到上海的国会议员发表联名通电说:

“民国《约法》中,总统无解散国会之权。江朝宗非国务员,不能代理国务总理。且总统受迫武人,自认非法,所有解散国会命令当然无效。”

民国六年六月十三日,张勋在天津德租界寓所开了一次会议,会后发表通电说:

“比因政争,致酿兵事。勋奉明令,入都调停。……默察各方面之情形,大多数之心理,咸以国会分子不良,力主解散另选。……犹忆国会前度之解散,出于首座领衔之陈请,无非为奠定大局之计。区区此心,窃符斯旨。幸大总统洞烛舆情,俯采众议,特颁明令,解散两院。……勋拟即应命入都,共筹国是。俟调停就绪,即商请出师各省撤回军队。”

六月十四日,张勋带着家小开赴北京。为了迎接张大帅,黎元洪命人打开中华门。

据说民国以后,中华门为迎接贵宾只打开过三次。一次是袁世凯迎接南京政.府派来的专使,一次是为了迎接孙中山,这是第三次。

当天,正阳门京奉火车站张灯结彩。北京城里净水泼街,黄土垫道。从火车站到南河沿张宅,一路上军警密布,辫子兵分段站岗,城楼城墙上满是全副武装的士兵。

进京这天,张勋可谓风光无限,他也正春风得意。殊不知,一切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注定是没有好下场的。

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336章 张瑞玑第354章 李纯突然暴死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73章 在家上任第609章 考据癖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112章 兵变第90章 汪袁配合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614章 转折点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428章 大学令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410章 会考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438章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571章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不睦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482章 离开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55章 反击第586章 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289章 内斗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31章 戊戌变法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78章 汉口之战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40章 系矫旨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39章 全力追剿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334章 南北双方的第二次和谈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346章 驱张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329章 “五四”运动
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336章 张瑞玑第354章 李纯突然暴死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73章 在家上任第609章 考据癖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112章 兵变第90章 汪袁配合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614章 转折点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428章 大学令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410章 会考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438章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571章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不睦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482章 离开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55章 反击第586章 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289章 内斗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31章 戊戌变法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78章 汉口之战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40章 系矫旨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39章 全力追剿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334章 南北双方的第二次和谈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346章 驱张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329章 “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