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管见十条

把眼中刺肉中钉的翟鸿穖搞掉,奕劻和袁世凯并不轻松。他们也没法轻松,开始的各打五十大板就不消说了,现在则是危机更甚。

因为,一方面,翟鸿穖所以这么容易就得手,显然表明翟鸿穖传出的拿掉奕劻的动议,并非无穴之风。

翟鸿穖地被开缺,并不表示下架奕劻的危险不存在了。

而且,奕劻和袁世凯很快听到风声,慈禧曾征求过孙家鼎的意见,把翟鸿穖和奕劻同时拿下的可能性?

听说孙家鼎担心做这样大的动作,朝中一时无人可用。

好像在关键时刻,孙家鼎有意无意,又一次帮了奕劻和袁世凯。

袁世凯和奕劻商定,试探一下慈禧太后究竟是如何打算?就由奕劻面见慈禧,主动提出辞去他自己在军机处的职务,结果未被慈禧接受。

奕劻请辞的时候,很注意慈禧太后的表情。看到慈禧没片刻犹豫,心安了许多。

但很快有几件事,令袁世凯很不痛快。一个是一贯对袁世凯没好印象的载沣进入了军机处。

虽然袁世凯和奕劻不知道,慈禧是让这个年轻人熟悉政务,准备将奕劻取而代之。但他们本能的感到,对他们说来,这不是好消息。

紧接着,又出了另一件事,七月七日,御史三霖公司之一的赵炳麟,上奏《请销党见疏》。内称:“今日大臣争权,小臣附势,人心险诈,朝纲废弛,不早维持,弊将安极,岂徒开明末党援之习,且恐酿唐季藩镇之忧。推究其源,皆因威福下移,天下知大臣,不知天子之所致也。”

奏请饬令朝中各部院及直隶总督袁世凯,将康熙三十年十一月禁绝朋党的上谕,竖于衙署,使之触目惊心,预防流弊。

并附参惲毓鼎图升官发财,弹劾翟鸿穖各事均与事实不符。

对于前者,慈禧立刻照准,责令各部院和袁世凯执行。

对于后者,也就是惲毓鼎参翟鸿穖之事,则搁置未问。

袁世凯敏锐的感到,这是朝奕劻和他来的,暗指奕劻和他结党营私。否则,总督府不止一个直隶,为什么别处只字不提?

接下来,御史陈田又参了袁世凯一本,说他“览权营私”。虽然没有实质内容,虽然也没有下文,但袁世凯敏感感到,朝廷在通过陆军部和度支部在逐渐收回直隶督抚的军权和财权。 好像是搞不动奕劻,一些人越来越把矛头指向了自己。

一再地遭受攻击,袁世凯沉不住气了。他不想坐以待毙,决定出手反击。

七月二十五日,他上折密陈管见十条。其中有一条叫做“明党派”,辩称结党有公私之别。有结党为公,有结党为私之别,公党立国,私党病国。攻击翟鸿穖“专务汲引私人,阿比亲旧”,“内外结引,排异联同”,搞的完全是私党。请求朝廷“严辩于君子小人之界”,“必察其所行所为。究竟为公为私,而因示以劝惩焉”。

等于公然承认自己和奕劻结党,只是他们是结党为公。

这样做其实有害无益,因为慈禧最忌惮有人结党。无论结党为公,还是结党为私。

而在这个奏折中,袁世凯还做了件更大的错事,就是主动挑起了和铁良的斗争。

除袁世凯和奕劻所代表的北洋派,及翟鸿穖和苓春煊所代表的清廉派外,在朝中还有两股势力: 其一,“亲贵”势力。由满洲皇亲贵族组成,以醇亲王载沣、镇国公载泽、军机大臣陆军部尚书铁良、肃亲王善着、宗室良弼等为首。 其二,“老臣”势力。内中较有活动能量的有大学士孙家鼐、湖广总督张之洞、军机大臣鹿传霖等。

这两股势力,对袁世凯和奕劻对翟鸿穖和苓春煊的这场争斗,一直做壁上观,他们对这两派都没好感。

而奕劻不管怎么说是皇族宗亲,因此说如果铁良他们对这恶斗中的二派,倾向谁方一些的话,还是倾向奕劻和袁世凯这伙儿一点的。

而“老臣”势力的重要人物孙家鼎,其实是一直对奕劻和袁世凯有帮助的。

袁世凯上呈的“管见十条”中有一条是:“国势必须振兴”。

他写道:“陆军部设立以来,已阅十月,观听所系,尚无振作之现象兴革之举动。足餍众望而惬群情。凡兵法如何厘定,兵区如何规划兵备如何筹计,兵数如何扩充,及何以作养兵才,何以增进兵格,何以侦察各国之兵势,何以会通东西之兵学,固皆未遑议及,即本部章制,亦迄未见实行。

“至近幾已成之四镇,举以委诸副都统风山督练,查凤山初非出身学堂,又未一经战事,……才非出众,识非过人,无威望之可言,无功绩之足数,即论其军营阅历,亦甚浅鲜。……举四万众之重任,付诸谬妄人之手,中外腾笑,将士解体……

“似此非但武备决无起色,且恐愈趋愈下,久将杌隉不安,以我介乎日、俄两强之间,彼方扩张军权,各不下百万之数,我如仍此泄沓瞻徇,几视兵事为儿戏,欲厕于列强而幸免其祸,讵可冀也?……

“应请旨饬下庆亲王奕劻破除情面,慎选办理武备人才,……方可振兴军政,挽救时艰。”

袁世凯的意图很明显,是想把铁良和风山搞掉,用自己的人取而代之。

铁良毫不示弱,声言一切“是非自有公论”,奋力反击,进言慈禧太后,奏袁世凯“存心叵测,若不早为抑制,满人势力必不能保全”。

对风山则大力推崇,“异常得力”一将难求。

最后的结果是,非但铁良和凤山没有撼动,凤山还加封了一品顶戴。

很明显,因为奕劻请辞未准,使袁世凯对形势产生了误判。其实,袁世凯不但没看清形势,而且自我感觉良好。

在同一奏折中,自己公开承认自己和奕劻结“公党”,紧接着提出把铁良和凤山拿掉,让奕劻“慎选办理武备人才。”其用心不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吗?

表面上看,袁世凯似乎没什么损失,实际上他在慈禧哪里是因此而丢很多分的。

很快,袁世凯和奕劻得知,苓春煊没去两广任上。借口有病待在了上海,和翟鸿穖的人来往密切,很明显在伺机而动。袁世凯和奕劻都知道,苓春煊虽被排挤出京,但仍受到“宫人交口揄扬”,慈禧太后对他的眷宠“尚未全衰”。实是心头大患,不把他彻底搞垮,是不能睡安生觉的。

凭苓春煊的口碑和给慈禧形成的印象,要将其扳倒是很难的。

苓春煊曾经是积极支持戊戌变法的,而慈禧是最恨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想搞掉苓春煊,只能从这里下手。

袁世凯于是安排人上奏折,密奏苓春煊曾入保国会,和康有为、梁启超关系非比寻常。现在以有病为借口,不去两广上任,而是整日和康、梁余党打得火热。奏请朝廷严办。

密折交上去后,过了好多天,一点动静都没有。很明显,慈禧不信,怀疑这是有人对苓春煊地陷害。

正在袁世凯和奕劻无计可施的时候,有人主动找上门献计。

此人名为蔡乃煌,极有才气,号称广东文坛“四大金刚”。只是人品很一般,特别喜欢钻营。早年持才充当科考“枪手”,每考必中。后因吃花酒争风,影响很坏,被革除了功名,改名乃煌顶替堂侄子为国子监监生。

光绪十七年中举后,入福建藩司唐景崧处做幕僚。

一八九四年唐景崧升台湾布政使,署理台湾巡抚,蔡乃煌随唐景崧入台。

甲午战败台湾割让,蔡乃煌趁机卷走部分库银,回大陆钻营。得知袁世凯和奕劻正急于倒苓春煊,赶来投靠。

蔡乃煌献上的一计极妙,也特别歹毒。他通过一个广东朋友,从上海一照相馆分别搞到了苓春煊和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他的计策就是通过影像技术,把三个人的照片合成一张照片,编排成三个人在一起商量事状。

袁世凯闻听大喜,表示事成后,一定重金酬谢。

蔡乃煌最不缺的就是钱,听了袁世凯的话后很不高兴,说袁世凯这样做有损于他的人格。他自己这是为国家除害,如若是为了钱而陷害人,自己还是人吗?

当然,从台湾回大陆后,一直无事可做,倒是很想跟着袁大人和庆王爷为国家效力。

袁世凯马上明白蔡乃煌想要什么,看到这蔡乃煌也确实是个人材,就一口答应。

袁世凯和奕劻事后没辜负蔡乃煌,最后这蔡乃煌还做上了上海道台,曾在上海股市兴风作浪。

当然,这是后话。

当奕劻把这特制的照片交到慈禧手时,慈禧对苓春煊的信任最终动摇了。

她这样的人怎么会知道可以进行照片合成呢?

看到照片中几个人谈笑的样子,真是越看越生气。她这一生中最恨的两个人就是康有为和梁启超,一怒之下,下旨把苓春煊开缺。

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491章 求博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481章 学在“澄衷”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87章 吴禄贞第13章 志得意满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123章 孙袁会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614章 转折点第63章 请愿大潮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45章 积重难返第4章 当官真好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65章 保路运动第204章 劝退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89章 出师未捷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256章 国会和政党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58章 离开老巢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106章 小德张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346章 驱张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433章 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402章 决心南下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491章 求博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480章 改名字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123章 孙袁会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123章 孙袁会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
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491章 求博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481章 学在“澄衷”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87章 吴禄贞第13章 志得意满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123章 孙袁会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614章 转折点第63章 请愿大潮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45章 积重难返第4章 当官真好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65章 保路运动第204章 劝退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89章 出师未捷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256章 国会和政党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58章 离开老巢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106章 小德张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346章 驱张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433章 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402章 决心南下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491章 求博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480章 改名字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123章 孙袁会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123章 孙袁会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