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

对于评判,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指出:“这种评判的态度,在实际上表现时,有两种趋势。一方面是讨论社会上,政治上,宗教上,文学上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介绍西洋的新思想,新学术,新文学,新信仰。前者是“研究问题”,后者是“输入学理”。这两项是新思潮的手段。

“我们随便翻开这两三年以来的新杂志与报纸,便可以看出这两种的趋势。在研究问题一方面,我们可以指出:(1)孔教问题,(2)文学改革问题,(3)国语统一问题,(4)女子解放问题,(5)贞操问题,(6)礼教问题,(7)教育改良问题,(8)婚姻问题,(9)父子问题,(10)戏剧改良问题……等等。在输入学理一方面,我们可以指出《新青年》的“易卜生号”,“马克思号”,《民铎》的“现代思潮号”,《新教育》的“杜威号”,《建设》的“全民政治”的学理,和北京《晨报》,《国民公报》,《每周评论》,上海《星期评论》,《时事新报》,《解放与改造》,广州《民风周刊》等等杂志所介绍的种种西洋新学说。

“为什么要研究问题呢?因为我们的社会现在正当根本动摇的时候,有许多风俗制度,向来不发生问题的,现在因为不能适应时势的需要,不能使人满意,都渐渐的变成困难的问题,不能不澈底研究,不能不考问旧日的解决法是否错误;如果错了,错在什么地方;错误寻出了,可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法;有什么方法可以适应现时的要求。例如孔教的问题,向来不成什么问题;后来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接近,孔教的势力渐渐衰微,于是有一班信仰孔教的人妄想要用政府法令的势力来恢复孔教的尊严;却不知识这种高压的手段恰好挑起一种怀疑的反动。因此,民国四五年的时候,孔教会的活动最大,反对孔教的人也最多。孔教成为问题就在这个时候。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这个问题又渐渐的不成问题,故安福部的议员通过孔教为修身大本的议案时,国内竟没有人睬他们了!

“又如文学革命的问题。向来教育是少数‘读书人’的特别权利,于大多数人是无关系的,文字的艰深不成问题。近来教育成为全国人的公共权利,人人知道普及教育是不可少的,故渐渐的有人知道文言在教育上实在不适用,于是文言白话就成为问题了。后来有人觉得单用白话做教科书是不中用的,因为世间决没有人情愿学一种除了教科书以外便没有用处的文字。这些人主张:古文不但不配做教育的工具,并且不配做文学的利器;若要提倡国语的教育,先须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革命的问题就是这样发生的。现在全国教育联合会已全体一致通过小学教科书改用国语的议案,况且用国语做文章的人也渐渐的多了,这个问题又渐渐的不成问题了。

“为什么要输入学理呢?这个大概有几层解释。一来呢,有些人深信中国不但缺乏炮弹兵船电报铁路,还缺乏新思想与新学术,故他们尽量的输入西洋近世的学说。二来呢,有些人自己深信某种学说,要想他传播发展,故尽力提倡。三来呢,有些人自己不能做具体的研究工夫,觉得翻译现成的学说比较容易些,故乐得做这种稗贩事业。四来呢,研究具体的社会问题或政治问题,一方面做那破坏事业,一方面做对症下药的工夫,不但不容易,并且狠遭犯忌讳,狠容易惹祸,故不如做介绍学说的事业,借“学理研究”的美名;既可以避“过激派”的罪名,又还可以种下一点革命的种子。五来呢,研究问题的人,势不能专就问题本身讨论,不能不从那问题的意义上着想;但是问题引申到意义上去,便不能不靠许多学理做参考比较的材料,故学理的输入往往可以帮助问题的研究。

“这五种动机虽然不同,但是多少总含有一种“评判的态度”,总表示对于旧有学术思想的一种不满意,和对于西方的精神文明的一种新觉悟。

“但是这两三年新思潮运动的历史应该给我们一种狠有益的教训。什么教训呢?就是:这两三年来新思潮运动的最大成绩差不多全是研究问题的结果。新文学的运动便是一个最明白的例。这个道理很容易解释。凡社会上成为问题的问题,一定是与许多人有密切关系的。这许多人虽然不能提出什么新解决,但是他们平时对于这个问题自然不能不注意。若有人能把这个问题的各方面都细细分析出来,加上评判的研究,指出不满意的所在,提出新鲜的救济方法,自然容易引起许多人的注意。起初自然有许多人反对。但是反对便是注意的证据。便是兴趣的表示。

“试看近日报纸上登的马克思的赢余价值论,可有反对的吗?可有讨论的吗?没有人讨论,没有人反对,便是不能引起人注意的证据。研究问题的文章所以能发生效果,正为所研究的问题一定是社会人生最切要的问题,最能使人注意,也最能使人觉悟。悬空介绍一种专家学说,如“赢余价值论”之类,除了少数专门学者之外,决不会发生什么影响。但是我们可以在研究问题里面做点输入学理的事业,或用学理来解释问题的意义,或从学理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来输入学理,能使人于不知不觉之中感受学理的影响。不但如此,研究问题最能使读者渐渐的养成一种批评的态度,研究的兴趣,独立思想的习惯。十部“纯粹理性的评判”,不如一点评判的态度;十篇“赢余价值论”,不如一点研究的兴趣;十种“全民政治论”,不如一点独立思想的习惯。

“总起来说:研究问题所以能于短时期中发生很大的效力,正因为研究问题有这几种好处:(1)研究社会人生切要的问题最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2)因为问题关切人生,故最容易引起反对,但反对是该欢迎的,因为反对便是兴趣的表示,况且反对的讨论不但给我们许多不要钱的广告,还可使我们得讨论益处,使真理格外分明;(3)因为问题是逼人的活问题,故容易使人觉悟,容易得人信从;(4)因为从研究问题里面输入的学理,最容易消除平常人对于学理的抗拒力,最容易使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受学理的影响;(5)因为研究问题可以不知不觉的养成一班研究的,评判的,独立思想的革新人才。

“这是这几年新思潮运动的大教训!我希望新思潮的领袖人物以后能了解这个教训,能把全副精力贯注到研究问题上去;能把一切学理不看作天经地义,但看作研究问题的参考材料;能把一切学理应用到我们自己的种种切要问题上去;能在研究问题上面做输入学理的工夫;能用研究问题的工夫来提倡研究问题的态度,来养成研究问题的人才。

“这是我对于新思潮运动的解释。这也是我对于新思潮将来的趋向的希望。”

胡适在文章中,谈到新思潮的运动对于中国旧有的学术思想所持态度 ,他给的答案是“也是评判的态度”。

“分开来说,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有三种态度。第一,反对盲从;第二,反对调和;第三,主张整理国故。

“盲从是评判的反面,我们既主张“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自然要反对盲从。这是不消说的了。

“为什么要反对调和呢?因为评判的态度只认得一个是与不是,一个好与不好,一个适与不适,——不认得什么古今中外的调和。调和是社会的一种天然趋势。人类社会有一种守旧的惰性,少数人只管趋向极端的革新,大多数人至多只能跟你走半程路。这就是调和。调和是人类懒病的天然趋势,用不着我们来提倡。我们走了一百里路,大多数人也许勉强走三四十里。我们若先讲调和,只走五十里,他们就一步都不走了。所以革新家的责任只是认定“是”的一个方向走去,不要回头讲调和。社会上自然有无数懒人懦夫出来调和。

“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只有一个主张,——就是“整理国故”。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为什么要整理呢?因为古代的学术思想向来没有条理,没有头绪,没有系统,故第一步是条理系统的整理。因为前人研究古书,很少有历史进化的眼光的,故从来不讲究一种学术的渊源,一种思想的前因后果,所以第二步是要寻出每种学术思想怎样发生,发生之后有什么影响效果。因为前人读古书,除极少数学者以外,大都是以讹传讹的谬说,——如太极图,爻辰,先天图,卦气……之类,——故第三步是要用科学的方法,作精确的考证,把古人的意义弄得明白清楚。因为前人对于古代的学术思想,有种种武断的成见,有种种可笑的迷信,——如骂杨朱墨翟为禽兽,却尊孔丘为德配天地,道冠古今!——故第四步是综合前三步的研究,各家都还他一个本来真面目,各家都还他一个真价值。这叫做“整理国故”。

“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保存国粹”。林琴南先生做文章论古文之不当废,他说,“吾知其理而不能言其所以然”!现在许多国粹党,有几个不是这样糊涂懵懂的?这种人如何配谈国粹?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

胡适最后总结说:”新思潮的精神是一种评判的态度。新思潮的手段是研究问题与输入学理。 新思潮的将来趋势,依我个人的私见看来,应该是注重研究人生社会的切要问题,应该于研究问题之中做绍介学理的事业。

“新思潮对于旧文化的态度,在消极一方面是反对盲从,是反对调和;在积极一方面,是用科学的方法来做整理的工夫。

“新思潮的唯一目的是什么呢?是再造文明!

“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进化不是一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的进化的。现今的人爱谈“解放与改造”,须知解放不是笼统解放,改造也不是笼统改造。解放是这个那个制度的解放,这种那种思想的解放,这个那个人的解放,是一点一滴的解放。改造是这个那个制度的改造,这种那种思想的改造,这个那个人的改造,是一点一滴的改造。   \

“再造文明的下手工夫,是这个那个问题的研究。再造文明的进行,是这个那个问题的解决。”

在胡适的倡导下,从二十年代初起,“整理国故”开始流行起来。胡适身体力行,不遗余力。他投入巨大精力进行国学研究,写下一篇篇扎实深入的研究论文、书评、序、跋;创办《国学季刊》,并发“宣言”;推动古史讨论,拟出“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向广大青年大力推荐……整理国故无疑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不管在史料保存与挖掘上,还是它体现的学术氛围上,都是对我国史学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433章 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351章 直皖之战第405章 八股文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23章 离开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99章 六路北伐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93章 南北议和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23章 离开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310章 战与和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204章 劝退第530章 白话诗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41章 东南互保第208章 四川前线停战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27章 如愿以偿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67章 迫不及待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34章 自保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37章 涉外事件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67章 迫不及待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195章 师直为壮第13章 志得意满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71章 您不走吗
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433章 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351章 直皖之战第405章 八股文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23章 离开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99章 六路北伐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93章 南北议和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23章 离开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310章 战与和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204章 劝退第530章 白话诗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41章 东南互保第208章 四川前线停战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27章 如愿以偿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67章 迫不及待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34章 自保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37章 涉外事件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67章 迫不及待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195章 师直为壮第13章 志得意满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71章 您不走吗