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在家上任

急于出山的袁世凯,见接下来的几天没有动静,自己反倒急了。有点埋怨自己的生死弟兄徐世昌,所谓饱汉不知饿汉饥。

你协理大臣当着,当然不急。自己这边好容易有这么个机会,错过了怎么可好?

十九日,他再也沉不住气了,电请内阁代奏:“凯衰病余生,何堪负重,然受恩高厚,利钝姑不敢计,唯有竭尽心力,以图报称。但鄂省兵叛库失,凯赤手空拳,无从筹措,必须赶募得力防军,以备驻防收复地面及弹压各属。……拟请旨俞允在直隶、山东、河南等省,招募曾经入伍壮丁一万五千二百人。……编集二十五营,作为湖北巡防军。……惟兵以饷项为命脉必须裕筹……仰恳饬下度支部速拨得歀四百万两,以备拨支。”

载沣收到内阁转来的袁世凯电奏后,发布上谕:袁世凯现已补授湖广总督,所有长江一带水陆各军均归该督节制调遣,会同沿江各督抚妥筹办理。也就是说,袁世凯这个总督已经在家上任。

二十日,袁世凯致电内阁,要求清廷饬令卸署江北提督,开缺副都统王世珍襄办军务,以便托付得人,早日南下;饬令军咨府正使、副都统冯国璋迅速来彰德筹商一切,其所统第二军可以备援,不必急于调发;副都统衔开缺奉天度支使张锡銮、已革黑龙江民政使倪嗣冲、直隶候补道段芝贵、山东军事参议官陆锦、直隶补用副将张士钰、直隶补用知府袁乃寛均随他驰往前敌委用差遣;第四镇统制吴风岭迅赴前敌。又奏请饬署江北提督段祺瑞酌带得利将弁,立赴湖北。

很明显,袁世凯在“举逸民”,他要把自己的人召到身边,用起来得心应手。

这所有的一切,清廷都照准。袁世凯虽已上任,但还未出山,仍坐镇于洹上,他现在反而不急了。

革命军占领武昌后,已于十一日成立军政.府,推举原清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黎元洪任军政.府都督。

黎元洪,原名秉经,字宋卿,是湖北黄陂人,故称“黎黄陂”, 世居湖北黄陂西乡、县城、东乡与北乡。

史载,幼年黎元洪“头角峥嵘,具厚德载福之像”。 黎元洪出生之日是民间传说的观音出家之日,故而打小他就被家人寄予厚望。史称黎氏素怀大志,富有革命思想,其名为元洪两字,亦大有深意。盖隐以元末之朱洪武(朱元璋)自居,而又含蓄自然。

黎家虽靠近县城,但周边却很荒凉,有着无数的农田和大片的荒野。除了几处只有富裕人家子弟能够上得起专教经书的私塾外,没有一所学校。

黎元洪幼年家境贫寒,他的父亲居住在乡下,生活艰辛,只种了很少田地。 为改变生活窘迫的现状,父亲黎朝相迁居县城。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经族人介绍,黎元洪决定投军效力。

光绪九年(一八八三年),黎元洪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管轮科 ,开始了为期五年的海军知识学习,这也是黎元洪接受正规的新式海军教育的开始。

北洋水师学堂是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设的培养北洋海军人才的学校,施行英式海军教育,开设英国语言、地舆图说、算学、几何、代数、三角、驾驶、测量、推算、重学、化学等课程。训演枪炮、鱼.雷、机器等外国水师操法,学生毕业后任职北洋海军或选送外国留学。

黎元洪在学习中擅长轮机驾驶的技术,对引擎修造学尤其感兴趣,在水师学堂中的刻苦程度最高。 因其学习成绩斐然和在教练舰上实习表现突出,深得教师和同学推重,年终被学校特予嘉奖。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年),黎元洪以优异成绩从天津水师学堂毕业,北洋大臣李鸿章赏给他六品顶戴,并给予其把总的职位。 此后,他被派至北洋水师来远号快船见习海军技艺,有海道、驾驶、帆缆、枪炮、列阵等训练项目。

黎元洪训练时与同事关系颇为融洽。 光绪十六年(一八九零年),黎元洪由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调赴广东广甲舰,充当三管轮。负责巡视琼崖、虎门、汕头,管理机器开关、拆洗及保养事务,兼管储料生火诸事。

他勤于职司,大多数时间都在南方沿海进行巡视。 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年)秋,黎元洪经北洋大臣李鸿章保奏、清廷批准先后从把总晋升为千总。由六品顶戴赏换五品顶戴。

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黎元洪所在的广甲舰被抽调编入了由海军提督丁汝昌率领的北洋舰队来参战。

广甲舰是铁肋木壳船体,平时为教练及安放鱼.雷之用,较之日人的钢甲兵舰的威力相差甚远,对于猛烈的海战自然很难抵挡。

在九月十七日的黄海战役中,广甲舰触礁搁浅以致未能行驶。为躲避日军的追捕,黎元洪跳海得以逃生。及此,黎元洪结束了为期十二年的海军生涯,告别了曾尽心效力的北洋水师。

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张之洞回任湖广总督。黎元洪应张之洞之召随同回到湖北家乡,在湖北枪炮厂负责监制快炮,从此结束二十余年的北漂生活。

张之洞到湖北后继续编练新军,加强军事建设。 湖北新军的营制仿德国军制,张之洞任黎元洪为护军后营帮带,五品顶戴尽先补用千总;后又以黎擅骑术,任为马队管带。

在湖北护军编练取法上,随着形势的变化,张之洞认为日本与中国同种、同教、同文、同俗,而且军事变革已经初见成效,所以中国想要学习欧美各国的军事制度,应该先以日本为阶梯。

遂从学习德国转而师法日本,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二十七年(一九零一年),在湖北当差的黎元洪受张之洞委派,先后三次到日本留学考察军事教育和观摩仙台大操。内容涉及各个方面,黎元洪逐步充当了清末军事现代化风潮的地方军制改革的先锋。

黎元洪每次考察回国后都写下日本军事考察报告送呈张之洞检阅,引起了张之洞的极大兴趣。学习考察后归来的黎元洪颇得张之洞赏识和倚重,被提拔为各营教练官,又兼训新兵,成为编练湖北新军的高级将官。

二十世纪初,清政.府又开始推行清末新政,湖北开各省风气之先,加紧施行。黎元洪奉命协助办理将绿营、防营结束后,又增招新兵,扩充武备学堂设备。在日本所学的西式教育的洗礼下,黎元洪的军事思想开始进入了湖北最高军事决策层的视野,并付诸实践。

张之洞先后多次采纳黎元洪的军事改革建议:一是规定水陆各营所辖兵勇凡遇有重大过犯者,均交执法官审讯,不得擅杀;

二是将武备学堂及防营将弃学堂合并改为武高等学堂,另设武普通中学堂。前者为张之洞军事学堂体系中的高等军事教育机构,后者为中等军事教育机构。武高等学堂程度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相等,为武普通中学堂毕业学生升学之地 ,为湖北乃至全国培养了大量军事近代化所需的人才。

三是湖北省会开办警察,从各营选拔优秀士兵进行训练后充任。因在军事实践中表现突出,黎元洪的仕途平步青云。

从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到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的十五年间,黎元洪一直在湖北担任重要职务训练新军,他知兵爱兵,和新军战士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与此同时,随着湖北革命力量的渗入,他所带领的陆军第二十一混成协集结了大量共进会、文学社等革命团体的力量。

他不是革命党,也不赞成革命。有说在武昌起义后,他为了自保还亲手杀过起义的士兵。

当瑞澂逃走,督署被占,革命军炮轰其司令部时,他吓得跑到黄土坡。换上便衣,躲在参谋刘文吉家中。

起义人员把他搜出,请他担任都督,他坚决不干。他虽然对清廷的腐朽统治不满,但还不想背叛朝廷。

起义人员用枪指着他的脑袋,逼他就范(这名起义人员,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武昌首义元勋三武中的张振武),咨议局议长汤化龙等人又再三劝说。看到起义人员态度强硬,觉得僵持下去对自己不利,被逼无奈才勉强应承下来;其实是逼上梁山。

为了给自己留后路,他开始出工不出力,有什么事请示他,也总是好好好,是是是,从不拿主意,大家背后都叫他“泥菩萨”。

直到武昌、汉口、汉阳都落人革命党人之手,看到士兵浴血奋战,广大民众积极支持革命,他才真正站到了人民的一边。

通过起义的士兵英勇奋战,和立宪派人士和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湖北的形势正朝着有利于革命党的方向发展。

京山、天门、黄州、宜昌相继光复。十九日攻克刘家庙,清军败退到了滠口。

武昌起义得到了各省的热烈响应,也鼓舞了各地革命党人。

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71章 您不走吗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46章 办实业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22章 大事不妙第310章 战与和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409章 怪八股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13章 志得意满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96章 风云突变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255章 重提军民分治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481章 学在“澄衷”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410章 会考第88章 大通起义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538章 光荣同样属于胡适第238章 分道扬镳第205章 冯国璋的如意盘算第123章 孙袁会第36章 署理山东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123章 孙袁会第204章 劝退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82章 一明一暗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96章 风云突变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85章 殿前作答第49章 君主立宪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482章 离开第526章 无稽之谈
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71章 您不走吗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46章 办实业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22章 大事不妙第310章 战与和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409章 怪八股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13章 志得意满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96章 风云突变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255章 重提军民分治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481章 学在“澄衷”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410章 会考第88章 大通起义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538章 光荣同样属于胡适第238章 分道扬镳第205章 冯国璋的如意盘算第123章 孙袁会第36章 署理山东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123章 孙袁会第204章 劝退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82章 一明一暗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96章 风云突变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85章 殿前作答第49章 君主立宪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482章 离开第526章 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