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当官真好

这一年,河南遭遇了多少年不遇的大旱灾。全省饿殍载道、哀嚎遍野,出现了人相食的悲惨景象。

大旱一般要伴随蝗灾,袁世凯的老家项城,蝗虫几乎把所有的庄稼吃光。

奉命办理赈灾的河南巡抚李庆翱迟延不力,被朝廷撤职。

改以河道总监李鹤年代之。又命袁保恒到河南帮办赈务。

袁保恒去开封上任时,把袁世凯也带在了身边,一方面是个帮手,另一方面也是想让他学一些作官的本事。

袁世凯也想借此为自己谋个职位,学得很用心,很认真。参加这次赈灾,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到了灾区,他首先看到的由于官员的不作为,给其管辖的地盘带来的危害有多大。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写到:“匪患猖獗,……倾有人自渑池、洛阳等处来言,伊地人肉卖二十八文一斤,孙杀其祖母而卖之,弟杀其兄而卖之,种种未闻之奇,无一而足。……数月之后,遍地皆成盗矣!”

封建制度下的农民这个阶层有二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一个是分散,另一个容易走极端。所谓走极端就是:只要有饭吃,只要有一条活路,他们都是可以逆来顺受的,都是听话的顺民。

但要是活不下去了,也很容易揭竿而起。如果灾荒把没有活路的,分散的农民因逃荒而聚集起来,是很容易出事的。历史上发生的很多的农民起义,就是这样闹起来的。

所以,袁世凯的话并非危言耸听。

在跟随叔父赈灾时,袁世凯看到了二种很典型的官员及其行事风格。一种是太平官,习惯于高高在上,在寻常的日子里,生活按着正常的轨道运转,是很难发现他这个官当得怎么样的?

而有时候,这样的人因为听话,甚至可能不贪不占。平日里中规中矩,善于逢迎,其仕途往往能很顺风顺水。

另一种人则不但是当官,更要管事、干事。他们体察民情,勇于担当,善于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人无完人,这样的人因为有主见,不随波逐流,甚至不好使用。平日里是很难得到升迁的。

遇到灾荒这种特殊的时期,那些个太平官,那些个平日里被人常常称做的好官,这个时候非但没了用场,甚至误事。

而后者正可以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袁世凯在赈灾时给他叔父帮忙跑腿,有时到下边传达他叔叔的命令,使他对权力产生了特殊的嗜好和想往。享受着发号施令的快感,打心眼觉得当官,大权在握真的很不错。

第二年夏初,袁世凯的嗣母牛氏患病,他回家探望。

在嗣母床前照顾,问寒问暖,拳拳孝心使牛氏大为感动。

这一年的五月,开封送来急信,袁世凯特别敬重的叔父袁保恒不幸得上了传染病。袁世凯急冲冲的赶了过去,还是没能在袁保恒活着的时候见上面。

和袁保龄、袁保恒之子等护送袁保恒灵柩回陈州。请人看风水,择墓地,安葬了叔父后,因陈州他家有一处房产,他就带着妻子在陈州住了下来。

合久必分,大凡一个几代同堂的封建大家族,规模大到了一定程度,总是要解体的;人们称其为分家。这时候袁家也正是这样,四世同堂,矛盾重重,拉帮结派,山头林立,各自为政。实在是维持不下去了,只能走分家之路。

由于属于袁保庆的这一支,袁世凯从分家中得到了很可观的资产。严格管教他的嗣父袁保庆和叔父袁保恒都不在了,自己摇身一变成了一家之主。

解放了,自由了,自己说了算了。他像一匹无羈的野马,越发放荡。吃喝玩乐一阵子后,想到叔父袁保恒不在了,往上爬的梯子没有了。

想到要进入官场,只能走科举之路,为了能多结交一些写诗作画的朋友,他发起组织了丽泽山房和勿欺山房两个文社。

因为手头有钱又出手大方,这样的人在任何群体里都是受欢迎的;他很快成了当地文人中的领袖级的人物。诗文虽然写得很一般,但吃人家的嘴短,瞪着眼睛说及句瞎话,喊几声好算不上什么毛病呀?皇帝的新衣 ,整天吃人家的,谁认那个真?时间长了,袁世凯也渐渐有了些名气。

袁甲三祠中的景色很美,也独具特色,常有人到里边游玩观赏。一八七九年四月的一天,在淮宁县办理文牍的徐世昌到此游览,恰巧袁世凯也在园中。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徐世昌在一个亭前,正遥望着远处的景色,触景生情,吟诵起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那首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听到有人接上这首诗的后四句,徐世昌回过身来。

这便是袁世凯和徐世昌的第一次见面。

人和人之间是有缘份的,谁说只有情人才能一见钟情?这两个人的这次见面,奠定了这两个民国风云人物一生的合作和友谊。(徐世昌算是民国第三位大总统,本书第三部将专门写他。)

当袁世凯无意中得知,徐世昌欲去京赶考正苦于盘缠不足时,二话不说便慷慨解囊。

一八七九年秋,二十岁的袁世凯参加他这一生中的第二次乡试,也是他最后参加的一次乡试。为了迎接这次乡试,他是作了认真准备,也是下了一番苦功的,他也是抱着很大的希望。

文社的朋友为他和几个参加乡试的学子践行,大家都顺情说好话,说袁世凯必中,他自己自我感觉也不错。

但是,最后的结果还是没能如愿。期望值越高打击越大,尤其让他受不了的是,和他同社的两个人,平时看上去很一般,根本不为被文社的大家所看好。这一次竟能一举高中,这样,他这个文社的领袖情何以堪?

在这样的打击面前,他被彻底击垮了。他把他所有的书稿诗文都付之一炬,发下重誓,今生不再参加科举。

从此,有谁在他面前再提起科举,他便恨得咬牙切齿。

很多年后,在他做直隶总督时,曾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岑春煊,两江总督周馥会衔奏请停止科举,从而将这个害人的制度在神舟大地永远废止。

每次谈起这件事时,他都特别的自豪,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一件事。还炫耀自己从小就痛恨这个科举制度,言外之意是他自己两次不中,是题中应有之意,像他这样的人,如果能考中,才是咄咄怪事?

其实,我们知道,这不是真的,不过是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

科举这条路是走不通还想当官怎么办?天无绝人之路,袁世凯还真给自己找到路了。

这时候的大清朝一直被外强所欺辱,弱国无外交,和老外打交道总是割地赔款。

国库早就被赔款赔得空空,这么大个国家,没有钱怎么行,能搜刮的地方都搜刮到了,也没什么可卖的了,穷凶极恶只有卖官了。

不是偷偷摸摸,不是托关系走后门,而是名正言顺,明码标价。

人急眼了能看出来,国家急眼了也能看出来。

花了钱买官,当上了官就得把买官的钱贪回来,买官和贪官应当是可以划等号的。

分家的时候是分了不少,但再多也经不起袁大少爷挥金如土!官这东西,钱少了能买到吗?没办法,为了支持儿子奔前程,他的亲生母亲刘氏、嗣母牛氏,把所有的私房钱都拿出来了。

带着两位母亲的拳拳之爱和殷切的希望,袁世凯又来到了京城。旧地重游,想起堂叔袁保恒对自己的关爱与呵护,想起和敬爱的堂叔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袁世凯唏嘘不已,也很伤感。

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210章 断绝关系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41章 东南互保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49章 君主立宪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72章 六字箴言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614章 转折点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139章 庆典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55章 反击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204章 劝退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429章 辞职第438章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第68章 武昌起义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453章 从未被人忘记第164章 芥蒂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35章 多事之秋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50章 过街老鼠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
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210章 断绝关系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41章 东南互保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49章 君主立宪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72章 六字箴言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614章 转折点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139章 庆典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55章 反击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204章 劝退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429章 辞职第438章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第68章 武昌起义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453章 从未被人忘记第164章 芥蒂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35章 多事之秋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50章 过街老鼠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