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直皖之战

从一九二零年七月十一日起,直皖两军前线已有了小规模的冲突,北京城中已不时闻听到炮声。

还没正式开战,北京城里就传出很多对皖系不利消息。说皖系的军队士气很低落,特别是刘询的第十五师,每与直军接触,总是率先后退。这也不奇怪,十五军原本就是直系,被推出来当炮灰打头阵当然不会出力。边防军的表现也好不到哪里,大多是没上过战场的新兵蛋子,一听到枪炮声就吓得不知所措。

更大的威胁是奉军入关,一直叫嚣开战的安福系开始怕了,派曹汝霖、傅良佐见徐世昌,请求颁发停战令。

七月十四日徐世昌下停战令:“民国肇造,于兹九年,兵祸侵寻,小民苦于锋镝,流离琐尾,百业凋残,群情皇皇,几有儳焉不可终日之势。本大总统就任之始,有鉴于世界大势,力主和平,此岁以来,兵戈暂戢,工贾商旅,差得一息之安,犹以统一未即观成,生业不能全复。今岁江浙诸省,水潦为灾,近畿一带,雨泽稀少,粮食腾踊,讹言朋兴,眷言民艰,忧心如捣,乃各路军队,近因种种误会,致有移调情事,兵车所至,村里惊心,饥馑之余,何堪师旅?

“本大总统德薄能鲜,膺国民付托之重,惟知爱护国家,保护人民,对于各统兵将帅,皆视若子弟,倚若腹心,不能不剀切申诫。自此次明令之后,所有各路军队,均应恪遵命令,一律退驻原防,戮力同心,共维大局,以副本大总统保惠黎元之至意。此令。”

此时,一直信心满满的段祺瑞也陷入纠结之中,一方面希望徐世昌停战令能够止战,另一方面又怕停战令对对方不起作用,反而会造成己方军心涣散。

就在徐世昌停战令发出当日的下午,拿不定主意的段祺瑞召集特别军事大会,研究对策。

皖系中人历来是说大话、说漂亮话的人多,干实事,识时务者少,尤其是段芝贵这样的不知天高地厚之人。结果,多数人都认为必须速战速决,不能贻误战机。

会议决定立即下达总攻击令,同时为了鼓励士气,传檄全国,讨伐直军。

檄云:“为檄告事,案查曹锟、吴佩孚、曹锳等目无政.府,兵胁元首,围困京畿,别有阴谋。本上将军业于本月八日据实揭劾,请令拿办,罪恶确凿,诚属死有余辜。九日奉大总统令:曹锟褫职留任,以观后效。吴佩孚褫职夺官,交部惩办。令下之后,院部又迭电饬其撤兵。在政.府法外施仁,宽予优容。该曹锟等应如何洗心悔罪,自赎末路。不意令电煌煌,该曹锟等不惟置若罔闻,且更分头派兵北进,不遗余力。京汉一路,已过涿县,京奉一路,已过杨村,逼窥张庄。更于两路之间,作捣虚之计,猛越固安,乘夜渡河,暗袭我军。是其直犯京师,震惊畿内,已难姑容,而私勾张勋出京,重谋复辟,悖逆尤不可赦。

“京师为根本重地,使馆林立,外商侨民,各国毕届,稍有惊扰,动至开罪邻邦,危害国本,何可胜言。更复分派多兵,突入山东境地,迳占黄河南岸之李家庙,严修战备,拆桥毁路,阻绝交通,人心惶惶,有岌焉将坠之惧。本上将军束发从戎,与国同其休戚,为国家统兵大员,义难坐视。今经呈明大总统,先尽京畿附近各师旅,编为定国军,由祺瑞躬亲统率,护卫京师,分路进剿,以安政.府而保邦交,锄奸凶而定国是。奸魁释从,罪止曹锟、吴佩孚、曹锳三人,其余概不株连。其中素为祺瑞旧部者,自不为彼驱役。即彼部属,但能明顺逆识邪正,自拔来归,即行录用。共擒斩曹锟等献至军前者,立予重赏。各地将帅,爱国家,重风义,适此急难,必有履及剑及兴起不遑者,祺瑞愿从其后,为国家除奸慝,即为民生保安康,是所至盼,为此檄闻!”

曹锟、吴佩孚收到徐世昌颁发停战令后,当然是不想执行,但也需要顾虑一个问题:总统已下停战令,再坚持开战,毕竟有些出师无名。

正在为难之时,收到了段系的“讨直檄文”,不由得大喜过望。这样一来,直军就是被动应战,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

同日,曹锟亦发表两电,一是通电各省,说明开衅原由是在段系。

电云:“边防军称兵近畿,扰害商民,近仍进行不已。以众大之兵力,占据涿州、固安、涞水等处,于寒删两日,向高碑店方面分路进攻。东路则占据梁庄、北极庙一带,向杨村攻击,炮火猛烈,枪弹如雨。敝军力为防御,未及还攻,而彼竟愈逼愈紧,实为有意开衅,事实如此,曲直自在,惟有激励将士,严阵以待,固我防圉而卫民生,特电奉闻,诸维察照。曹锟。”

二是通电各报馆,请驱除奸党。

电云:“天祸中国,降此残凶,安福祸国,段徐庇逆,种种罪恶,中外共晓。各省联军,本救国之大义,依法律之程序,呈请大总统,罢散祸国恶徒。段徐为虎作伥,违逆总统之命,擅兴无名之师。各省联军于忍无可忍之中,仍严束所部,妥为防守,不敢轻启战端,遗害生灵,段等无隙可乘,不能肆其野心,乃阴谋诡诈,一方强迫元首下停战令,一方乘各省不备,暗行袭击,下总攻击令,是非曲直,事实昭然,是此强盗行为,破坏国际公例,按诸本国法律,天理人情皆在必讨之例。兹谨正式通告各友邦及本国父老昆弟,自今日始,实行围困奸党根据地,必将凶残除尽,奠固邦本。惟祈公鉴。曹锟。”

七月十七日,直皖两军开火后,广州军政.府也发表通电,声讨段祺瑞。

电云:“国贼段祺瑞者,三玷揆席,两逐元首,举外债六亿万,鱼烂诸华,募私军五师团,虎视朝左。更复匿嬖徐树铮,排逐异己,啸聚安福部,劫持政权。军事协定,为国民所疾首,而坚执无期延长;青岛问题,宜盟会之公评,而主张直接交涉;国会可去,总统可去,而挑衅煽乱之徐树铮,必不可去;人民生命财产,可以牺牲,国家主权,森林矿产,可以牺牲,而彼辈引外残内之政会,必不可以牺牲。凶残如朱温董卓,而兼鬻国肥私;媚外如秦桧、李完用,而更拥兵好乱。综其罪恶,罄竹难书。古人权奸,殆无其极。

“军府恭承民意,奋师南服,致讨于毁法卖国之段祺瑞及其党徒,亦已三稔于兹,不渝此志。徒以世界弭兵,内争宜戢,周旋坛坫,冀遂澄清。而段祺瑞狼心不化,鹰瞵犹存,嗾使其心腹王揖唐者,把持和局,固护私权,揖盗谈廉,言之可丑。始终峻拒,宁有他哉?乱源不清,若和奚裨。吴师长佩孚,久驻南中,洞见症结,痛心国难,慷慨撤防。直奉诸军,为民请命,仗义执言,足见为国锄奸,南北初无二致也。乃段祺瑞怙恶饰过,奖煽奸回,盘踞北都,首构兵衅,以对南黩武之政策,戕其同袍;以不许对内之边军,痛毒畿辅。

“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但知异己即噬,不惜举国为雠,故曩诿为南北之争者,实未彻中边之论也。道路传言,佥谓该军有某国将校,阴为之助,某氏顾问,列席指挥,友邦亲善,知必谣言,揣理度情,当不如是。然而敬塘犹在,终覆唐室,庆父不除,莫平鲁难。今者直省诸军,声罪致讨,大义凛然,为国家振纲纪,为民族争人格,挥戈北指,薄海风从。军府频年讨贼,未集全勋,及时鹰扬,义无反顾,是用奖率三军,与爱国将士,无间南北,并力一向,诛讨元凶。其有附逆兵徒,但知自拔,咸与维新。若更徘徊,必贻后悔。维我有众,壹乃心力。除恶务尽,其建厥勋。褫奸雄之魄,毋或后时,抉郿邬之藏,相偕饮至。昭告遐迩,盍兴乎来!”

湖北方面,直系的王占元,对于直皖濒于开战之时,突然采取了断然行动,软禁了寄寓湖北的湖南督军吴光新。

原来,北京政.府发表了段祺瑞的内亲吴光新为湖南督军后,鉴于北军已完全退出湖南,吴便和前任湘督张敬尧合谋攫取湖北,且密令吴光新的旧部,驻守河南信阳的赵云龙攻夺河南。

然鄂督王占元不是傻瓜,不待吴张动手,他便先下手为强。借请宴为名,将吴光新约到督署,席散后即将吴光新软禁。张敬尧听到了风声,不顾一切地跑路。

七月十四日晚,直皖战争正式爆发。

皖军以西路(北京至保定的京汉铁路沿线)为主攻方向,由段芝贵指挥曲同丰的边防军第一师、刘询的陆军第十五师、边防军第三师第五混成旅,第九师两个营、第十三师辎重营,部署于涿州、固安、涞水以北。试图沿京汉路南下,首先夺取保定,然后继续南进。

直系组织的“讨逆军”, 前敌总司令吴佩孚兼西路总指挥,将其主力第三师及第二、第三混成旅部署在易县、涞水、涿州、固安以南一线,正面抗击皖系的进攻。

十四日夜,吴佩孚亲率其第三师的第五旅,企图出其不意的直捣团河,想捉拿段祺瑞。因机密泄露,段一面急调援兵,一面逃回了北京。

吴佩孚捉段计划落空后,面对皖系西路大军的强大攻势,为避敌锋锐,主动撤出高碑店。

同日,以西北边防军第二混成旅、边防军第三师两个团和第九师等组成的东路皖军,在总指挥徐树铮指挥下,由梁庄、北极庙一带,向杨村以曹瑛为总指挥的东路直军阵地发起进攻。直军在铁路桥架设大炮,向进攻之皖军发炮轰击,双方一时间胜负未决。

十六日,驻防天津的日军护路队强迫直军退出铁路线二英里以外,直军防线被打开了一个缺口。西北边防军乘虚而入,直军不支,随后放弃杨村,退守北仓。

当日,西路直军退出高碑店后,吴佩孚亲率其一部精锐,采取侧翼迂回战术向涿州、高碑店之间的松林店实施突击,直捣边防军前敌总部。

战至十七日,吴部攻占松林店、生俘曲同丰与司令部全体高级将领,向高碑店一线进攻的皖军因失去指挥而迅即败退。当天直军攻占涿州,并向长辛店方向攻击前进。西路指挥段芝贵在兵败之后,只身逃回北京。

十八日,直军进占琉璃河;二十日,直军大队进至长辛店和芦沟桥,将溃散的皖军基本肃清。

东路,正当直、皖两军相持于北仓以西时。奉军的第二十七、第二十八师数千人,于七月十七、十八日抵达天津,并迅速投入了支援直军的战斗,收复杨村,直趋廊坊。皖军纷纷溃退,徐树铮于当晚逃回北京,东路战事也以皖军的失败而告结束。

第106章 小德张第166章 实情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37章 涉外事件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263章 事态扩大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486章 学写诗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56章 祸从口出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5章 去买官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2章 小人精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310章 战与和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571章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不睦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65章 保路运动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97章 中山先生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36章 署理山东第204章 劝退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70章 呼声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22章 大事不妙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402章 决心南下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20章 心机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8章 约定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
第106章 小德张第166章 实情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37章 涉外事件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263章 事态扩大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486章 学写诗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56章 祸从口出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5章 去买官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2章 小人精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310章 战与和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571章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不睦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65章 保路运动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97章 中山先生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36章 署理山东第204章 劝退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70章 呼声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22章 大事不妙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402章 决心南下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20章 心机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8章 约定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