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再出国门

前面说过了,1925年5月,英国国会通过关于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的议案。为了处理这笔退还的赔款,组织了一个“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胡适被聘任为中方三委员之一。

1926年3月,胡适在上海出席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随即参加以英国人威灵顿子爵为团长的访问团,到汉口、南京、杭州、北京、天津等地访问,听取各方面人士的意见。5月,访问团一致主张设立“中英庚款董事会”,全权管理英国退还的部分赔款。7月,胡适离开北京,经哈尔滨,乘西伯利亚铁路的火车,到英国去出席中英庚款委员会全体会议。这是胡适自1917年留学归国后,九年间第一次走出国门。

长春恰好是他转车的一站。胡适将从长春转车赴欧洲的消息传来后,长春教育界主动与他联系,请他在长春演讲。

演讲在7月19日举行,共两场,一场是在商埠地内的自强学校,一场是在头道沟满铁俱乐部内。当时胡适正在做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因而他演讲的内容也是这方面的。几天后,《盛京时报》登载了胡适演讲的全文。

才华横溢的胡适给长春人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当时在长春任吉长道尹公署总务科长、长春商埠电灯厂厂长,后来成为著名东北史学家的金毓黻,曾前往满铁俱乐部听胡适演讲。他在当天的日记中记载:“北京大学教授胡适之先生,自京经俄地赴英京,道出长春,经中日教育联合会邀请,讲演于俱乐部,讲题曰:东西之文化大旨……

据说,胡适在自强学校演讲时,还应邀为该校书写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横幅,寄托了他对长春教育界的希望。这条横幅一直挂在学校的大礼堂中,九一八事变后下落不明。

从长春到哈尔滨又停了一停,从哈尔滨出发后,火车昼夜兼程,穿过了辽阔的原野和森林,经过长途跋涉,到了莫斯科。

第一次来到这赤色苏联的首都,胡适感到陌生而又新奇。他要在这儿住下来,休息几天,看看这个震撼过全世界,而且各国至今都在关注、议论的神秘世界。

稍事休息后,第二天,胡适便去参观革命博物馆。他细细看了俄国1890年至1917年的革命运动史料,很受感动。第三天,他遇着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两位教授,便同他们一道去参观莫斯科的监狱,三人看了也都觉得很满意。又同他们讨论苏俄的教育,看了一些教育方面的统计材料,印象也不错。胡适觉得苏俄“真是用力办新教育,努力想造成一个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他在莫斯科给友人写信道:“我的感想与志摩不同。此间的人正是我前日信中所说有理想与理想主义的政治家;他们的理想也许有我们爱自由的人不能完全赞同的,但他们的意志的专笃(Seriousness of purpose),却是我们不能不十分顶礼佩服的。他们在此做一个空前的伟大政治新试验;他们有理想,有计划,有绝对的信心,只此三项已足使我们愧死……我们这个醉生梦死的民族怎么配批评苏俄!”

最后两天,胡适又读了一些关于苏俄的统计材料,更觉得他的看法不错。他想,对这样一个有理想,有计划,有方法的政治大试验,“至少应该承认苏俄有作这种政治试验的权利”,这才是“最低限度的实验主义的态度”。胡适这回不能久住俄国,不能细细观察调查,觉得是一件很遗憾的事。他打算将来回国之后,组织一个俄国考察团,邀一班政治经济学者及教育家,同来苏俄进行较长期的考察。

这表示,胡适对苏联的社会主义是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的。

在莫斯科虽然只逗留了几天,但这赤色首都给胡适的印象却很深刻。到了伦敦和巴黎,他仍很激动,给徐志摩写了两封信,谈的仍是苏俄的观感,仍在称赞“列宁一班人,都是很有学问经验的人”;仍在称赞莫斯科的人们“真有一种‘认真’‘发愤有为’的气象”;仍在称赞苏联政府重视教育和科学,等等。

关于胡适在苏联的情况,也有人回忆说: “胡适之过俄时,曾参观孙逸仙大学。校长拉[狄克]氏问他对苏联的观感如何?胡氏答得亦极幽默,说:‘有一群人,很努力的依据自己的理想在那里干。’问他干得好否,他说这是将来的事,他非预言家。此乃孙逸仙大学当时的学生对我说的,而且大骂胡氏,谓为资产阶级训练出来的东西,难道苏联会干不好么?……”

但还有另一个人的回忆则是听别人转述的的:“一九二六年夏,胡适出席在英国伦敦召开的中英庚款全体委员会议,取道西伯利亚铁路抵达莫斯科。那时在中山大学、东方劳动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以及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的工作人员,齐集莫斯科车站迎接他,人山人海,盛况空前。胡适下车伊始,我们中山大学的同学,又复邀请他来校作一次演讲,校长拉狄克主持其事。

“胡适登台之后,首先盛赞苏联一九一七年革命的成功并表示佩服。不料他说到国际形势时,立论却突变了,竟说美国对华政策是亲善的,首先退还庚款,为中国培养科学与文化的人才,改变旧中国为新中国云云。其时有一同学,写一纸条递上讲台,质问胡博士看过《中美望厦条约》没有?胡适随即作答:‘那是美国过去的历史,现在美国对华的政策的确是亲善的。’弄得同学们啼笑皆非,大家都很不愉快。校长拉狄克作结论时,高举手杖,大声疾呼:‘我要教导我的学生,学成归国,奋斗!革命!’”

胡适自己在日记中记载:“下午往访右任先生,他不在寓,寓中有一人,乃是蔡和森。相别甚久,彼此竟不认得了。我们纵谈甚快,陆续来者甚多,有刘伯坚,任XX,王人达,马文彦等。后来越来越多,至十余人之多。右任也回来了。我与和森仍继续辩论,余人参加者甚少。从三点直到九点,Radek来了,才把我们的舌战打断。Radek谈了一会,先走了。我们出去到‘大莫斯科饭店’吃饭。散时已十一点多钟了。作一书与慰慈。

“早起,料理行装。和森与刘伯坚来谈。他们都盼我在俄国久住一些时,不幸我此时不能留了。

“今日回想前日与和森的谈话,及自己的观察,颇有作政党组织的意思。我想,我应该出来作政治活动,以改革内政为主旨。可组一政党,名为“自由党”。充分的承认社会主义的主张,但不以阶级斗争为手段。共产党谓自由主义为资本主义之政治哲学,这是错的。历史上自由主义的倾向是渐渐扩充的。先有贵族阶级的争自由,次有资产阶级的争自由,今则为无产阶级的争自由。不以历史的“必然论”为哲学,而以“进化论”为哲学。资本主义之流弊,可以人力的制裁管理之。党纲应包括下列各事:1、有计划的政治。2、文官考试法的实行。3、用有限制的外国投资来充分发展中国的交通与实业。4、社会主义的社会政策……”

胡适赞扬苏俄的这些信,寄回国内在友朋中传观,在报纸上披露,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当时国内北伐战争正迅猛发展,革命空气甚为浓烈,孙中山先生主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很得人心。胡适这时称赞苏俄,而且说我们“不配批评苏俄”,自然得到不少人的称赞。而胡适的朋友们却大多惊诧不已。有的对他“赞成苏俄的论调”发生疑问;有的劝他不要匆忙表态,更“不必急于提方案”。

1926年8月初,胡适抵达伦敦,出席中英庚款委员会。他这次游欧,主旨便是来参加庚款会;但会没开几次,委员会的人便四散了。胡适没事可做,在伦敦游览居留十来天,便又渡英吉利海峡,来到法国的首都巴黎。他一方面是想在巴黎玩一玩,还想顺便去“世界公园”瑞士逛一逛;另一方面,则是履行他游欧的另一项计划,去巴黎图书馆看我国的敦煌卷子。

敦煌卷子,是什么贵重之物?胡适又为何要跑到远隔重洋的巴黎去看?

原来,这敦煌卷子,肯定称得上是我国的一批国宝。1899年,敦煌千佛洞的一个道士,偶然发现洞中夹壁后有一个密室,藏有许多古本经卷,除几本最古的印本之外,都是写本,共计约有两万来卷。最古的大约是一千五百年前写的,最晚的也有近千年的历史了。那道士没有什么知识,根本不懂得这些卷子的珍贵,把它当符卖给周围的乡民治病,烧毁了一些;幸亏那沙碛之间,地广人稀,所毁无多。后来,英国人斯坦因(M.A.Stein)到敦煌来,知道了这些古本抄卷,花很少一点银子贿赂那道士,便运走了六千多卷。不久,法国的一个汉学家伯希和(P.Pelliot)也来了,也只花一点银子,便挑选运走了二千多卷。我国的这一批珍贵文物便这样被运到英法两国,成了伦敦不列颠博物院和巴黎国家图书馆的珍藏。现在北京图书馆所藏的只是他们拣选剩余的一部分了。

胡适出国前,曾试作《中国禅宗史》初稿,写到神会和尚,发现神会在禅宗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但后来研究禅宗史的人往往忽略了他,埋没了他。胡适决心替神会打抱不平。于是,在国内大力搜求史料,结果却很不理想,他所能看到的神会著作仅仅659个字!胡适便打定主意,趁这次欧洲之行,到巴黎伦敦来看敦煌卷子,希望在那些唐代抄写的经卷中能够掏摸出一点神会和尚的史料。

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39章 全力追剿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12章 平叛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289章 内斗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166章 实情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253章 广东的局势第255章 重提军民分治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99章 六路北伐第482章 离开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134章 较量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72章 六字箴言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196章 陆荣廷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158章 欧战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310章 战与和第85章 殿前作答第215章 和观音同日出生第134章 较量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28章 下重药第195章 师直为壮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30章 朋友第18章 好景难长第81章 战汉阳第112章 兵变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411章 点翰林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405章 八股文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15章 挫折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71章 您不走吗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255章 重提军民分治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
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39章 全力追剿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12章 平叛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289章 内斗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166章 实情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253章 广东的局势第255章 重提军民分治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99章 六路北伐第482章 离开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134章 较量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72章 六字箴言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196章 陆荣廷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158章 欧战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310章 战与和第85章 殿前作答第215章 和观音同日出生第134章 较量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28章 下重药第195章 师直为壮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30章 朋友第18章 好景难长第81章 战汉阳第112章 兵变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411章 点翰林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405章 八股文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15章 挫折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71章 您不走吗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255章 重提军民分治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