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天降神将

徐树铮早在接任“西北边防筹备处”处长之初,对蒙古内外的各种关系,已经特别关注,也有了深入了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到蒙后怎么做,各种关系如何处理,他已经是了如指掌、成竹在胸。

不像都护使陈毅这样的无所用心的太平官,平日里只习惯于高高在上,别人说什么他听什么,甚至是“谁先告状谁赢”,焉能把事情办好。

徐树铮已看清,由于“日、俄之盅惑”,蒙古各方对中央政.府正持徘徊观望。

入蒙之前,他认真的做了各项的准备:

一,先派一个旅的兵力在大青山进行军事演习,把他的“收复外蒙古前进指挥部”设在多伦(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南端阴山北麓的东端)镇守使唐启尧将军的将军署署衙内。

二,以多伦为大本营招兵买马,筹措粮草。

三,西北边防军的所有士兵,均为河南永城、安徽亳州等地招募的壮丁,年龄在十八至二十五岁之间。

四,按照阅兵标准赶制大量新式军服,增添大批新式武器。

五,筹措资金购置八十多辆大卡车,作为日后运兵之用。这在当时是最先进、快捷的运兵工具。八十辆卡车,在今天看来,固然算不了什么,而在当时民国,却是个惊人数字。

六,派出大批侦察人员到外蒙古以及唐努乌梁海地区收集情报。

徐树铮在决定入蒙时,即命准备入蒙的西北军第三旅褚其祥部,先由宣化(在北京与张家口之间)徒步开至多伦(在张家口北480公里处),然后乘上备好的这80辆大型汽车,向库伦去的大道进发。自多伦至库伦约为两千华里,途中多为沙碛,以汽车输送,需时五至六天便可抵达。

徐为了保持军容的整肃,特规定七日期限到达。

十月二十九日,徐率部抵达叨林(距库伦140里)时,忽然停车不进,打电话接驻通库伦的日本武官松井中佐的办事处。

他的日语原极流利,用不着别人当翻译。

松井接电话时,徐先说出自己的姓名和使命,然后开门见山地说:“根据我派驻库伦的办事人员报称,贵国派驻库伦的武装部队多达两千余人,请问是否真有此事?”

徐在此以前,曾侦得库伦有日本兵约一百余人,现在故意作此夸大之语,只不过要松井承认日本有驻军在库伦。

果然,松井听到徐的诈语后,急忙辩道:“你这一情报是不确实的,我这里实在仅驻了一百二十名武装部队呀!”

徐听罢松井这一坦白的承认,即时大笑说:“我并非准备与你们对垒作战,你们的驻军数目多少都与我无关!我所要问的是:你依据中日两国何项条约,公然在中国领土内的库伦驻军?”

这时松井才明白徐的谈话用意所在,但一时却找不出适当的答复。

嗫嚅了半天,才强辩说:“这是我国政.府因为库伦地方不靖,怕外交人员的生命得不到保障,才派来少数军队,以策万全,并无其他用意。”

徐以松井的答词已越出范围,乃不再客气,决然答道:“两国之间,凡在任何一方面有所措施,而又牵涉到对方国家的利益时,必需根据事实,征得对方国的同意行之。你们现在驻军库伦,既无条约依据,又未得到中国政.府同意,显然是违法行为。就请你在三小时之内,将你这一百二十人的武器,送缴我驻库伦的办事处去,倘若超过了时限,则我所率的部队进入库伦时,如双方发生冲突,其一切责任须由阁下负之。”

松井慑于徐的理直气壮,又怕徐果真带来了大量军队,其后果更难想象,乃借词拖延说:“阁下的要求未免太苛,而且也非我的权责所能答复,必须假以五天时限,等向政.府请示后再作答复。”

此时徐已听出松井语气中,含有畏葸之意,只是想借此拖延时间而已。

当以斩钉截铁的口吻答道:“此事的根本错误,系出于日方,阁下是代表日本政.府的负责人,当然有责任替政.府认错,并且也有责任改正这种错误。现在就请你拿出‘负责’的勇气,作一肯定的答复吧!”

松井听徐的口气,料已没有回旋的余地,只是嘴对话筒,干咳无语。

于是,徐乃故意为他留一缓冲余地,说:“我们之间的谈话,就此告一段落,我现在就命令我的部队,将行程向后展延一个小时,希望你在这段时间里,和我的办事处长解决此一问题。我只凭我的办事处长一个电话决定行止了。”

说罢之后,他犹恐对方再事罗嗦,乃不等对方回话,即将话筒一挂,扬长而去。

果然不过半小时,库伦办事处的电话来了,向他报告说:“日本武官松井,已将驻库伦军队一百二十人的武器,全部缴来。”

于是徐立即下令,命八十辆卡车,载着武装整齐的雄师,浩浩荡荡,开进了库伦。

徐树铮与驻库伦办事处长通过电话之后,即意兴豪迈地站在大道旁边,目送一辆一辆的兵车,向库伦方向驰去。他料知日本驻军解除武装之后,蒙人因失去奥援,对于将来取消自治的交涉,一定顺利无阻;但又想到国内的政争和内战,正在方兴未通,就在得意与感慨交织的情形之下,以“早发叨林”为题,作了七言律诗一首。

诗曰:

冲寒自觉铁衣轻,莫负荒沙万里行,

似月似霜唯马啸,疑云疑雨问鸡鸣。

中原搅辔信孤愤,大海回澜作夜声,

且促毡车趁遥曙,沉沉阊阖渐清明。

当他挥军进入库伦时,为了向蒙人炫耀武力,预先命令各部队长,每一辆卡车,限载二十名官兵,并将每一士兵所携武器,尽量显露于外,使自车外观之,真合了俗语所谓“铠甲鲜明,枪刀如林”了。

待兵车进入库伦市区,又特意绕着几条店铺连绵、人烟稠密的街巷,徐徐前行,然后才开向库伦西郊的红城(袁世凯当国时命令修建的驻军区域)。

但当车辆进入营区之后,并不准士兵下车,而由军官监视着,要士兵们都俯伏于车厢之内,然后自外以巨幅帆布覆盖,使车外看不到车内有人。安排妥当之后,将车重又开离营房,于离库伦不远之处,又重行杂入新来的兵车行列以内,一同进入库伦市区。就这样往往返返,把那些未见过世面的蒙古人,看得眼花撩乱,简直就不知西北军开来多少人马?

接着,当日上午日本驻军的缴械事件,同时传遍库伦全城,使一般蒙古人对这位少年英俊的徐将军(徐是时的实际年龄40岁,不过看起来好像三十许人)敬若神明一般。

库伦西郊的红城营房,原是袁世凯派人督建的,其规模之大,足够五个师居住。徐树铮此番仅带来一旅人,其编制名额虽较一般部队为多,但八千多名官兵总无法住满这样大的一所营房。

但徐对此亦早有安排,他在军队到达之前,即规定每一个连应住入容纳一团人的营房;且须在各营门外边布满卫兵,并严禁当地人民接近营区,以免泄露真相。

因此蒙人以为各营房内皆住满军队。其数目至少应在五万人以上,却不知尚不足一万人。这样一来,对蒙人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震骇。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早期,曾经有过一个崇拜英雄的时期,也就是勇猛和智慧本身就是道德,臣服于勇者和智者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弱者臣服,就不至于大家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

这时候的草原,是不是还没有完全走出对强者崇拜的历史时期呢?反正现在的徐树铮,在蒙人中已经是神一样的存在。

洞察一切的徐树铮要的就是这样的结果,他的目的达到了。

徐树铮抵库伦后,感觉蒙人的头面人物多秉性多疑,如果在谈判交涉时用翻译,不但会容易失去原意,也容易导致误会。这是个学习能力极强的人,抵达库伦的第三日,即请来一名翻译人员,向其习学蒙语。

为了不受打搅,他要求左右人:“在我学习蒙古文之时,非有特别重要事故,概不会客。”

当他在北京时,对蒙古语言已经学了不少,可以进行简单对话。此又“恶补”了两周时间,对蒙古普通语言已能畅谈无阻。

小徐于十一月六日会见了哲布尊丹巴活佛,在十一月十四、五两天和蒙古“总理”巴特玛及各喇嘛会谈,他都是自己用蒙语交谈。这使得对方不但对他肃然起敬,更不敢对其有所欺瞒。因为对方以为这天降神将,还是位蒙古通。

十一月十日,徐树铮和陈毅谈到六十三条件问题,陈还是讳莫如深、吞吞吐吐。小徐曾有电给徐世昌,报告当时情形。

电云:“顷陈使面约树铮明晚到署商酌蒙事条文,届时当约集李恩两副使,并率褚旅长其祥,杨参议志澄会同往商,庶免一二人偏见难洽。如虑人多泄密,树铮可以军法处之。查陈使原拟条例定稿之初,树铮即有所闻,渠遣秘书黄某甫到京,亦即知之,因未来见告,故亦不过问。黄到六七日后,陈使忽电树铮,谓黄有秘要赴京,到时祈面晤。讵黄晤时,踌躇其状,闪烁其神,吞吐其词。询其有何秘要,则云无他事,因请假赴奉,故都护嘱便道一催队伍耳。树铮更笑而遣之。

“树铮启行前一日,谒大总统叩辞,奉询及撤治条例事,饬取阅研考。归向院秘书厅借得外交部签注原件,即携之北行。途次,日夕审核,颇悉利弊所在。意到库陈使必以见商,故早作准备。又来时,本望以筹边事业,问诸陈都护及各副使,公共计筹,明年开春,即可兴办。一备国家另设官额,一使外约之官,潜移默化,渐致为民治之区。于行时亦经陈明大总统鉴核,奉谕‘甚好,问陈为助,自是善策’。故停车之即夕,即取治蒙条例秘案,倾诚相示,而渠始终意殊不属,略与谈及撤治事,其闪烁吞吐,亦与黄同。

“树铮不便再言,是以电陈意见,拟俟李恩两副使到后,公共商酌。嗣知陈使接政.府中人秘授意旨,嘱其不须以条文相示,意在勾结一二蒙员,自行分报办理。查树铮自到库之日起,一言一动,每日必电陈政.府鉴核,事因所见所闻,或所意揣,无不分析明白,自问无负于政.府,无负于道义。树铮在外之将,权宜甚大,岂好为驯谨哉?只以历年来国家威信,不出都门,天下蔑视者多,故欲率为矩式,纳人以轨物耳。今再敬陈管见,祈赐察照。

“东电请核示之原议七不可,及条文大义,既奉钧院公电,大总统谕许为卓识远谋,明晨公议时,自当抱定此旨,和衷商洽。又条文中有与筹边使官制职权搀越者,概予削去,然后责成陈使妥办;如不能办,即请责成树铮妥办,办妥后仍移交陈使坐承其功。树铮亦本边使职权,力自图之。树铮只重国事,决不以荣枯毁誉介意。总之,西北筹边使为外蒙已定之官,官制及其职权,为国家已定之法律,命令不得有所变更,速发亦属无效。

“树铮承命守职,一日不离职,一日即暂死守更职之义,无论外交,无论蒙情,无论土地,均应负其全责。明日卸职,即可幅巾骑驴,逍遥湖上;今日未去职,即丝毫不容人侵犯,故作侵犯,即是破坏法律。民国以法律为保障,破坏法律即是破坏民国,即天下之公敌,虽有周亲,亦必仇之!树铮忝为国将,与国同休戚,保法律即保国家,皆天职中所有之事,又不仅边使官制而已也。谨电陈鉴核。制树铮。灰(十日)”

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479章 新人物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268章 张勋第89章 出师未捷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480章 改名字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5章 去买官第64章 燎原烈火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64章 燎原烈火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30章 朋友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49章 君主立宪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162章 国耻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63章 请愿大潮第482章 离开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38章 高密事件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614章 转折点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14章 平定政变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25章 找事做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24章 幸运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96章 风云突变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99章 六路北伐第31章 戊戌变法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162章 国耻
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479章 新人物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268章 张勋第89章 出师未捷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480章 改名字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5章 去买官第64章 燎原烈火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64章 燎原烈火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30章 朋友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49章 君主立宪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162章 国耻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63章 请愿大潮第482章 离开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38章 高密事件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614章 转折点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14章 平定政变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25章 找事做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24章 幸运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96章 风云突变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99章 六路北伐第31章 戊戌变法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162章 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