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

胡适的改专业,无疑是成功的,这已经被他后来的人生所验证。有人借用胡适“譬如一位有作诗天才的人,不进中文系学做诗,而偏要去医学院学外科,那么文学院便失去了一个一流的诗人,或许而国内却添了一个三四流甚至五流的饭桶外科医生”的这段话,说胡适如果不改专业,国内恐怕是添了一个三四流甚至五流的饭桶农技人员,少了位思想大师。其实,这倒未必。因为不改专业,胡适很可能仍成为后来的胡适。正如鲁迅学医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个大文豪一样。但浪费很多时间去做无用功,这是肯定的。

像胡适这样的少数的天才人物,“性之所近,力之所能”选专业无疑正确的。而在职业仍还是谋生行当,人们为了生活不能不“奴隶般服从分工”(马克思语)的现代社会,至少是大多数人,没有凭兴趣和爱好选择职业的幸运。为了使自己所学的专业不至于学非所用,像胡适那样“性之所近,力之所能” 选专业恐怕不行,为了养家糊口,社会需要可能是必须考虑的。还有很多人说,选专业不重要,未必是学什么就去干什么。是的,很多的时候,很多的人上学读书,不过是为踏上社会就业,获取一块“敲门砖”。因为没有学历,很多门是不开的。但如此一来,和这些人谈专业选择便成了没意义的事。总之,胡适关于选专业的说法,肯定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我们且当作一家之说吧。

在一段时间里,胡适与基督教走的很近。

胡适出国赴美,虽是浪子回头,抱有很大的决心和希望;但毕竟又是摔过跤的人,旧染一时也难以尽除。酒虽然一口也不喝了,却还时常打牌,纸烟也屡戒屡抽。

胡适自己也慨叹说:“吾年来意志力薄弱极矣,即戒纸烟一事,屡戒屡复为之,真是懦夫无志之为!”为此,他下过多回决心,写过多回“自誓”与“座右铭”; 改过的决心是大的;然而洗心革面,改造恶习,谈何容易!

万般无奈之中,有人和他说要想重新做人,只能投入基督的怀抱。

胡适等初到美国,处处不适应,教会伸出了援助之手。给他们赠送衣服和食物,带领他们熟悉美国的社会,教给他们如何生活,极大的帮助了他们这群素不相识的人。

来到美国后,胡适孤身慎独,内心是很空虚。这个时候,胡适遇到了高颜值的体态轻盈的白人女孩,叫魏莲丝。这个白人女孩,是胡适在美国初期所寄居的房东家的女儿。

胡适第一次觉得男女在一起畅快交流能有的美好,他们一起交流古今,交流人文地理,交流时局,交流星空何以璀璨。在胡适看来,白人女孩,每日高强度阅读,思维活跃,读书极多,意气舒高洁,心灵一尘不染,说话做事轻快明朗,是上天制作的玉石一般的人物。

胡适后来提倡白话作文,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与这个白人女孩的交往。他认为,和这个白人女孩用英语的交流,口语化的使用,增加了他们的感情。而中国的古文化,则晦涩很多,不适合人们自由的、随意的爱人和享受被爱。

这个女孩是虔诚的基督徒,她很希望胡适能和她一样成为基督徒。

基督教会每周都有活动,胡适一般都积极的参加。一方面被人告知,美国的强大,现代社会的文明,就建立在基督教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他心中一直有个不可企及的梦想,就是为了他的魏莲丝,他要更多了解基督教,以便和魏莲丝有更多的交流。

在浓重基督教生活圈内,胡适一次一次走进了教堂观光,看虔诚的教徒做礼拜,也同美国的基督徒一同欢度热闹而快乐的圣诞节,并写下过一首叫那穌日的长诗。

周围的世界从陌生变为熟悉,周围的美国人与美国文化从隔阂变为融治,甚至慢慢地变为他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融化入他的血液中,沉潜于他的意识里。

胡适的精神世界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旧蜕渐渐脱离,新的观念形态与理解方式铸建的文化肌体日益丰满。基督教文明正在一步步充盈笼罩胡适的精神世界,在基督教上流家庭的温情招待与精神感召下,他少年时代形成的无神论的哲学硬度开始软化。

伊萨卡城区有各种不同的教会,胡适最为接近的便是“教友会”。这个“教友会”又称“贵格会”或“匮克会”。所以如此原因有三,一是他读了法国启蒙大师伏尔泰的有关英国教友会派的通信,深受感染,兴趣很浓。二是康大一名叫康福(W.W. Comfort)的法文教授是“教友会”的教友,康福与胡适友谊甚笃,康福的家庭生活正是典型的极其美好的美国教友会的家庭生活。其后来出任费城教友会”主办的海勿浮学院( Haverford College)的校长,胡适曾将小儿子思杜送到这个学院学习。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教友会”的信徒,最为崇奉耶稣不争与不抵抗的教导。这一点正是胡适从哲学立场上最为欣赏也最易拍合的。不过胡适的不争主义的信条如“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忧”等则是从中国的老子那里学来的。

胡适在”“教友会”的朋友也最多。他自己也时常去“教友会”集会中作讲演。

1911年夏天,学年大考结束,基督教学生会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孛可诺松林区举办夏令会。中国学生到会者35人,美国学生约200人。胡适虽不是基督教徒,也应邀参加了这一活动。连日听基督教会的名人演说,讲《马太福音》,并开讨论会。

同来的留美学生中有一位陈绍唐,是胡适在中国公学时的同班同学。陈笃信基督教,是个福音保守主义者,一有时间就和胡适谈基督教。

陈绍唐对胡适说,儒家敬先贤,法祖宗,贡孔孟,实是一种文化积淀,不是严格意义的宗教信仰。佛教礼佛、菩萨、罗汉,所谓皈依佛、法、僧三宝,道教尊神甚多,实含中国传统信仰诸神崇拜。然而,这些与基督教相比,教义上一个很大的不同点便是,皆为偶像崇拜。基督教只拜人之上的神,即上帝,去除人间的一切偶像崇拜。任何人、人造之物、人类社会产生的权力、金钱皆排除在基督教的崇拜里,因为基督教主张,除了造物主,别无他主。

基督教以“罪”为逻辑起点,不同于佛教以“苦”为逻辑起点。基督教义认为,世人皆罪人,此罪为人类之罪,为人与神脱离的原罪或本罪,而非世俗刑法意义上的罪;此罪为人在上帝面前的罪。儒教重人与人的关系,礼法并治;基督教关注人与人的关系,更关注人与上帝的关系。罪即是人脱离上帝、背离上帝的东西。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无论是掌权者还是无权者,无论贫富,也无论智慧还是愚昧,皆为上帝之下一罪人。罪人在上帝面前平等的,都将平等的接受未来上帝的审判。

因为基督教认为,世人皆有罪,故耶稣作为上帝之子在十字架上为世人赎罪,世人悔罪、赎罪。

基督教一开始曾被视为异端邪说,圣经上,耶稣及其门徒被迫害的历史就是一部异端思想被迫害的历程。也许,只有经历了受压迫、受迫害的人才能明白宽容的可贵,自由的真谛。所以,基督教义里,宽容与爱特别重要。上帝爱你,如同你爱上帝;爱你的邻居,如同爱你自己。这些都成为基督教影响社会的巨大能量。

基督教服从于世俗生活、服务于世道人心。基督教是为了建立天上的精神之国,而非世俗之国,所以对于世俗政权以服从为要义。再加上,基督教以爱、公义、宽容为追求,以罪为逻辑起点,故世俗之权不必过分担心,暴民之恶也可以去除。对比之下,佛教以“苦”为逻辑起点,主张离苦得乐,最终是为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过于消极避世。道教也近于道法自然,独善其身或遗世而独立。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却又无超越性,在现实中打转转而无法自拔。基督教既提供积极的入世在世的生活,又有上帝眼中的精神超越性生活。既爱邻居,构建人与人的良好关系,又爱上帝,建立或者说恢复人与上帝的良好关系。这样满足人的现实需求与精神超越性追求……

这位陈绍唐,看来是非要把胡适拉到基督教一族,大谈基督教义,谈了三个多小时。也别说,胡适还真大为感动,决心要做基督信徒了。

他在6月17日给朋友章希吕的信中写道:“连日聆诸名人演说,又观旧日友人受耶教感化,其变化气质之功,真令人可惊。适亦有奉行耶氏之意,现尚未能真心奉行,惟日读Bible(《圣经》),冀有所得耳。”

但是胡适心里一直对基督教不以为然,觉得和自己在国内高强度的阅读古书相比,基督教的教义,也高明不到哪里去。

直到这天晚上,耶教会又安排了一个美国教徒名叫梅西(Mercer)的为中国留学生演讲,述说他一生的经历。梅氏在大学时曾染有种种恶习,无所不为,被父亲逐出家门。从此流落在外,身无分文,无以为生,便投河自尽,被水上巡警救起。后来当了基督教徒,从此改恶从善。数年之后,他又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经历,宣传耶教教义,事迹登在报纸上。他的父亲看到报纸,知道儿子果然能改过,便恢复了父子关系,和好如初。

梅西的演说很会以感情打动人。当讲到他们父子重见时,更大加渲染,父子如何抱头痛哭。讲演者声泪俱下,胡适这些青年人听了,也都被感动得流下泪来。

当场即有七个中国留学生感情冲动,站起来说自己愿意当耶教信徒,其中之一就是胡适。

6月21日,他写信告诉他的好友许怡荪,说“昨日之夜,弟遂为耶氏之徒矣!”

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64章 燎原烈火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289章 内斗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27章 如愿以偿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334章 南北双方的第二次和谈第73章 在家上任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第87章 吴禄贞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24章 幸运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90章 汪袁配合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166章 实情第187章 唐继尧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210章 断绝关系第249章 就职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36章 署理山东第289章 内斗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247章 外逃第41章 东南互保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428章 大学令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390章 内幕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164章 芥蒂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151章 天坛“祀天”
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64章 燎原烈火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289章 内斗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27章 如愿以偿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334章 南北双方的第二次和谈第73章 在家上任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第87章 吴禄贞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24章 幸运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90章 汪袁配合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166章 实情第187章 唐继尧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210章 断绝关系第249章 就职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36章 署理山东第289章 内斗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247章 外逃第41章 东南互保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428章 大学令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390章 内幕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164章 芥蒂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151章 天坛“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