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光荣同样属于胡适

前边提到过,张元济和商务印书馆,早就有意请胡适加盟并委以重任。

1921年,商务印书馆董事会正式决定,派高梦旦专程北上,邀请胡适南下。

4月,高梦旦赴北平,几次敲开了北大红楼西面不远的钟鼓寺14号的大门,这是胡适搬来不久的新住处。

高梦旦极为客气地请胡适去“帮他的忙”,“我们那边缺少一个眼睛,我们盼你来做我们的眼睛”。他还说:“北京大学固然重要,我们总希望你不会看不起商务印书馆的事业。我们的意思确是十分诚恳的。”

雄居远东最大出版机关的商务印书馆,财大却不气粗,烜赫却不凌傲,竟如此的谦和、诚挚。胡适开始婉谢,但终于不便坚持,答应暑假“去住一两个月,看看里面的工作。并且看看我自己配不配接受梦旦先生的付托”。

高梦旦提出胡适带家眷同去,并且重复提了几次,对此,胡适倒是没有答应。

张元济自然极高兴。5 月15日致函胡适表示:“不胜欢忭,且深望暑假既满,仍能留此主持,俾同人等得常聆教益也。”

6月23日,高梦旦又致函胡适:“此间关于编译事全赖先生主持。一切情形,非笔墨所能尽,可俟到沪面详。惟有一节不能不预定,则移眷是也。”家眷同往,高梦旦几次面请,现在又说,惟此事要“预定”。如果表示客气,也不必说得那么多,那么重,这就有点诡谲了。

有人认为,一向淳厚甚至有点古板的高先生,在这里使了个“半诳骗”,想用家眷拖住胡适。或许他们听到风传,胡适惧内,想通过好生接待,取得江冬秀的好感,对胡适施加影响。商务可以想到的都想到了,可谓“费尽心机”、志在必得。

胡适是个大忙人,这年春天又病了一个月。他做学问“发愤得不近人情”,届时政治热情开始“破茧”,又刚刚送走恩师杜威,有太多的事要办,有太多的文章要写。

但他没有爽约,7月16日冒着酷暑,乘津浦线火车离北平赴沪。

翌日抵沪时,张元济、高梦旦、李拔可、庄伯俞、王仙华、颜任芝等商务高层到车站迎候,自不在话下。当时《商报》报道称:该馆“言明薪金五千元(比大总统舒服)”。“该馆扫径结彩”,“所长、部长及各科主任趋侍恐后,方之省长接任,有过之而无不及”,简直同梅兰芳在天蟾舞台“第一日登台一样”云云,极尽渲染夸饰之词。

胡适对这次上海之行是重视的、认真的。他中断多时的日记,续写的第一天是1921年4月27日,记录的即是商务印书馆邀请之事。

胡适到沪后,他后来回忆说:“天天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去,高先生每天把编译所各部分的工作指示给我看,把所中的同事介绍和我谈话。”

他深入编译所各部门和图书馆,列席编译会议,与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圣陶、郑贞文、杨端六、华超、钱经宇等人讨论改革措施。杨端六畅述“馆中最大的弊端是不用全力注重出版而做许多不相干的小买卖。编辑所中待遇甚劣,设备(图书、房子)甚不完备,决不能得第一流人才”。遂又递交《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改组办法大要》,列十四条。此外还有华超、郑振铎、郑贞文等也写了书面意见。他们都不是等闲之辈,又身处商务多时,有深切的体验。胡适的到来,无疑给商务印书馆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使他们的许多想法得以整理,从蒙眬变得具体和清晰,然后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此人的学问道德 在今日可谓无双之选”,商务印书馆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留住胡适。

老辣如张元济,因求才心切,终于“金沙成翳”而看走了眼。但得与失是很难说的,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胡适是个重情义、懂感恩、有担当的人,他不能加盟商务,但他深深地知道,对商务的最大回报,就是推荐一个合适的人自代。也许他心中早有人选。他在声望上,与胡适不啻霄壤之别,却也是个将帅人物。胡适心中早有对商务印书馆更重要,和比自己更合适的人选——王云五。

王云五比胡适略长几岁,只读过三年书,全靠自学成才,当过孙中山秘书,在中国公学教过胡适英语,还辅导过他“大代数和解析几何”。届时在商务印书馆附近的一个小书局主编公民丛书,“立志要打倒”商务印书馆。

7月23日,胡适到沪才一周,便去拜访老师王云五。他在当日日记中称:“他是一个完全自修成功的人才,读书最多、最博。家中藏西文书一万二千本,中文书也不少。他的道德也极高,曾有一次他可得一百万元的巨款,并且可以无人知道。但他不要这种钱,他完全交给政府。……此人的学问道德在今日可谓无双之选。”

在随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胡适与王云五频繁互访,倾心长谈。

自然,胡适推荐了王云五;自然,胡适返回了北平。叫人拍案的是,商务印书馆竟然接受了33岁的王云五。在这个历史关头,张元济思变,高梦旦让贤,胡适担当,商务印书馆的几个老前辈,用胡适的话说是“把他们毕生经营的事业,付托给了一个他们平素不相识的人”。

这不是说故事,也不是演电影,而是真人真事。

表明在那样一个时代,有那样一群人,曾经有过那样的辽远眼光,有过那样的决断气魄,有过那样的宽广胸怀。

胡适特别赞赏这件事,说“这是一件美谈”。商务印书馆的“几位老辈”,“是大政治家谋国的风度。这是值得大书深刻,留给世人思念的”。

他也极自得,在日记中写道:“此事使我甚满意,云五的学问道德都比我好,他的办事能力更是我全没有的。我举他代我,很可以对商务诸君的好意了。”

胡适于9月7日离沪返北平,他应该不会有遗憾和惋惜,反而有一种卸担后的轻松,和完成一件大事的欣慰。

但事情并没有完,对商务印书馆,胡适还有要尽的责任。

返北平后,胡适陆续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草拟了《商务印书馆的考察报告》,计一万多字。从大政方针“用营业的精神与手段来提倡那些须提倡的书”,“用研究的态度来做那些营业上利益最大最厚的书”;以及图书馆,科学实验室,编译员会议及编译员各种待遇,古籍、教科书、字典出版等等多如牛毛的细枝末节都谈到了。

9月底,张元济前往北平,10月1 日,胡适送来考察报告,三天后,张元济与胡适详谈,认为改革提议都切实可行。

当年12月,王云五正式就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开始,王云五有些怯场,这毕竟是国内最大出版机构的最核心、最具主导地位的部门——只肯做高梦旦的副手。但胡适的举荐成了伯乐的鼓励,商务的信任又推演了这种鼓励,使他如帆鼓风,如马策鞭。他持“激动潮流不宜追逐潮流”的理念,以“教育普及,学术独立”的方针,进行整顿,引进了朱经农、竺可桢、顾颉刚、杨杏佛、秉志、胡明复、唐钺等国内知名学者,给商务带来了新气象。

1930年又任总经理,实行“科学管理”,既大刀阔斧地开拓,又“化整为零”一点一滴地渐进,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尤其在1932年“一 二八”事变商务印书馆遭到重创,他以“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口号,艰难奋斗,终使商务得以恢复并发展,出书册数从1921年的772册至1936年猛增到4938册,翻了六倍以上,占全国分额的近53%,实现了商务印书馆的第二次飞跃,与当时麦克米伦(Mcmill an)、麦格希尔(McCraw-Hill)并列为世界三大出版社。集才气、学问和商道于一身的王云五,对商务印书馆的贡献,得到公认。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万雄先生曾说:“从世界范畴,一家出版社与其国家民族的文化和教育的演变,作用如斯大、影响如斯深远,也属罕见的。”

北京大学教授郑师渠说:“商务印书馆与《新青年》、北京大学三足鼎立,构成了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三大重镇。”

而胡适不是一次抽彩和冒失,是他深刻智慧和伯乐之能,把一个合适的人物推到了合适的位置上。

光荣属于王云五,光荣属于张元济和高梦旦,光荣同样属于胡适。

当然,这些都为后话。

忙人到哪里都要忙。胡适赴沪专门是为了商务印书馆的事,但人一到上海,各种各样的事就找上了门。而胡适则又是个有求必应的人,只能忙得不可开交。

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68章 武昌起义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428章 大学令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5章 去买官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187章 唐继尧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16章 柳暗花明第407章 童子试第20章 心机第63章 请愿大潮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491章 求博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24章 幸运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411章 点翰林第249章 就职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112章 兵变第17章 驻节朝鲜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215章 和观音同日出生第256章 国会和政党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14章 平定政变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94章 僵局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50章 过街老鼠
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68章 武昌起义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428章 大学令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5章 去买官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187章 唐继尧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16章 柳暗花明第407章 童子试第20章 心机第63章 请愿大潮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491章 求博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24章 幸运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411章 点翰林第249章 就职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112章 兵变第17章 驻节朝鲜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215章 和观音同日出生第256章 国会和政党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14章 平定政变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94章 僵局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50章 过街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