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

朱骏声的《说文通讯定声》、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等著述中,满满地真知灼见,但直到清末才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此,蔡元培很为这二人和他们的著作不平。

他“深服膺章实斋氏言公之仪,尤其赞同章氏先有繁博长编,后有园神的正史,以及史记中人名地名须详列检目,以备查考等具体主张,奉之为治史的典范”。

如果说朱骏声、章学诚的著述对蔡元培的影响,还仅限于文字和史学等学术范围,而俞正燮的两部书则蔓延到了社会思想方面。

俞正燮(1775年10月1日~1840年5月13日),清代学者。字理初,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人

俞正燮虽出生于书香之家,但自幼家境贫寒。其父俞献“工骈体隶事,尤熟掌故”,曾先后主讲河南闻政书院,任江苏句容训导,以及安徽庐江教谕等职, 薪俸并不丰厚, 膝下孩子却有很多, 又不幸于嘉庆六年(1801)十一月离世,时年仅五十三。俞正燮身为长子, 自二十七岁起就担负起抚养母亲妻小和五个弟弟的重担。从此,他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活路而四处奔波忙碌。

迫于生活压力,只得背着行李书袋,走遍大半个中国。以替人编书校书,以及授徒讲学所得酬劳养家糊口,勉强度日,他的学问是在极其艰难环境下做出来的。

俞正燮一生勤于著述,硕果累累,不过因他是一介寒儒,诸多文稿却无力自行结集出版。只是到他五十九岁时,由其房师王藻商诸及门孔继勋、邱景湘、吴林光,醵金付雕而成,“厘其校正者十五卷为正集,余为外集,以俟续梓。题为《癸巳类稿》,明是编之辑成于癸巳也” 。而另一部《癸巳存稿》十五卷,则是“及《类稿》既竣,卖其书稍有余货,乃觅钞胥,为写未刻之稿” ,且在俞正燮逝后七年,由其友人张穆等捐资刻印成书。这两部书,真可谓是俞正燮一生心力交瘁之作。

独特的生活阅历和他求实的治学态度,使他能够以独特的视角,正视社会现实,对许多社会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和领悟,在清代乾嘉以来的学者中,可谓独树一帜。他的著作涉猎广泛,经史诸子自不必说,天文、医药、方言、释典、道藏,乃至边疆问题,鸦片缘起,社会习俗,无不在他的精研详考之列。最可贵的是他常常于考述之余,直抒胸臆,陈古刺今,即所谓的“穷理尽性”,尤其对于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多所针砭。

俞正燮的书,让勤于思考,求知欲正强的蔡元培大受启发。他在晚年称:自十余岁就接触俞氏著作,“深好之,历50年好之如故”,其原因是他“认识人权,认识时代”。 俞氏书中“对于不近人情的记述,常用幽默的语调反对他们,觉得有趣得很”。

毫无疑问,俞正燮的书对于蔡元培后来挣脱传统理学的束缚,是十分重要的启蒙。

1885年,19岁的蔡元培第一次赴省城参加乡试。乘坐乌篷船,船行一夜就到了杭州。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外边的世界让他处处感觉新鲜,风光秀美的西子湖更让他流连忘返。

考场紧张而深严。“相继六天入居场屋”,须作“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五经文五篇,对策问五道”。三场考试结束,刚好是中秋月夜。

蔡元培此次参加科考,纯属是尝试和体验,不中本意料之中事。但这次科考失利,还是促使他做出了一些改变。第二年,他就不再担任塾师,经由同乡先辈田宝祺介绍,到绍兴望族徐树兰府上,充当其侄徐维则的伴读。

田宝祺,字春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举人。能写意花卉,善古文,工诗。蔡元培的六叔在他家任塾师多年。田氏极赏识蔡元培的才华,所以将他推荐给徐树兰。蔡元培也将田宝祺视为“生平第一知己”。

徐树兰(1838~1902),字仲凡,号检庵,清代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光绪二年(1876)举人,授兵部郎中,以输资为候选知府,被用为道花翎盐运使,此时,他因母病告归。

这是个对蔡元培十分重要的人。光绪二十二年,与罗振玉等在上海创办农学会及《农学报》,并与胞弟徐友兰等于光绪二十四年在上海黄浦之滨置地百亩,采购各国农作物良种,开辟种植试验场。热心于文化公益事业。

光绪二十三年(1897)创办中西学堂,聘请中西教习,聘蔡元培管理学务,开译学、算学、化学等课,培养人才较多。又组织修筑海堤,建西湖闸,设义仓,立救疫局等。一生中最突出的贡献,是捐资创办绍郡中西学堂和古越藏书楼。

古越藏书楼”的创办,正处于中国古代藏书楼的消亡和近代图书馆的兴起之际,为藏书楼向图书馆的过渡有着划时代的、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它的“存古”与“开今”的主张,适应新学书籍的收藏和宣传,开拓了近代分类体系的新途径,因此它在中国图书馆事业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

徐树兰病逝后,藏书楼事务由徐尔谷主持,冯一梅编撰并刊行有《古越藏书楼书目》35卷。国内外图书馆界都一致公认,“古越藏书楼”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该馆1924年停办,现更名为鲁迅图书馆。

当然,这为后话。

这时候的徐树兰,接触了蔡元培几次后,深为蔡元培的才学而打动,并为他们后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徐树兰府离蔡元培家很近,所以选择徐家,这是个重要因素。因为蔡元培的母亲这时病得很重,他要就近照看。

蔡元培事母极孝,有一段割肉救亲的故事。

蔡元培的母亲很年轻就守了寡,一个人要拉扯三个孩子,长期的劳累使她老人家积劳成疾。这一年母亲胃病加剧,服了很多药却一直不见好。他每天都在母亲身边侍奉,煎药喂饭,毫不懈怠马虎。

有一天,蔡元培听人说割臂肉入药可以愈病延寿,于是瞒着家人自己悄悄地找了把刀子,把左臂上的一小片肉割下来,和入药中煎好,让母亲服下去。蔡元培的三弟听说哥哥这么干,竟也仿效哥哥,割臂肉入药医治母病。

因为,割肉入药是必须让人知方能有效,这个行为让蔡元培兄弟深受左邻右舍乡亲们的赞叹。

在今天来说,这实在是件很蠢的事。但在当时来说,这是孝敬父母的最高表现。在同一个时代,还有一个割肉救亲的故事,发生在近代禅宗泰斗来果禅师身上。

在他的《自行录》里有这样的自述:“余十八岁时,父染隔食病馀,饮食未沾,身体羸瘦,气绝如缕,百医难治,束手无策,衣衾棺椁已为备办,待死而已。每阅前贤多方行孝,挽救亲疴,我何人乎,其不愧欤?由是立誓,愿舍生命,赎父病痊,如不能生,誓死替父。即夜避去家人,孤身危坐,取快刀、饭碗、磨刀石,各件具备,以刀割裂胸口,不料割开后,刀口三寸宽四寸长,大气直冲,又恐气息不从喉出,乃急解裤带一根,当刀口束住,热气止出,气从喉上,方始放心,否则危急万分。迨至数日后,复求神佑,刀伤早愈,免使人知,令父不悦。即夜梦中见一老者在前,用手抹擦数转,无言而去。次早掀胸私看,刀口合缝,还复如故,诚心感召,神必有灵,可谓无妄矣。”

还有一个近乎白话文的版本:“十八岁时,禅师的父亲病重。禅师侍奉床前,父亲病危弥笃之际,禅师说:历来大德都孝心之举,何来我不可?于是先独自僻静室跪于佛前,焚香净身,乞求加持,良久,取刀于正胸自己划开,刀钝再磨,反复几次终于划开。此时刀和身体上都无血,手伸进去,一团极圆的干血(佛菩萨加持)球滚将出来,落在掌心,置于盆中。再伸手进去,将三分之二的肝割了出来。肝在手中如沸水跳动,伤口不能合拢,直冒热气,取腰带裹衣扎紧。肝包在豆腐里钝了,端去父亲病榻前。父亲食过再要,禅师只有好言安慰。不多时,父亲转危为安,直到病愈。”

来果禅师(1881-1953),俗家姓刘,名永理,字福庭。湖北省黄冈县人。出家后,法名妙树,字来果,号净如。

由此可见,在那个时代,传统的孝道是深入人们骨髓之中的。对父母的孝敬,再扩展到对他人的忠恕仁义,这些都造就着人们的刚烈之气和舍生取义的情操。由来果禅师的这一段自述,也可以联想,刚刚成年的蔡元培的血气方刚与对慈母的情怀,以及受传统的伦理观念影响之深。

但是,蔡元培挚爱的母亲终于没有抵挡住死神,撒手人寰。

母亲去世后,蔡元培悲痛欲绝、号啕大哭。为表达对母亲的哀思,他不顾家人劝阻,按照传统礼教中的指示,“夜则睡草席、枕土块为母守灵”。

其兄弟看到这种情形,也把床设在灵堂,陪他一同守灵。

在母亲灵前,蔡元培眼前浮现着慈母生前一幕幕的往事。

晚上,蔡元培在灯下读书,母亲总是陪在身侧,有时见儿子困顿了,便督促其早点歇息,而到翌日又早早喊蔡元培起来读书,说早睡早起,学习的效果更佳。

每次参加科考,母亲都早早起来做饭,为儿子收拾行装。……

蔡元培在其“自述”中言道;“我母亲是精明而又慈爱的,我所受的母教比父教为多,因父亲去世时,我年纪还小。……我母亲最慎于言语,将见一亲友。必先揣度彼将怎样说,我讲怎样对。别后又追想他是这样说,我是这样对。我错了没有?切时时择我们所能了解的,讲给我们听。为我们养成慎言的习惯。

“我母亲为我们理发时,与我们共饭时。常指出我们的缺点,督促我们用功。我们如有错误,我母亲从不怒骂,但说明理由,令我们改过。若屡教不改,我母亲就于清晨我们未起时掀开被头,用一束竹筱打股臀等处,历数各种过失,待我们服罪认改后已。选用竹筱,因为着肤虽痛,而不至伤骨。又不打头面上,恐有痕迹,为见者所笑。我母亲的仁慈而恳切。影响于我的品性甚大。”

蔡元培深知,母亲对他的希望最大,殷切希望他能学有所成,光耀门庭。在母亲灵前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更加刻苦地读书,以便求取功名、光宗耀祖,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15章 挫折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204章 劝退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71章 您不走吗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196章 陆荣廷第33章 告密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58章 离开老巢第247章 外逃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345章 张毒菌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182章 开张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14章 平定政变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480章 改名字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31章 戊戌变法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82章 一明一暗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263章 事态扩大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158章 欧战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614章 转折点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112章 兵变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84章 海军起义第15章 挫折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164章 芥蒂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33章 告密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195章 师直为壮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607章 寓居纽约
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15章 挫折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204章 劝退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71章 您不走吗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196章 陆荣廷第33章 告密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58章 离开老巢第247章 外逃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345章 张毒菌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182章 开张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14章 平定政变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480章 改名字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31章 戊戌变法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82章 一明一暗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263章 事态扩大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158章 欧战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614章 转折点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112章 兵变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84章 海军起义第15章 挫折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164章 芥蒂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33章 告密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195章 师直为壮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607章 寓居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