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钟灵毓秀

绍兴,简称“越”,古称越州,地处杭州湾南岸,东连宁波市,南临台州市和金华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钱塘江与嘉兴市相望。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绍兴历史悠长,新石器时代中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考古称小黄山文化),距今已有约9000年历史。

据史载:大禹治水告成,在绍兴境内茅山会集诸侯,计功行赏,死后葬于茅山,茅山因此更名为“会稽”。

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立越国,成为春秋列国之一。

战国,越王勾践大败吴国,越国疆域拓展至江淮地区。至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威王兴兵败越,尽取故吴地并至浙江,越始“服朝于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吴越地置会稽郡”。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置十三刺史部,督察各郡,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

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置吴郡,今钱塘江以南仍为会稽郡。

三国,会稽郡隶属于吴。

西晋,太康二年(281),以会稽地封于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复会稽郡,置东扬州。陈永定年间(557~559),会稽郡析山阴置会稽县。

隋朝,开皇九年(589),废会稽郡,改东扬州为吴州。大业三年(607),复为会稽郡。

唐朝,武德四年(621),改会稽郡为越州,置越州总管府,后改越州总管府为越州都督府,隶属于江南道。乾元元年(758),废越州中都督府,置浙江东道节度使驻越州,,号越州为东府。

北宋,熙宁七年(1074),设两浙东路驻越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驻跸越州,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下诏从建炎五年正月起改元绍兴,并升越州为绍兴府。

元朝,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绍兴府为绍兴路。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复置绍兴府。

清朝,设浙江省,绍兴府隶属宁绍台道。宣统三年(1911),并山阴、会稽为绍兴县。

有个成语谓之钟灵毓秀,意为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优秀人物。用这个成语来形容绍兴恐怕是再恰当不过了。

自古以来,留下的先贤和文人墨客的印迹可谓俯拾即是、斑驳可考。

治水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的传说,已经在这里物化为气势巍峨的大禹陵庙,供千百年来的人们瞻仰凭吊。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越王勾践在这里的卧薪尝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在逆境中奋发。

还有与勾践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的美丽动人的西施姑娘,生于斯而葬于此。

报国无门的大诗人陆游,在这里的沈园邂逅初恋唐婉,写下缠缠绵绵的诗章——《钗头凤》。

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论衡》的著者王充、大器晚成的史学家章学诚、大书法家王羲之,在这里也都有故事留下。

至于近代,更谓名人辈出。

徐锡麟、秋瑾、陶成章(革命家,光复会创立者及领袖之一)、刘大白(诗人,文学史家,新诗开创者)、鲁迅、马寅初(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夏丏尊(文学家)、竺可桢(科学家和教育家、著名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范文澜(历史学家)、周.恩.来、朱自清(诗人、散文家)、俞平伯(诗人、作家、红学家)、钱三强(核物理学家、袁雪芬(戏剧泰斗)……

看这一长串荟萃的名人,绍兴被誉近代中国政治史和文化史上罕有的群星璀璨之地实至名归。

在地理上背靠大陆,被深厚的大陆文明底蕴滋养,又濒临沿海地区,兼具开放的气息,毫无疑问,绍兴这种独特的地理坏境,使其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新思想的萌发地之一。

1868年1月11日,公认的“学界泰斗”、“一代宗师”的蔡元培蔡先生,就出生在这历史名城绍兴(时为绍兴府山阴县城笔飞弄)。

蔡元培的乳名原本叫阿培,进私塾读书后取名元培,字鹤卿,又改字仲申,别名鹤庼。后来,他自号为“民友”,原意是老百姓的朋友。这个名字还多少有点清高气,认为自己不同凡类。与民为友者,当然不自认为是“民”,而是亲近、影响、教化人民的人。或许,他觉得自己本来就是老百姓中的一员,怎么能叫“民友”呢?于是就改号为孑民。因此。很多人都尊重的称他为 “孑民先生”。

蔡元培生在一个世代经商之家,只是屡遭挫折,如蔡元培在他的“自述”中所说:“我家明末由诸暨迁至山阴,我祖先有营木材业者,因遭同行人嫉妒,被斧砍伤,受伤后遂不复理木材业。自此祖又两世,至我曾祖,行四。我曾祖之兄行三者,营绸缎业于广东,因偷关被捕,将处极刑,家中营救,罄其所有,免于一死。”

蔡元培的祖父经营典当业,是当地一家典当铺的经理。因行事公正,又善经营,遂致家业渐渐兴旺。其祖父生七子,蔡元培的父亲为长子;“三子好武,不知往终;居家六子,次子为绸缎庄经理,长、五、七子分别为钱庄经理,四子亦经营钱庄,只有六子读书”。

蔡元培有兄弟四人,姊妹三人,他是家里的老二。说来奇怪,他们兄弟姊妹,排行占单数的,长得像母亲,面椭圆、肤白皙;排行占双数的,却像父亲,方脸、肤黄。蔡元培排行老二,长得就像父亲的翻版。蔡元培的七个同胞兄妹中,后来有四个夭折,只有他和大哥、三弟活了下来,三人分别相差两岁。

长到6岁时,家境不错的蔡元培,就开始在自家延请教书先生开设的私塾中读书。

古代教育主流是儒家教育,儒家把教育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0岁到3岁,为“家学”时期,主要的任务是健康成长,还有基本生活常识和礼仪规范。

4岁到6岁,为蒙学时期。蒙学的主要任务有礼教和乐教两部分。

7岁到12岁,为学馆时期,主要任务是读经,也有习字、练武等活动。6岁以前一般不读经。读经要“详训诂、明句读”,是要详细解释的。

13岁到20岁,为官学时期,一般会去县学、府学继续学习,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解经,也包括琴棋书画、诗词文赋、经史子集等内容。

而后21岁到35岁,这个时期学习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学习专业,如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卜数术、政治军事;还有一个任务,是行万里路、交游。这是古代教育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阶段,也有为出仕做官做准备的。

36岁到70岁,则是古代读书人出仕做官时期。

清代地方的官学有名无实,青少年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场所,除社学和义学外,一般都在地方上或经济宽裕人家所办的学塾里。

蔡元培进入私塾之后,私塾老师周先生教他读《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读书之外还要练习写字和对对子。稍长一些,就开始读最基本的儒学经典,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书经》《周易》《小戴礼记》《春秋左氏传》),并学习写作八股文。

在私塾课堂上,体罚教育绝对是合理合法的。所谓“教不严,师之惰”“不打不成材”,调皮的孩子们在学塾里,被戒尺打手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那个年代的家长,是绝对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遭到老师的打手心乃至于打屁股而找上门去评理的。反而认为这才是先生对自己孩子的悉心培养的表现,是尽职尽责地要培育好自己的下一代。往往会帮着先生说话,反过来训斥自己的孩子。

学生整天关在教室里熟读课文,死记硬背。学生如果不会背书,就会受到先生体罚——用戒板打手心。学生没有年级,原教科书教学完了,先生选购新教科书。学生对课文虽一知半解,但都能倒背如流。

蔡元培是聪明勤奋的孩子,但纵使资质再好,也逃不过被老师打手心的经历。而且重复犯错误会加倍责打手心。有一次,由于他背诵《易经》,连着错了很多次,被责打手心达百下。

蔡先生后来自嘲说:“这种不分贵贱贤愚、一概打而后教的教学手段,却也颇能培养学生的谦逊平等的精神。”

私塾里,老师是不会过多地解释课文,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或许,这种学习方法的逻辑是:孩童时节,人记忆力强而理解能力弱,不管怎样先背下来,现在不懂,以后会懂的。

很多读书人,在以后的人生中,经典名句张嘴就来,这应该受惠于幼年的死记硬背。看来,什么事都不是一无是处。

年幼的蔡元培是个特别听话的孩子。不管懂不懂,就按先生的要求认真背诵,在课堂上既不东张西望,更不玩耍嬉戏,小小年纪就展露出一股从容安详的性格与气质。

这也造就了蔡元培读书,做事特别专注的性格。

一次,他独自在自家楼上读书。忽然楼下房宅着火,幸亏火势不大,家人都惊慌失措地呼叫着扑火。火很快就扑灭了,却唯独不见蔡元培,大家急忙上下四处寻找,才在楼上找到。发现蔡元培仍然安坐在楼上,口中念念有词地还在读书,根本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

又一次,天快黑了,蔡元培的奶妈叫他和一起玩耍的小表叔下楼,奶妈先抱小表叔下楼,让蔡元培在楼梯口坐着等。谁知奶妈一忙别的事把这边的事忘了,几个小时后,奶妈突然想了起来,赶忙回来找蔡元培。只见他静静地坐在楼梯口,一步都没挪,也不哭不叫,平和的样子简直不像五六岁的孩子。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

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164章 芥蒂第57章 管见十条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44章 肃贪治吏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96章 风云突变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78章 汉口之战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204章 劝退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73章 在家上任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48章 开滦矿权第345章 张毒菌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333章 扬眉吐气的陆徵祥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30章 朋友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62章 垂钓洹上第345章 张毒菌第94章 僵局第64章 燎原烈火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407章 童子试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394章 “合法”内阁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81章 战汉阳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139章 庆典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134章 较量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82章 一明一暗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453章 从未被人忘记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428章 大学令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451章 百花齐放
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164章 芥蒂第57章 管见十条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44章 肃贪治吏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96章 风云突变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78章 汉口之战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204章 劝退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73章 在家上任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48章 开滦矿权第345章 张毒菌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333章 扬眉吐气的陆徵祥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30章 朋友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62章 垂钓洹上第345章 张毒菌第94章 僵局第64章 燎原烈火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407章 童子试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394章 “合法”内阁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81章 战汉阳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139章 庆典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134章 较量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82章 一明一暗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453章 从未被人忘记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428章 大学令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451章 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