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下达起义命令后,蒋翊武、彭楚藩和刘复基等人仍坚守在总指挥部,只等南湖炮响,发动起义。不料,一九一一年十月九日当晚十时刚过,总指挥部的大门被搜捕的军警擂响。

刘复基知道敌人已经下手,情势十分危急,叫蒋翊武等跳窗逃离,自己拿着炸.弹冲下楼去,向破门而入的反动军警猛力掷去,可惜炸.弹未能引爆,当场被捕。

蒋翊武、彭楚藩等人从二楼跳了出去,哪知黑暗中早已埋伏了大量的军警,除蒋翊武蓄着长辫子穿着长袍马褂未被军警注意,乘机逃脱外,其余的人都落入敌手。

九日下午五点,担任交通的杨宏胜在送完起义命令后,又提着伪装好了的篮子为工程营的同志送炸.弹,当时门卫正好是自己的同志,顺利交接了。

当日晚上七点左右再送炸.弹时,门卫换了人,不是自己的同志,被反动军官发现,遭到追捕。为了摆脱险境,杨宏胜连连向追捕的军警投出炸.弹,不幸自己受伤被捕。

湖广总督瑞澄见逮捕了这么多革命党人,急忙下令铁忠等人在总署衙门大堂里连夜会审。

第一个被提审的是彭楚藩,只见他身着宪兵制服,一身堂堂正气,在大堂上站而不跪。审讯官铁忠一见彭楚藩是宪兵,心中暗暗叫苦。

因为宪兵营的管带(营长)是他的妹夫,营中出了革命党,妹夫不好交待。

铁忠怕亲戚受牵连,便有意为彭楚藩开脱,说道:“你是去抓革命党的宪兵,怎么把你也抓来了?”

哪知,彭楚藩不吃他那一套,大义凛然地说道:“没有抓错,我就是革命党人!”

接着彭楚藩慷慨陈词地历数了清廷误国残民的罪行,说道:“清朝亲贵专权,鱼肉百姓,腐败无能,失地丧权。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我们就是要推翻清王朝,恢复中华,建立民国我既然参加反清革命,早将生死置之度外。死是吓不倒革命党人的,要杀便杀,何必多问!”

铁忠听了这些话,气得脸色发青,知道再问下去,也是一无所获。连声大叫:“推下去,斩首!斩首!”

彭楚藩在敌人的刑场上威武不屈,至死不跪,高呼“民国万岁!”的口号,英勇献身。

接着受审的是刘复基。他一进公堂不等铁忠等人开口,就大呼“要杀便杀,不必多问!”

铁忠知道他是革命党的主要骨干问也无益,便下令斩首。在敌人的屠刀面前,刘复基神情自若,视死如归,高呼“同胞们,快起来革命!”、“还我河山!”等口号,慷慨就义。

最后受审的是杨宏胜。他虽被炸得血肉模糊,但他那高大的身躯像一株傲雪的青松直挺在大堂之上,透出一股革命者的浩然之气。

铁忠要他供出革命党。

他高声大骂:“老子就是革命党,要杀就杀,有什么好问的!你们要问我的同党,我现在告诉你们,除了你们这些狗奴才,全中国四万万同胞都是革命党!”

铁忠一听,气急败坏,下令用鞭抽打。

杨宏胜哈哈大笑,说道:“老子连死都不怕,还怕鞭子?”凶残的敌人把他打得皮开肉绽,鲜血直流,他始终没有供出一个同志,临刑前,高呼“孙.中.山万岁!”、“未死的同志们万岁!”等口号,壮烈牺牲。

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三位烈士牺牲在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的黎明,这是个最黑暗、最阴沉的黎明,也是个新时代即将来临的黎明。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晚上,在烈士就义的地方,武昌首先爆发了起义,并一举成功,敲响了清王朝覆灭的丧钟。

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后被尊崇为武昌首义三烈士。武昌人民为了永远纪念这三位人民英雄,在他们牺牲的地方建起了三烈士亭。

接下来我们能够看到,三烈士的壮烈牺牲对武昌起义的成功意义有多重大。

现在这个时候,起义领导人已经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革命军一盘散沙一片混乱。就这样还能起义吗?

然而湖广总督瑞澂硬是把这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他已经知道了有人要造反,又掌握了具体名单,最好的处理方式只有一种:分化处理,暗紧明松。

暗紧,就是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着缴获的名单将为首的统统抓起来,抓住了该杀立即杀该关马上关。

明松,就是要安抚人心、息事宁人。

可是这位瑞澂偏偏选择了明紧暗松。

他下令关闭所有城门,禁止出入。贴出告示:新军官兵一概不得出营,一律按名册捉拿,就地正法。

这一下立即捅了马蜂窝。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一共有五千多名,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在不在名册上。

于是谣言四起:

一开始说瑞澂要把革命党人全部杀掉;

跟着又传不止是革命党,瑞澂要把剪辫子的人都杀掉(好多新军都已偷偷剪了辫子);

再后来说只要是汉族新军,就要被杀掉!你不信?门楼上的三颗人头还挂在那呢!

前边说了,三烈士的壮烈牺牲对武昌起义的成功意义重大,直接的意义就是促成了起义。因为被抓住就只有死,而起义也许能活下来,为什么不选择起义?

当局很快也觉得措辞不妥,告示上改成了“除主谋外,既往不咎”。但已经晚了,已经没人相信。

病毒式传播的流言成了最好地战前动员,新军中的革命党人,人人自危,个个都想活命。最终大家达成了共识:不起事,大家死路一条;要活命,就只有先下手为强。

十月十日晚上七点刚过,陆军第八营的哨长(即排长)陶启胜查夜,发现班长金兆龙、士兵程定国正抱着步枪仰卧睡觉,旁边还有一盒子弹。

陶启胜冲过去,厉声训斥:干什么!想造反是吧?

“ 想造反吗?”这应该是排长训斥兵士的随口一句,但是,现在是什么时候?如同往火.药桶扔了一根划着的火柴。

金兆龙回骂:造反就造反,你能怎样 !

两人扭打起来,程定国一枪.托把陶启胜打倒在地,然后背后补上一枪。请记住!这就是传说中的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连续赶来弹压的三名军官都被程定国一一击毙,军营大乱。

有人站出来了。第八营班长、共进会代表熊秉坤立即鸣笛集合,宣布正式起义,前去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不想死的就跟着来!什么话都不及这句有号召力,立时响声四起一呼百应。起义人数达到三千余人,很快占领了军械库,起义军掌握了大批轻重武器、弹药。

熊秉坤,字载乾,原名祥元,又名忠炳。湖北江夏人,早年经商。后投鄂军第八镇第八营当兵。加入“共进会”,任该营总代表,秘密发展会员二百余人。武昌起义,率工程兵首先发难,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卓著功勋。

武昌起义后,任第五协统领,参加武汉保卫战。一九一三年“二次革命”时,在南京参加讨袁后,流亡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护法运动”中任广州大元帅府参军。后曾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当然,这是后话。

熊秉坤后来被称为熊一枪,也就是说是他打响了武昌首义的第一枪,他不想谈天功为己有,曾在其回忆录中郑重地纠正过。其实他在武昌起义中所起的作用,比打第一枪要重要得多。

熊秉坤开始实际上充当了起义的总指挥。

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后,熊秉坤站在高台上对台下士兵发出如下的命令:

一、 起义军称为“湖北革命军”。

二、 本军今晚作战以破坏武昌行政机关,完成武昌独立为原则。

三、 作战目标为总督署。

四、 敌人在督司巷、吴家巷、望山门、水陆街、豹头堤布防。

五、 我军以楚望台为大本营,沿阅马场、大朝街、保安门正街一线布防。

六、 金兆龙率工程八营后队二排、右队一、二排,出中和门,经十字街去往南湖,接应炮队八排。

七、 徐少斌率工程八营前队三排,占领中和门高地,沿津水闸布防。

八、 林振邦率工程八营左队三排占领千家街,向铁佛寺、伏龙寺方向警戒。

九、 其余部队做为总预备队。

十、 今晚口令“同心协力”。

熊秉坤思路清晰,布置也很得当,但他只是个班长,军队是讲究军阶的。这里边班长,排长多了,我们大家凭什么听一个班长的?

这时,刚好有几个人押着连长吴兆麟进来,熊秉坤眼前一亮。

他快速地和蔡济民等人商量了一下,对吴兆麟说:“我们拥戴你为起义总指挥,由你指挥部队作战,我做监督。”

吴兆麟不是革命党,是被当成俘虏抓来的。

他连忙推脱:“弟兄们不杀我,就感激不尽了,我怎么能当总指挥?”

熊秉坤说:“我们都读过你的教材,听过你的课,也都敬佩你的道德文章。你原也是日知会会员,今日之事,非你莫属。”

蔡济民和马荣也随声附和。

吴兆麟还在推辞。

金兆龙把枪一挺,上了刺刀,对吴兆麟大声说:“别婆婆妈妈的,让你干,你就干,等走狗们缓过神来,谁都别想活。”

当总指挥总比死强,吴兆麟站上了高台问大家:“推举我做总指挥,你们愿意吗?”

“愿意!”下边的士兵齐声回答。

“既然如此,大家必须服从我的统一指挥。”

“服从!”

“违令者,斩!”

“同意!”

就这样,吴兆麟成了武昌起义的总指挥。

当晚上十点半,在吴兆麟的指挥下,革命军分成三路,进攻湖广总督官署和旁边的陆军司令部。

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253章 广东的局势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3章 科举之路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73章 在家上任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20章 心机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56章 祸从口出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407章 童子试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394章 “合法”内阁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58章 离开老巢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57章 管见十条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165章 模范团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150章 复古第411章 点翰林第394章 “合法”内阁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4章 当官真好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49章 君主立宪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407章 童子试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428章 大学令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215章 和观音同日出生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480章 改名字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68章 武昌起义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281章 黯然离开
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253章 广东的局势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3章 科举之路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73章 在家上任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20章 心机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56章 祸从口出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407章 童子试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394章 “合法”内阁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58章 离开老巢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57章 管见十条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165章 模范团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150章 复古第411章 点翰林第394章 “合法”内阁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4章 当官真好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49章 君主立宪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407章 童子试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428章 大学令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215章 和观音同日出生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480章 改名字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68章 武昌起义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281章 黯然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