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

民国元年七月二十六日,袁世凯再以咨文给参议院,略谓:“时局阽危,朝不保暮,阁员悬旷,百务废弛,中外共瞻,险状何可思议。前次提出六员,既经贵院否决,兹特重行遴选,拟任周学熙为财政总长,许世英为司法总长,范源濂为教育总长,陈振先为农林总长,蒋作宾为工商总长,朱启钤为交通总长,依照《临时约法》第卅四条咨请贵院同意”云云。

这个咨文事先很秘密,提交参议院时,各方预料可能仍有一半或过半不能通过。结果出乎意外,只有工商总长蒋作宾未获通过,改由刘揆一递补,获得参议院同意。

这一天出席参议院的议员九十一人,会场秩序甚为静穆,投票进行时,有一位议员拈了一张条子给隔邻的议员。旁观席上的记者用望远镜透视会场情形,看见这张条子上写着四个字,是:“议员无骨”。

自六月二十七日唐绍仪辞卸国务总.理后,僵持了整整一个月的无政.府状态乃告结束。

陆内阁难产,但终于呱呱坠地。这位被各方尊为外交长才的陆徵祥,在外交紧张空气中登台,不料他上台后首先碰到的,不是外交问题而是内政问题。

陆徵祥善良而软弱,书生气十足,有人形容他“谦谨和平而拙于才断”。管一个他熟悉业务的部门或许能发挥其所长,但实在不是统领全局的料,很快又遭参议院弹劾,再次坚决提出辞呈。袁世凯这一次也对他有诸多不满,马上接受了他的辞职请求,和唐绍仪一样被聘请为高级顾问,但很快又回到了外交总长的岗位。

八月二十日,袁世凯任命赵秉钧为代理国务总.理,这一下子总算找对了人。赵秉钧把国务会议搬到了总统府,什么事都听袁世凯的。这位代理国务总.理,当起了大总统袁世凯的小跟班,大总统和国务总.理的关系终于理顺了。原来,习惯于大权在手的袁世凯,需要的是这样的国务总.理。

赵秉钧是个孤儿,早年丧父,不久母亲又病故,家境极其贫穷,小时连名字也没有。

说起他的姓,赵是百家姓之第一姓为姓,名乃天子脚下第一人(秉国之钧),生日是他自定的正月初一,其真实性究竟如何已无从可考。

赵秉钧膝下无子女,他先是收养了一个义子,后来另择堂兄的次子立嗣,以续后统。

迫于家境贫穷的压力,赵秉钧幼年寄居于舅父家。

曾在家乡一个仕宦人家做书童,他生性慧黠,强悍而有胆识,颇得主人欢心。因此获得自修学习机会,掌握了一定文化知识。加上自幼聪明能干,学啥通啥,在家乡店铺当伙计时,帮助路过此地的官员修好了一台座钟。从那时起,赵秉钧得到这个官员的赏识和器重,于是就把赵秉钧也带了出去。从此,赵秉钧离开家乡,开始闯荡人生。

一八七八年,赵秉钧考秀才未中,遂投入左宗棠楚军效力,赴新疆平定阿古柏之乱。

隶张曜所部随军出嘉峪关,进驻新疆,东征西讨,作战勇敢,以马术建长,屡建奇功。因早年作战在戈壁滩曾被风雪掩埋三天,幸得不死,但身体受重伤,落下残疾,据说后果还很严重。

收复伊犁时,赵秉钧又参加了中俄边界的勘察谈判。鉴于在新疆平乱的出色表现,赵秉钧被任命为新乐县典史。此间,他以“长于缉捕”而闻名官场。

赵秉钧介入军政门槛,也与袁世凯有一定的渊源。赵秉钧专攻侦探警察两门,机智殊众。袁世凯小站练兵,慧眼识英雄,将赵拔于草莽,颇受重用,从此赵一直是袁世凯身边的智囊式人物,深受袁的信任。

在内务部的岗位上,特别是做为警察的最高首长,赵秉钧肯定是很称职的。

比如他主导的京城秩序,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莫里就能记述过这样一幕:京城的大街上,一个推粪车的老乡行进途中粪车翻倒了,京城的警察看见了,不是责骂、罚款,而是几人一起上去帮老乡将翻倒的粪车抬起来。为此,莫里惊叹道,在过去,你能想象这种事吗?

除了仁善,有公职操守,由赵秉钧实际领导的京城警察,办案能力也是一流。

一九零五年,清廷五大臣出洋考察被吴樾行刺,赵秉钧承办此案,验尸报告做的相当专业,最后硬是通过被炸的稀烂的吴樾尸体,迅速查出了事情的真相。

赵秉钧的国务总.理当的怎么样呢?看来这就不需要别人操心了,因为,袁世凯一个人满意就足够了。

我们说过了,南方革命党人,急急忙忙搞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就是为了用法律来约束袁世凯。

对于中华民国的政体,同盟会内部,是有争议的。有人主张实行美国式的总统制,总统权力很大。有人主张执行法国式的内阁制,权力在内阁,总统基本上是虚设。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是坚决主张实行总统制的,被临时约法替代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提出的国家政体就是总统制的。

但在为袁世凯“量身定制”《临时约法》时,孙先生又极力主张实行内阁制。在《临时约法》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国家实行内阁制,但内阁的权力是很大的。比如没有国务员的副署,总统发布的命令是无效的。

我们应该记得,任命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时,参议院特别强调要求他必须要认真奉行《临时约法》,可见大家对袁世凯是不放心的。

如果,袁世凯把内阁变成了自己的附属机关,所表现的是他根本无视《临时约法》的话,但他做的另一件事,则是对《临时约法》的肆意践踏。

这件事就是:公然杀害武昌首义的功臣张振武。

或许有人会问:袁世凯不是很讲求“约章”吗?一点不错,袁世凯是很主张建立和执行规章,如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但是,这只是针对别人的,至于他自己,特别是坐上大总统的宝座后,是不能受限的。所谓,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这才是他想要的。

张振武,汉族,湖北罗田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初年军事将领,“武昌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

早年毕业于竹山县高等学堂,后入湖北省师范学校,受到老师的影响,萌发反清反封建的革命思想。甲午战争后,变卖家产自费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政治,并加入了体育会,学习战阵攻守诸法。

一九零伍年助徐锡麟举义受牵累而避走日本长崎,加入同盟会。一九零七年毕业回国,于武昌黄鹤楼街小学任教,期间因宣传反清革命思想被捕。

一九零九年参加共进会并负责财务。

一九一一年成为武昌起义领导者之一,一九一一年九月,出席文学社与共进会决定起义的联合会议,预选为起义后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副部长。此间回乡变卖祖产,以充革命经费。

一九一一年十月九日,汉口机关被破获后,清吏大肆缉捕党人。张振武不惧白色恐怖,曾与朱次璋、李华模等磋商,联络各方代表约于十月十日晚发难。有文字记载:十日清晨,方兴邀约甘绩熙、李华模、李南星和朱次璋等测绘学校革命党人一起商议,请李华模、朱次璋与张振武联系,李、朱二人返回后向方兴报告:张振武说,今夜必动。能白昼动更佳。

当晚,起义爆发后,张振武积极投入其中。

武昌起义后,参与组建湖北军政.府,任军务部副部长,代行部长职。主持军务十余日部署有序,颇具胆识。

保卫汉口、汉阳期间,凡民军赴前线,必亲往激励,以振士气。并多次印发白话文告,阐明革命大义及作战要领。

汉口失陷,派人往各州县办理民团。又亲赴青山、张公祠、梅子山、扁担山一带布置防御,并派员在前线招降北兵。

汉阳危急,亲率部属驰援,激战中负伤落水,几至溺死。后退守武昌,鼎力襄助总监察刘公守城。黎元洪出走葛店,主张去黎另举贤能,为黎所深恶。

汉阳失守、革命军士气陷入低潮,黄兴主言放弃武昌、退走南京之际,又是张振武坚辞批驳,以示反对。

张认为,武昌和汉阳有大河相隔,北洋军要想攻下并非易事;就算能攻下,也为其他各地革命赢得了宝贵时间。

至于黄兴所谓南下攻取南京,他认为不过是洪秀全一般的结局,并无可取之处。

北洋军炮轰武昌,炮弹一度落入军务处并炸死炸伤卫队三十余人,一颗流弹甚至落在了会议桌旁。

与会人等均吓得面如土色,唯张振武坦然笑道:“可移至楼下,照常办公,不必惊恐!”过人胆识可见一斑。

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24章 幸运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249章 就职第480章 改名字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39章 全力追剿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439章 进德会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409章 怪八股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134章 较量第39章 全力追剿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249章 就职第480章 改名字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23章 离开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99章 六路北伐第614章 转折点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106章 小德张第255章 重提军民分治第123章 孙袁会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12章 平叛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351章 直皖之战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93章 南北议和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261章 张作霖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196章 陆荣廷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157章 禁赌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334章 南北双方的第二次和谈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27章 如愿以偿第73章 在家上任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261章 张作霖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256章 国会和政党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482章 离开第19章 一心离开第71章 您不走吗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81章 战汉阳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599章 北大开学
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24章 幸运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249章 就职第480章 改名字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39章 全力追剿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439章 进德会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409章 怪八股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134章 较量第39章 全力追剿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249章 就职第480章 改名字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23章 离开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99章 六路北伐第614章 转折点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106章 小德张第255章 重提军民分治第123章 孙袁会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12章 平叛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351章 直皖之战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93章 南北议和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261章 张作霖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196章 陆荣廷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157章 禁赌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334章 南北双方的第二次和谈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27章 如愿以偿第73章 在家上任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261章 张作霖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256章 国会和政党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482章 离开第19章 一心离开第71章 您不走吗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81章 战汉阳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599章 北大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