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坚守共和

复辟后张勋有一通电,宣告中外:

“自顷政象谲奇,中原鼎沸,蒙兵未解,南耗旋惊,政.府几等赘旒,疲氓迄无安枕。怵内讧之孔亟,虞外务之纷乘,全国漂摇,靡知所届。劝惟治国犹之治病,必先洞其症结,而后攻达易为功;卫国犹之卫身,必先定其心君,而后清宁可长保。既同处厝火积薪之会,当愈厉挥戈返日之忠,不敢不掬此血诚,为天下正言以告。

“溯自辛亥武昌兵变,创改共和,纲纪隳颓,老成绝迹,暴民横恣,宵小把持,奖盗魁为伟人,祀死囚为烈士,议会倚乱民为后盾,阁员恃私党为护符,以剥削民脂为裕课,以压抑善良为自治,以摧折耆宿为开通;或广布谣言,而号为舆论,或密行输款,而托为外交,无非恃卖国为谋国之工,借立法为舞法之具。

“驯至昌言废孔,立召神恫,悖礼害群,率由兽行,以故道德沦丧,法度凌夷,匪党纵横,饿莩载道。一农之产,既厄于讹诈,复厄于诛求;一商之资,非耗于官捐,即耗于盗劫。凡在位者,略吞贿赂,交济其奸,名为国民,而不知有民,称为民国,而不知有国。至今日民穷财尽,而国本亦不免动摇,莫非国体不良,遂至此极。即此次政争伊始,不过中央略失其平,若在纪纲稍振之时,焉有轇轕不解之虑?

“乃竟兵连方镇,险象环生,一二日间,弥漫大地。迄今内蒙.独立,尚未取消,西南乱机,时虞窃发,国会虽经解散,政.府久听虚悬,总理既为内外所不承认,仍即靦然通告就职,政令所及,不出都门,于是退职议员,公诋总统之言为伪令,推原祸始,实以共和为之厉阶。且国体既号共和,总统必须选举,权利所在,人怀幸心,而选举之期,又仅以五年为限,五年更一总统,则一大乱,一年或数月更一总统,则一小乱,选举无已时,乱亦无已时,小民何辜,动罹荼毒。以视君主世及,犹得享数年或数十年之幸福者,相距何啻天渊?利病皎然,何能曲讳?

“或有谓国体既改共和,倘轻予更张,恐滋纷扰,不若拥护现任总统,或另选继任总统之为便者。不知总统违法之说,已为天下诟病之资,声誉既隳,威信亦失,强为拥护,终不自安。倘日后迫以陷险之机,曷若目前完其全身之术?爱人以德,取害从轻,自不必佯予推崇,转伤忠厚。至若另行推选,克期继任,讵敢谓海内魁硕,并世绝无其人?然在位者地丑德齐,莫能相下;在野者资轻力薄,孰愿率从?纵欲别拣元良,一时亦难其选。

“盖总统之职,位高权重,有其才而无其德,往者已时蓄野心,有其德而无其才,继者乃徒供牵鼻,重以南北趋向,不无异同,选在北者则南争,选在南者则北争,争端相寻,而国已非其国矣。默察时势人情,与其袭共和之虚名,取灭亡之实祸,何如摒除党见,改建一巩固帝国,以竞存于列强之间,此义近为东西各国所主张,全球几无异议。中国本为数千年君主之制,圣贤继踵,代有留贻,制治之方,较各国为尤顺,然则为时势计,莫如规复君主,为名教计,更莫如推戴旧君,此心此理,八表攸同。

“伏思大清忠厚开基,救民水火,其得天下之正,远迈汉唐二祖七宗。以圣继圣我圣祖仁皇帝圣神文武,冠绝古今,历传至我德宗景皇帝,时势多艰,忧勤尤亟,试考史宬载笔,历朝爱民之政,如普免钱粮,叠颁内帑,多为旷古所无,即至辛亥用兵,孝定景皇后宁舍一姓之尊荣,不忍万民之涂炭,仁慈至意,渝浃人心,海内喁喁,讴思不已。前者朝廷逊政,另置临时政.府,原谓试行共和之后,足以弭乱绥民,今共和已阅六年,而变乱相寻未已,仍以谕旨收回政柄,实与初旨相符。况我皇上冲龄典学,遵时养晦,国内迭经大难,而深宫匕鬯无惊;近且圣学日昭,德音四被,可知天佑清祚,特畀我皇上以非常睿智,庶应运而施其拔乱反正之功。祖泽灵长,于兹益显。

“勋等枕戈厉志,六载于兹,横览中原,陆沉滋惧,此次猝逢时变,来会上京,窃以为暂偷一日之安,自不如速定万年之计,业已熟商内外文武,众议佥同,谨于本日合词奏请皇上复辟,以植国本而固人心,庶几上有以仰慰列圣之灵,下有以俯慰群生之望。风声所树,海内景从。凡我同袍,皆属先朝旧臣,受恩深重,即军民人等,亦皆食毛践土,世沐生成,接电后应即遵用正朔,悬挂龙旗。国难方殷,时乎不再,及今淬厉,尚有可为。本群下尊王.爱.国之至心,定大清国阜民康之鸿业。凡百君子,当共鉴之。”

这个电报除由张勋领衔外,列名者还有王士珍、江朝宗和京畿军警长官十四人。这些人当然都是被张勋硬拉上去的。

此电应该是张勋的复辟宣言,据说与宣告复辟的第一道伪谕一样,都出自康有为的手笔。不消说此电报是怎样的荒谬和无知,仅关于总统违法的说法,便无耻到了极点。所谓违法是指解散国会,而尽人皆知,解散国会是在张勋强力逼迫下做出。

威胁黎元洪解散国会,然后致使黎的威信扫地而除之,这本来是徐州会议早就预定的阴谋。自己导演的丑剧一转身成了定罪的根据,真是要多可笑有多可笑。

这样的拙劣之作,如果真的出自康有为这个自命不凡的“大才子”之手,就更叫人啼笑皆非了。此次复辟,除了张勋外,大概就是他跳得最欢了。

有文记载:“民国六年六月二十八日由天津到北京的火车三等客座中,来了一个怪模怪样的老农夫,在北京车站下车,用大蒲扇遮着自己的脸。匆匆地迈步出了车站,站外有四个辫子兵恭恭敬敬地迎接他,请他上了一部马车。马车得得地把他载进南河沿张辫帅公馆,他一进门,辫帅就传令出来,不见任何客人。

“这位老农夫不是别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维新派领袖、保皇党党魁康有为。他在张宅和张勋密谈后,就乘人力车往西砖胡同的法源寺,把自己隐藏起来。他以为如此秘密,无人会知道他偷入北京。怎知第二天一早,黎元洪就知道了,派人来请他到公府一谈。他才知道自己的行踪已经暴露,大吃一惊,推托说风尘劳顿,改日晋谒。

“康有为本在上海,他早已和张勋的幕僚长万绳栻有密电往来。他在上海时,正在草拟“宣统皇帝”的复位诏书,忽然接到自北京来电,催他火速赴京,他乃剃去了胡须,化装成农夫模样,搭乘三等车由津浦路北上,随行的有沈曾植和王乃澂。”

复辟宣布后,官制仍照宣统元年官制。即日便谕封黎元洪为一等公。授张勋、王士珍、陈宝琛、梁敦彦、袁大化、张镇芳为内阁议政大臣。万绳栻、胡嗣瑗为内阁阁丞,梁敦彦为外务部尚书,张镇芳度支部尚书,朱家宝为民政部尚书,雷震春为陆军部尚书,王士珍参谋部大臣,徐世昌弼德院院长,康有为副院长。

又授张勋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留京办事。冯国璋两江总督南洋大臣,陆荣廷两广总督,曹锟直隶巡抚,齐耀琳江苏巡抚,张怀芝山东巡抚,阎锡山山西巡抚,赵倜河南巡抚,李纯江西巡抚,谭延闿湖南巡抚,杨善德浙江巡抚,陈炳焜广东巡抚,谭浩明广西巡抚,王占元湖北巡抚,李厚基福建巡抚,唐继尧云南巡抚,刘显世贵州巡抚,杨增新新疆巡抚,张广建甘肃巡抚,张作霖奉天巡抚、孟恩远吉林巡抚、许兰洲黑龙江巡抚,刘存厚四川巡抚,陈树藩陕西巡抚,田中玉察哈尔巡抚,王廷桢江北提督,卢永祥江南提督,张敬尧长江水师提督。

七月二日又授瞿鸿禨,升允为大学士,冯国璋、陆荣廷为参预政务大臣,沈曾植为学部尚书,萨镇冰为海军部尚书,劳乃宣法部尚书,詹天佑邮传部尚书,张曾敭为都察院都察御史,胡思敬、温肃副都察御史,龙济光广东水师提督,吴光新湖南提督。

七月三日豁免宣统九年前民间旧欠钱粮。授陈光远为直隶提督,范国璋浙江提督,蔡成勋福建提督,逵寿为理藩部左侍郎,顾瑗为右侍郎。李进才为陆军部副都统,并派充京师军警总执法处督办。刘金标为陆军第十三师师长,李得胜为陆军步队第二十五旅旅长。

七月四日谕各省督抚,每省推举三人来京,筹议宪法国会。

授徐世昌为太傅,张人骏、周馥为协办大学士、岑春煊、赵尔巽、陈夔龙、吕海环、邹嘉来、张英麟、铁良、吴郁生、冯煦、朱祖谋、胡建枢、安维骏、王宝田为弼德院顾问大臣,马安良为甘肃提督,马福祥为固原提督,陆锦为陆军部左丞,刘恩源右丞,吴兆毅左参议,韩运章右参议。

七月五日授方枢为内阁法制局局长,郭则沄为诠叙局局长,吴廷燮为统计局局长,吴笈孙为印铸局局长,梁用弧为邮传部左丞,劳之常右丞。熙彦为马兰镇总兵。

七月六日谕徐世昌以太傅大学士辅政,张镇芳兼盐务署督办,梁敦彦暂行兼署邮传部尚书,派孙宝琦充督办税务大臣,蔡廷干充帮办税务大臣,严璩署理盐务署署长,兼稽核所总办。授张茂炯为中国银行正监督,曹锐副监督。马兰镇总兵熙彦兼管内务大臣事务。

七月七日授吴钱孙为民政部左丞,张敬修右丞。吴学廉为度支部左参议,宋名璋右参议。

张勋在清宫中宣布复辟后,便指定王士珍、江朝宗为民国代表,梁鼎芬为清室代表,李庆璋为自己代表前往总统府逼迫黎元洪退位,并在已经拟好的奉还大政奏折上签名盖章。

凌晨四时,清室旧臣梁鼎芬等人带着小皇帝赐封黎元洪一等公的诏书和康有为预先代写的“黎元洪奏请归还国政”的奏折,五更叩开总统府的门,要黎元洪在奏折上签字。

黎元洪听明白了梁鼎芬的来意后,分外惊愕,知道自己上当了。前门才赶走段祺瑞那只狼,后门却引来张勋这只虎。

为了维护共和国体,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可以做出解散国会这样的匪夷所思之事。但是,复辟帝制是绝对不可以的。为实现共和,那么多人流血牺牲。一旦回到封建帝制,不知会有多少人头落地。

“总统的职位,乃出国民委托,不敢不勉任所难。若复辟一事,乃是张少轩(张勋字)一人主张,恐中外未必承认,我奈何敢私自允诺呢?”

黎元洪态度坚决。

梁鼎芬恐吓说:“先朝旧物,理当归还。公若不肯赞成,恐致后悔。”

黎元洪索性闭上眼睛,不予理睬。梁鼎芬无法,只得悻悻而去。

梁鼎芬是什么人?他是溥仪的老师,又是黎元洪的儿女亲家,是死硬派遗老。他自以为自己面子大,可以将黎劝退,不料碰了一大鼻子灰。

所谓乘兴而来,败兴而返。

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439章 进德会第97章 中山先生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16章 柳暗花明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187章 唐继尧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482章 离开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551章 第三条路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87章 吴禄贞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5章 去买官第157章 禁赌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84章 海军起义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511章 完婚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65章 保路运动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41章 东南互保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123章 孙袁会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57章 管见十条第491章 求博第4章 当官真好第406章 读书启蒙
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439章 进德会第97章 中山先生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16章 柳暗花明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187章 唐继尧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482章 离开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551章 第三条路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87章 吴禄贞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5章 去买官第157章 禁赌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84章 海军起义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511章 完婚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65章 保路运动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41章 东南互保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123章 孙袁会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57章 管见十条第491章 求博第4章 当官真好第406章 读书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