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

对于直皖之战,段祺瑞一直都是信心满满。奉军入关,虽然对他打击不小,但对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还是信心十足,只是觉着可能要多费些周折。万没想到,一直以来自认为手握的虎狼之师竟如此不堪一击,打了三天就兵败如山倒。

这是一个很刚强的人,自觉无颜以面对天下,几次想自戕,都被左右及时拦下。

“胜败兵家常事,毕竟是北洋军内争,究竟还有同袍之谊,直军也不会做的太过。”

听到这样的反复解劝,段沉吟了许久,派人把靳云鹏找来。

靳见到老段,不知说什么好,也不知段找他何事。他虽是皖系的人,但不知为什么对皖系的失败反有些幸灾乐祸。只是,他竭力掩饰,故意装出很痛心的样子。

段此时此刻哪还有心思顾及这些,只是简单地说:“事已至此,你和他们还可以谈话,赶快去和他们商讨停战吧,条件方面我没有什么意见,只希望不要把战争带进北京城。”

有说在战前,段曾要求所部,尽量少用重炮,可见他不愿意看到太多的伤亡。这说明,老段这个人还是较为良善的。

靳云鹏从府学胡同段公馆出来,就去找傅良佐,请他去天津跑一趟,代表靳自己向直军求和。

傅到了天津径赴直隶省长公署求见省长曹锐,曹锐没有见他,也不准他离开,他便被软禁于省长公署。

前线军队一队队狼狈地逃回,北京城的风声也越来越紧。段祺瑞万般无奈,只好放低身段满面羞愧地去见徐世昌,请徐下一道停战令,免得北京城遭浩劫。

徐世昌待段辞出后,望着他的背影,冷笑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当天,徐世昌颁下停战令:“前以各路军队因彼此误会,致有移调情事,当经明令一律退驻原防,共维大局。乃据近日报告,战事迄未中止,群情惶惧,百业萧条,嗟我黎民,何以堪此?况时方盛暑,各将十躬冒锋镝,尤属可悯。应责成各路将领,迅饬前方,各守防线,停止进攻,听候命令解决,用副本大总统再三调和之至意,此令!”

十九日,段祺瑞通电引咎辞职。

电云:“保定曹经略使、天津曹省长、盛京张巡阅使、南京李督军、南昌陈督军、武昌王巡阅使、开封赵督军、归化蔡都统、宁夏马护军使同鉴:顷奉主座电谕:‘近日叠接外交团警告,以京师侨民林立,生命财产极关紧要,战事如再延长,危险宁堪言状?应令双方即日停战,速饬前方各守界线,停止进攻,听候明令解决’等因,祺瑞当即分饬前方将士,一律停止进攻在案。

“查祺瑞此次编制定国军,防护京师,盖以振纲饬纪,并非黩武穷兵,乃因德薄能鲜,措置未宜,致召外人责言,上劳主座之廑念。抚衷内疚,良深悚惶!查当日即经陈明,设有贻误,自负其责。现在亟应沥陈自劾,用解愆尤,业已呈请主座,准将督办边防事务,管理将军府事宜各本职,暨陆军上将本官,即予罢免;并将历奉奖授之勋位勋章,一律撤销,定国军名义,亦于即日解除,以谢国人。谨先电闻。”

一直到最后,段祺瑞都没有出言责怪任何人,而是把所有的责任自己来扛,这就是人品。不像张敬尧,出了事不惜把自家兄弟和忠心耿耿的义子推出去。

细看这个电报,礼貌地提到了那么多对手,竟没有此战最重要人物吴佩孚。肯定不是漏掉,是段对吴太恨之入骨了。

段在皖军战败后,由团河回到府学胡同,既不逃天津,也不奔租界。

皖系之败,不只在东西两战场上,其他各处也是败讯频传。山东德州本被皖军马良攻入,守将商德全退走。随后奉军往援,夺回德州。信阳方面皖军赵德龙与河南旅长李奎元激战,赵亦败北。察哈尔都统王廷祯响应曹吴,率军入驻康庄,在居庸关方面与皖军一战,皖军照样大败。

段祺瑞的失败,是徐世昌很乐见的。徐有他的打算,想在直奉两系之间保持一个均衡,希望其他各省的军阀也保持原有地盘和地位,互相牵制,这样他就可以成为一个有职有权的总统了。

他主张对段宽大,只要解除了兵权,就可自由安居,且应予以相当的优遇。至于其他人,除了少数民愤特别大的首要外,也尽量少株连。

徐的宽大主张得到张作霖的赞。张和皖系并没有血海深仇,不必赶尽杀绝,而他正想乘此机会收集皖系的残余,壮大自己,自要收买人心。

曹锟是主张惩办一切与战事有关的皖系政客和安福系分子,但为了保持和奉系的友好,而尽可能迁就张作霖。

但是,吴佩孚不一样,坚持要肃清安福分子,查抄祸首的财产充作善后经费,解散安福国会,幽禁段祺瑞。

直皖战争虽然十八日已经结束,直到二十三日直奉两军的先头部队才开到北京,二十四日大队人马开到,分别接管了南北苑的兵房。

七月二十三日北京政.府特派王怀庆督办近畿军队收束事宜。

王怀庆(1875—1953),字懋宣,河北省宁晋县凤凰镇南塔庄人。

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酒赌成性,母为人文弱,家道中落。王怀庆八岁上下就和家里人一起下地种庄稼,给人家放牛、牧羊,十岁的时候,就担负了更繁重的体力活儿,象脱坯、盖房等等。

十二岁即丧母失怙恃,继母虐待殊甚。一八八九年夏,十五岁的王怀庆不堪继母和父亲的虐待,私自离家远奔他乡。适时恰逢直隶提督聂士成在芦台招兵,王怀庆入伍,由于他勤俭耐劳少言,获得了聂士成对他的青睐,因而不断升迁,后入北洋武备学堂第二期学习。

一八九三年升为千总,后成为直隶提督聂士成部下的中军,兼带马步卫队。

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聂士成战死在天津八里台子。王怀庆于枪林弹雨之中背负聂回营棺殓,并亲送灵柩至聂原籍安徽合肥安葬。由于聂家感激,效死于主将的忠义之名轰动一时,而当道者嘉许之,誉之为“忠义”。此后,聂母专函介绍王投到袁世凯麾下。

他是徐世昌在军界第一心腹亲信,资格甚老,与“北洋三杰”同辈。一九一二年后先后任蓟榆镇守使、北京步军统领、京畿卫戍总司令兼第十三师师长、热河都统,热察绥三特区巡阅使。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寓居天津。

虽还是一朝“天子”,但不能一朝“臣”了。

二十四日准免财政总长李思浩、司法总长朱深、交通总长曾毓隽职。派田文烈兼署交通总长,财政、司法两部则由次长代理部务。又准免京畿卫戍司令段芝贵职。

二十六日令撤销曹锟、吴佩孚等处分。批准京师警察总监吴炳湘辞职,派殷鸿寿继任。

二十八日准督办边防事务兼管理将军府事务段祺瑞辞职。令裁撤督办边防事务处。令撤销西北军名义。

二十九日派昭武上将军、热河都统姜桂题兼管将军府事务。

按惯例对战败方要惩办祸首,但名单迟迟没公布。据说名单内有曹汝霖、陆宗舆二人,因为这两位是经手向日本借款的人,陆宗舆在直皖开战前还垫付了定国军(段军)一笔军费。可是,曹、陆两人的名字在徐世昌笔下删除了。

江苏督军李纯电请将王揖唐加入祸首,湖北督军王占元也请求把吴光新加入,徐世昌认为这两个人都不在北京,没有直接参加战争,应当另案办理。

七月二十九日北京政.府下令通缉祸首:“国家大法,所以范围庶类,缅规干纪,邦有常刑。此次徐树铮等称兵畿辅,贻害闾阎。推原祸始,特因所属西北边防军队,有令交陆军部接收办理,始而蓄意把持,抗不交出。继而煽动军队,遽启兵端,甚至胁迫建威上将军段祺瑞,别立定国军名义,擅调队伍,占用军地军械,逾越法轨,咨逞私图。

曾毓隽、段芝贵等,互结党援,同恶相济,或参预密谋,躬亲兵事;或多方勾结,图扰公安,并有滥用职权,侵挪国帑情事,自非从严惩办,何以伸国法而昭炯戒?徐树铮、曾毓隽、段芝贵、丁士源、朱深、王郅隆、梁鸿志、姚震、李思浩、姚国桢等,着分别褫夺官职勋位勋章,由步军统领京师警察厅一体严缉,务获依法讯办。其政治交通等部款项,应责成该部切实彻查,呈候核夺。国家虽存宽大,而似此情罪显著,法律具在,断不能为之曲宥也,此令。”

若论祸首,第一当属段祺瑞,现在却成了受胁迫者。所谓“刑不上大夫”,从来如此,已见怪不怪。

奉军入京后曾到安福俱乐部去进行搜查,并将其查封。

八月四日,徐世昌下令解散安福俱乐部,同时声明:“除已有明令拿办诸人外,其余该部党员,苟非确有附乱证据者,概予免究。其各省区设有该部支部者,一律解散。”

这道命令引起曹锟、吴佩孚和长江三督的严重不满,于是,徐世昌于八月七日补发命令:“一、据江苏督军李纯电呈:王揖唐遣派党徒,携带金钱,勾煽江苏军警及缉私各营。并收买会匪,携带危险物,散布扬州镇江省城一带,以图扰乱,均有确凿证据,请拿交法庭惩办等语。王揖唐经派充总代表职务,至为重要,乃竟勾煽军警,多方图乱,实属大干法纪,除已由国务院撤销总代表外,着即褫夺军官,暨所得勋位勋章,由京外各军民长官饬属一体严缉务获,依法惩办,此令。”

“二、前以安福俱乐部为构乱机关,业有令实行解散,所有籍隶该俱乐部之方枢、光云锦、康士铎、郑万瞻、臧荫松、张宣或多方勾煽,赞助奸谋,或淆乱是非,潜图不逞,均属附乱有据,着分别褫夺官职勋章,一律严缉,务获惩办。其余该部党员,均查照前令,免予深究,务各濯磨砥砺,咸与维新。此令。”

第409章 怪八股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90章 汪袁配合第5章 去买官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65章 保路运动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12章 平叛第68章 武昌起义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359章 唐联帅出走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36章 署理山东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294章 曹锟第71章 您不走吗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73章 在家上任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72章 六字箴言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44章 肃贪治吏第34章 自保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73章 在家上任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394章 “合法”内阁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58章 离开老巢第60章 山雨欲来第96章 风云突变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205章 冯国璋的如意盘算第28章 下重药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441章 美育第439章 进德会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56章 祸从口出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134章 较量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4章 当官真好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40章 系矫旨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93章 南北议和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17章 驻节朝鲜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405章 八股文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224章 赴日考察
第409章 怪八股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90章 汪袁配合第5章 去买官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65章 保路运动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12章 平叛第68章 武昌起义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359章 唐联帅出走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36章 署理山东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294章 曹锟第71章 您不走吗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73章 在家上任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72章 六字箴言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44章 肃贪治吏第34章 自保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73章 在家上任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394章 “合法”内阁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58章 离开老巢第60章 山雨欲来第96章 风云突变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205章 冯国璋的如意盘算第28章 下重药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441章 美育第439章 进德会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56章 祸从口出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134章 较量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4章 当官真好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40章 系矫旨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93章 南北议和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17章 驻节朝鲜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405章 八股文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224章 赴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