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江防事变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六日,杨希闵与范石生、张开儒、朱培德、刘震寰、沈鸿英等将领在白马庙召开军事会议,决定讨伐陈炯明。

作战计划为:

(一)沈鸿英军以两旅担任攻击府河东一带;

(二)滇军由大河北岸直攻梧州;

(三)刘震寰部由江南岸驱逐藤县之敌直取广州。

白马军事会议后,各军即按计划行动。刘震寰部于九日占领藤县,十日与滇军一起挥师东下,十一日攻克容潭。

十二月十二日,刘震寰、范石生亲率桂、滇军开抵梧州,梧州的粤军依照原来所约定,不战而降,一部分诈退。

粤军第四师团长吕春荣首先响应讨贼军,刘震寰便派其为粤军第四师师长。

滇军、桂军一路进展顺利。桂军刘玉山部受杨希闵指挥,因而杨被推为滇桂联军总司令。粤军吕春荣、陈济棠等部受刘震寰指挥,由此刘又被推为粤桂联军总司令。

与此同时,福建方面的东路讨贼军亦发动攻击。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十九日,东路讨贼军与王永泉部、臧致平部三方会师,攻克泉州。改编陆清汝降部为一旅,委张毅为东路讨贼军第十三旅旅长。

陈炯明在广州接到梧州方面的警报后,即派叶举为西江前敌总指挥,率领一、三两师前往封川、江口增援设防。

一九二三年一月二日,陈部第一师发生内变,第三师不战而退,讨贼军连续占领封川、德庆、悦城等县。

陈炯明吁请湖南的赵恒惕出兵北江,云南的唐继尧出兵桂西,以解救广东的危机,但赵和唐都没有回应。无奈之下他只能撤回“援闽军”以自救,但为时已晚。

一九二三年一月八日,由粤军作内应,讨贼军长驱直入肇庆,十日攻克三水,进逼广州。

陈炯明在广州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如果河口不守,即放弃广州退往惠州,电请魏邦平回广州主持危局,派李炳荣为省会保安司令留守广州。

从十三日到十五日,三水等各地纷纷响应讨贼军通电讨陈,粤军第一师师长梁鸿楷、第三师师长陈章甫通电拥戴魏邦平主持粤局。

十五日,四面楚歌的陈炯明通电下野,十六日出走惠州。

一九二三年一月十六日,陈炯明离开广州的当天,魏邦平由香.港到了广州。

也就是这一天,滇桂军攻入广州,电请南方政.府大总统回粤。

北江、南路各重镇次第为讨贼军所克复,黄明堂克复钦廉,陈继虞、王鸣亚克复琼崖。东路讨贼军许崇智、李福林两部回师潮梅。

二十日,南方政.府大总统自上海,委任邓泽如为广东省长,伍学滉为盐运使,杨西岩为财政厅长。又另电胡汉民、李烈钧、许崇智、魏邦平、邹鲁全权代行大总统职权。

在此次策划和驱逐陈炯明的整个行动中,邓泽如出力最多,功劳也最大,论功行赏给了个广东省长。

邓泽如却很有自知之明,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声望亦不够,力辞省长,并请改委胡汉民,情词恳切。于是南方政.府大总统便任命许崇智为粤军司令,胡汉民为广东省长。

二十一日,胡汉民、李烈钧由香.港抵广州。二十五日,胡汉民就任广东省长。

南方政.府大总统在上海这一段时间,一直在致力于整理国民党本部。

二十一日,正式任命了国民党本部各部部长:总务部部长彭素民、党务部部长陈树人、财务部部长林素民、宣传部部长叶楚伧、交际部部长张秋白。

二十三日,委任居正、孙洪伊、杨庶堪、杭辛斋、覃振、张静江、于右任、吕志伊、周震麟、廖仲恺、田桐、戴传贤、陈独秀、张继、刘积学、谢持、王用宾、詹大悲、黄复生、朱之洪为参议。

从一月中旬到下旬,滇桂军将领纷纷到达广州。驻防潮梅的粤军将领洪兆麟、翁式亮等都表示愿意服从南方政.府大总统。

南方政.府大总统复电叫他们带罪立功,派李烈钧前往汕头接收改编,并任命洪兆麟为潮梅绥靖处处长,尹骥、李云复、翁式亮、赖世璜为中央直辖粤军第一至第四师师长。

这时的广州,是滇桂军的天下,一切用人、行政、税收都被他们把持。各机关和公共场所,多被军队占为营房。

沈鸿英原来只有五六千人,沿途招收降兵溃卒,骤然扩充为五个军。分布在广州、肇庆和北江一带。广西平东、桂林一带,也有他的留守部队。沈鸿英忌讳别人称他为桂军,自称原籍是广东,他手下第一军军长李易标是广东人,便称其所部为广东第一军军长。

这时候的沈鸿英,拉开架势是想在广东称王称霸。

广东人民曾经受过桂系的蹂躏,对桂军很有恶感,对滇军也没有好感。

广东军人一向有排外性,滇桂军这次驱逐陈炯明后,竟以新的统治者自居。此前,陈炯明早就散布过“客军入境,广东亡省”的论调。现在滇桂军所作所为验证了陈炯明的话,广东军人便喊出了“救省”的口号。

一月十八日,粤军第一、第三两个师由江门调回省城,召集海珠会议,公推魏邦平为广东讨贼联军总司令。

十九日,魏邦平宣布就职,做出了粤军团结御外、对抗客军的姿态。

粤军驻扎河南,滇桂军驻扎河北,形成了划河为界的相持状态。

有人把此情况报告给上海的南方政.府大总统。孙和身边的人商量后,为了避免各地方军之间的冲突,计划第一步把滇桂军调出广州,第二步帮助滇军回滇,桂军回桂,湘军回湘。湘军是指驻扎西江的洪兆麟、尹骥等所统率的陈炯明旧部,他们虽然打着粤军旗帜,但是湘籍将领有一个师长和九个司令,两部兵士也以湖南人为最多。

计划虽然有了,执行起来需要时间,而粤军和滇桂军的矛盾和冲突却已刻不容缓。

一月二十二日,沈鸿英部的李易松公然派兵进攻观音山,收缴了由邹鲁指挥的粤军讨贼军谭启秀部的枪械。这一行动愈发激起了全体粤军的公忿,主客军的冲突一触即发。

早就有传闻,北京政.府要任命沈鸿英督理广东。而沈鸿英显然也做好了准备,沈部一入广州便盘据官署,把税收抓到己手。

为了拉拢滇军,沈鸿英大造舆论,宣称魏邦平正整合粤军,不日即将对滇桂军下黑手;滇桂军必须联合起来,采取一致行动。

滇军初抵广州,一切生疏,杨希闵开始虽对这个说法有疑惑,但经不住沈鸿英的一再游说。

这一天,在广州各军将领,收到以杨希闵和刘震寰名义发出的邀请,于一月二十六日,在杨如轩的江防司令部举行军事会议,讨论地方善后及分配防务问题。

开会时,省长胡汉民、特派员邹鲁、卫戍司令魏邦平、海防司令陈策等也受邀出席。

李烈钧嗅出异常,仅派代表参加,同时沿江布防,预防不测。

杨希闵称病派参谋长夏声代表出席。

沈鸿英和他的部将李易标、刘达庆、黄鸿猷、陈天太等都携带枪械和卫队,也在江防司令部四周放了步哨。

会议由刘震寰主持,一开场就火.药味十足。

李易标厉声质问魏邦平:“陈炯明已走,为什么又有粤军讨贼总司令部之设立?是不是以滇桂军为贼?”

魏邦平解释说不是,这是为和大家保持一致。他显然不想陷入此问题的争论,想把题目转换一下,建议各军停止开放赌禁,并将所占机关房屋和商店民房腾让出来。

李易标忿然说:“我们是为了维持军队伙食,才抽收赌捐的。”

接着他痛骂魏邦平是个反复无常、朝三暮四的小人,广东每次政变他都东倒西倒,指责魏没有发言资格。

李的话还没说完,沈鸿英就把枪拿出来,搁在会议桌上,大声说:“今天的会议,有不接受我意见的,我就请他尝试这家伙。”

接着麦胜广和刘达庆跃起而擒住魏邦平,陈天太和沈部卫队随即发枪示威,一时秩序大乱。

胡汉民在混乱中从楼梯上跳下,胡的两名卫士为流弹击毙。

邹鲁避入杨如轩的卧室时,杨如轩正伏地避弹,刘震寰趁乱逃出,陈策则在跳楼时受伤。

滇军将领此时才知上了沈鸿英的当,原来沈想一网打尽,将胡汉民、邹鲁、刘震寰、陈策等人全部杀害,不是当初所说只魏邦平一人。

杨希闵于是命杨如轩和夏声带人,亲送胡汉民、邹鲁等出险,魏邦平则被扣留在杨希闵军中。

沈鸿英预料胡汉民当晚必回大沙头寓所,乃密令旧官纸局所驻部队,准备机枪截杀。晚八时有一辆旁立卫队的汽车从东堤驶来,沈部即开枪射击,结果却杀错了人,原来是沈部的军长刘达庆和参谋长黄鸿猷被误杀。胡汉民的车在后,闻警驶回沙面,寄寓日本领事馆。

由于江防之变,广州陷入混乱,胡汉民等无法执行权力,遂于一月二十七日乘卢山丸往香.港,邓泽如、邹鲁、林直勉同行。沈鸿英派他的第二军军长古日光兼任广州市公安局长,李易标派兵收缴警察枪械。

杨希闵、沈鸿英联名宣布魏邦平罪状,指责魏勾结陈炯明,提出以魏的第三师缴械解散作为释放魏的条件。魏亲笔函劝第三师师长郑泽琦、公安局长吴飞不得进行抵抗。第三师将枪械缴与滇军,但魏仍未获释。

南方政.府大总统本拟于一月月二十七日由上海启程赴广州,因于二十六日晚获悉江防事变,而临时中止行程。

江防事变后,为了对付沈鸿英,刘震寰率领所部移驻石龙,粤军集中江门,程潜也在江门主持广州外围军事,朱培德部滇军开抵梧州,许崇智的东路讨贼军由福建回师广东。

广州虽然还在滇、桂军控制之下,但杨希闵已逐渐和沈鸿英离心离德。

一看形势不对,从二月四日起,沈鸿英的态度发生了转变。除发表宣言“援粤任务告终,应请孙、岑二老迅速回粤主持”外,又派郑士瞻到上海迎接南方政.府大总统回粤,并请胡汉民回省主持政务。

同时咨请滇军接收市内防务,他的部队开往北江,他所委派的行政人员也纷纷退职,这才使广州情势逐渐恢复正常。

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343章 沈阳和保定会议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68章 武昌起义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28章 下重药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491章 求博第22章 大事不妙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247章 外逃第58章 离开老巢第97章 中山先生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346章 驱张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97章 中山先生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187章 唐继尧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49章 君主立宪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97章 中山先生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235章 立法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20章 心机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394章 “合法”内阁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55章 反击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45章 积重难返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3章 科举之路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4章 当官真好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22章 大事不妙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
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343章 沈阳和保定会议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68章 武昌起义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28章 下重药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491章 求博第22章 大事不妙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247章 外逃第58章 离开老巢第97章 中山先生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346章 驱张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97章 中山先生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187章 唐继尧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49章 君主立宪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97章 中山先生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235章 立法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20章 心机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394章 “合法”内阁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55章 反击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45章 积重难返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3章 科举之路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4章 当官真好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22章 大事不妙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