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

但是,桂系不愿放弃对北方求和的愿望。他们认为北军攻占荆、襄,南军收复岳州,各有所得,无所谓谁胜谁负,南军应该适可而止。并且应该转战为和,讯速召开南北和平会议。

就在南军占领岳州的当天,谭浩明立刻下令严禁前线湘军跨入湖北一步。

在给李纯电报中声明:“已饬前方停止进攻,不入鄂境”。保证“北不攻岳,南不攻鄂。”希望李纯和主和派能:“毅力斡旋,促成和局”。

湘军总司令程潜也向李纯致电说:“此次用兵,实为促进和平起见。已向王督(湖北督军王占元)声明,此后对于荆、襄不事吹求,我军决不进窥武汉。倘代总统不失其主张正义之宗旨,则我军仍本以前拥戴之赤忱。”

随后,湘军全体将领发出通电,把南军进攻岳州说成是:“以武力为手段,以和平为目的。”

直系主和派的中心长江三督,对于南军攻占岳州似乎也视为情理之中之事。长江三督中的首席督军李纯接到谭浩明和程潜的电报后,随即代为转报。

王占元向李纯建议以荆、襄归鄂,岳州归湘为南北停战议和的前提条件。

李纯以此发出电报,当即获得桂系欢迎。

接着岑春煊、谭延闿发电响应,陆荣廷也有电响应。

这时冯国璋已经出巡北返,变成主战派的政治俘虏,被迫发布命令,斥责“谭浩明、程潜节节进逼,黎天才、石星川倡言自主,衅自彼开,即应视为公敌”。

同时下令曹锟和张怀芝进兵、派曹锟兼任两湖宣抚使,张敬尧为援岳前敌总司令。褫夺了黎天才、石星川的官职和勋章。

这个命令无疑就是“讨伐令”,也正是冯国璋多月以来,用尽各种方法规避的事情。

王士珍在副署这道命令的时候,神色非常沮丧,他解释说:是为了替老朋友解围,不得已而为之。

段祺瑞对冯国璋的态度日趋蛮横,他亲赴总统府见冯,提出要求惩戒拒绝北军假道的江西督军陈光远。这分明是把冯往死里逼,他再也不想也不能忍了。两人因此声色俱厉地争吵起来,话赶话没好话,什么话难听说什么。最后是总统府的人,好不容易解劝开。

末了,段还不依不饶,要求冯下一道严厉的命令,命令冯玉祥离开浦口,开往福建。还威胁,冯若不下令他就以抗命罪惩办冯玉祥。

冷静下来的冯国璋,知道如果不调开冯玉祥,直、皖两系就有开战的可能。如果直、皖真的发生战争,江苏会遭皖系四面围攻,直系是会吃亏的。何况北洋派真的发生了内战,西南趁机而动,情况会更糟。

为了和缓皖系对李纯的敌视以及津浦线南段的紧张局势,冯国璋让步把冯玉祥一旅调开,不过他不是把冯旅调到福建,而是调去湖北。

湖北是直系地盘,冯旅调鄂后既可增加王占元的力量,又不会受到皖系的吞吃。

到此为止主和派似乎完全向主战派低头了。

可正当北方杀伐之声惊天动地,长江中游突然又爆发了主和的声响。

冯玉祥在武穴发出通电宣布自主,力斥南北战争是一种最无意识和最无情理的战争。宣称他以前奉令“援闽”开到浦口不再前进,就是为了促进南北和局。而和谈的基础是岳州归湖南,荆襄归湖北,各守疆土,两不侵犯,这是不难达到的。

最后他说军人应当服从总统。而总统从来就是主和的,所以主和就是服从总统。

他态度坚决,表示:“或罢兵,或杀玉祥以谢天下。”

冯此举当然是主和派的安排,以打乱主战派对湖南进攻的步骤。因为武穴处于湖北与江西之间,冯的行动对主战派的第一、第二两路军都有影响。

据说这是陆建章在幕后策划的,陆并且还有突袭安徽,赶走倪嗣冲的计划。

倪在安徽并不得人心,赶走了倪,陆就可取倪而代。如此一来,安徽加入长江三督的阵营,津浦南段全在主和派掌握中,力量就大了。

与冯玉祥发表通电的同时,鄂皖边境和霍山、六安一带出现了安徽讨逆军,发布讨倪檄文,公推陆建章为讨逆军总司令。

倪嗣冲仓皇调兵自卫,并且电请北京政.府下令罢免李纯,讨伐冯玉祥。

段祺瑞对于冯玉祥突然主和极为震怒,他认定这一切都是冯国璋搞得鬼,把一切愤怒都发到冯身上,决心要搞一次军事政变以驱冯下台。

可是由于皖系的兵力都调赴南方,手中没有足够的兵力来支持他的计划。便派其亲信智囊徐树铮,以“接洽国防”为借口,前赴东北找张作霖,说动张作霖调派他的奉军入关,来执行驱冯计划。

张作霖虽然绿林出身,但他志向很大,东北王是无法满足他的鸿鹄之志。他在关外拥兵自重,就是等待机会问鼎中原。段向他求援,他正求之不得,这机会找都找不到,送上门来了。当然是慨然应允,立即挥兵入关。

奉军入关消息传出后,最感不安的当然是冯国璋。奉天是在北京后方,朝发夕至,说来就来。早在袁世凯时代对关外力量就刮目相看,极力怀柔。

冯国璋不由想到一年前张勋率辫子军入京后,黎元洪就被逐下台,现在奉军入关,可能旧戏重演。在京他是个无兵无权的总统,他预感自己随时可能被逐或被软禁,因此他盘算三十六计,仍以走为上。暗中布置第二次“南巡”,打算由京汉路南下到湖北。可是段系的人怎会放他出山,派人把他看得死死。

只不过,不知是受哪位高人指点,段祺瑞召集他的亲信举行秘密会议后,大家又把军事政变改为军事威胁。或许是现在留着冯还有用,或许怕把冯逼得无路可而狗急跳墙,挑起皖、直开战甚至直系和西南联合起来对付皖系。

他们的新计划是早日召集新国会,以便提早改选总统,合法倒冯。

这些举措肯定是明智之举。

只要不被逼到死路,冯国璋都是选择妥协。很快,他被迫公布了临时参议院所修正的国会组织法与两院议员选举法,并命令内务部筹备新国会的选举。

段祺瑞已经不甘于名不正言不顺,要直接抓内阁的权了,便发动倒阁。王士珍正求之不得,就坡下驴。提出辞呈后即不到院办公。冯国璋勉强地派内务总长钱能训代理内阁总理。

二月二十四日京奉路火车被奉军扣留运兵。

二十五日奉军第廿七师第五十三旅开到滦州,奉天军署参谋长杨宇霆带兵到秦皇岛,把日本政.府根据中日军械借款协定,第一批运到的二万七千余只步枪劫走。

消息传到北京,冯国璋和段祺瑞同感震惊,尤其是段祺瑞。向日本借款购买的这批军械是为了训练自己嫡系部队“参战军”的,如今却被奉军捷足先登。

二十六日段祺瑞电张作霖请“原物交还”,运来北京。张也在同一天发出通电,说他早已布置南征,因缺乏军火,而未便开拔。现在未经呈报即提去军火,因怕往返请示费时,所以不得已先留用后呈报。

二十七日他答复段说:“此次奉天请领军械,系奉元首讨伐明令,整饬军队,为政.府之后盾。所练军队,无论对内对外,均属拥护中央,一旦编练成军,悉听政.府驱策,运京留奉,宗旨无殊。盖全军均属国家,尚何器械之足计?”

张作霖并不是擅自劫取军火,因为他并不知道这批军火抵达秦皇岛。那么是谁暗示张作霖的呢?原来是徐树铮。

小徐奉命到关外召奉军入京,他知道如不许以重利,张作霖不会奉召的。而事实上奉军不入关,北京局势不会一面倒向皖系。

可是段祺瑞为人刚愎,事先如果向他请示,他一定不许,唯有用行动先做了再说。小徐做过陆军部次长,知道购买日本军火的详情。而在他交卸次长职以前,曾留下好几张盖了印信关防的陆军部空白公文纸。他用劫取这批军火作为交换条件换张作霖派兵入关,奉军即是持小徐发给的假陆军部证件去劫取这批军火的。

奉军入关后,张作霖完全迎合皖系,高调提出罢免李纯和讨伐冯玉祥两个要求,他说这是为了“拥护元首”。可是,被他拥护的元首却吓得惊慌失措。

二十六日,冯国璋在总统府召集紧急会议讨论奉军入关的对策,段祺瑞参加了会议。

冯质问段:“这次奉军出兵入关事前既未奉令,也未呈报,居心何在?”

段答不知。冯又大声问:“前任陆军次长徐树铮到奉天作何勾结?”

段更无言以答。

这次会议当然无果而终。

冯国璋想要段祺瑞叫张作霖退兵,段就是召奉军入关的始作俑者,他怎肯要奉军退出呢?何况请神容易送神难,他即使想叫张退兵,事实上也办不到了。

段何尝不知道关外王张作霖不是好惹的,请了来就不容易请出去,可为了饮鸩止渴,也只能走一步说一步了。

冯国璋知道叫段祺瑞退奉军是办不到了,他只得央请前清末年做过东三省总督,亲手招抚过张作霖的赵尔巽,到奉天说服张作霖退兵。然而时过境迁,张作霖早就不买他老上司的账了,赵尔巽自然是白跑一场。

冯国璋现在是一个光杆总统,内阁总理虽由钱能训代理,可是钱不肯代下去,天天闹着要交差。冯写信给杨士琦,想请他出山,杨连信都不回。而皖系督军们,眼中根本没他这个总统。惶惶不可终日的冯国璋,心灰意冷,拟就如下致各省军政首长通电:

“国步屯邅,日甚一日,内则蜩螗羹沸,干戈之劫难回,外则惨淡风云,边境之防日亟。剥肤可痛,措手无从。国璋代行职权,已逾半载,凡所设施,力与愿违,清夜扪心,能无愧汗?然国璋受国民付托,使国家竟至于此,负罪引慝,亦何必哓哓申诉,求谅国人。但揆其所以致此之由,与夫平日之用心,为事实所扞格,屡投而不得一当者,缘因复杂,困难万端。欲避贤求去,苦无法律之可循;欲忍辱图全,又乏津梁之可济。长此悠忽,必召沦胥。诸君子为国干城,同负责任,用特披沥肝鬲,为一言之。

“溯自京畿变生,国祚半斩,元首播越,举国骚然。于是黄陂委托于前,段前总理敦促于后,皆援副总统代职之规定,强国璋以北来,明知祸乱方殷,菲材绝难负荷,惟冀黄陂复职,主持有人,则不佞捍卫南疆,尚可分担艰钜。乃商请无效,各省区督军省长、及文武官吏,分驰电牍,敦促入都。猥以藐躬,过承督责,汤火之蹈,且不容辞,矧安危不仅系于个人,匡助可取资群力乎?惊涛共济,全恃同舟,初不料玺绶方承,而内部转愈趋纷扰也。

“国璋抵京,首先奉政黄陂,不获许可,而后受职。其时国会早经解散,政.府尚在板舆,继绝布新,有同草创。段前总理投艰遗大,独任贤劳,正宜共济时艰,中外一致,而西南诸省,忘再奠共和之绩,以非法内阁相攻,别挑衅端,遂开战祸。迨内阁改组,宜可息争,国会问题,又生枝节。对于中央之任命官吏,则啧有烦言,对于石黎之扰乱荆襄,则引为同志。是非乖忤,真相莫明。譬解百端,欲促返省,初不料唇舌俱敝,而结果仍诉诸兵戎也。民国元二之交,风雨漂摇,几毁家屋,项城运其雄才大略,曾不数月,而七省同时戡定,大权集于中央。国璋能力,固不逮项城,然前事之师,不妨相袭,徒以观念所在,元气之凋残,民生之疾痛,实过元二年。

“佳兵不祥,古有明训,内讧宜息,人具同情。本无厉行专制之心,何取经营力征之举?以故军事初起,第望促进和平,不因败绩而求伸,反示包容而停战,无非欲融洽南北,尽释猜嫌,耿耿寸衷,可质天日。乃北则疑其寡断,兵气几为之不扬,南则信其易欺,骄蹇益难于就范。湘桂各军,乘机陷岳,意在示威,予政.府难堪,激同胞之宿愤。中央纵无统驭,亦何至听命于地方?必背公德而矜强权,不留余地以相让步。则最后解决,惟战乃成。因事制宜,绝非矛盾。更不料干城之寄,心膂之司,或竟观望不前而损声威,行动自由而滋谣诼也。凡此种种,皆事实上随时发生之障碍,足使国璋维持大局之希望,悉消灭而无余,而逆计未来应付之难,事变之钜,则更有甚于此者。国会机关,虚悬日久,颇闻旧议员麇集粤省,有自行开会之说。姑无论前此解散,是否合法,既经命令公布,已不能行使其职权,即各省区人民,亦断无承认之理……

“正式选举总统之期,转瞬即届,根本无着,国何以存?此大可忧者一。财政艰窘,年复一年,曩者政.府每值难关,亦当恃外债以为生活,然能合全国之财力,通盘筹画,犹得设法挹注,勉强撑持。萧墙哄争,外省内解之款,大半截留,来源渐绝,而军政费之支出,复倍蓰于平时。罗掘久穷,诛求鲜应,主藏作仰屋之叹,乞邻有破产之虞,桑孔再生,亦将束手,此大可忧者二。内阁负责,取法最善,段前总理为国戮力,横被口语,托词政策挠屈,与各国务员相率引退,而总理一职,后来者遂视为畏途。聘卿暨今诸阁员,皆国璋平昔至契,迫于大义,碍于感情,暂允劻勷,初非本愿,满拟时局渐臻统一,再行组织以符法治,心力相左,激刺尤深。

“今聘卿业已殷忧成疾而在假矣,设钱代总理诸人,复谓事不可为,褰裳而去。强留则妨友谊,觅替则恨才难,推测其终,将陷于无政.府之地位,此大可忧者三。至目前外交之情形,尤应激起吾人之警觉,个中利害,另电详闻。国璋一武夫耳,因缘时会,谬握政权,德不足以感人,智不足以烛物,抱救民之念,而民之入水火益深,郁爱国之忧,而国之不颠覆者亦仅。澄清无术,空挥三舍之戈,和平误人,错铸六州之铁。驯至四郊多垒,群盗如毛,秦豫之匪警频闻,畿辅之流言不息,虽名义同于守府,而号令不出国门。

“瞻望前途,莫知所届。何敢久居高位,自误以误国家?自应求卸仔肩,归还政柄,惟民国既无国会,而总理现属暂摄,又不能援《约法》条例,交其代行,追原入京受职所由来,实出诸君子之公意,国璋既备赏艰阻,竟不获补救于万一,坐视既有所不能,辞职又无从取决,只有向各省区督军省长暨文武官吏,详述危殆情形,应请筹商办法,为国璋释重负,为民国求安全,宁使国璋负误国之咎于一身,而不使民国纪年,随国璋以俱去。不胜至愿。特此飞电布达,务希于旬日内见复。至统治权所寄,国璋在职一日,仍当引为己责,决不肯萌怠驰之心而自丛罪戾也。敢布诚悃,伫盼复音。”

这个通电稿被总统府秘书长张一麐知道后,立即从机要室追回。并邀同总统府军事处长师景云一同见冯国璋。力劝他暂勿发出这道通电,亦勿消极,冯只苦笑。

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30章 朋友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158章 欧战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88章 大通起义第96章 风云突变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89章 出师未捷第441章 美育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28章 下重药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36章 署理山东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441章 美育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89章 出师未捷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310章 战与和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8章 约定第429章 辞职第48章 开滦矿权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407章 童子试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45章 积重难返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66章 机会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398章 张疯子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73章 在家上任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134章 较量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18章 好景难长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
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30章 朋友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158章 欧战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88章 大通起义第96章 风云突变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89章 出师未捷第441章 美育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28章 下重药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36章 署理山东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441章 美育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89章 出师未捷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310章 战与和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8章 约定第429章 辞职第48章 开滦矿权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407章 童子试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45章 积重难返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66章 机会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398章 张疯子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73章 在家上任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134章 较量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18章 好景难长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